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043|回复: 23
 1熊猫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画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当选新一届中国美协主席

 [复制链接]
  范迪安,1955年生于福建,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上海双年展等展览项目的策展工作。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杨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杨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杨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杨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杨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杨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打造教练+球探培训体系,这回中国足协“动真格” [转帖]“基因”理论具有根本性错误
4# 金佛山
 奥燕 发表于: 2018-3-22 08:37: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文艺高峰如何铸就

源自:人民日报

  文艺高峰如何铸就(金台论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习近平文艺思想以总结中国文艺光辉成就和比照世界文艺发展经验的宏阔眼光,精辟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个论断把文艺创作繁荣的根本课题提到了文艺家面前,同样也使我们思考创造中国文艺高峰、凝聚精神力量这一时代课题。
  古往今来,在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都是文艺创作高峰涌现的时期,以文艺名家和经典作品为代表,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华。今天,时代精神就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创作出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回应,也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求的方向。这几年,文艺界在创作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觉,涌现出一批新的力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中,还缺乏对“高峰意识”的认识和树立,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浮躁”与“急就”,因此要提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要提倡文艺创作专注于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文艺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艺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登广博之峰而造文艺之极。要营造一种远离功利影响、鼓励沉潜钻研的社会氛围,使文艺创作者克服焦躁,真正沉下心来,练功磨剑,创作出饱满而丰厚的“慢工细活”,打造文艺精品,以“高峰意识”朝向“高峰目标”。
  文艺高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文艺家要苦练内功,政府则要加强助推。这些年各级政府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缺乏整体观照,没能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例如,文艺高峰以经典作品为标志,我们期待各个文艺门类都涌现出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作品,成为社会普通认知的经典,就有许多方面还要加强。例如文艺文化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重大主题、现实题材的创作规划。目前虽然开展了一些,组织了几批创作,但系统性还不够,财政投入的力度也没有持续。另一方面,还要为优秀作品提供“打磨”“精练”的条件,现在不少舞台作品、音乐作品在艺术节和汇演中亮相后就等于告别舞台和屏幕,缺乏条件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继续打磨。我们都警惕快餐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深度阅读,使民族的文化感受力变得肤浅,这就要反复传播,推动对艺术佳作的深度阅读。在某种程度上,经典也是在社会传播中形成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要通过政府支持的主渠道,把优秀作品送往国际艺术的主平台,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气象。
  人才辈出是高峰林立的前提,艺术院校是人才队伍的基地,文艺创作的主力军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为艺术院校提出了根本任务。长期以来,艺术创作成果不算科研成果的做法制约了艺术院校师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本来就是科研过程,创作实践的成果与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样具有科研的价值,一个剧本、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都凝聚着研究的心力。为此,建议艺术院校的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在哲学社科系列之外增加创作科研系列,建立艺术科研新机制,包括艺术科研项目遴选机制、艺术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艺术科研项目奖励机制等,将艺术创作成果、展览成果、表演成果等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果类别体系,激发艺术院校创作科研动力,以此推动更多高质量艺术创作成果的产生,助推院校系统的文艺家攀登文艺高峰。
  (作者范迪安 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奥燕 发表于: 2016-10-27 09:31:01|显示全部楼层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础性研究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美术馆曾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等领域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美术创作特别是美术理论也对美术馆事业的成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关系是互动的。显然,美术馆学虽然立足于美术馆,但其学术触角却牵连着人文艺术学科的广阔领域。关于美术馆历史的思考,是美术馆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793年7月27日,法国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于8月10日作为公共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以纪念旧制度消灭一周年。从这一天起,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博物馆正式出现,虽然它并非世界上第一所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博物馆,但所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之前的皇家宫殿经过重新整修后免费开放,这象征着旧制度的灭亡和新秩序的建立,艺术品由旧王朝的奢侈品及特权阶层的享受品变为国家财产,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和启蒙大众的重要资源。这种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从法国延伸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后来跨越大西洋而影响美国,最终再蔓延至全世界。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不仅仅用于保存和展示那些为世人熟知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供人们欣赏、研究之用,同时也成为社会步入现代形态,体现公共文化生活的标志。
  而在中国,艺术作品的收藏古已有之,如《周礼》中就曾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在观文殿后建立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这些多是皇室收藏。此外,贵族、士大夫、学者、商人往往也在财力充裕的情况下私人购募古玩珍好,以作收藏鉴赏之用,如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搜救金石20年,所藏钟鼎宝器、书法、绘画、图书典籍等就装满10余间房屋。此后,倪瓒、阮元、孙星衍、缪荃孙、陈介祺等也均有重要的艺术作品收藏。在某种程度上,“藏富于民”就包括了艺术的民间收藏,而与之并行的皇家收藏则日益成为定制,自北宋而晚清,久盛不衰,攒聚了无数杰作经典。但封建时代的艺术品多为皇家和私人所有,并不公开展示。直至19世纪下半叶,一批文化先哲前往欧洲踏访考察,发现了博物馆的社会功用,博物馆意识才在中国萌发。随着蔡元培、鲁迅、徐悲鸿、严智开、林风眠、颜文樑等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极力呼吁,中国社会才开始慢慢了解和认识了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价值。
  近代美术展览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刺激了对专业美术馆的需求:一方面因为展场的缺乏,凸显出建设固定美术展览机构的必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对美术展览认识的加深,国人逐渐意识到美术展览所存在的临时性、短暂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建设美术馆、创立长期陈列,才是展示美术作品、推广审美教育的长久之计。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美术馆创建才终成现实。民国时期,开始在地方建立专业的美术馆,尽管有些规模很小,但其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的开端,却具有首开风气的作用。而当时的一些地方美术馆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设施和组织管理制度,体现出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滥觞。
  中国最早的现代私立美术馆,是由颜文樑等人于1927年筹备并建立的苏州美术馆,它结束了苏州画赛会“会场历届无定址”的历史,解决了当时苏州美术展览场地的窘迫问题。此后,苏州美术馆又继续扩建,既有适宜展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园林式风格,又有融汇现代特色的西式展厅,是沪浙地区重要的艺术展览场所。1930年,天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立美术馆──天津市立美术馆,严智开被委任为第一任馆长。天津市立美术馆设立之初,严智开专门去东京考察以便“采彼邦之组织,参吾国之情势”,直接借鉴日本及西方美术馆的管理经验,使天津市立美术馆自起步就与当时国际业界通行的做法接轨,标志着中国现代公立美术馆事业的开端。在地方美术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之后,国立美术馆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1935年,经于右任等提议在南京建立国立美术陈列馆。1936年 8月,国立美术陈列馆建成竣工,这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美术馆。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美术馆运动曾一度中落,但其理想却从未中断:美术展览在战时的中国依然可见,并由于唤起民众、宣传救亡与御敌而被推广到街头和乡村。战时重庆国立中央美术馆和战后上海市立美术馆的筹建,也显示出当时中国文化界对美术馆的艰难追求。而解放区的美术活动和革命文艺思潮的涌发,为中国美术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新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恢复,美术馆建设成为文化建设的一环。1956年,江苏省美术陈列馆和上海市美术展览馆相继成立。1962年,中国美术馆在北京市中心落成,成为中国美术馆界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馆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各地公立美术馆相继建立,民营美术馆方兴未艾,共同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景观,为此,人们用“美术馆的时代”来指称美术馆在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艺术保存与公共教育、艺术展示与传播推广方面的综合价值。
  美术馆的发展及其面对的挑战,既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全球美术馆的快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今日世界,美术馆已经成为彰显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来势迅猛的美术馆建设热潮与公众的审美文化需求,向美术馆的学术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与世界上第一批美术馆专业人士──卢浮宫的工作人员相比,今天的美术馆从业者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无论在数量和难度方面都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二战以来,西方大国的美术馆在内容、数量、功能、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不断呈现出新的特色,美术馆的评价标准也与最初有了迥然不同的体系,这些问题而今也摆在中国的美术馆面前。当代的美术馆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美术创作、美术收藏、美术普及与教育、美术评论与研究,甚至是美术产品的宣传与推介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性机构,这与最初的美术馆工作仅仅专注于保存和展示美术作品等实际操作手段不同,二者在所从事的具体事项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导致了美术馆观念面临历史上的巨大变迁。
  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历史上密不可分,在博物馆学不断探讨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与博物馆发展相关的美术馆也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审视并调整着自身的功能、角色与责任。可以说,美术馆从萌芽至今,在它成长中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凝结了博物馆学研究成果的心血。美术馆的建设管理与博物馆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博物馆学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的再研究,力图重新审视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及其在实际运营中所呈现出的发展变化对博物馆学进行新的理论阐述。博物馆学的各种分支学科建设也在展开,如博物馆管理学、藏品保管学、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陈列学等已经被纳入了博物馆学的研究体系之中。此外,“生态博物馆学”等新的概念也被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伴随着这些新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博物馆学对于博物馆的指导意义将会更加明显。在如此背景之下,对于美术馆而言,这无疑也是学术探研的大好东风。
  美术馆在历史上与博物馆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对美术馆学的建构可以借鉴博物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这对于美术馆学科的发展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途径。然而,中国的美术馆在内容、功能、角色等方面的定位决定了它与一般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及其他专业博物馆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立足于美术馆自身,而不是从博物馆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观照美术馆的发展与建设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美术馆事业的日新月异,必然要求其在实践方面的发展之外,理论方面也应该有所突破。美术馆学的建立就成为一个亟需提上日程的学术任务。美术馆学的研究与博物馆学一样,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学科互渗性,这既由其自身性质所决定,同时也与“美术馆”这个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内涵相关,应该将美术馆制度建立的背景、美术馆与国家文化认同、美术馆与人类生活方式等问题纳入到研究视野,应该建立起中国的美术馆学。
  虽然自20世纪初以来,就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和美术馆从业者就美术馆的功用、建筑设计、组织机构、藏品征集、作品保存与展陈制度、美术馆的教育职能、出版宣传制度等进行过一系列的论述,但这些成果还远不能被称为专业的美术馆学,因为其并未站在一个学科的高度对美术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纵观当今美术馆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更多侧重于对“开来”工作的探讨,对“继往”方面如美术馆历史的梳理还极为不足。实际上,中国的美术馆何时、何处、以怎样的方式走来?美术馆身影又曾经在哪里出现?它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历史上美术馆的思想、制度和文化背景如何,其对当时中国的美术馆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研究中国美术馆学领域所必须面对的。
  中国近代以来美术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其在理想与实践方面的诸多努力,奠定了新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基石。因此,详细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史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中国美术馆学的领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青年学者李万万通过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和论证,最终形成了《美术馆的历史》这本专著。通览全书,作者将中国的美术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纳入近代以来的文化图景,从宏观的角度论述美术馆在中国的前世今生,更从美术馆这个本体角度钩沉发微,搜集了大量文献史实与图像资料,全面而清晰地呈现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历程,从专业的视角来诠释“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历史”这一宏大主题,弥补了美术馆历史研究的缺憾,填补了中国美术馆学的空白。我相信,这一著作的面世,对于中国美术馆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建构起中国的美术馆学提供最富基础性意义的价值。
作者:范迪安

源自:艺术中国
2# 四姑娘山
 奥燕 发表于: 2016-8-31 22:31:01|显示全部楼层

范迪安:在2016-2017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全体新生同学们,各位家长朋友们: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中央美术学院来说,2016级新生入校,是学校人才的丰收,也是各位同学青春年华的丰收。在今年近3万名本科和研究生考生中,815名本科同学和440名硕博士同学历经拼搏,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大家庭新的成员。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新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倾力支持同学们圆央美之梦的家长朋友们致以由衷的祝贺!
  这个八月,相信许多老师、同学和我一样,关注中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的精彩表现,为他们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而感到高兴与自豪,尤其是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给海内外中华儿女以极大的振奋。大家都能感受到,女排之赢,赢在精神。在女排这个团队里,每个个体都把能力发挥到极致,而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的集体意识则是胜利的关键保障,甚至每个个体的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取决于这个集体是否形成精神上的默契。
  同学们带着个体智慧走进校园,走进的是一个有历史、有传统、有风范的集体。在昨天迎新的微信报道中,我看到许多新生同学表示出融入美院大集体的喜悦,表达了要实现理想的心愿,许多家长朋友也赞赏学校环境优美,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健康成长。我想说的是,校园环境和生活条件只是人才成长的外部因素,同学们踏入校门,首先需要认识中央美术学院在近百年办学历史中积淀的优秀传统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这份传统和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始终把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从1918年五四新文化热潮中建校的国立北平艺专,到1938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的延安鲁艺,再到新中国诞生之际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几代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薪火相传,以艺术讴歌正义,追求真理,反映现实,表达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时代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要的优秀作品,许多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和当代中国的艺术经典。中央美术学院的优秀传统就是用艺术语言发时代心声,为时代造像,为中国造型,使中国艺术呈现出闪光的时代华彩。
  第二,始终把追求卓越、站在学术前沿作为自己的目标。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更是从事艺术的准则。要想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要做到既关切天下,致广致大,又脚踏实地,尽精尽微。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多前辈艺术名家开创了学派,创作了经典,凭借的就是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天的老师们也深知,在信息传播快捷、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全球文化新的碰撞、激荡与交汇的情境之中,更要始终以追求卓越的艺术精神从事创造,以沉潜之心从事研究。今天,学校各个专业学科都在努力建立新的高度,在艺术观念和方法上致力于为中国艺术新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把中央美院人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
  第三,始终把尊师爱生、树立良好校风作为自己的品德。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有大批艺术家既是艺术名家,也是教育名师,在教书育人上有着优秀的风范。今天学校也特别强调全体教职员工要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学们也要努力树立尊重师长、崇尚学术的思想品德,使中央美术学院的良好校风得以进一步弘扬,作为每一位成员前进的动力。
  在今年入学的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00后”,只有16岁,大部分同学在17-19岁之间。能够在充满青春朝气的人生起步阶段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同学们是幸运的,但同时大家也要意识到自己正肩负着国家与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党中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新的历史征程中,中央美术学院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使全体学生在这里全面发展,成长为这个伟大时代最优秀的艺术人才。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
  首先,思想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中央美术学院拥有优秀的文化与传统,美院人清楚,从事艺术创作不仅要胸怀梦想,更要面对现实,要让思想内涵真正沉浸到艺术作品中去。美术专业的特点是“动手”,但“动手”的同时还要“动情”“动思”。希望同学们从踏入学校起就学会思考与实践并行,特别要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和优秀传统,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了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支持,还需要艺术与文化建设,通过自身思想的提升来理解艺术的真正价值。
  其次,视野的广度决定了创新的力度。中央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愿意看到年轻学子们焕发出青春创造力。每年的毕业季,当我们看到毕业生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果时,我们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中央美术学院这块沃土和家园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正在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因此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注重自身修养全面提升,用更加宽阔的眼界去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看待他人,从而反观自我、检验自我,形成内在生发的学习与创造的力量。
  第三,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成长的速度。我们倡导同学们在“明志”的基础上“博学”,同学们在报考美院时虽然已有初步的专业取向,但仍需全面吸收各种知识。中央美术学院为同学们提供的是比较广泛的学习保障和知识资源,老师们辛勤教导,为的是把同学们引向对艺术内涵认识更加正确与深刻的境界。同学们也要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既立足自身专业取向,也要主动吸取各学科专业的营养;在充分发挥创造个性的同时,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艺术追求与国家需求、人民关切、民族复兴、时代发展等重大主题结合起来,用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足迹。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春天开始,我们全校各院系师生就以“再长征”为主题,深入生活,走近历史现场。当年参加红军的战士,年龄就和新生同学们一样,但正是由于他们怀以理想、坚定意志,才能克服长征途中的生死艰难,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从而走向抗日前线,最后通往新中国诞生的胜利。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同学们今天的入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各种考验都在后头。这一届同学是幸运的,在读期间我们将一起迎来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学校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发展,愿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前行。
2016年8月31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奥燕 发表于: 2016-8-3 08:31:00|显示全部楼层

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8月2日电(记者:刁海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2日在美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出席研讨会时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家需要找寻传统文化基因,做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范迪安当天在出席布鲁金斯学会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研讨会时发表上述言论。他表示,中国社会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创作来源。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与艺术也在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应忘记传统文化基因,应该找寻传统文化基因,做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范迪安说,谈中国当代艺术,绕不开的几个元素是艺术博物馆、艺术区以及艺术市场。这三个元素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勃勃生机。
  他介绍称,众多官方以及民间的艺术博物馆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很好的硬件条件,但与此同时中国尚欠缺策展人才、资金、艺术教育等软件条件。以798、宋庄为代表的艺术区给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许多活力。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在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占据相当的比重。
  范迪安表示,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尚不为世界所熟知,因此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作品容易被贴上某种标签。实际上,中国的当代艺术远不仅于此。他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曝光度不够,需要改变这种文化交流上的“逆差”。
  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他认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进行转换是值得艺术家探索的事情。
  徐冰表示,中国社会是一个能够聚集出巨大能量的社会,如何将这种能量转换成艺术语言,并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同样值得探索。 ●
#
 奥燕 发表于: 2016-3-11 13:31:03|显示全部楼层

范迪安:艺术收藏关键在于投资而非投机

源自:中国新闻网

  范迪安资料图
原文标题:范迪安谈艺考:不是因热爱而考让人担忧)

  北京会议中心大厅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刚一出现,就被记者们拉住了。
  健谈的他,不但畅聊自己有关艺考热的担忧,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向记者谈及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等发展现况及问题所在,指出我国特别需要培养公众进博物馆的习惯。

不是因热爱而艺考,是个让人担忧的现象
  对于目前“艺考热”状况,范迪安坦言,很多孩子接受美术教育,都是半路出家,“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也是让人担忧的现象。”
  在范迪安看来,年轻人选择艺术是很高远的理想和追求,但现实却是其中有很多学生是被家长或学校做了强迫性安排,文化课不行就去学艺术。
  范迪安认为,学习艺术专业首先要对艺术有热爱,这样在专业学习中才是轻松愉快的。艺术不仅仅是门手艺,更多还是修养和情感的培养,特别是对文化的学养和创造性的思维都是严峻的挑战。所以范迪安建议,艺考需要理性,社会、家长和学校不要把孩子勉强地推向艺考之路,而是要让艺考大军比较自然地生成。

博物馆,不是仅仅盖个房子
  “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范迪安表示,这些年多地纷纷建起了博物馆、美术馆等,但有很多却是空壳子,没藏品,而且公众也还没有养成去的习惯。
  范迪安表示,在西方国家特别是文化传统浓厚的国家,博物馆等都是人们周末休闲好去处,也是展示国家文化传统和优势的重要平台。“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培养公众进博物馆的习惯。”同时范迪安指出,有些地方对博物馆的认识还不够,认为给盖了房子,能找什么展就展吧,没有想过藏品的积累需要固定的积累与投资。

艺术品市场,要避免“虚火旺盛”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飘红”消息经常成为关注点,然而在这背后亦存在着市场价格水分、投机行为增加等问题。对此,范迪安建议,一方面需要政府能够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业界形成规范和准则,对艺术品真伪、价格、流通形式等方面提供更多诚信。
  范迪安表示,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是必然,在艺术收藏中有投资因素也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投资而非投机”。范迪安说,“认为艺术市场可以急功近利的获得收益,这就有点不冷静了。”他发现很多人其实并不太了解艺术品的价值,也缺乏艺术品鉴赏能力和感受力,人云亦云,“这就比较危险,使艺术品的一些价格呈现出虚火旺盛,把投资变为赌注。”
源自:钱江晚报 特派记者 陈伟斌 史春波 发自北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2:19,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