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5 g; W8 B) a; p5 X# B' p# C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6 V6 c. P5 I0 q两宋时期,“蜀”逐渐有了新的意义。这包括地域范围的增益,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职官设置的变化和之间地位的升降。因之,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四蜀”一词被广泛使用。地域上,南宋“四蜀”即为北宋以来四川之地,略有增益。南宋四川的行政区划继承北宋“川峡四路”,其地域范围“盖《禹贡》梁、雍、荆三州之地,而梁州为多。……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囊括了先秦巴、蜀两个方国的地域,相当于今川渝、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以及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等地区。绍兴十四年(1144年)有所变化,包括成都府路(治今成都)、夔州路(治今奉节)、潼川府路(治今泸州)、利州东路(治今汉中)、利州西路(治今略阳),共五路。其中,利州东、西路是分利州路而置,东路治兴元府、西路治沔州。这是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且分合不常,时人仍惯称蜀地为四路。潼川府路即北宋元丰时期的梓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十一月,升梓州为潼川府。另据《宋史·地理五》,南宋较北宋多领同庆府、阶州、西和州、凤州、金州、天水军。除金州原隶京西南路、西和州原隶熙河路外,其余旧均属秦凤路。即将原来北宋陕西地区和京西地区的一些州县划属四川。可见,南宋“四蜀”所辖五路之域,是沿袭了北宋“川峡四路”之地,且有增广。. |7 U/ ^: Q9 L; S' f: `1 `/ Q http://www.phoer.net
4 {- w) H3 [! F1 C http://www.phoer.net
近来,有学者注疏“四蜀”一词为:今四川省旧分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部。总称四蜀。其实,这里的龙安即为石泉军治所,它和雅州同属于南宋成都府路。正确的注解应为:今四川地区旧分成都、夔州、潼川、利州等四部,总称四蜀。
http://www.phoer.net 1 l l- g; @+ x
http://www.phoer.net 2 ^. H/ l, k* t! h赵宋南渡,先后和女真、蒙元对峙。为了加强西部四川地区的防卫和统治,在蜀地职官的设置上体现出很大的能动性,以便宜行事。南宋制度的特点之一,“轻言而遽改,忽行而骤废”,“如宣抚司则再置而再罢”。关于蜀地最高职官,即制置司、宣抚司和安抚司先后更替,在绍兴十年(1140年)以后的情况更是如此:' }' c' K v! `6 k2 M http://www.phoer.net
+ c9 D$ X( j6 Q4 D6 _% ~# s- V- v http://www.phoer.net
(绍兴)五年,兼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十年置宣抚,罢制置司,知府带本路安抚使。十八年,罢宣抚,复制置司;干道六年,又罢,并归安抚司,知府仍带本路安抚使。淳熙二年,复制置司,罢宣抚司。开禧元年,置宣抚,罢制置司。未几,两司并置;后罢宣抚,仍置制置大使。嘉定七年,去“大”字。3 g; J+ \7 {, E2 V" @ http://www.phoer.net
9 t7 S e7 W; @1 `, t5 Y8 c http://www.phoer.net
即在蜀地最高职官的设置上缺乏稳定性,直至嘉定三年(1210年)。首先,在建炎三、四年间(1129-1130年),由知枢密院事张浚任宣抚处置使,总揽整个四川地区的军民之政,是为四川宣抚司之始。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为统一事权、便于号令,在整个四川地区,始置安抚制置使,以填补张浚离蜀以后的局面。安抚制置使是某路安抚使兼制置使的合称。由资政殿学士席益,出任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总辖四路数十州兵马。若宣抚司和制置司都不置,则由成都府路安抚司负责整个四川的兵民之政。在嘉定三年,最终由制置司统领。这些蜀地最高职官的具体职责:“掌节制御前军马、官员升改、放散、类省试举人铨量郡守、举辟边州守贰”,“监、帅司并听节制”。即掌领蜀地的民政和军政,但不包括财计、茶马等事务。蜀地的财赋,在张浚时期由赵开(1066-1141年)总领,后由户部的派出机构,即都转运司筹办,绍兴十五年(1145年)以后设四川总领所筹措。官司所在地为利州,具体负责整个四川地区的军马钱粮,所以关系到“四川的根本大计”。而民政由各路分监司具体负责,其中,提刑司负责的茶盐禁榷收入,经常被四川都转运司(即漕司)或总领所(即总司)挪用,以补充屯驻四川御前大军的军需。3 D2 P: R" Z! y9 m. `4 g http://www.phoer.net
r4 X" `1 |% c1 R: w: K* ]* J http://www.phoer.net
而且,宣抚使在绍兴四年(1134年)张浚返回临安以后,罕有除授,事权常归宣抚副使,职权范围缩小,专掌蜀地御前大军,这些专掌“军旅大事”的宣抚(副)使,常由执政大臣为之。地位居于安抚制置使之下:“及(席)大光入蜀,朝廷以吴玠已为宣抚副使,乃除大光成都等路安抚制置大使,位在宣副之上。”此后的宣抚司作为蜀地军事防务的常设机关,有随军、激赏、抚养、降赐等军资四库。一应钱粮先经各路监司筹措后,再由随军漕司或四川总领所转运。3 k/ `2 s) a' q6 d# H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7 C( @0 Z4 s; s, d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作为制置使下属职官,专理军政,体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而且,其数量没有因为行政区划的增减而有所变化,这是基于军事上的需要。南宋在蜀地置四路帅司,源于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设帅府、要郡、次要郡控扼边地的建议。每路以“文臣为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总一路兵政,许便宜从事,武臣副之”。早在张浚宣抚四川时期,便在蜀地四路分别由安抚使统属各帅府路的军政,沿置到宋末。都统制具体统领宣抚司所属的中央驻地方御前大军,全称“都统制军马”,即节制军马之意。绍兴四年(1134年),张浚离蜀后,“玠升宣抚副使,其弟璘为右护军都统制”,与川陕宣抚司都统制、枢密院都统制,分驻兴元府(今汉中)、兴州(今略阳)、金州(今安康),统领川陕屯驻大军,隶属于宣抚(副)使,是为“川、陕三大军”。直到开禧三年(1207年),川陕宣抚吴曦之乱平定后,“安观文又奏分兴州十军为沔、利二军,沔州除都统制,利州除副都统制”,即宣抚司于嘉定三年(1210年)遭到制置大使安丙的废罢,将原有驻兴州的右护军分驻沔、利二州,这样就增置了一个都统制,宣抚使的军事职权由四个都统制司负责,分驻兴元府、金州、利州(今广元)、沔州(即兴州,今略阳)等地,专掌蜀地四支御前军。同时,四都统制必须对四川制置使负责。至此,蜀地职官的设置最终稳定下来。* k. e/ L3 p! t2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e5 X& R: J* D+ t; Y以上蜀地职官中,制置司在绍兴五年(1135年)设置以后,常居于最高的位置。“席大光在成都,得旨位宣抚副使上,凡监司不法,许举案”,由于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制置使得以按察各路的监司、帅司和整个蜀地的宣抚司。其次,对于罢去宣抚司后的戎司(即都统司)也拥有节制权。四川地区原本存在戎司和制司,前者管理边防;后者负责蜀地军民。在安丙撤消宣抚司以后,制置使节制着都统制的兵权。“四川关外三大军,自宣抚司废后,得旨听制置司节制”。同时,统领驻守川陕中央军的都统制,不断侵蚀着地方四安抚使的兵权,其地位日益上升。在此情景下,四帅府路帅臣的重要性不断的下降,出现“兵事皆属都统,民政皆属诸司,安抚使特虚名而已”的局面。即,在蜀地各官司当中,一方面,是宣抚司遭到废罢和四帅司地位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制置司和四都统司地位的不断上升与加强。可见,南宋时,“四蜀”首先是一地理名词,并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在设置以后,纵有地位的升降。然而,基于军事上的需要,不因蜀地最高职官的变化反复而撤消,体现出很大的稳定性,其设置不因行政区划的改变和所辖区域的增减而有所变动。因而,“四蜀”成为时人对蜀地的习惯称呼,并诉诸笔端。此种情况在文献中普遍存在,如八闽、三吴、三秦等。兹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