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天朝明志|查看: 16584|回复: 68
[技术

韩春雨自称代笔论文收七千 还欲组织学生买卖论文

 [复制链接]
10#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15:42:00|显示全部楼层

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论文到撤稿的15个月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表论文到期刊撤稿的15个月)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经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主动申请,其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争议性论文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韩春雨 资料图
  韩春雨团队在撤稿声明中写道:“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同时,《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同一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声明提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声明中提及,“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这篇曾经震惊学界、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的论文,发表15个月后,在质疑声中撤下。被质疑期间,韩春雨始终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那么,这15个月间,韩春雨和学界到底经历了几番波折呢?澎湃新闻梳理了“NgAgo事件”的时间轴。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2016年5月26日,“未名空间”论坛上出现了“纯从科学角度分析韩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从Ago理论上看行不通。此后,在百度贴吧、知乎等论坛上,类似质疑不断出现。
  2016年5月27日,韩春雨应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魏文胜教授之邀在生科院作学术报告。当时韩春雨的PPT演示已经被指不够严谨,且有多处纰漏。
  2016年6月7日,“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召开,韩春雨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会议,并作了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有参会者向澎湃新闻透露,会议期间,韩春雨不愿回应同行关于实验的咨询。
  2016年6月28日,网名为“槐北路”的韩春雨在贴吧上回复网友,新系统刚出来都会“不好使”,他也认同目前NgAgo系统不够稳定,等2.0版本出来会找专门机构免费发放。
  2016年6月30日,方舟子发文质疑韩春雨:“据听报告的人说,韩春雨在北大和遗传所的报告上都强调,他目前的NgAgo是初级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等他推出2.0版和Smart版。这些说法跟他在论文里的描述是矛盾的。因为他描述的只是个并不复杂的转染实验,T7E1和测序也都是现成的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骤应该是不难被重复出来的。”
  2016年7月2日,在贴有方舟子质疑原文的帖子中,韩春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应,强调NgAgo系统对污染特别敏感,实验时不要有寄生菌和支原体的污染,并对实验环节做出技术性的建议。
  2016年7月7日,河北科技大学拟推荐韩春雨为2016年度“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候选人。
  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
  2016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在自己的微博认证账号“求导”上发文,表示实验室仍在重复韩春雨的实验,优化各种条件,目前的实验结果距离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相差甚远”,并呼吁韩春雨提供“可重复NBT发表文章的NgAgo,或者优化的Ngago2.0,smart版本等等”。
  2016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盖坦·布尔焦(Gaetan 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我的NgAgo经历》,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结论,表示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技术有基因编辑的迹象,并且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对此,韩春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似乎不用我回应,我看了下,(澎湃新闻)跟帖留言的人不少内行。”
  2016年7月30日,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CSIC)下设的国立生物技术中心(Centro Nacional de Biotecnologia)的科学家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发表博文称,他已经停止了所有关于NgAgo的项目,同时“建议所有想做这件事人不要再浪费资源”。
  2016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回应媒体表示,“《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2016年8月3日,据新华社报道,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2016年8月8日,《自然》杂志做了关于NgAgo的新闻报道重复、嘲弄和一个隐士:NgAgo基因编辑的争议加剧》,称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向《自然》杂志通讯员大卫·克兰诺斯基(David Cyranoski)证实实验的可重复性。
  韩春雨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然》杂志的报道是一次“调查访谈”,报道作者克兰诺斯基是“调查员”。韩春雨表示,“《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而“调查访谈结果已经相当于是公开回应了。”
  不过,后来澎湃新闻记者写邮件询问时,克兰诺斯基回复称,这篇是报道,不是学术论文,“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他写道:“我没有进行任何独立的重复实验,因此对于这次调查结果无法增加任何第一手信息。我的报道确实反映的是关于韩春雨的实验可重复性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据我所知,这个争议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2016年8月8日,韩春雨向非营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数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过,丹麦奥胡斯大学的蔡宇伽后来告诉澎湃新闻,他根据新旧版本,两次试图重复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2016年8月9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性资金安排。
  2016年8月19日,韩春雨等十位教师获“美丽河北 最美教师”称号。
  2016年8月31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题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公开招标》的公告,项目预算1958万。
  2016年9月6日,河北科技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校长孙鹤旭发表演讲,提到:“(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韩春雨的基因编辑技术“不真实不可靠”,建议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学家参与调查。
  2016年9月21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在石家庄开标,预算金额为1958万。
  2016年9月23日,至少有四家参与投标的公司向该项目代理机构河北省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提交质疑函,认为该项目在采购活动中没有执行原先公示的最低评标价法。
  2016年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9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项目获批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2016年10月8日,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称“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201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他们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一致表示了希望韩春雨能公开所有原始数据,韩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学及其他相关单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学术调查。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篇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刘东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永明等的“致编辑信”,他们在使用NgAgo之后,虽然发现了NgAgo的其他特性,但并没有发现任何基因编辑的现象。
  2016年11月16日,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关于NgAgo的疑问》,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20位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
  韩春雨对澎湃新闻回应称,“他们重复不出来,这是一个新问题。我发第一篇文章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科学里边有很多因素是不知道的。从有的实验室不能重复,到重复性差,到以后能经常重复,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韩春雨还说,“自从别人提起重复性的问题,我就也用外边的细胞株开始做了,一开始发现确实存在重复不出来的问题。但是现在我拿外边的细胞株已经可以重复出来了。这中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用实验的方式回应。我会通过学术期刊给予回应的。”
  2016年11月23日,《自然》杂志再次报道“NgAgo事件”。在这篇题为《NgAgo基因编辑争议在同行评议论文中升级》的报道中,韩春雨称,他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被他人忽视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难以重复他的实验。“我现在不能说,因为中国的媒体对我说的任何话都进行批评。”
  2016年11月28日,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与通信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自然-生物技术》的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生物技术》表示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并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2016年12月2日,韩春雨落选“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建议人选。
  2016年12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处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进展。《自然-生物技术》杂志2017年1月底要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咱们先等等他们的调查结果。”
  2017年1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视为撤回通知书”,显示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韩春雨告诉澎湃新闻,数据是他提交给《自然-生物技术》的。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官网上宣布,其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消息写道:“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在诺维信公司的真菌表达系统中已经展现出潜力。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2017年1月20日,诺维信公司就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发表声明。声明中,诺维信表示:“我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确定该项技术是否适用于我们的业务。”声明未提及是否重复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
  2017年1月20日,韩国学者金镇洙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称,NgAgo能在体外切割RNA(核糖核酸),而非如韩春雨论文所称在哺乳细胞内切割DNA(脱氧核糖核酸)。据《自然》杂志报道,金镇洙透露已经申请了一项关于使用NgAgo进行基因沉默的专利。
  2017年5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题为“副教授韩春雨”的深度调查节目,回顾了“NgAgo事件”的来龙去脉。
9#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14:42: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韩春雨撤回论文背后:国际期刊如何对待学术争议

源自:一财网
  在同行反复实验一年多无法重复的情况下,关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团队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争议又有了最新进展。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论文作者韩春雨团队,在8月3日宣布主动从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撤稿。
  撤稿的同时,韩春雨团队宣布,将进一步研究不能重复的原因。他没有放弃研究,将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相关社论题为《是时候让数据说话》(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社论回应了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一年多来所引发争议的影响。

“撤稿是最好的做法”
  社论开篇回顾了韩春雨团队去年5月在该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始末。2016年5月,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题为《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的论文。该论文的意义简单而言就是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对基因组的再编辑,因此,论文一发表便引发了科研人员与媒体的竞相关注。
  关注度越高,随之引发的争议,甚至是质疑,也越不可避免。而争议的焦点在于,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无法复制。因此,去年7月以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通过实验,无法获得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这些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当月,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期刊由此发表了“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毕竟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事关巨大的商业利益。
  正反双方的交锋此消彼长。不过《自然·生物技术》的声明表示:“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面对争议,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期刊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该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不过,该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期刊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期刊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期刊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不过,《自然·生物技术》的社论表示:“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
  一位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进行基因领域科研的学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具体到韩春雨的案例,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存在不当行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重要的工作一定会被反复验证、重复,撤稿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他说,在学术出版中,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往往会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而且,在美国,论文的刊发等都会涉及纳税人的资金,因此,编辑部、校方都会谨慎处理引发的争议。”

科研探索既不能捧杀也不能棒杀
  《自然·生物技术》的声明还称,如果NgAgo可以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这将是一个更美好的事情。
  美国一位生物研究者对第一财经表示:“他发现的方法如果是真的,是有很大用途的。因为DNA(脱氧核糖核酸)比RNA(核糖核酸)好操作多了,RNA比较容易降解,DNA比较稳定,对于基因编辑操作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影响的领域领域很多。但是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实验室还没有求证到(韩的方法)。”
  更多的非专业人无法理解NgAgo的意义。当前并非没有基因编辑方式,只不过NgAgo将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第一财经采访的一位专家表示:“韩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重复性不够,科学背后的真实原因还没找到,(实验用)细胞污染只是可能之一。对科研探索既不能捧杀也不能棒杀。继续研究,比动动嘴说韩‘造假’更有意义。”
  在韩春雨的研究成果不能被重复时,有人却发现了它的其他功能。发表在Antiviral Research杂志上题为“NgAgo-gDNA system efficiently suppresses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through accelerating decay of pregenomic RNA”的论文中,来自山东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NgAgo-gDNA系统能够通过促进pgRNA(pregenomic RNA)的降解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而来自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的题为“DNA-dependent RNA cleavage by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成果指出,NgAgo能作为一种DNA引导的核酸内切酶切割RNA,而不是DNA。这意味着NgAgo或许可以作为“RNA干扰”的一种工具发挥作用。

重要的是提供原始数据
  此次韩春雨及其团队的做法正是通过主动撤回论文,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当然,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声明中也指出,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第一财经记者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网站上看到,在相关的编辑政策(editorial policies)一栏里就罗列了当稿件出现“驳斥与争议”(Refutations and Complaints)时的应对措施。对于存在事实性错误的情况,期刊表示有责任更正之前错误发表的文章。当文章出现驳斥性意见时,期刊会要求原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后,再组织对原文组织同行评审,并把驳斥性意见刊登在网站或者期刊的“回应栏目”,同时也会选取原作者的观点一起展现。
  对于有争议的文章,该期刊认为,这些争论往往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面,因此,会第一时间向主编汇报。在这种情况下,主编会根据读者的兴趣、论点的新颖与否、发表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对各方的公平性,通过“声明(社论)”、“更正”、“编辑部关注”等形式进行回应。
  第一财经记者在查询了科学界另两大期刊《细胞》与《科学》后发现,尽管各大期刊在处理争议论文时的具体措施不同,但基本原则便是首先要求原作者提供原始数据,由第三方评审人或专家进行评估。如果发现错误,会第一时间通知原作者及其单位。当然,一旦涉及撤回论文,这些期刊会要求原作者本人给出具体的解释,并会发布原作者的声明。
  至于有的说法称“《自然》和《科学》杂志有60%以上的论文都不能重复”,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表示:“这两种期刊上有的论文是不可重复的,这个属实,但是量没有这么大。因为有些基础研究没人感兴趣、没人管,爱撤不撤。但韩春雨的发现对整个生物界影响很大,而目前尚不能重复。不能重复不等于造假,也不等于这个发现不存在。只不过是当前不能重复。”他表示,只能说原始论文尚不够严谨,其他都不能说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11:42:00|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子刊发社论回应:韩春雨的研究仍有意义

源自:红星新闻

原文标题:韩春雨发布撤稿声明,《自然》子刊发社论回应:有关NgAgo的研究才开始

  闹得沸沸扬扬的韩春雨论文一事,终于,以他主动从《自然》杂志撤稿而告终了。
  据悉,在国内外学者纷纷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向红星新闻发来的韩春雨中文撤稿声明
  8月3日早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通过邮箱向红星新闻记者发来了一篇其针对此事的社论回应,此回应亦于3日在网络上发表。
  在回应中,《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以《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为题,讲述了此事的来由。
  01论文发表

新编辑技术引发关注
发表后两个月即有4000篇相关报道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称,这篇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该杂志介绍,韩春雨及同事在本期撤回了发表于去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
  论文甫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发表了“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
  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围绕该技术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据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02遭受质疑

基因组编辑功能无法重复
三独立小组发表反驳性论文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表示,NgAgo的轰动之处集中在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之一点上。NgAgo有望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PAM)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DNA相对于Cas9采用的RNA),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这一切都听上去太过美好而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去年夏天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便开始出现了。在各种基因组编辑会议上,在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中,这篇论文成为最热话题之一。这也很快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的声音开始交锋。杂志称,其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在此期间,《自然-生物技术》一直与科研界保持联络,关注各种为重复论文所做的持续努力。最终,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Nat。Biotechnol.34,768–773,2016)。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读者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正式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该篇论文所在的网址内,此举得到包括韩春雨在内的两位论文作者的支持。”
  03 决定撤稿

能重复实验结果却无法强化初始数据
撤稿是维护科研记录的最好做法

  而针对大众的普遍质疑,《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也询问了韩春雨及其同事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
  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自然-生物技术》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
韩春雨

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一年多了,《自然-生物技术》称,他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04 杂志评价

韩春雨的研究仍有意义
“有关NgAgo的研究才开始”

  虽然韩春雨撤稿,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充分肯定了其研究的意义所在。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在本例中,有多位敬业的研究者个人对已发表实验方法的各种细节进行检验,并完成翔实的记录和有对照组的反驳性研究。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于事无益的是,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
  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其实,在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

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韩春雨发布撤稿声明

  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官网上,还清楚列出了韩春雨论文的前后发表和撤回的坎坷记录。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该论文最初于2015年6月3日投稿后被《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受,而后在2016年5月2日发表,2016年11月28日又进行过更正,最终于2017年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撤回。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网列出了韩春雨论文的坎坷记录
  在主动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撤稿之后,韩春雨及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红星新闻获悉,其撤稿声明全文如下:
  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
  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913-915,2016;Nat。Biotechnol.35,17-18,2017;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 12,e0177444,2017),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7#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10:42:00|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团队声明:将选第三方实验室验证 并公示结果


原文标题:韩春雨团队声明:将选择第三方实验室验证 并公示结果)

  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声明提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声明中提及,“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澎湃新闻此前便已获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此前,该论文甫一发表,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得到了诸多喝彩声。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
  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但同年7月以来,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2016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以下为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
  8月3日,韩春雨团队发布了声明。
  声明表示,为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韩春雨及其论文共同作者决定主动将2016年5月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撤回,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不能重复的原因。
  声明表示,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10:42:00|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团队撤稿 河北科大启动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3日消息,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声明称,鉴于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从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团队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论文作者韩春雨等人也同时发出撤稿声明。撤稿声明写道,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在《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中,韩春雨团队表示,为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韩春雨及其论文共同作者决定主动将2016年5月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撤回,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不能重复的原因。
  声明还表示,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此外,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背景资料:
  河北科技大学科研人员韩春雨及其团队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这种新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自然·生物技术》随后在去年11月就这一争议发表了“编辑部关注”以及一篇国际研究人员关于不能重复相关技术的文章,并表示将在2017年1月完成相关调查。
  今年5月9日,《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发布声明称,韩春雨论文的调查还在继续中。
5# 华蓥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09:42:00|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团队论文被撤稿:韩春雨等人同时发布撤稿声明

源自:法制晚报

  记者今晨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获悉,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于美国时间2017年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撤稿了。论文作者韩春雨等人也同时发出撤稿声明。
  撤稿声明写道,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913-915,2016;Nat。Biotechnol.35,17-18,2017;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 12,e0177444,2017),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此外,《自然-生物技术》今天同时也发表了一篇关于此次撤稿的社论。
  以下为社论全文:
  在社论中,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NgAgo的轰动之处集中在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之一点上。NgAgo有望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PAM)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DNA相对于Cas9采用的RNA),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如果说这一切都听上去太过美好而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去年夏天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便开始出现了。在各种基因组编辑会议上,在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中,这篇论文成为最热话题之一。这很快便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开始交锋。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在此期间,《自然-生物技术》一直与科研界保持联络,关注各种为重复论文所做的持续努力。最终,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Nat。Biotechnol.34,768-773,2016)。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读者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正式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该篇论文所在的网址上,此举得到包括韩春雨在内的两位论文作者的支持。
  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在本例中,有多位敬业的研究者个人对已发表实验方法的各种细节进行检验,并完成记录翔实和有对照组的反驳性研究(Protein Cell 7,913,2016;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12,e0177444,2017)。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于事无益的是,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
  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2016年5月,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称,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生物谷Bioon.com)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08:42:00|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撤稿,同行科学家如何评论?


文章来源:知识分子
  撰文 | 叶水送、陈晓雪
  责编 | 李晓明
  2017年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教授所谓“需要高超的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再度刷屏,只不过这次是因为论文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韩春雨及其论文其他作者主动提出撤稿。不过,韩春雨等似乎仍然认为还可能出现“优化的实验方案”,并未完全放弃。
  2016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发了韩春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沈啸等人合作的论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一时间为学界热议,但不久后很多的实验室无法根据韩春雨提供的实验方法,重复这一结果,从而撤稿之声不绝如缕。
  数天前,《知识分子》刊发“会有对韩春雨研究的公正调查吗?”一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和评论,这篇文章与韩春雨主动撤稿一事估计纯属时间上的巧合。
  8月3日,也许终于“尘埃落定”,这篇文章已经被《自然-生物技术》标识“已撤稿”。不过,韩春雨等似乎仍然认为还可能出现“优化的实验方案”,并未完全放弃。
  根据《自然生物技术》提供的信息,我们了解到,韩春雨等人表示,“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913-915,2016;Nat。Biotechnol.35,17-18,2017;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 12,e0177444,2017),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在发表韩春雨等人撤稿说明的同时,《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篇社论。《自然-生物技术》表示,去年十二月,韩春雨和同事以其他数个独立的研究小组联系了该杂志,提供了声称重现NgAgo基因编辑活动的新数据。不过,编辑和一位外部的审查人员认为这些数据太过初步,不能发表。“我们决定给原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收集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主张”。《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
  “现在,在原始论文发表一年多以后,我们了解到,之前报告已经成功重复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将其初步数据提升到可发表的水平。同样,在征求专家评审员的意见后,我们得出结论,韩春雨以及同事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与其初始结果矛盾的大量证据。我们现在相信,韩春雨和同事决定撤回该论文是支持其已发表记录完整性的最佳方法。”
  《自然-生物技术》的社论表示,NgAgo论文的出版并不是科学进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文献中出现的任何其他报告一样,需要更广泛的研究团体测试其方法,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优化实验。”
? 韩春雨及其论文其他作者主动提出撤稿,图片截自Nature Biotechnology
  在这种情况下,该社论继续说,“几十位研究人员根据公布的实验方法工作,给出了记录完整、对照完美的反驳研究(Protein Cell 7,913–915,2016;Nat。Biotechnol。35,17–18,2017;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 12,e0177444,2017)”。
  “在复制研究方面,我们知道的就是它需要时间。而对于NgAgo的复制研究来说,时间已到,数据给出说明。”该社论总结说。
  对于韩春雨在撤稿声明中强调“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魏文胜向《知识分子》评论道:
  “如果一个论文是关于方法学的,肯定别人能够重复出来,这是科学的(真与伪)问题。目前在科学上的调查可以说已经告一段落,结论明确。”
  魏文胜同时表示,“我只关心学术问题,对错在科学上有一个判断。有关机构该怎么做,不需要去评论指导吧。”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表示:“很重要的一步,让我对科学共同体有了些信心。期待下一步动作,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例如造假。或者是单纯的错误。”
  “这个撤稿声明中所述理由是很罕见的,很明显是作者在杂志编辑部要求和其它压力下,不得不撤稿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表示。
  “韩的这个技术,在去年遭到大面积质疑后,领域内的人其实心里都已下了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研究结果。我自己后来也仔细研究过相关知识和文献,发现NgAgo理论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编辑功能。”邵峰说。
  邵峰认为,韩春雨事件对于整个学术共同体和公众来说留下两个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成果是否可靠(对于这样的技术开发成果来说,可靠意味着他人必须可以重复);2)如果不可靠,具体原因是什么?自然生物技术的撤稿声明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履行了杂志对科学界和公众应该承担的义务。但第二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只能依赖韩所在的学校和我国的科研管理机构。”邵峰说。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曾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也对这一事件提出出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众多科学家反映自己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韩春雨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大家完成实验,包括公开他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河北科技大学和相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展开调查。不论是韩国的黄禹锡事件,还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最终都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的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3# 峨眉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07:42:00|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NgAgo论文被自然子刊撤稿:系作者主动申请撤回

源自:澎湃新闻
  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韩春雨。资料图  FkCK-fyitamv4555977.jpg  保存到相册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澎湃新闻此前便已获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生物技术》在发表社论的同时,发布了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韩春雨团队在撤稿声明中表示。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在前述社论中,《自然-生物技术》透露了长达数月的调查过程:“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自然-生物技术》表示:“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此前,该论文甫一发表,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得到了诸多喝彩声。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
  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但同年7月以来,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2016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20位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
  同月,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
  与通信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自然-生物技术》的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不到两个月后的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以下为《自然-生物技术》社论全文及韩春雨撤稿声明
  《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本期,韩春雨及同事撤回了发表于去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发表了“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NgAgo的轰动之处集中在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之一点上。NgAgo有望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PAM)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DNA相对于Cas9采用的RNA),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如果说这一切都听上去太过美好而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去年夏天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便开始出现了。在各种基因组编辑会议上,在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中,这篇论文成为最热话题之一。这很快便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开始交锋。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在此期间,《自然-生物技术》一直与科研界保持联络,关注各种为重复论文所做的持续努力。最终,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Nat。Biotechnol.34,768–773,2016)。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读者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正式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该篇论文所在的网址上,此举得到包括韩春雨在内的两位论文作者的支持。
  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在本例中,有多位敬业的研究者个人对已发表实验方法的各种细节进行检验,并完成记录翔实和有对照组的反驳性研究(Protein Cell 7,913,2016;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12,e0177444,2017)。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于事无益的是,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
  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撤稿: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
⊙作者:作者:高峰,沈啸,姜峰,武永强和韩春雨

  Nat。Biotechnol.34,768-773(2016);2016年5月2日在线发表,论文进入印刷版后2016年11月28日在线发表补编;2017年8月2日撤稿;doi:10.1038/nbt.3547
  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913-915,2016;Nat。Biotechnol.35,17-18,2017;Cell Res.26,1349-1352,2016;PLOS One 12,e0177444,2017),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1 10:42:00|显示全部楼层

会有对韩春雨研究的公正调查吗?

源自:知识分子公众号

截图自央视《新闻调查》栏目5月20日晚播出的《副教授韩春雨》。

撰文|李晗冰(本刊特约作者)
责编|李晓明

  时下科技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高调进行的彻查《肿瘤生物学》集体撤稿事件,赢得了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人们在拍手称快之余,忍不住要问:何时调查韩春雨?

要知道,单是科学同行集体公开质疑韩春雨的论文成果,距今也已整一年多了!
  去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称使用NgAgo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其效率、识别精度等关键指标优于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因此,NgAgo迅速“引爆”学术圈,韩春雨本人也成为“草根逆袭”的“网红科学家”,并应邀到多所知名高校宣讲他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实验可重复是国际学术界对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基因编辑技术这类工具性成果,能否被同行可重复更是检验其是否靠谱的“命根子”。CRISPR之所以被国际科学界“爆炸式”运用,就得益于它的简单、便捷和可重复性高。然而,在韩春雨论文发表后的一两个月,就先后有多位国内科学家同行发现不能重复他的试验结果。进入7月,NgAgo更是遭遇接二连三的公开质疑:先是7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科学家在推特上公开发声,指出无法重复NgAgo的基因编辑结果,并呼吁国际同行停止使用NgAgo,以免浪费更多时间、金钱和人力;后是10月10日,北京大学、中科院、哈工大等13个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媒体实名发声,不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并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其后,一组中国作者在《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三个团队在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上,分别刊载文章,均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结果。
  至此,韩春雨论文遭遇的“不可重复”并不是“有的能重复、有的不能重复”,而是质、量俱废的不可重复。从“质”的方面说,是“大面积不可重复”,国内外的近百个同行实验室都不能重现NgAgo的基因编辑活性;而宣称“能重复”的个别机构,均未公开自己的名字,无从求证其真实性。从“量”的方面说,是“大幅度不可重复”,上述实验室按照韩春雨博士论文中的条件、甚至调整优化后的条件,可以实现的基因编辑效率近乎零,甚至是“doesn‘t work at all”,而不是论文中宣称的“21.3%~41.3%”的效率。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国内外同行质疑,自称“很珍惜名誉”“愿意按照正规的学术规范回应质疑”的韩春雨的表现,却前后矛盾、让人匪夷所思:他一方面坚称“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一方面又不愿意公开原始数据、自证清白:“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他一方面认为不能重复的实验室“80%是因为实验被污染,剩下的是实验者的操作技术不过关”,一方面又表示:去其他实验室指导“不太现实”;他先是告诉媒体“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但当魏文胜等13位科学家实名公开“不能重复”后,他又自食其言,说:不公布声称可重复者的名单是“保护他们也保护自己”;2016年10月8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最近我会有新的进展”,但如今大半年过去,仍未见任何“新的进展”……
  对于同行不能重复、提出质疑的论文,在作者本人既不愿撤稿、又不愿自证清白的情况下,国际上早有规范的处理程序:作者所在的单位自动对其开展学术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邻国日本对“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处理,就是例证:2014年1月31日,她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宣称发现能够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STAP多能干细胞,但很快就遭到同行质疑;2月17日,她所在的单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宣布对小保方晴子的研究进行审查,并于4月1日认定她的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她本人随后宣布撤稿;8月5日,两篇STAP论文的共同作者、小保方晴子在理研的导师、在再生医学界享有盛誉的笹井芳树上吊自杀。当年12月,鉴于小保方晴子无法重现自己的实验结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正式公布调查结论,小保方晴子宣布辞职。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尽管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因这一事件蒙受巨大损失,但其尊重科学、勇于担责、干净利落回应质疑的态度和做法,却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相比之下,韩春雨所在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的做法就令人“刮目相看”。去年8月初,面对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先是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然而,到了9月6日,河北科技大学非但没有“公开验证”,其校长孙鹤旭还在新生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力挺韩春雨:“(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
  不仅如此。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浪中,韩春雨不仅被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当选河北省科协副主席,他领衔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还被纳入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计划总投资2.24亿元予以支持。
  不仅如此。2016年10月14日,面对科学同行和媒体、社会的普遍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在给媒体的公开信中宣称:
  “就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尤其是在成果的初创阶段。恳请社会各界提供和谐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这样才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工作者成长。”
  这番回应,与糊弄三岁小孩的花言巧语何异?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无论是怎样的科学发现,在发表论文之前研究者就已做过验证,韩春雨本人也宣称“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从何说起?对照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处理小保方晴子的做法,河北科技大学的所言所行,难道还不够“和谐宽松”吗?科学同行和社会公众付出的时间和耐心,难道还不够多吗?
  不难看出,一年多来韩春雨本人特别是河北科技大学等的所做作为,无视基本的学术规范,不仅亵渎了科学的尊严,更是对科学同行和社会公众的敷衍蔑视,极大损害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和学术机构的国际形象。
  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可以这么做,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却不可以如此。在韩春雨不愿意自证、河北科技大学不愿尽责的情况下,由科技部牵头,联合教育部、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相关部委启动调查,是澄清真相、挽回影响的唯一途径。
  科学的事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已经看到,面对同样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中国科技界国际声誉和科技工作者尊严的事件,科技部牵头多部委针对101篇被撤论文涉事者的彻查和公开处理,不仅对科研不端行为产生了震慑,而且形成了一个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机制。
  是时候启动对韩春雨论文结果的学术调查了。有关部门不应该再含糊不清、无限期拖延了,因为这考验着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尊重科学真理、是否真正遵从国际学术规范、是否对学术不端行为真正“零容忍”。
1# 贡嘎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5-22 08:42:00|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央视回应争议:为什么“我的成功”无法复制?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一年前的5月,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首次发表关于NgAgo基因技术的论文,引发轰动。从生物学界的“一鸣惊人”到媒体和业内都热捧的“诺奖级”科学家,韩春雨与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无比炽热的赞美之声。而这疯狂赞誉仅仅不到一个月就出现巨大反转,争议至今,漩涡中的韩春雨作何回应?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

韩春雨与“基因新剪刀”NgAgo技术一夜成名
  韩春雨团队在其论文中报告称,他们发明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基因组编辑技术动画演示
  基因组编辑技术,当下基础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该领域前沿科学家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魏文胜称,“这是一个所谓革命性的技术。能够治疗以前想治不能治的病,比如说像遗传病,可以通过修改基因组序列进行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扮演上帝的角色”。同时他也表示,“正是因为国内的这种底层原创技术太少,才会产生这样格外激烈的反应”。
  目前生物学界成功实现人为介入基因组所必不可少的“剪刀”,是由美国华裔科学家张锋、美国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及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为主要技术开发者的CRISPR-Cas9技术。而韩春雨论文中所述的NgAgo技术,被视为挑战前者的一把“新剪刀”,也可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有效切割。
  论文发表后,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实验室也竞相去重复他的实验,希望迅速掌握这把新“新剪刀”。很快,北京大学魏文胜实验室就宣称了实验重复成功。
  韩春雨因此先后获得了“石家庄市最美教师”和“河北省科技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河北省政府、河北省科技厅也前往河北科技大学,对韩春雨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考察。

无法复制的成功?中外学者相继质疑
  但接着,“韩春雨”的名字又一次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如潮涌出。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2016年5月20日,原清华大学著名结构生物学教授颜宁,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
△生物学教授颜宁
  2016年5月26日,“未名空间”论坛上出现了“纯从科学角度分析韩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从Ago理论上看行不通。
  2016年6月7日,“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韩春雨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会议。他的科研报告第一次当面遭受到了同行的质疑。
△2016年12月27日,韩春雨接受央视《新闻调查》采访时回应。
  2016年7月2日,韩春雨在百度贴吧“国际米兰吧”回复质疑,之后便停止在网络上发声,并开始拒绝采访。
  2016年7月31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科学家在推特上指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编辑结果。
  2016年10月12日,最先采访并极力赞扬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饶毅、邵峰两位教授,公开了他们此前一个月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件和收到的回函,他们以“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为由,希望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实验结果。对于收到的回函,饶毅认为“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
  2016年10月10日,曾经声称重复成功的魏文胜也推翻了自己的结论,由他组织和发起,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13位科学家通过两家媒体,实名发布声明,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
  ……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只要论文结果无法重复就可能是学术不端,甚至造假之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网上不少言论直指论文造假
  科研论文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面对质疑,《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2016年11月19日宣布,“介入论文调查”。
  就在质疑声浪此起彼伏之时,河北省发改委完成了“2.24亿人民币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项目的批复,同时开始采购进口仪器设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也显示,为期两年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获得了100万元的项目资金。

回应争议 称实验无法重复或因细胞污染
  随后,中国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以及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分别刊载文章,均表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作为当事人的韩春雨称,“科学界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质疑,这是我能够接受的。我去提交调查报告”。
  当下,科学界的主要质疑问题之一是“NgAgo”是否能编辑基因组。对于大多数实验室无法重复的原因,韩春雨强调,“科学是有条件的可重复,使用的生物材料其实是很重要的”。他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大规模的,大范围的细胞污染”。这个观点也是自“质疑”开始之后他所一直坚持的。
  但魏文胜等科学家却表示,“细胞的污染是做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基本的训练,只有韩老师实验室能够做出来,这个是非常违反常理的。”在对待这个问题时,韩春雨称,“他们认为的污染都是已经鉴定出来的,但是如果是一种未知的污染呢?”
  韩春雨所说的“未知的细胞污染”问题,他认为,如果有人来询问他是可以被解决的,但并没有人专门来问过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大力称,“我们都尝试过了。再去问的话,我不觉得他会有更关键问题的解答”。
  魏文胜教授则认为,“作为一个方法学(方面的)文章,就是我告诉你从头到尾里面有多少步骤,你在发表之前就要重复非常多次,证明它是一个不仅仅是有效率,而且是可被反复重复的方法”。而面对这些说法,韩春雨称,“科学的问题是需要在实验室探讨和解决的,我有一些办法可以减轻污染,让编辑能够显现出来。对于NgAgo的影响来说,可能只有我知道”。
  等待真相 正研究实验无法重复论文结果的原因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登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通稿。文中称,“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总部位于丹麦的诺维信公司在声明中写道,“我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自然?生物技术》也在之后发表声明称,期刊获得了韩春雨提供的“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面对这起事件,众多科学家也表示,韩春雨的事情一定需要在学术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也有科学家认为,如果韩春雨这件事情本身没有涉及到数据造假,从科学本身,它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
  同时,科学家们也更多地期待这起事件可以给中国科学界带来改变。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投入了大批资金,创建了一些无与伦比的科研设施,众多顶尖中国科研院校也在不停地闯入各种世界最佳排行榜。而大量的科研不端、造假行为却是当下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魏文胜表示,“这些行为对国内学术界的声誉是有很坏影响的。造假成本太低,并且没有处理动作,对中国整体声誉度是有巨大打击的”。
  科学的真相是需要进行时间验证,需要通过规范的科学程序进行解决的。在中国基础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建立起监管机制?如何让大家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科技体制?中国的科技资源怎么样分配更合理?怎样让中国的科学在更良性的轨道上,更快更好地发展?如何通过每一起科学事件探明科学的意义?探寻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大议题。
  2017年5月9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布声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还在继续中。目前,韩春雨正在对导致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
源自: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9 13:36,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