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950|回复: 54
#
跳转到指定楼层

[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全部跻身“国保”

 [复制链接]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古城遗址  vIm1uXjs.jpg  保存到相册
良渚古城勘探工作照。(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1936年11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良渚文化被正式命名。

良渚古城遗址  70rxutoA.jpg  保存到相册
考古专家在剥剔随葬器物。(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陈道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陈道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陈道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陈道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陈道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陈道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回家的路 [转帖]古代亚洲最庞大复杂的通商之路
54#
 倦人儿 发表于: 2019-10-17 19:3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全部跻身“国保”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全部跻身“国保”

  新华社杭州10月17日电(记者:冯源)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距今已经有4700-5100年的历史,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约1000年,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发现了11条水坝遗址。在最新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它的“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名列其间。而之前,它的另一处遗址塘山遗址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意味着这一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全部成为“国保”。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者经过多年努力,最终让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较为完整地“重现人间”。它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它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也被评为中国考古学会“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一等奖”。它由11条水坝遗址组成,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南部的低水坝群和北部的高水坝群。其中,塘山是长堤,鲤鱼山、老虎岭等其余的则是较短的水坝。它们能拦蓄出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分别约为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
  据研究,这组水坝是在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见证了良渚先民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建设水平,也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实证。
  1996年,良渚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包括了莫角山、瑶山、反山和塘山等遗址。其中的莫角山后来被证实是良渚古城的宫殿区,瑶山是一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的复合遗址,而反山则是迄今为止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它们在不同年份都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100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近300处遗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3#
 张各国 发表于: 2019-7-7 13:07:57|只看该作者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

  良渚文化能够与同时期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相提并论吗?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其他文化相比,良渚文化具有哪些特殊之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背后,又有着怎么的故事?为此,新京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李永博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大致时间段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形式多样的遗迹和文物展现了土制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和社会等级制度,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
世界遗产官网关于良渚考古遗址的介绍。
  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遗迹,而良渚文化的考古和发掘跨越了大半个世纪。1936年,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管理员施昕更发现了良渚黑陶,开启了良渚遗址发掘的序幕;1959年,夏鼐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1986年,反山发掘出贵族大墓;1987年,瑶山发现祭坛及埋于其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遗址发掘,推测为王族宫殿。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古城内城墙的发掘震动了整个学界;2010年,良渚古城的外城也初步确认;2015年,良渚古城的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得以确认。
  由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直到近年还在不断推进,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对于中华文明史具有怎样的确切意义,在国内外学界上还存在着争议。部分专家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是殷墟之后最大的考古发现,甚至把“良渚古城”誉为“中华第一城”。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遗址发掘还在进行中,不宜过早地草率作出判断。
  良渚文化能够与同时期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相提并论吗?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其他文化相比,良渚文化具有哪些特殊之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背后,又有着怎么的故事?为此,新京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请他从考古学的角度,谈谈良渚申遗成功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意义。
  “良渚文化”是一个考古学概念
  新京报: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在考古学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赵晔:良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首先,良渚有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完备、早期城市化的都城。同时,良渚也是建立在成熟稻作农业和统一信仰基础之上,有着鲜明的阶层分化、规范的礼仪制度的国家社会和文明形态。因此,它就为中华文明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真实案例。
  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填补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在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以前国外从文字记载来计算,所以不太认可这一点。但是近年来良渚文化考古的一系列突破,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勋爵在考察良渚文化之后,就认为良渚已经进入到了早期国家阶段。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新京报:现在有些人提出“良渚文明”的说法。“文化”和“文明”在定义上有什么严格的区别?
  赵晔:“良渚文化”是一个考古学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段内有着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来的遗址或遗迹。新石器时代没有文献记载,这些发现的部落没有名称去对应,于是考古学者就使用“文化”的概念来区别不同人类共同体创造的东西,也可以就此比较哪些文化比较先进,哪些比较落后。
  “文明”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之时,也会产生一些比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物品和风俗习惯。如果这类东西达到一定的规模,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文明”。
  新京报:传统的定义认为,“文明”的标准需要包括金属器、文字、城市和礼仪性建筑。但是,良渚文化似乎不具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也没有出土青铜器。良渚文化具有文明的特征吗?或者,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良渚文化的发现重新界定了“文明”的概念?
  赵晔:“文明”的定义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是后来,国际上的考古学家在考察不同区域的文明时发现,这个传统的标准是行不通的。因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很大,南北半球的文明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地域虽然有文字但没有青铜器,有些地域虽然有青铜器但没有文字,所以传统的“文明”界定标准就很难作为判定依据。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良渚文化虽然没有青铜器,目前也没有成熟的文字,但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在制作精细程度上一点不亚于其他文明的青铜器。此外,良渚文化也出现了很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浙江省的良渚博物院就归纳了六个关键词: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国家。我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良渚古城城址。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良渚文化的“尚玉”传统
  新京报:你提到良渚文化具有“尚玉”传统,这是东亚文明的传统特征之一。良渚出土的大量玉器和良渚文化的礼仪制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赵晔:良渚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礼制。良渚的玉器和其他文化的玉器还不一样,是经过人为设计、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良渚选用了比较高端的、硬度很高的玉器材料,设计出很多种几何造型。
  有些早期文化出土的玉器往往只是模仿动物的造型和轮廓,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但良渚的玉器制作过程是受到观念支配的,传递宗教信仰的价值,很多玉器上刻有“神徽纹”,这是良渚文化的人们信仰的对象。良渚的玉器也是尊贵身份的载体,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一些人可以用这类玉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所以,良渚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良渚文化的信仰和制度设计,这就是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作者:赵晔,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新京报:关于良渚的陶器,你专门写过一本书《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和其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相比,良渚陶器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赵晔:良渚的陶器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在常规的使用上,良渚有一套比较规范化的制作工艺,颜色上以黑陶为主。
  另外有些陶器是灵动或稀奇古怪的,完全突破了常规的造型,这里主要是工匠自己的艺术创意和情感寄托。这也反映在不同的陶器装饰纹样上,良渚陶器有些有水波纹,有些有蛇形鸟头纹。玉器和陶器的纹样不同,是两套不同的系统。玉器的纹样主要跟信仰相关,陶器上的纹样完全是装饰性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接触事物的反馈。
良渚玉鱼。图片来自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玉牌饰。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为何衰亡
  新京报:在良渚文化之前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之后又出现了马桥文化。这些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互动?良渚文化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衰亡,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大概是什么呢?
  赵晔:良渚文化从崧泽文化发展而来,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良渚古城的附近,同时出土了良渚早期和崧泽晚期的文物。从崧泽晚期到良渚早期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好转,良渚人不满足于狭小的空间,往广阔的谷地和湿地拓展的时候,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设计,建立了水坝,人口慢慢聚集。然后,良渚开始了城市化的改造,建立了一个都城,这时良渚突然崛起,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权力和信仰中心。因此良渚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吸收了崧泽文化的一些文化积淀。
  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相隔比较远,两者之间还有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有良渚文化的影子,但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遗存零零星星,没有大型的聚落,也没有玉器出土,可以说是文化的低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现在倾向于认为,良渚文化晚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严重的恶化。良渚文化的晚期土质上普遍有一层沉积,反映的是频繁、持续的暴雨和洪水,厚的地方可以达到一米多。这说明沉积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试想一下,如果好几年这里都是大水漫灌,居住在这里的人类还怎么好好生存呢?良渚的人们只能往其他地区疏散。良渚的周边没有合适的地区聚集人气以形成比较高端的社会形态,那么久而久之,良渚文化的各种文明因素就逐渐弱化了。良渚文化应该是在这种情形下慢慢消亡的。
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
  新京报:2007年,浙江省考古队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的外城墙。良渚古城遗址被认为是良渚文化在考古上的突破性发掘。你本人有参加古城遗址的发掘吗?可以谈谈这其中大致的过程吗?
  赵晔: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三重向心式结构。我们最先发现的是良渚的宫殿区,我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参与了两次发掘过程。1978年,原先的104国道打算取直改道,于是我们考古队前往莫角山发掘。在地底下,我们发现了很厚的一层红烧土的土坯。
  当时我们很纳闷,这像是房子倒塌的堆砌物,又像是窑里的遗存,于是就邀请了一些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当时北大的严文明教授认为,这是良渚人“燎祭”活动的遗存。我们就向工程队提出,这是人工堆积起来的方形土台,附近需要全面挖掘。公路部门考虑到挖掘面积过大,需要经费过多,他们就决定改道了,考古发掘的过程也一度停滞。
  等到1992年,莫角山的周围有一个印刷厂想要扩建,于是我们就去勘探地下可能存在的文物。当时布下了十几个探方(考古学术语,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发现下面有20cm左右的一层非常硬的砂土。在砂土之下有一层薄薄的泥土层,泥土层的下方又是砂土。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切面,发现这些都是人工夯起来的。当时我们在钻探后推测这个人工夯出来的广场不小于3万平方米,后来被确认一共是7万平方米,几乎占据了莫角山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这就是礼仪广场,是良渚文化的“天安门广场”。1993年,我们在西侧又挖了100平方米,当时发现了两排柱坑,虽然不能确定柱子上是什么类型的建筑,但我们推测这也是宗教性的用途。1986年我们在周边发现了反山遗址,当时定义为高等级的贵族陵墓。等到1993年的发掘之后,专家们已经确认莫角山就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而反山遗址可能是一个王陵。
  2007年良渚古城的内城发现之后,情况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没有想到,政治中心还有一圈城墙,这在长江下游的文化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实在是让我们感到震惊。这一圈城墙恰好把莫角山包围在中间,因此莫角山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城墙高度只有4米,有八个水门,不具有很高的防御功能。所以城墙很可能是一种政治性的象征,暗示这里曾有一个实力强大的都城。这是在国家社会形态中,需要调集大量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2010年,我们又确定了外城。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出现之后,良渚城市的格局就变得非常清晰了,这同时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作者:姬翔 王宁远 董传万 罗以达,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
  新京报:良渚古城遗址的一大特点是复杂的水利工程,这也是这次世界遗产委员会特别提到的部分。为什么说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这么特别呢?
  赵晔:2015年我们确定了良渚的水利系统。良渚的水坝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城墙有着紧密的联系,既保证了城墙的建设,也满足了城内生活的日常需要。水利工程有多方面的用途。首先它具有防洪的作用,其次是运输的功能,可以把莫角山山上的物资运送下来。此外,它还有灌溉的功能,水坝可以灌溉周边的农田。
  最后,水利系统还有调节水的功能。良渚古城只有一个陆地上的城门,但有八个水门,连通内外水系。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可能存在断航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从水库调水,维持良渚的水上交通。这个水利工程的复杂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新京报:有些人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现场没有丰富的实物内容,只有一些泥土堆砌的墙,因此良渚文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
  赵晔:很多前往参观的观众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东方文明是“土筑”的文明,不像西方文明留下了很多巨大的石柱。泥土堆积在日晒雨淋之后就会坍塌,从遗址的外观来说,东方文明的很多遗址不是特别的雄伟壮观,良渚城墙最高的地方也只有4米,有些地方坍塌后就和地表一样高。
  我们有一句行话,“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古代遗址中是一种常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曾经是一个规模庞大、秩序井然的社会。因为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废墟,但如果通过专家的解读,或者用科技来模拟场景,还原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良渚文化和现在江南地区的生活文化是非常相近的,不会感到相隔了几千年之远。我问过一些朋友,他们自己去参观遗址,出来之后一头雾水,但是如果有专家的介绍和引导,他们完全可以把描述的景象移植到脑海之中。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新京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后,未来的良渚文化考古和保护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赵晔: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后,影响力变大了,关注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从考古的角度,我们会发掘更多细节,尤其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另外,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增多,我们会邀请国际学者,运用跨学科的手段,一起参与到良渚文化的研究之中。
  日本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他们发掘一个遗址可以做到非常精细的程度,比如他们会采集遗址中所有的土样。土样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淘洗出动物残骸、种子颗粒等各方面的信息。这对于了解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很多辅助作用。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和日本有一定的距离。
  采写:李永博 编辑:余雅琴 榕小崧
  校对:薛京宁
52#
 屁巴虫 发表于: 2019-7-7 11:37:35|只看该作者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习近平和它还有一段故事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习近平和它还有一段故事

  7月6日,阿塞拜疆传来消息,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中国已拥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榜首。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之城”成为世界遗产!也许你还不知道,习近平与它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也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高屋建瓴,情怀深厚绵长。这种思想与情怀,在他心中重若千钧,也贯穿至今。

033836topiyfrdraaiqkqp.jpg

033832g7szkgfczfkq575q.jpg

033830na9k3rzhc89n2lw2.jpg

033829h74ci8f9eg8vm4zg.jpg

033829kj0yy1zzyjlpqf8l.jpg

033829zr6go4gioggz2664.jpg

033829fsy0whmyeimrs4o0.jpg

033816ryx79cc84b684449.jpg

033816vh44iebyzj4zyzt4.jpg

033816gv8tf97owyhk7t8w.jpg

033816bu5wlwvwwfevv5zv.jpg

033803zp88mmmfo8dl9510.jpg

033803wf9czglfssqfcsnx.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1#
 川兔子 发表于: 2019-7-7 10:52:58|只看该作者

认识良渚文化,需要解读“玉”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认识良渚文化,需要解读“玉”

  当地时间7月6日10时,在阿塞拜疆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我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考古遗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原文作者 |刘刚 李冬君
  整理 | 何安安
当地时间7月6日10时,在阿塞拜疆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我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渚,意即水中小块陆地。良渚遗址位于杭嘉湖平原西南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考古遗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1936年12月,出生在杭县良渚镇的施昕更回到家乡,进行了两次的试掘,首次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次年四月,他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了《杭县第二区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这是刊登时间最早、叙述最完整的有关良渚文化的专论。施昕更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
  1959年底,考古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命名这一新石器文化为“良渚文化”。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2007年,继发现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之后,良渚古城也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良渚文化在哪里?
  良渚文化位于杭嘉湖平原西南部,在天目山余脉的一块谷地里,遍布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安溪三镇,面积约30平方公里,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500年,1936年于良渚发现并开展发掘,按惯例即以此地命名。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相继发掘了吴家埠、反山、瑶山、庙前、汇观山、莫角山、塘山等遗址,有祭坛、大型礼仪址、防洪遗迹、贵族大墓等,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宏大、遗迹之丰富,为良渚文化之最。
  莫角山遗址发掘出良渚人工夯筑的基址,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上面有成排柱洞。基址夯筑之高达半米,柱洞直径从半米到一米不等。基址位于遗址群核心,考古人员据此断定莫角山很可能是显贵集团举行宗教、政治等祭典的礼仪场所。
  反山墓地遗址,位于余杭区瓶窑镇雉山村,在莫角山宫殿王城的西部,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有高度约7米,土方量达2万立方米左右,是良渚先民人工营建的“土筑金字塔”。1986年发掘了反山西部的约660平方米遗址,在距地表1.6米深处发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大墓葬11座,墓穴宽、大、深,大多有棺椁葬具。随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漆器等1200余件(套),玉器占90%;陪葬品类之丰富、玉器之精致为良渚文化之首。“琮王”“钺王”等具有权威暗示的珍品均出自反山大墓内。从规格、规模来看,反山墓地的等级、地位和规格最高,很像“良渚文化的王陵”。
  瑶山遗址出土了良渚最壮观的祭坛,人工营建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有8件玉琮,6件玉钺。瑶山墓地很可能是巫觋身份的葬所。从以上出土概况来看,良渚遗址有王城、王宫祭台等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需要公共组织和公共权力,玉钺是王权代行公共权力的象征。
苏州昆山赵陵山遗址墓葬,属良渚文化体系。
  1.玉钺是王权的象征
  多数石钺是实用武器,而玉钺则是礼器,象征墓主人拥有的军事权威逐渐演变为王者手中的权杖。一柄豪华型玉钺,往往由钺身、柲、龠(木柄的上端饰)、镦(木柄的下端饰)组成。有的还在柲上用细小的玉粒镶嵌出花纹。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出土最少,级别也最高,仅极少数的大墓有玉钺陪葬,而且一座墓仅一件。
  这一玉钺组件,出土于反山12号大墓。出土时钺杖位于墓主身体左侧,钺刃朝西,龠、镦之间距离约80厘米,看来也不大,但它的“豪华阵容”却被称为良渚玉钺中的“钺王”,而且是唯一一件刻有神徽以及鸟纹的玉钺。
玉钺
  2.玉琮是神性的表达
玉琮。
  “琮王”并非良渚文化遗址中最大的玉琮,而是因它的浮雕神徽像而得名。“神徽”一现身,整个良渚文化遗址中各种玉器上简化或抽象的类似神徽的大小图案,便豁然而解。玉器是礼器,是传递精神的符号,玉器上有神徽,必是凝聚良渚人的精神偶像,是良渚人崇拜的图腾。这个最完整的神徽像其实就被雕刻在一件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的玉琮上。玉琮,形制大多为方柱形,少部分为圆形。良渚“琮王”,内圆而外方,圆孔对钻而成,有的孔壁经过打磨,圆孔的孔壁一般都高出其外围的四个方角,称为“射”。
良渚神徽。
良渚聚落群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琮表面刻划的神人兽面纹图案。
  玉琮出土时,大致位于墓主左肩上方,扁矮方柱体,正置。下端有取料时凹缺。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口,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重约6500克。柱体外琢刻八个神人兽面复合像,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雕琢。图像为头戴大羽冠的神人,脸面为倒梯形,双手扶持虎头,骑跨在虎身上。虎作蹲伏状,双眼圆睁,有鼻有嘴,獠牙尖齿,前肢屈膝蹲伏,利爪毕现。整个图像精细繁缛,含义神秘奇特,可称为“良渚神徽”。同时还刻有简化或抽象的神徽纹饰,以及八只神鸟纹,可谓“王者之器”。
  关于良渚玉璧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周礼》称“苍璧礼天”,将其视为祭天的礼器,这种后世出现的功能,在良渚文化中尚缺乏考古学的依据。有些学者以为,良渚玉璧以量取胜,应是墓主财富的象征。因为,与后世的玉璧相比,其选材大多斑斓绚丽,较少纯色,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许多玉璧轮廓不正,厚薄不匀,钻孔错缝不加修治,属于工艺相对粗放的器种。在墓葬中,除了一两件位于墓主胸腹部位的玉璧制作精良外,大多数的璧以叠放的形式位于墓主脚端部位。
  原文作者 |刘刚 李冬君 整理 | 何安安
  编辑:余雅琴 校对:| 薛京宁
50#
 孽角 发表于: 2019-7-7 10:08:00|只看该作者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源自:杭州市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落槌瞬间。
  7月6日,世界读懂中华5000年文明史。
  当地时间10时42分,阿塞拜疆巴库会议中心,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响了手中的木槌。
  这一刻,世界静默谛听,里海海畔传出历史的召唤──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槌音刚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成员国代表送上了热烈的、长时间的鼓掌。
  这一刻的杭州,仲夏犹清和。良渚古城遗址在天光云影交错下,穿透历史的烟云,延绵出山水城池交融的丰厚画卷,呈现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让世界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
  良渚先民在5000多年前建成并使用了1000多年的“中华第一城”,正式被请上了世界的大舞台,成为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国家名片。
  在大会审议阶段,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代表先后发言,对良渚古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和完整性给予高度评价,对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示积极支持。整个审议过程,仅历时13分钟,良渚古城遗址便获全票通过。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沈阳在会上作了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代表中国政府在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一件令全体中国人民喜悦和振奋的事情。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世界遗产从无到有,类型不断丰富,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其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生动窗口,在推动各国各地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守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
  “感谢大家对杭州的信任和厚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在代表遗产地政府表态发言时说,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既是崇高荣誉,更是重大责任。我们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把这一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早在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赞誉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今天,杭州不仅拥有了西湖、大运河、良渚等3处世界遗产,还诞生了阿里巴巴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正在全力建设“数字化”国际名城。我们诚挚邀请世界各地朋友前来旅游度假、投资兴业,充分感受杭州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还举行了良渚古城遗址推介会。(本站编辑:洪晓霞摘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
 sunsu888 发表于: 2019-7-7 09:08:00|只看该作者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一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一

  参考消息网7月7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大会于6日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据台湾东森新闻网7月6日报道,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于1936年被发现,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家。
  报道称,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城、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代表了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贡献。
  此外,江苏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在5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另据路透社7月5日报道,在伊拉克游说数十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投票,将巴比伦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表决结果使这座位于幼发拉底河畔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城成为伊拉克境内的第6个世界遗产。这一区域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巴比伦古城位于巴格达以南约85公里处,曾是一个庞大帝国的中心,以高塔和泥砖结构的寺庙而闻名。由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建造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韩联社7月6日称,6日,朝鲜王朝时代9处古代教育设施以“韩国书院”之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9处书院分别是荣州绍修书院、安东陶山书院、安东屏山书院、庆州玉山书院、达成道东书院、咸阳蓝溪书院、井邑武城书院、长城笔岩书院、论山遁岩书院。
  此外,共同社7月6日报道,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日决定,把包括日本最大前方后圆坟“仁德天皇陵古坟”在内的大阪府南部“百舌鸟及古市古坟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埋葬着天皇及皇族而由宫内厅管理的“陵墓”入选为首次。
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黄宗治 摄)
48#
 吖吖 发表于: 2019-7-7 07:38:00|只看该作者

江苏这些良渚遗址揭示远古文化魅力

源自: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江苏这些良渚遗址揭示远古文化魅力

  在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是一个强势文化,我省的苏州、常州、南京、淮安、南通甚至北至连云港,都发现了相关的文化遗址,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远古文明的拼图,揭示着远古文化的魅力。
  苏州草鞋山遗址是我省最早发现包含良渚文化遗物的遗址。在第198号大墓中,发现了大型的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其中外方内圆的玉琮上刻有象征兽面的纹饰。这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并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因此这件玉琮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
  在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院之宝中,苏州赵陵山出土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是时代最早的一件。它的形象是一个戴着高高羽毛冠的人,羽冠上落着一只鸟,他的手上托着一只向上攀爬的小兽。专家推测,这个形象代表着天、地、人和谐相处,而这件饰件原本被绑缚在一个短木柄上,很可能像权杖一样,代表着某种权力。
  常州寺墩遗址被认为是良渚晚期的核心聚落,那里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玉器,表明墓葬在这里的人处于当时社会的上层。其中3号墓共有124件随葬品,除了陶器、石器外,最珍贵的要数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数量是中国良渚文化墓葬中最多的,即使在杭州也没有发现如此规模的玉器陪葬现象。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掌握着神权、财权和军权,是当时最高阶层的代表。
  位于兴化、东台交界处的蒋庄遗址,打破了良渚文化聚落不过长江的传统认识,考古队员发掘了280座墓葬,出土了玉璧、玉琮等1200多件文物。其中234具先民骨架中,出现了大量的断头、断肢现象,有专家认为,那里是良渚文化的边缘地带,很可能因为文化的不同与其他聚落发生冲突,而这些骨架可以进行食谱、亲缘等方面的科学检测,破解中华文明的远古基因。
  连云港花厅遗址是良渚文化向北方能到达的最远处,那里发现了良渚玉器组成的玉组佩。花厅遗址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大汶口文化交汇融合,同时也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等级分化甚至具有某种国家形态,对于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意义非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
 李雪 发表于: 2019-7-7 06:07:54|只看该作者

良渚人吃什么?

源自:经济日报
原文标题:良渚人吃什么?

  2010年,考古学家在莫角山东坡发现一处因粮仓失火形成的废弃炭化稻米堆积坑,据测算,堆积的炭化稻米总量约2.6万斤。后又在池中寺台地,发现有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废弃炭化稻米堆积,初步测算炭化稻米总量是莫角山东坡堆积坑的十倍,这意味着良渚时期,稻作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除了发展稻作,良渚先民还养殖栽培,渔猎采集。良渚先民以稻米为主食,以猪、鹿为主要肉食,以鱼、螺蛳、蛤蜊等为水鲜,以甜瓜、菱角、葫芦等作为果蔬,饮食结构丰富多样。
⊙作者:新华社记者 段菁菁 冯 源

  (据新华社杭州7月6日电)
46#
 戏游 发表于: 2019-7-6 23:36:39|只看该作者

大写的叹服 五千年前中国古人这样防治大洪水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叹服!五千年前,中国古人这样防治大洪水

  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了好消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审议现场,国家文物局供图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代表中国政府在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今天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令全体中国人喜悦和振奋。
国家文物局供图
  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洪水风险,现代人修建了大坝、干堤,同时也用上了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那么,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时期,古人是如何来抵御大洪水的?
良渚遗址群分布图,受访者提供
  长期关注史前治水遗迹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刘建国,试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等技术,破译良渚古城外围水坝群背后的“防洪密码”。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由一系列长堤和水坝组成,承载的降水量达到百年一遇。良渚人修建的复杂水利工程,可能主要用于抵御台风登陆时的特大暴雨洪水。”刘建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势筑坝
护住52平方公里区域

  良渚古城遗址紧邻浙江省北部最大的河流东苕溪,其外围的水利工程与东苕溪关系非常密切。
  东苕溪源出临安县东天目山,向东流经临安、余杭、德清三市(区、县),至湖州市区与西苕溪会合后向北注入太湖,全长158.36公里,流域面积2276平方公里。
东苕溪水系与良渚古城,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开展的古环境研究表明,距今7500~5200年期间,古城周围为富含有孔虫的潮滩相沉积环境;而在距今5200年之后,有孔虫的逐渐消失意味着陆地开始形成。
  通过对良渚古城周边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分析,刘建国获得了良渚古城以上的东苕溪水系各支流的河网分布与流域范围情况。流域面积统计数据显示,东苕溪流域在良渚古城上游总面积约为1483平方公里,其中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控制的区域只有52平方公里。
  根据大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提取良渚古城附近局部区域的河网和流域之后,可以看到良渚古城位于其东南部的大雄山、大观山与北部大遮山支系杨氏山连线的分水岭上。
良渚古城附近区域的河网与流域,受访者提供
  “这里地势稍高,不会出现水流聚集的情况,应该是良渚人精心挑选的最佳筑城地点。”刘建国介绍,在精心选择城址的同时,良渚人在周围因势筑起堤坝,提升抵御洪水的能力。

长堤水坝 各司其责
  在刘建国看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塘山长堤、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坝群、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坝群、秋坞—石坞—蜜蜂弄坝群。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分布图,受访者提供
  塘山坝群全长约5公里,由现隆起于地表的狭长形土丘断续相连。从塘山坝群西部的坝体特征和所处地形来看,良渚人修建塘山坝群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阻挡大遮山南坡的特大降水,同时还要将这一区域的地表水收集到狮子山—梧桐弄坝群围成的库区。
  “塘山坝群把大量的降水引向毛元岭以西,保护了良渚古城及其东部的良渚遗址群免受洪水威胁,使良渚人能够安然地繁衍生息。”刘建国指出。
塘山坝群Conora卫星影像图,受访者提供
  狮子山—梧桐弄坝群位于瓶窑镇西北,四段坝体将孤立的狮子山、白象山、鲤鱼山、官山等连接起来。该区域坝高在10米左右,如果按照坝高10米计算,狮子山—梧桐弄坝群围成的水面面积可达9.39平方公里,根据现在的地形推算其库容约为4486万立方米,积水盆地面积约为46.5平方公里,承载的降水量为960毫米。
  其中,梧桐弄水坝坝顶高程约为9米,比该区域其他坝高10米略低,再根据早期Conora(锁眼卫星)影像分析,梧桐弄水坝下游是明显的河道迹象。刘建国认为,这说明梧桐弄水坝可能是一座兼具泄洪功能的滚水坝。如果按照坝高9米估算,狮子山—梧桐弄坝群围成的水库库容不低于3600万立方米。3600万立方米的库容,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一个中型水库的体量。
狮子山-梧桐弄坝群Conora卫星影像图,受访者提供
  “良渚外围水利工程建造时,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将一系列的山体进行改造,填堵一些山谷的出口,使用现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最小干预原则,达到了治水功能的最大化。”刘建国认为。

兼具灌溉运输功能
  在外御洪水的同时,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还与古城周边及城内水网相互连通,发挥着运输、调水、灌溉等功能,充分展示了良渚人精妙的治水智慧与强大的水利工程设计、组织、施工能力。
  良渚古城筑城的很多材料,除了草裹泥之外,还有一种很关键的材料就是石材。良渚古城周边是没有石材的,需要从深山里面采石。如何将沉重的石块从深山里面运送出来?
  水路是一条捷径。通过水坝,把水位抬高,然后从深山里把石材、木材、竹材等放到水里,通过翻坝的形式运下山来。
  “良渚古城周边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河网与一些水坝相互沟通。在深山里采集的石材、木材走水路,翻几次坝,可以运输到良渚古城,供筑城使用。”刘建国分析道。
  良渚古城城墙底下都是由石头铺垫,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不同片区的石头还有所区别。有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很可能是从不同的山区同时采集运输石材集中到良渚古城进行修筑造成的。
  在刘建国看来,目前的考古工作已经部分地揭开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但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重要的相关遗迹和现象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再来欣赏一波良渚古城遗址航拍美图↓↓↓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
 清魂二畔 发表于: 2019-7-6 20:37:55|只看该作者

良渚入遗 新华时评:呵护好中华文明的这一圣地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新华国际时评:呵护好中华文明的这一圣地

  新华社巴库7月6日电 题:呵护好中华文明的这一圣地
  新华社记者廖冰清
  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这一遗址所代表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得到广泛国际认可,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不时出现一些声音,称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说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与会的各委员国一致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良渚古城遗址入遗,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意义重大。
  在遗址发现的精美玉器、有规模的古城、宏大的水利工程,都见证了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达。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遗,是国际社会对良渚文化价值和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文明圣地所展现的重大文明价值,无疑也将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良渚古城遗址入遗,也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处展示悠久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阵地,将对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产生积极作用。
  良渚古城遗址的魅力赢得国际行家的高度肯定。在英国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心中,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史部门主任谢尔盖·德米特里耶夫看来,良渚文化的发现是“塑造我们对古代东亚历史知识的最重要里程碑”。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目前已经拥有55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也意味更多更细致的遗产保护工作。我们应当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继续努力,呵护好良渚古城遗址这样的文明圣地,保护好我们的世界遗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6:00,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