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349|回复: 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08:2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书话墙的书

 [复制链接]

  大先生鲁迅在《华盖集》中有一杂文“长城”,最末一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先生何以如此写?他是因为“我早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先生是从思想与历史层面看长城的,他说“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当然先生在从文化象征意义层面上谈论的长城,隐喻,其中大有深意。
  从建筑的角度阐述:长城(Great Wall )中国古代规模最宏大的防御工程。宏观它与一般的城不同,整体上不形成封闭城圈。它的长度达数百里、数千里或上万里,故称为长城,又称长垣、长墙等。《中国大百科全书》长城是由城堡、关隘、烽火台、城墙等建筑物组成。据说这是在太空中用肉眼都能望见人类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最重要是它的墙,它的英语名称是很确切的。
  什么是墙呢?墙,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
  其实一句话,墙就是一种界定。既是一种实在的物质上的界定,也是一种视觉的与心理上的界定。
  人都需要界定的。当年“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位千古一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但他还是不踏实,不把握,于就派了大将蒙括与自己的儿子扶苏去筑长城去守长城。这就说明人是需要在空间上对自己的领地加以界定的,这一心理无论是高贵的帝王还卑下的乞丐都是一样的,比如我们经常看见流浪的乞丐在露宿之时,常常用一张破旧的报纸冉冉蒙面。
  一座墙,一册书,一截壁,一段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纸帆船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纸帆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丁房阙与无名阙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遗址
2# 四姑娘山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09:1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城墙的修筑,犹如编篡一部煌煌巨典。
  城墙的修筑材料,不同于欧洲古代多用石料筑墙,中国古代主要以土和砖筑墙。这是需要众多人的集体劳作,也是大家交流的好机会。在上古时期也是一项团结人心的工程,因为有墙以后大家睡觉踏实。因此,在先民们那里筑墙不是一件苦差事而很好的公益事业,所以积极性很高。而且,上古的主管建筑的政府官员不懂得贪污,在工程中仅仅是个规划设计者兼组织指挥者。比如治水的大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良好记录。
  结集于公元前2500年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一首有关筑墙的民族史诗《大雅·緜》:

乃召司空,找来司空管工程,

乃召司徒,人丁土地司徒掌,

俾立室家。他们领工建新房。

其绳则直,拉开绳墨直又长,

缩版以载,树起夹板筑土墙,

作庙翼翼。建成宗庙好端庄。

捄之陾陾,铲土噌噌掷进筐,

度之薨薨,倒土轰轰声响亮,

筑之登登,捣土一片登登声。

削屡冯冯。括刀乓乓削平墙,

百堵皆兴,百堵土墙齐动工,

鼛鼓弗胜。声势压倒大鼓响。
  (采用程俊英译诗)
  这首古老的诗歌记述了筑墙的建筑技术、施工工序;以及先民们筑墙的热火朝天的大场面。这种朴素的合著劳动节拍载歌载舞的生产场景,今天在西藏地区还能看见。
  这时的筑墙是集体的需要,合作与愉快。
  到了秦始皇时代,主要驱使军民来修筑他的万里大墙的。这是国防的,也是为了一姓之江山的颐指气使。在秦始皇雄伟计划内可能一项非常迫切的军事工程,而在天下百姓眼里却是一场没有尽头,时间漫长耗尽天下男女青春的反人性的强制劳动。
  国之大墙与老百姓严重对峙。
  于是就有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传说,而且体现出女性水一样的特质:因为软弱所以刚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09:50|只看该作者

  “宫墙万仞”,弥漫于空气之中的文化大书。
  墙有多种分类,如按墙在建筑物中的受力情况分为承重墙与非承重墙。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墙只起围护作用,整个承重体系全由木构架承担。因材致用,土木共济,造就了古代木构架建筑。
  按墙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可分为外墙与内墙,分隔房间的内墙又称隔墙。位于房屋两侧的外墙称端墙或山墙;高出屋面的外墙称女儿墙。
  欧洲的老石墙是要承重的,影响在建筑结构是拱卷与尖顶。
  中国的土夯墙只不过是起围合作用,房子的承重是在屋架,因此地震来了是“墙倒屋不垮”,具有柔性特点。这仿佛是一个隐喻,两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只是改朝换代而没有改变专制的语境,并且深植人心。
  其实这也不仅仅为一个隐喻,而是一个深植人心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体系。
  《论语。子张篇十九》记录: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宫墙万仞”,天下孔庙的照壁上的典之出处。一仞多少,古代长度七尺为仞。
  “宫墙万仞”,后世形容儒家学说的无限崇高地位。
  今日,山东曲阜孔林四周大墙,“高近一丈,厚达数尺”,总长7.5公里,名至实归的宫墙万仞。
  “宫墙万仞”,这是长期建立在中国封建农业社会中不可逾越的等级森严的文化大墙。这样的上层建筑才是保障封建专制从城市到乡村从官方到民间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在秦始皇的长城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以后,仍旧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里潜在或实在的一座Great  Wall!
  譬如,形制最美丽的是江南乡村民居的马头墙,她有美丽的天际轮廓线,清新向上传递着世间和煦的烟火气息。然而它是作用是防火隔离墙,所以封火墙才是她的确切的名称。这也是一个界定,以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一个家族的马头墙的界定内,社会关系的裙带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之诛连九族。
  另外,长亭外,驿道上,古代乡村贞节牌坊旁与城镇高高耸立马头墙下还有多少男泣女啼的故事?!
4# 金佛山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10:31|只看该作者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唐·张孜《雪诗》
  张孜,京兆人,生当懿宗、僖宗时。耽酒如狂,与诗人李山甫友善。
  这首诗反映唐代住房冬天防寒取暖的习俗。唐代的住房建筑大都座北朝南,这种设计,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
  豪贵之家还以椒末和泥涂墙壁,并在四面的墙壁上备有罗幕,这样就很保暖,这种习俗早在西汉就已有了。
  《三辅黄图》卷三云:“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汉官仪》云:“皇后称椒房,以椒涂房,主温暖除恶气也。”
  《旧唐书。东夷高丽传》载:“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由此可见,唐代居室内冬天设有土炕。炕下有火道,结构与现在北方农村中的土炕差不多。除暖炕以外,还设有火炉,又叫火盆。《雪诗》中所说的“红炉”即火炉。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像西瓜那么大小,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制作精美讲究。
  这首诗绘出三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饮宴图。而在篇末,用“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椒泥墙,富家之香馥浓郁之秘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11:25|只看该作者

  云墙,墙中之散文书。
  在普遍峻冷与隔绝的墙体中,形体最为自由的是园林中的云墙。这种波浪形的墙随势而起伏,或在墙上开窗或留洞,形成阴阳光影效果并有取景框景的妙用。另外园林中的白粉墙有映衬山石、林木光影的效果。
  这是一种开放与贯通,一种诗画的意境;也是中国文人与官僚内心闲逸与躲藏。
  这些园林的墙上开满了各种漏窗。以苏州园林为例就的数百种之多,构图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
  几何形体多由直线、弧线、圆形组成,如有万字、六角景、菱花、冰纹、橄榄等;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等。还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线条构成的,六角穿梅花、万字海棠;还有四边为几何图案中间为琴棋书画的,可以说是穷尽想象。
  自然形体的有松、竹、梅;兰、菊、芭蕉;荷花、牡丹、佛手、桃等花卉图案。又有云龙、狮、虎、蝙蝠、凤凰等鸟兽图案。
  甚至于还有小说传奇、戏剧和佛教、道教的人物故事的图案。
  这些空透的园林之墙,园林建筑中起着内部与外部空间的“亏蔽”──空间的“围”、“透”处理,这样能够使人在移步换景的观赏之中,处于不断变化的空间节奏之中,从而领悟到各种不同的空间的氛围,感受到中国园林独具的诗与词的意境之美。
  园林中的这类墙体呈出一种阴柔之美。
  但是,这种具有空透意蕴的园林墙体只是存在于园林建筑的内部分隔。大多数园林对于外部的世界的隔离仍然是高峻逼窄的墙体,也就是说这里自由是有限而畸形的。
  高墙峻壁,飞檐重楼,朱门大户;矮墙土壁,柴扉疏篱,白屋寒门。这便是墙的等级,壁的阶级。
  清代文人李渔在其着作《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以极透炎凉的文字记述:
  峻于雕墙,家徒立壁,昔人贫富,皆从墙壁间辨之。
  ……
  富人润屋,贫士结庐,皆自墙壁始。
6# 青城山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11:56|只看该作者

  题壁诗,行走江湖的一种书写方式。
  唐宋以来,题壁之风昌炽,成为民俗。大凡酒肆、驿站、邮亭、寺庙的墙壁,成为江湖过客们的言论论坛的写字板。濡墨提笔,凝思发表、借酒抒怀、思乡怀人、留言期盼,字迹斑斓,不亦乐乎。
  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
  邮亭客舍,当午炊暮宿,驰担小留次,观壁间题字,或得亲朋姓字,写途路艰辛之状,篇什有可采者。其笔画柔弱,语言哀怨,皆好事者戏为妇人女子之作……辉顷随侍赵官上饶,舟行至钓台敬谒祠下,诗板留题,莫知其数。
  文人墨客,新诗题壁,多如过江之鲫,乐此不疲。唐诗宋词高度灿烂,题壁之风须臾不可缺失。
  又据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
  予近在镇江摄帅幕,暇时同僚游甘露寺,偶题近作小词于壁间……其僧顽俗且聩,愀然问同官曰:‘方泥得一堵好壁,可惜写了。’予知之,戏曰:‘近日和尚耳明否?’曰:‘背听如故。’予曰:‘恐贤眼目亦自来不认得物事,壁间之题,漫圬墁之,便是甘露寺祖风也。’闻者大笑。
  可见甘露寺之壁绝无宁日,刷了又题,题了又刷,循环往复,这便是甘露寺的“祖风”。
  种下青萍,收获风暴。一个普世喜欢诗词文艺的唐宋时代,天南海北的商旅文仕途行人,见而诵之,广而告之,诗人大作,因此流传吟咏。
  对这样的墙壁文化,元稹《骆口驿题诗二首》之一云: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

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他的几乎为断臂朋友白居易《答微之》:

君与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与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对于题壁赋诗,这样的民俗,元稹在题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题壁,成为了唐宋公共领域文化交流的信息流存在的场域,一种民间江湖传播表达的全景敞视。
  苏轼《题西林石壁》、王禹偁《题僧壁》、苏舜钦《题花山寺壁》、王安石《书何氏壁》、杨万里《题龙归寺壁》、陆游《题酒家壁》……名篇佳句,不绝于堵。
  墨迹淋漓、斑斑驳驳……唐宋时期,为了保护墙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驿站、寺院专门过往墨客题句准备了诗板(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
  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以后,这样壁的方式被雅化了。在明清私家园林,将名人诗画,勒石嵌入墙壁之里,成为一种园林装饰。
  到了清代,文字狱频繁,兴手题壁已属犯禁之举。偶有题壁,已是一种江湖对抗庙堂的断颅溅血呐喊。
  百日维新失败后,谭嗣同留下绝命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题壁诗,为后来无数成仁志士断颅溅血的绝命之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12:17|只看该作者

  萧墙,一册动荡杀戳溅血之书。
  国家之宫墙是极为强制的、专政的、阴险的和令人窒息的,但又极其虚弱、胆怯。
  清末,时局动荡。深居颐和园的慈禧太后,惶惶不可终日,害怕奉行恐怖主义的革命党人,潜入园中行刺。清廷征调工匠,将16里路长的园墙增高三尺,以期“慎重防卫”,达到“千仞之墙,祸不入门”的功能。
  然而,令慈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是,清廷之中竟然“祸起萧墙”。
  萧墙,本是一种屏门。《论语.季氏》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古时候,君臣相见谨守礼制,大臣到了君主的屏门前就要提前整理衣冠容面,作肃然起敬状,不苟言笑。这道君臣屏风称之为萧墙。
  其时,季孙主持鲁国朝政,出兵讨伐颛臾。孔子以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季氏内部。后来称内乱为“萧墙之祸”。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满脑袋灌入宪政思想的光绪,之于慈禧太后来说可谓是“萧墙之祸”。
8#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7-6-2 16:12:57|只看该作者

  鲁迅生活的年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因此大先生以为那长城是编结封建专制史册束缚思想自由的绳索。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象征性。
  万里长城万里长,那多义的大墙绵延至何年?!
  2007-6-2于成都天开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2:30,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