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5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8-5 10:41:3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双流牧马山 古蜀国人的家?

 [复制链接]
公元前2500多年前蜀王蚕丛定都何处?史学界有种种推测。近年来,有关专家将目光进一步投向双流牧马山,通过考古、考证寻找古蜀国的蛛丝马迹,并推测4000多年前蜀地就有了农耕文明的发轫,而双流极有可能是蜀地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古蜀人迁徙踪迹 遍及成都平原
蚕丛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国首位称王的人。在他之后的蜀王有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王等。蚕丛也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把游牧民族逐步转型为农耕民族的人。

相传蚕丛的部落是一个善于养蚕的羌人部族,他们居住在岷山一带,由于山高路险,只能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为了寻找一块更好的地方安居和养蚕,蚕丛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第一个都城──瞿上城。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说,由于古蜀历史太多神化色彩,加之后世对古文献诠释有不同看法,目前对于瞿上城的所在地,史学界有种种推测:一说是在双流境内;一说是在彭州湔江出山口处的海窝子;还有说是广汉三星堆。具体位置,尚无结论。

谭继和说,人们之所以推测蚕丛的瞿上城在双流县境内,主要依据宋代史学家罗泌的《路史·国名纪》中对“瞿”作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有瞿上城,益之西南二十里。县北有瞿上乡。”《路史前纪》卷四中又云:“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

而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中说蜀王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谭继和认为,其中的“郫”是泛指岷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邑”是指彭州一带。蚕丛的后代蜀王杜宇,带部落进入成都平原之后,开始由江边地带向平原中心转移。杜宇的国家(政治中心)仍然在“瞿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推测瞿上在今天的彭州。

“但不管是双流还是郫县、彭州,这些都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古蜀王在向成都平原迁徙时,很有可能在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踪迹。所以说,推测瞿上城所在地在双流境内也是合理的。”谭继和说。

蚕丛定都的瞿上 就在双流牧马山?
对于古蜀时代的瞿上城,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曾作过专门的考证和描述。他认为,瞿上城就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而且,他实地查看后描述道:“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

在牧马山山前,800多米宽的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下流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是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可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他山地交汇。在茂密的山地中,野兔、野羊成群,可以狩猎,提供维持生存的肉食。在两沟间的半山腰,是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像一把巨大的交椅,安稳放在山的沟壑之间。再从山体的石质看,多为砂石岩,是开山凿洞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势可进,可退,可守,方便与外界联系。让人一看,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根据李澄波的考证和描述,原双流县档案馆馆长熊德成推演出古蜀蚕丛在双流牧马山的生存方式,那就是:有穴居的可能,并在这里实现由游牧狩猎到半牧半耕的转变。

他认为,当年蚕丛率部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古河道考察,或沿着岸边长途跋涉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这块地方,决定在此立国治蜀,并取名“瞿上”。意为纵目人(蚕丛的眼睛长而外突,也称凸目人)建立蜀国治所的最好选择地。“如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胜地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

蚕丛定居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牧马山的喀斯特地貌有天然的溶洞可供穴居,山上的砂石岩也便于挖洞居住;另一方面,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山地平坦,便于蚕丛带领后人从事农耕灌溉和栽桑养蚕。

考古新发现 为推测提供实物依据
长期以来,支持“瞿上城在双流”的相关典籍,仅是些零碎史料和古代传说。而近年双流境内先后多处发现的洞穴与坑墓等古蜀遗存,则为长久以来的推测增添了一些实物依据。

双流县文管所曾在该县牧马山胜利、黄水及新津交汇处的“九倒拐”发现重要洞穴。其中一口深3米的洞穴,里面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大厅,一具红褐色的陶棺摆在中央。大厅的崖壁石质坚硬,可以看出是由人工齐整地凿成,中间赫然立着一根大石柱,石柱精雕细琢,俨然一尊艺术品。外室左面有个较小的耳房,右面有一个半米高的入口,曲身而入,里面居然还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居室。

而在“九倒拐”的山壁上,还分布着60个神秘的洞穴,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单双门楣、弧形顶等。众多洞穴既有用作墓室的,也有用于居住的。从陶棺和陶器随葬品来看,这可能是公元2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代蜀国人创造的。

2007年9月下旬,双流华阳街道河池社区一考古工地上的新发现,又将双流的历史往前推了近2000年。在此之前,双流出土的文物大多没有超过战国时期(距今不到3000年)。

考古队员在地下挖掘出一座竖穴土坑墓,一具人体骨架躺在近一米深的墓底。令人震惊的是,经测定,这具长约1.5米的骨架生存时间在4000多年前!土坑墓及骸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4000年前,双流就有古蜀先人生活着。

同时出土的还有古蜀文明早期的陶器残件、石器。有小型磨制石锛,有体积较大的石斧和刃尖锋利的石箭簇,这些工具基本上用于剥兽皮、狩猎等。出土的泥质陶高领罐、宽沿尊形器、夹砂陶镂孔圈足器等陶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该时期的文明更多偏向“居家”,而且生活得比较富足安逸。

谭继和认为,这些新发现佐证了双流历史上曾有古蜀先人幸福地生活着,这里应该是古蜀农耕文明的一大发祥地。但这些历史遗存只是古蜀文明的“沧海一粟”,当地还应当加大考古发掘的力度,争取发现更具历史价值的遗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老照片:威州竹篾制成的索桥[组图] 百年“土碉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0 10:58, Processed in 0.7332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