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50|回复: 9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7-24 12:09:2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河流·湿地·水电站走进立曲河──木雅访古

 [复制链接]
⊙作者:罗达志


  立曲河涨水了。入夏以后接连下了三天大雨,河面陡然宽了许多,淹没了河上的蟹屿螺洲。雨后初晴,阳光撒下来,河面上泛起滟潋的水花,往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了悠悠碧波,与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峰相映,色泽分明。浅丘漫坡上,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悠闲地啃着青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争妍斗艳,摇曳着婀娜的身姿。视野尽处,似一幅色彩绚丽的锦缎镶嵌在绿茵茵的草甸,宛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地毯。挺拔的白杨树冒出了嫩叶,在太阳下闪耀着绿幽幽的荧光。河上的木桥和屋顶上的五色嘛呢旗,在晴空下迎风招展,向上苍祈祷吉祥如意。
  立曲河是雅砻江的一级支流。它从海拔4400米的柯哲德沼泽地走来,流出茶垭沟后顺着折多山的走势,自北而南纵贯木雅地区。所谓木雅地区,是指康定折多山以西、雅砻江中游以东、道孚、丹巴以南、九龙以北的一片地域。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说,古代木雅地区有一个“理国”,立曲河便是“理国”的主要河流。在横断山脉众多的河流里,不过是一条小河,充沛的水量,滋润了木雅的沃土,流经之处,多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而塔公草原则是立曲河流域最富饶的牧区,这里海拔高度只有3700米,地势平缓,水浅河宽,草地开阔,为牛羊提供了丰茂的水草。


  不过塔公之闻名于康巴藏区,却是因缘于那里有一座佛光熠熠的塔公寺。“塔公”为藏语,意思是“菩萨喜欢的地方”。据藏文史籍记载,早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铁骑越过横断山脉,征服了川西北高原上众多的部落,木雅地区亦悉数纳入了吐蕃王朝的版图。那时吐蕃赞普大力兴佛,在藏传佛教史上称为“前弘期”。东征的吐蕃军队带来了战刀,也带来了藏传佛教的经卷,于是在这草原上建立起一座“吐蕃神殿”,以弘扬佛法。不过这座“吐蕃神殿”并不是现在的塔公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塔公寺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萨迦派僧人所建,寺院的围墙上涂有红、白、黑三色花纹。
  塔公寺有一镇寺之宝,世称“半副鸾驾”,乃是镶饰着佛像珍宝的“鸾驾”。民间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遗物,其实乃附会之说。这宝物的来历,据《明实录》记载,明正德十年(1515年),司礼太监刘久奉旨西行,“往乌斯藏赉送香供等物”,路经该地时遭劫,“蕃人夜袭之,夺其宝货、器械以去”。塔公寺建立后,这劫来的“宝货”便珍藏于寺内。由于历代各派都有高僧前来讲经说法,又有文成公主遗物之说流传,致使塔公寺声名远播。川藏公路从塔公寺的山门前经过,得交通之便,来此朝圣者络绎不绝,成为康巴藏区信徒的朝圣之地,遂有“小大昭寺”之称。
  塔公寺由大雄宝殿、护法殿、“觉卧佛”殿、莲花生殿、转经廊和塔殿等组成。塔殿中所供奉的“志托”塔,汉语名曰成就塔,据传塔内藏有檀香木法杖,是从印度恒河流域开采的一株四季飘香的檀香树运回制成,极有法力。传说塔公寺就是在该塔的基础上所建,故寺庙名称亦以塔殿的“志托塔”命名,称之为“志托桑珠林”(意为一见解脱寺)。正殿为汊藏风格结合的建筑,下部为传统藏式石砌墙体,上部为汉式歇山屋顶。殿内主供佛祖释迦牟尼萨迦派大师萨软·贡嘎宁波塑像。正殿侧有一专殿供奉的三尊“塔公觉巫”,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具有镇山护国之力。
  塔公寺外,立曲河绕墙而去。河西岸有三座依次排列的青山,翠绿的山坡上插满了经幡和风马旗,据说是藏传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三座神山。所谓三怙主就是文殊、观音、金刚手。萨迦派寺院的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色花纹,便是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象征。寺庙左后,100余座造型各异的白塔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塔林,其中以东方白塔、南方黄塔、西方红塔、北方绿塔最为著名。一入其境,便让人感受到肃穆与神秘的氛围,顿生出对神和冥冥上苍的敬畏,不由得顶礼膜拜。
  每年藏历6月12日到14日的“金刚神舞跳神节”,是塔公寺最盛大的宗教活动节日。跳神舞的喇嘛穿着神衣、戴着面具,表演驱鬼逐邪的舞蹈,祈求神灵降服魔鬼与灾难,赐予祥和与幸福。届时远近藏民纷纷赶来,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塔公寺山门正对着川藏公路,站在公路边,翘首东望,天地相接处,一座形似花瓣的山峰,跃然入眼,雄浑高远、美丽而又气势磅礴,那便是康巴藏区有名的亚拉雪山。湛蓝的天幕下,海拔5820米的雪峰,晶莹如玉,如莲花婷立,飘逸着神韵与灵性,显得格外圣洁和壮观。缭绕于雪峰上的云气,犹如煨桑的轻烟,袅袅地把凡间的祈祷送上天界。亚拉雪山是塔公草原的神山,保护着这一方水土,素为众生崇敬。山神崇拜是藏民族的大众传统信仰,表达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尊崇和祈祷,体现出藏族人对和谐、宁静与美好生活的追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称它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藏传古籍则称亚拉雪山为“第二香巴拉”。香巴拉乃藏语,意为“圣境、净土”,藏传佛教认为,香巴拉王国是至今尚存的人间净土。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塔公草原成了中外游人瞻仰的佛国胜地,塔公寺的香火亦日趋炽旺。(1)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达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达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天地一瓢 别样解读别样荷
2# 四姑娘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7-24 12:10:4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营官寨是立曲河中游的一个小村。在康巴的历史上,这个不起眼的村寨,却是一个龙争虎斗之地,曾经演出过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剧。
  在36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游牧于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固始汗的率领下占据了康区,并在康区各地设置营官,征收赋税,“以养青海之众”。坐镇木雅的营官,在地势险要的立曲河畔建立起他的官寨。那是一座修建在悬崖上的建筑,状如城堡,坐北朝南,雄踞于100余米高的山顶,高达8米的围墙用片石砌成,十分坚固,俨如关津要隘,居高临下控制着木雅草原。在没有公路的古代,这里是木雅地区的咽喉要道。后来“营官寨”毁于“西炉之役”的战火。现在紧靠川藏公路边的一座小山上,那白杨掩映下的残垣断壁,便是营官寨遗址。
  “西炉之役”肇源于康熙年间的“昌侧集烈之乱”。昌侧集烈原是一个噶举派喇嘛,一朝升任营官,自然不遗余力效忠新主。他秉承蒙古汗王旨意,竭力扩张势力,在木雅“私造铳炮,屯聚粮草”,欲与清廷争夺打箭炉。在西藏地方势力的支持下,昌侧集烈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发动了叛乱,出兵“侵占炉地,盘剥商旅”,杀害了朝廷册封的明正土司。昌侧集烈自领五千余众,在大渡河右岸“立营十四”,隔河与清军对峙。相持到康熙三十九年的十二月,在一个朔风呼啸的雪夜,清军突然发起全面反击,四川提督唐希顺的兵马渡过大渡河,分兵三路进攻,经过五天激战,昌侧集烈被斩首,他的五千余众亦悉数被歼。
  康熙四十年正月(1701年2月),唐希顺指挥的清军越过雅加埂,进驻打箭炉,受到当地藏民、喇嘛、商人的欢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因割据而建的营官寨,终究挡不住清军平叛的炮火。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西炉之役”。“西炉”指清代打箭炉厅所辖的行政区域。“西炉之役”实质上是西藏地方势力与清朝中央政府争夺打箭炉茶市的斗争。应当看到,清初我国已形成为多民族国家,“昌侧集烈之乱”乃是地方势力的分裂割据行为,显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毫无进步性可言,清廷平定昌侧集烈之乱的军事行动也就无可非议。此后不久,清廷拨重金在大渡河上修建了泸定铁索桥,从而大大促进了康巴藏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西炉”亦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立曲河流域自古以来生活着一支以牧养牦牛为生的古羌人,汉代的史籍上称为“牦牛种”,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到了隋末唐初,生活在青海黄河河曲地区的党项人强大起来,有一支沿着横断山脉的“民族走廊”南下,到达雅砻江中游的木雅地区。党项也是古羌人的一支,《隋书》谓之党项羌,那时还是一个不知农稼的游牧民族,其社会组织处于部落和部落联盟状态。公元七世纪初,崛起于雅隆河谷的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以武力征服了青藏高原上许多羌人部落。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党项被吐蕃击败。一部分内逃,归附于唐王朝。没有逃出者,则为吐蕃征服,“其故地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役属,吐蕃谓之弭药”(木雅)(《旧唐书·党项传》)。“弭药”即木雅的异译,在藏语里,“木雅”一词具有“下方”、“下部”之意,意思是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处于以拉萨为中心的吐蕃本土的下方。吐蕃本土的人便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部族称为木雅。那些内附的党项人,后来在银川建立了西夏国,在一部用西夏文写成的诗中,描述其祖先的发源地时也自称木雅。显然,党项是外族对他们的称呼。党项人则自称为“弥药”(木雅)。
  木雅人使用的语言称为木雅话。这是一种有别于藏语三大方言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调查发现,木雅话里竟然保留着许多古代西夏语的词汇。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木雅语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九龙县的湾坝、洪坝一带,属东部方言区,操这种方言的木雅藏族,自称“木勒”;九龙县汤古乡。康定县的沙德乡、六巴乡、普沙绒乡、朋布西乡和雅江县的祝桑乡,属西部方言区,操这种方言的木雅藏族,自称“木雅”。东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西部方言则深受藏语的影响。语言学研究认为,这些操木雅话的居民,极有可能是当年吐蕃东侵后留居康区没有内徙的党项人的后裔,经过一千多年的民族融合,具有藏民族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不过由于横断山脉地域的封闭,交通的制约,弱化了吐蕃文化的影响力,致使留居在康区的党项人,得以保留了一些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和一些固有的的文化形态,故尔在语言、生活习俗与服饰诸方面,遗存了一些古代本部族的特征,例如木雅妇女喜用红头绳编发辫,盘头,红黑相间,与其他地方的服饰有明显差异,有别于西藏和康巴的其他藏族。
  甲根坝是木雅的腹心地带。“甲根”系藏语,意思是“土坎围护的地方”,旧时传说,此地的西北两面有数丈高的土坎围绕,于是谓之“甲根”。这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宽水缓,灌溉便利,大部分耕地均可以实行机械化耕作,历来是木雅的粮仓。举目望去,但见田畴相接,沟渠纵横,村寨相望。村头、路口和桥边挂满了蓝、白、红、绿、黄色的经幡,茂密的白杨树围护着一幢幢藏楼,竖立于屋顶的白石洁净如雪。村边,溪水穿过磨房,水轮有节奏地发出“依呀呀”的响声。木雅的民居建筑不同于康北的“崩科”,也有别于康南的“奓口楼”。木雅人承袭了古代党项人的石碉文化,擅长垒石建筑,无须绘图画线,“不用斧凿锤钻,但凭双手一兜,随意砌叠,大小长短,各得其宜”,垒砌成坚固的楼房和雄壮的高碉。那精湛的垒石技艺,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葩。木雅的民居以锅庄房最为普遍,这种正方或矩形的建筑一般为三层,底层豢养牲畜,二层为人居,三层为经堂和贮藏室,俱是向阳开窗。平顶屋面上置一偏房,用以存放杂物。屋顶四角竖立着装饰性的白色石柱,还设有“煨桑”的灶塔和插经幡的木杆。这种房屋布局,折射出古代党项文化和吐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痕迹。
  古代党项人崇尚白石 ,这种习俗传承至今,于是家家户户的屋顶四角都堆放着白色的石头,许多路口,往往以白色石堆代替嘛呢石堆,以祈祷吉祥。而“煨桑”则是古代藏族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初源于苯教。据说远古时代,“藏族的男人在出征或狩猎归来时,部族中的族长、老人、妇女和儿童都要到寨子外面的郊野,燃上一堆树枝和香草,并不断地往这些出征归来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来驱除掉男人们身上因战争和其他原因沾染上的血污之气”。(土登尼玛:《译“世界公桑”》,转引自《四川藏学研究(四)》)这种活动后来与藏族的原始崇拜相结合,煨桑变成了对神灵供奉的仪式,藏族人认为烟雾能把人世的苦涩送上天界,诸神闻之便会怜悯世人,降福凡间。至于屋顶上竖立的经幡,原为家族的标志,起源于吐蕃王朝时代。那时吐蕃军队的组织形式是兵民一体,士兵出征则举家跟随,各自插上不同颜色的小旗,以作为识别的标志,定居之后,衍变成在屋顶插上不同颜色的经幡,并赋予了藏传佛教的教义解释,而作为家族标志的功能也就淡化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7-24 12:11:59|只看该作者

  过了甲根桥,朋布西的八角双碉遥遥在望。朋布西是藏语的译音,意为“苯波教”。“苯波教”即藏传佛教中的黑教,传说古代此地有一座黑教寺庙,后来“苯波教”一词便成了地名。这一带河谷开阔,两岸的山坡或古道边,不时可见到一座座高耸的石碉。那凌空屹立的雄姿,历经风雨剥蚀、战火硝烟、地震雷霆,傲然挺拔于蓝天白云之下,虎视着雪山草原,使人在震惊之余,顿生肃然之感。在朋布西的一座山岗上,四座八角碉倚山就势,互为犄角,雄襟河岳。其中两座并排屹立,高达25米,经碳14测定已有800年的历史,如今依然墙体坚实,线条笔直,棱角如锋,气势磅礴,是木雅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碉,当地人称为朋布西双碉,可谓木雅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学者考证认为,这种八个棱角向外突出的碉楼,乃是古代部落为防御而修建的战碉。
  想当年,这里曾经是风啸马嘶,鼓角悲鸣,刀光剑影,喊杀冲天的战场。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过去,立曲河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惟有这些古碉穿越时光,经霜历劫,见证了木雅的历史变迁。他们看惯了木雅的花开花落,草黄草青,白驹过隙,世事沧桑。而今,又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呢?想到这里,思绪迭起,展纸援笔,写下一首七律:
  浮云阅尽听江涛,独立苍茫对索桥。
  木雅人家雪岭树,甲波官寨乱石巢。
  春风拂野花争发,白日依山牦鬣飘。
  雪域晚烟笼故垒,傲然风雨凌云霄。
  诗中的“甲波”一词乃藏语,意译为“王”。此处指当地流传的“西吴甲波”的传说。“西吴”即“色乌绒”,是康定县沙德区的一个村庄,传说古代的木雅王居住于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立曲河孕育了灿烂的木雅文化。
  据藏文史籍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吐蕃文化和木雅文化便开始交流与融合。吐蕃人进入横断山脉以后,木雅的历算知识和工艺技术即传入了吐蕃。松赞干布有一个叫茹雍妃洁莫尊的王妃就是木雅王的女儿,她在拉萨建造了卡查寺,而在木雅地区的热甫岗,松赞干布也建造了雍佐热甫嘎神殿。从此吐蕃的宗教和文化传入木雅乃至整个康区。到了公元9世纪初叶,信奉苯教的大臣达玛刺杀了赞普赤热巴金,掀起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称“达玛灭佛”。
  “达玛灭佛”使佛教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只有极少数佛教徒逃到康区避难。这样过了80多年,直到公元10世纪初,吐蕃各地的封建主,为了统治的需要又开始兴佛,藏传佛教的余烬遂得以复燃。但在吐蕃本土,佛教几乎绝迹,于是派人前往康区学法求经,归来后在吐蕃各地建寺弘法。从此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医药、历法、文字、文学艺术、工艺等融入吐蕃文化中,对吐蕃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宗教,为藏民族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也对木雅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木雅人跋山涉水远走拉萨拜师学经,寻求佛法。这些接受藏传佛教教育的僧人,在两种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无疑是最佳的文化使者,他们把藏族宗教文化传播到木雅乃至整个康区。随着佛光东渐,藏族宗教文化成为木雅和全康区的主流意识形态,木雅人渐渐融入藏民族中,成为藏民族的一员。在木雅地区,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都拥有众多的信徒,建立了许多著名的寺庙,如:贡嘎寺(噶举派)、然梯寺(宁玛派)、日库寺(萨迦派)、古瓦寺(格鲁派)、居里寺(格鲁派)等,产生过一批高僧大师,史称“木雅前五学者”和“木雅后五学者”。这些通晓藏文、藏医、天文和文学艺术的木雅精英,对藏族宗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名字永远闪烁在雪域的星空。
  在木雅与西藏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东杰布之名不可泯没。他是藏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杰出的艺术家。600多年前,他在立曲河上修建的铁索桥,乃古代藏区的二十四桥之一。唐东杰布来康时已是耄耋之年,应木雅土司之邀主持铁索桥的修建工程。为此,他捐出了全部布施,还组织木雅的艺人到各地演出藏戏,筹集到大量的建桥资金。在唐东杰布的领导下,寒暑易节,历时三载,终于在立曲河上架起一座铁索桥。桥长44米、高4米、宽2米,桥身由6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4根铁链呈水平排列,上铺木板以供通行,两侧各置一根作为扶手。在扶手与底链之间,每隔5米用小铁链相连,从而加强了桥身的整体性。河岸两侧桥墩高约7米,系天然条石砌成,并用铁桩埋于桥墩中,以锚固铁链。传说当年施工时,唐东杰布还亲自抡锤打铁,他用作砧垫的两块石头至今犹存,上面依稀可见铁锤和火钳的痕印。
  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铁索桥不仅造福于立曲河两岸的民众,也便利了出入川藏的交通,为藏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20世纪末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唐东杰布造桥的故事,至今犹在民间流传。铁索桥也成了一个地名,永远标记在地图上,其地在康定县呷巴乡境内。(3)
4# 金佛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7-24 12:16:15|只看该作者

  立曲河流到沙德,便进入下游的高原峡谷地带。这里是贡嘎山的西北麓,举目仰望,雪岭接天,银峰攒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陡峻的河床切割成“Ⅴ”字形。沿河两岸峡谷幽深,水流湍急,茂密的原始森林连山接野,郁郁苍苍。秋风吹过,满坡的桦树和白杨便渐渐泛黄,漫山遍野缀红镶黄,披金戴银,分外妖娆。霜降之后,那杏黄的叶片陡然灿若镏金,视野里一派金光闪烁,在日照下透出醉人的绯红。蓝天、白云、幽谷、雪峰、黄叶,青松,构成一幅神韵无穷的天然图画,把木雅的秋天渲染得气象斑斓,浓烈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
  在这层林尽染的深处,有一个名叫色乌绒的村寨,据说是古代木雅王的发祥之地。“色乌绒”一词乃藏语,其含义各学者说法不一,有“野山果河谷”、“支金役的河谷”、“新牙河谷”等解释。据汉文史籍记载,南宋时木雅的弥羌在首领蓄卜的领导下,攻占了黎州的安静寨,史称“戊辰蓄卜之变”。“弥羌”即木雅地区的羌人,蓄卜也就是木雅王。野老传说,现在的色乌绒村,有一座断壁残垣,即是当年蓄卜的王宫。13世纪中叶,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途经木雅时,色乌绒酋长便接受了元军招抚,得授“长河西安抚使”之职,系元初的川康六安抚使之一,也就是中央政府承认的“木雅王”。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世居色乌绒的阿旺坚参被授予“四川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铜方印一颗,领有木雅13锅庄。清代“西炉之役”后,清廷将6个安抚司、1个土千户及48土百户划归明正管辖,史籍上谓之“复设明正司”,从此“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又称为“明正土司”,领地包括现今的康定、九龙、泸定北部、丹巴南部、雅江和道孚东部的广大地域。明正土司的官寨,遂从色乌绒迁到打箭炉。
  作为康区四大土司之首的明正土司,自明代正式受命以来的500多年间,同中央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巩固西南边防是有历史功绩的;在稳定康区的社会秩序,沟通康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康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土司制度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康区的社会发展,明正亦难辞其咎。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
  水为生命之源,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明的昌盛程度,一条江河涌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立曲河从邈远的古代走来,伴随着汉代的“牦牛种”、隋唐的党项羌走过历史舞台,目睹了吐蕃东侵的马队和忽必烈南征的铁骑,也见证过色乌绒“木雅王”的崛起。时光流淌了一千多年,雪山自在,绿水长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我们踏着夹岸的黄叶来到色乌绒时,木雅王的遗踪已渺然难寻,惟有山梁上的古碉,坍圮在苍烟落照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立曲河以它近乎原始自然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人类的古代文明。在漫长曲折的时间隧道中,立曲河养育的木雅人,早已悄然融入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沿着立曲河,我们走进木雅历史通道。
  (参考文献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8-13 12:02:28|只看该作者
愿这些山水不要再被破坏.不然到哪里去找我们的根?
6# 青城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8-31 15:30:11|只看该作者
木雅,感兴趣的话题!谢谢罗老的梳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张磊 发表于: 2008-11-29 11:18:30|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对于木雅文化和历史我也有点认识了.
8#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8-12-8 14:57:54|只看该作者
罗先生将木雅的历史沿革演变一一道来,增长了我对康区的见识,对木雅文化的传承功德无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jodie 发表于: 2009-1-25 17:59:51|只看该作者
kan 看了 很好   有帮助
10#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12-8-15 12:33:52|只看该作者
想我2000年5月第一次越过折多山,那时的草原尚未返青,抵呷巴乡一所小学而返回打箭炉,一片萧瑟景象。2005年10月,再次翻越折多山经过木雅去九龙伍须海,对沿途的甲根坝、沙德、朋布西、鸡丑山等残留了一些印象。今天再细读罗先生的帖子,严重勾起我对木雅藏区的向往,下次一定要去访问“色乌绒”和八角双碉等木雅藏区文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8:39,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