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37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2-6-16 19:05:0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中华文明,临门一脚西来说秘史?

 [复制链接]
中华文明,临门一脚西来说秘史?
──波音:文明硬币的两面
波音教授
前《世界遗产》杂志主编
(摘自2022614日观察者网)
在距今5000--4000年前的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所谓的“五谷”──粟、黍、菽、麦、稻,全都齐备了;所谓的“六畜”──狗、猪、牛、羊已经出现,马正在北方草原扬蹄驰骋,鸡可能正在南方地区啼鸣破晓,这两者稍后会进入中原地区。
这些重要物种中,麦、牛、羊、马都来自西方世界;极为重要的青铜技术、马车技术来自西方世界,同样重要的彩陶技术也来自西方世界。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把安特生等人曾经提出的西来说重新拾起,拍拍尘土,摆上学术的供桌呢?
从逻辑和史实上,我们都不能如此武断地支持西来说。中华大地的北方祖先驯化了粟和黍,并在距今7000--5000年前沿着草原带西传,让亚洲西部与欧洲的古人也尝到了小米和黄米的滋味。狗和猪这两种家畜起源于中国,它们同样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扩散到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包括西方世界。
如果仅仅因为一些物种和技术的输入,就认定中华文明是“西来”的,那么在这样的逻辑下,根据古代中国向外输送物种的史实,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西方文明是“东来”的。那么,本土说就正确了吗?我们的文明是本土产生并繁荣起来的,即使没有外来文化(包含物产、技术等)的输入,中华文明仍然会结出硕果、辉煌灿烂吗?
本土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它的错误在于不承认塔岛技术悲剧的原理,认为一个封闭的中华大地就可以自我生长出灿烂的文明来。实际上,自从西亚、东亚各自驯化野生植物,发展出原始的农业开始,东亚就不再是一个大号的塔岛。在更早的现代智人扩张的时代,东亚就已经不再是人群和文化交流的孤岛了,它与欧亚大陆频繁地发生着交流,有一些人走进来,有一些人走出去,他们把思想、文化、技术、物种带来带去。坚持西来说、本土说的人,都只看到或者只愿看到一枚硬币的一面,没有看到或者不愿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口中所说的文明,是有其标准的。不同的学者提出的标准会有所不同,但无外乎几个要素:(青铜)冶金术、城市、文字系统、信仰(宗教)体系。一个被学者承认的古代文明不一定具备所有要素,但至少具备大部分要素。
举个例子,良渚文化已经具有了城市和信仰体系,但是缺乏冶金术和文字系统,因此国外主流学者并没有把良渚文化提升为“良渚文明”。国内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以良渚文化的大型社会规模和治理能力,是当得起“良渚文明”称号的。因此,良渚社会算不算文明古国,还是一个争议话题。从文明的标准和文明的进程看,中华文明能够诞生并屹立于东亚,正是中华大地在本土充足的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本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技术与物种,甚至一些思想与文化,一举脱胎换骨,把各种地区文化、技术熔炼成整体性的中华文明,迈向了“最早的中国”。
青铜和家马,正是中华文明以及其他文明诞生的决定性推手,它们衍生出来的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给古代势力提供了远程军事输送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国家政权的建立至关重要。青铜技术和马车技术传输到北方草原后,在那里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增强了草原人群的战斗力,给了南方农耕社会以极大的压力,石峁古城展现的防御能力就是这种压力的反映。稍后青铜与家马扩散到北方地区,肯定也提升了中原地区各地人群的战斗力。为了共同防御敌人,原本分散的各个部落会组成更大规模的强有力的部落联盟,打破族群、文化的界限。
在部落联盟内部,青铜技术和马车技术带来了远程军事输送能力。过去一个偏远部族发动叛乱,联盟首领鞭长莫及,难以镇压,现在就可以迅速派出携带青铜武器、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军队平定叛乱,震慑有二心的部族,从而使部落联盟内部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朝着文明国家不断迈进。此外,青铜技术在北方地区还起到了文明催化剂一样的重要作用。青铜技术是文明古国诞生前夕的高科技,我们的祖先用青铜器取代了古老的陶器,作为祭祀和礼仪用品,创造出中华文明独有的礼乐文化,使部落联盟内部的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以和平的方式增强了内部凝聚力。
与此同时,外来物种使北方地区各个部落对于贸易有了更大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各个部落之间的紧密联系,对古代家畜的基因研究显示了这个趋势。黄牛本来是从西方世界传入中国的,优质的黄牛品种可以给古代人群提供优质的劳作畜力和美味食物。通过对当时各个文化人群养的黄牛基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贸易交往已经非常频繁,原本各有居所的人群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
在当时的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如此大范围内,每个遗址中占比最高的黄牛基因型都是相同的。其他几个黄牛基因型则占比很低,它们在各个遗址中的分布也不太一样。这说明在北方地区黄牛的交流十分广泛,一种优质的家牛品种会让各个部落趋之若鹜。
有趣的是,中国上古传说竟然也讲述了牛羊贸易的故事。根据《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书记载,商王有一个叫作王亥的先祖,与兄弟一起赶着牛羊去有易氏部落做生意,被有易氏的贵族谋财害命。
王亥的儿子上甲微欲为父亲报仇,但是实力不够,直到4年后才借到河伯的兵,终于消灭了有易氏,为王亥报仇雪恨。此后在商朝的甲骨文中,记录了后世商王祭祀上甲微,向他汇报目前本国的事项。上甲微显然很受商朝人尊重,经常享受后代的祭祀。
上古传说的细节未必真实,但它所反映的先商部落进行远距离牲畜贸易的情景,应该是符合当时北方地区部落交往实际情况的。
上面这个传说也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动荡的状态,各个部落之间既有和平的商贸往来,也有暴力的兵戎相见。从考古遗址中,学者们也能够读出那段动荡的历史。仰韶温暖期,本来是一段祖先们的快乐时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的技术和物种不断涌现,广阔天地里的古人传播彼此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但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北方地区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龙山时代,仰韶时代那种和谐社会土崩瓦解。从龙山时代的遗址看,聚落开始构筑坚固的环壕,更大的聚落甚至修建城垣工事,对外防御强邻骚扰,对内凝聚部落人心。北方地区陷入万邦林立的状态,相互之间征伐不断。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是什么造成了社会的转变?
显然,人口增长是重要的内因。进入龙山时代,可能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农耕社会的核心地带──中原地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农田的产量并不高,粟、黍、菽已经得到充分驯化和种植,而小麦尚在赶来的路上,粮食增产在彼时彼地遇到瓶颈,人口激增带来了强烈的生存压力。各个部落尽力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彼此会为了争夺一块耕地、一块牧场甚至一处水源而发生冲突。
龙山时代的气候也是制造社会动荡的元凶之一。在经历了仰韶时代的温暖后,龙山时代已经处于大暖期的末期,气候变得波动起来,有时还会出现降温事件。气候波动就会带来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激发一些部落的生存危机,求生欲驱使他们对外诉诸暴力,抢夺资源。
最终,气候变化推动了中华大地实现“临门一脚”,从一片乱世迈向了最早的中国。距今4000年前,不论是中华大地还是欧亚大陆,似乎都正在经历巨大的气候转变。比如我们谈到的良渚文化,在距今4000多年前衰落了;沿着长江上溯,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中上游的宝墩文化都在同一时期衰落。
北方的齐家文化在距今3700年前左右走向消亡,更北的辽河流域的文化也差不多同时走向了衰落。只有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古文化大面积衰落的背景下冉冉升起。这种巨大的转变,考古学家称之为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原本东西南北如繁星般的各种古文化都黯淡下来,只有中原升起了一轮文化的明月。
(《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波音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出版)
新京报:我们经常会提到丝绸之路,你在书里却强调草原之路。你认为草原之路是东亚文明的传输宽带,许多新技术、人群都从这条道路传输过来的。请问草原之路与丝绸之路有什么样的区别?他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吗?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草原之路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波音:草原之路走欧亚草原带,更加靠北方,从东西方交往来说,历史更加悠久;丝绸之路走天山南北和昆仑山北麓,更加靠南方,从交往时间看,历史较为晚近。实际上,相比于草原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更加艰苦一些。但是草原之路经常由于政权对立的缘故,不能被华夏文明的人所使用,比如汉匈大战的时期,草原之路中断,丝绸之路兴起。草原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有时候是此消彼长的,比如草原政权与华夏政权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的时候,丝绸之路就兴起了。在和平时期,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条有利的路,有人走草原之路。有人走丝绸之路,有人走一段草原之路再选择一段丝绸之路,都是有可能的。
草原之路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在《无字史记》中用很大的篇幅论证,包括青铜技术、铁器技术、战车技术都是从草原之路传输过来的,我甚至认为,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输入,才让中华大地迈入了文明古国的阶段。很多动植物的品种也是从草原之路输入的,比如十分重要的马和小麦,以及羊和大麦,等等。在史前时代的发展来说,草原之路是更重要的。
新京报:你认为,中华文明西来说中华文明本土说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没看到硬币的另一面。那么,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客观看待外来因素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波音:这个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西方考古学家进入中国,做出了一些考古发现,这让中国人开始思考,我们的文明从哪里来、如何演变的问题,所以出现了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和当时的政治局势交织在一起,那时中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很多学者都在思考我们该如何救亡图存。所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人说,我们的文明是西来的,若我们现在去吸收西方文明的好东西,我们就能拯救自己;还有人说,我们本土的文明才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坚持我们本土文明,这样才会有生存空间。一方面,西来说和本土说是学术上的争论;另一方面,这种争论承载了当时很多人的政治情感。过了那么多年之后,我们现在可以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从基因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西方的确向东方传输了很多东西,东方也向西方传输了很多东西。西方向东方输入了小麦和大麦,而东方向西方输出了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和黄米。西方驯化了马牛羊,东方驯化了猪狗。文明、文化的输出是相互的,这就是我在书中强调的观点,我们不要只站在一个角度来看文明交流,而要看到硬币的两面。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明是西来或本土的,客观上来说,中华文明是有交融的,它既有西来的成分,也有本土的成分。“走出孤岛,四海一家”部分总结了从基因看待祖先的几个结论。我们的祖先的确很伟大,但我们的祖先吸收了外界大量的技术和物产,才创造出了中华文明。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摘自2021111新京报社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明显 小幅度缺芯将成为常态 解决问题不能全靠“抢”和“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4:59,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