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13|回复: 11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教师冯其庸告别仪式举行:叶嘉莹手书挽联 金庸献花圈

 [复制链接]
  冯其庸(1924.2.3~2017.1.22),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2015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17年5月,当选第27届全国书博会“致敬读书人物”。

谁说我不漂亮?  UfbZWeL4.jpg  保存到相册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昭君怨
2# 四姑娘山
 何晓 发表于: 2005-7-25 19:49:4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源自:人民日报
⊙作者:董宏君

  ■要把我们的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思想特点呈现给世界
  ■传统文化的修养让人不肤浅、不浮躁,也更优雅


  炎热的夏日,北京通州区,张家湾。不知是因为主人的淡雅、怡然,还是汉瓦、石刻、线装书流溢出的古韵,走入这座被冯其庸先生称作“瓜饭楼”的青翠小院,清凉与安适的氛围,仿佛有意带着访客洗去都市尘嚣,感受中国文脉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小瞬间。

没有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根
  记者: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组建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首期国学班今年9月就要正式开班了。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冯其庸:我非常赞同。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事。国学是我们文化传统、思想传统、民族智慧的精华,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她也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动力。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
  记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短暂的一段国学研究的黄金期,像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跟那个时候比,今天的国学教育对中国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
  冯其庸:二三十年代,是民族危亡、积贫积弱。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走向强大的开端。我们已经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了,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现实问题是,我们要走向强大,不能不改革开放,就排除不了外面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会进来。重振国学,就是一个好的办法。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然更应该振兴中国的民族文化,把我们的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思想特点呈现给世界。振兴“国学”,现在我们有了强大的后盾,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与二三十年代振兴国学不同的地方。

让年轻人精神上得到滋养
  记者:现在不少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能考出托福高分,却背不出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他们追求网络等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浓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怎样才能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冯其庸:这不能怪孩子,也不能怪改革开放。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西洋的东西接触的少,传统的东西接触的多。现在年轻人接触的面很广,有些东西挡是挡不住的,因为年轻人觉得新鲜嘛!建议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文化娱乐业多宣传传统的东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在精神上得到滋养,让他们有自信心、自豪感。
  记者:现在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年龄大的人出于怀旧,有的也喜欢读读古代经典。可是,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读,因为他们面临生存的压力,读书问的是有用无用,讲究“投入/产出”,您怎么看国学在现实中的困境?
  冯其庸: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但不是全部的现实。只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我相信这种困境会逐步改变。我接触的一些中青年,其中有不少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他们在默默地学习,很用功但不张扬,还有一批学中国传统画的中青年画家很有成就。所以我感到并不是传统的东西没有出路了。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外来的东西。关键是要懂得好与坏,然后再学习、引进。要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记者:现在不少专业人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认为他们不在这个“圈子”内,没必要懂这么多。您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是否应该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文化修养?
  冯其庸:那当然!作为中国人,应该有一种基本的文化因素在里边。不管你是在哪个领域工作或者生活,传统文化都会给你更多的联想和启示。这种修养让人不肤浅、不浮躁,也会更优雅。

传统文化给我们更多思想的空间
  记者: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局限性和负面的东西,有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是否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日益格格不入?
  冯其庸:首先对待传统文化要区别精华和糟粕,更要正确地理解,不能误解。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搬。有些东西确实属于糟粕,应当摈弃。我们应多考虑怎样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就首先应该理解她,真正懂得她,才能很好地利用她。有些东西不能只看一时、一地。曾经有人认为汉字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要改汉字为拉丁字母。现在怎么样?在电脑上输入汉字,比字母更快!
  记者:今天,人们追求成功、渴望成才的愿望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而传统的东西教给人们更多的是诉诸于内的“道理”、“规矩”,好像与今天张扬个性、提倡创新的现实矛盾了。学习了太多传统文化,会容易放不开手脚吗?
  冯其庸:青年人追求事业的成功和创新,这都是向上的动力,是好事。但成功和创新,都要有坚实的基础,都要靠艰苦的努力,而不是空想,更不是赌博。不能希望一朝发运。今天,国家渐渐强大起来,文化也应该强盛。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这是非常好的转型时期。要鼓足信心,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精华,能给我们更多思想的空间,能启发我们的智慧。
  记者:有人说,西方的商业文化几乎全面覆盖了我们的话语,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您认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新一轮的“国学”热潮?在追求成功、卓越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增加哪些营养?
  冯其庸: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西方覆盖得了吗?那(指西方文化覆盖了我们的话语的说法)是个肤浅的想法。历史就是这样,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一些特点,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有的浮在面上,有的沉在底下。浮在面上的不一定就是真实,不一定能长久。
  新一轮“国学”热,就要让大家多吸收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正面的东西。“学然后知不足”,只有认真地学习后,才能懂得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才能懂得她的好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给我们一种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

★ 人物介绍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生。1954年任教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75年至1986年主持脂本《红楼梦》的校注并创建红楼梦研究所,任所长。198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除红学研究外,对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剧史、艺术史都颇有研究。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30余种,计2900万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何晓 发表于: 2005-7-12 11:13:58|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文章

一:专著
  《春草集》(戏曲研究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
  《逝川集》(文学史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
  《梦边集》(红楼梦研究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秋风集》(散文序跋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
  《落叶集》(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曹学叙论》(曹学研究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漱石集》(红楼梦研究论文二集,湖南岳麓书社,1992年)
  《论庚辰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
  《〈石头记〉脂本研究》(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梦评点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
  《增订本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7月)
  《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红学研究专著,图版732幅,考证文字五万字,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12月)
  《夜雨集》(学术散文随笔,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2月)
  《瀚海劫尘》(中国大西部摄影集,共图229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1月)
  《蒋鹿谭年谱·水云楼诗词辑校》(词学专著,齐鲁书社,1986年9月)
  《评批〈书剑恩仇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1月)
  《评批〈笑傲江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1月)
  《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

二:合著
  《朱屺瞻年谱》(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与尹光华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5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与冯统一合作,用12种脂本石头记排列汇校,七年始完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4月)
  《吴梅村年谱》(清诗研究专著,与叶君远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
  《红楼梦概论》(与李广柏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3月)

三:主编
  《历代文选》(古代散文选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9月)
  《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5月)
  《红楼梦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曹雪芹墓石论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8月)
  《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1999年)

四:论文
  《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略(《红楼梦学刊》1979年01期)
  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2期)
  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红楼梦学刊》1980年01期)
  醉里乾坤大──论《红楼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02期)
  关于己卯本的影印问题及其他(《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3期)
  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被胡适删去的几条跋文(《红楼梦学刊》1982年03期)
  论南戏《张协状元》与《琵琶记》的关系兼论其产生的时代(《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2期)
  瞿塘石歌(《清明》1985年03期)
  关于中国的陶文化、茶文化及其他(《文艺研究》1990年01期)
  曹学叙论(《红楼梦学刊》1991年04期,1992年01期,1992年02期)
  一个持续五千年的文化现象──良渚玉器上神人兽面图形的内涵及其衍变(《中国文化》1991年02期)
  论程甲本问世的历史意义──为纪念程甲本问世二百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92年03期)
  曹雪芹墓石目见记(《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
  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为马来西亚国际汉学会议而作(《红楼梦学刊》1994年02期)
  再论曹雪芹的家世、祖籍和《红楼梦》的著作权(《红楼梦学刊》1995年01期)
  曹雪芹祖籍“丰润说”驳论(《红楼梦学刊》1996年03期)
  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法音》1999年03期)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藏《石头记》庚辰抄本的几点思考(《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论《红楼梦》的思想(《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
  启功先生论《红》发微──论《红楼梦》里的诗与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对一个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问题的梳理和透视(《红楼梦学刊》2002年04期)
  《红楼梦》的思想(央视百家讲坛,2003年10月15日)
  解读《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4年02期)
  初读《四松堂集》付刻底本──重论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红楼梦学刊》2006年04期)
  读沪上新发现的残脂本《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曹、李两家的败落和《红楼梦》的诞生(《红楼梦学刊》2007年03期)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文汇报》2007年4月6日)

五:书评
  天末怀海翁──为沈祖安兄所记刘海粟《存天阁谈艺录》一书而作(《清明》1989年02期)
  快读《红楼梦》王蒙评(《红楼梦学刊》1995年04期)
  缜密考证 精微析论──读《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红楼梦学刊》2000年03期)
  《敦煌吐鲁番学论稿》书后(《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乡邦要籍 史学精品──读“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06期)
  万颗珍珠一线穿──读丁维忠《红楼探佚》书感(《红楼梦学刊》2007年01期)

六:序跋
  《红楼梦新论》序(《读书》1982年09期)
  《红楼识小录》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红楼梦论集》序(《红楼梦学刊》1984年01期)
  《精忠旗笺证》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论侯北人的画──侯北人画集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读书·游山·看画──《历代游记选》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读屺瞻老人的画──屺瞻老人画册序(《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1期)
  吴梅村年谱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重议评点派──《八家评批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1987年01期)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序(《红楼梦学刊》1987年03期)
  走自己的路──王同书《施耐庵研究论集》序(《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3期)
  振衣千仞冈 濯足大江流──为《傅抱石画集》而作(《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
  《金瓶梅及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论梦叙本──影印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2期)
  《红楼梦大辞典》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2期)
  校红漫议──八家评批红楼梦校后记(《红楼梦学刊》1989年04期)
  《红楼梦研究》序(《红楼梦学刊》1991年02期)
  语可诲人 光可鉴物──《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叙(《中国文化》1991年02期)
  《红楼梦会心录》叙(《红楼梦学刊》1992年02期)
  无尽的怀念──《漱石集》后记(《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
  重论庚辰本──《校订庚辰本脂评汇校》序(《红楼梦学刊》1993年01期)
  关于《石头记》脂本的研究──《〈石头记〉脂本研究》序(《红楼梦学刊》1998年01期)
  红学的新贡献──《红楼梦考论》序(《红楼梦学刊》1998年04期)
  笔耕不辍的艺术大师──《朱屺瞻作品集—朱屺瞻艺术馆藏品》序(《美术之友》2000年01期)
  读红三要──胥惠民《和青年朋友谈〈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论〈红楼梦〉的思想》自序(《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
  《清代评点本红楼梦丛书》序(《红楼梦学刊》2002年03期)
  《红楼楼》──永恒的认识对象──《红楼梦六人谈》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03期)
  红楼沉思录──《曹雪芹的最后十年考》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04期)
  永远芬芳的红学奇葩──《红楼梦人物论》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论甲戌本──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重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弁言(《红楼梦学刊》2004年04期)
  我对《红楼梦》的解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后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红楼梦与扬州》序──从“富贵荣华”到“茫茫白地”(《红楼梦学刊》2007年01期)

七:杂文
  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83年04期)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印象(《红楼梦学刊》1985年03期)
  怀念叶圣陶老人(《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
  瓜饭楼上说金庸(《读书》1991年12期)
  汉画漫议(《寻根》1995年05期)
  曹雪芹和《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99年03期)
  千秋长怀赵朴翁(《佛教文化》2000年Z1期)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为柳子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同泽书画》,2001年10月16日)
  庄生晓梦迷蝴蝶──读杜世禄画的感受(《艺术界》2002年01期)
  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回归记──我与中华书局(《红楼梦学刊》2003年01期)
  乾坤清气一鸿儒──饶宗颐的书画艺术(《中国书画》2004年09期)
  丹青泼向黔西东──读刘白云先生的山水画(《美术观察》2004年10期)
  我的《红楼梦》研究──2004年9月21日在新疆师范大学的学术演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学画漫忆(《荣宝斋》2005年02期)
  又见青山育后人──读俞宏理山水画(《书画艺术》2005年04期)
  两桩历史事实和两件珍贵文献(《紫禁城》2005年06期)
  关于王瑗仲先生的绝笔《十八帖》(《中国书画》2005年07期)
  石壶手稿(《艺术界》2006年03期)
  传统书画的学习和继承──写在我的书画展之前(《文艺研究》2006年05期)
  怀旧空吟闻笛赋──《红楼梦》新校注本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红楼梦学刊》2007年02期
#
 何晓 发表于: 2005-7-8 19:29:59|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贡献

  冯其庸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19:45,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