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05|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9-11-7 14:35:3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灾害·事故北川忧思

 [复制链接]
北川忧思之一:县城地震遗址整体保护前景令人堪忧
  据媒体报道,2009年2月底,备受关注的北川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利用规划设计方案,即上海同济大学主持的《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已送交绵阳市。作为一个北川人,对于这个保护方案本应感到欣慰,但从媒体陆续报道的部分方案内容来看,总感到“别扭”。从媒体报道的一些构思而言,这个方案并没有体现出我们现有的智力水平。最近,一位知情的北川朋友在电话中随口给我说:想得出那种方案的人,北川可以找出一万个。
  从媒体报道的内容看,专家们在规划设计时,仍然跳不出“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搞些“作品”象征这样,又寓意那样,面面俱到,最终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在游览的主题上,也是力求“多而全”,如设计方案说:围绕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就规划了七条主题游线路:地震遗址观光游,地震遗址考察科普游,救灾事迹体验游,震灾祭奠文化体验游,羌族文化体验游,山水风景观赏游,原野徒步考察探险游。说穿了,就那么大个地方,这各种“游”不用说也包涵其中了。

不伦不类的“守望塔”
  媒体报道说:设计中加入了灵感来自当地羌族碉楼的“守望塔”元素──在北川县城地震遗址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和北面分别设置守望塔。塔下植树,树池基座取义方舟──“绿色方舟”以绿色承载追忆、感悟,用生命纪念生命、诠释生命。夜晚,长明灯点亮,陪伴长眠在此的人。
  到过北川县城遗址的人都知道,北川县城遗址处于王家岩和景家山脚窄窄的峡谷之中,而碉楼须建在地势较高处才具有美的效果。如果按规划方案建造在县城遗址的城区之中,就很滑稽,不伦不类。拟建在龙尾公园索桥处的“守望塔”更是刺眼。
  北川县城遗址无论从旅游的角度,还是从保护的角度,远观(或用望远镜)的方式仍是最佳方式。只要切身感受到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引发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目的就达到了,难道非要进入遗址区域,目睹自然灾害撕碎生命的残酷和恐怖?
  即使要建碉楼,也应该建在县城遗址城区之外较高位置的地方考虑。

高架轻轨和空中悬索缆车将严重“污染”县城遗址空间
  媒体报道说,规划方案提供了两种参观遗址的交通设计思路:一种是高架轻轨,以任家坪和综合服务区为起点,延伸至新县城北端科研区,结合县城新区、老区不同的功能区分或特殊节点设置轻轨站,高架轻轨引导参观者穿行于地震废墟之间,保持了行进路线与地震遗址之间的距离。 另一种是采用空中悬索缆车,起点设置在任家坪进入县城的山道高地,终点位于新城对岸的龙尾山脚公众祭场。
  对于像北川县城遗址这样的自然灾难保护遗址,规划设计应该坚持“无为”的指导思想,把新的人工建筑减少到最低限度。北川县城遗址,无论是站在望乡台,还是龙尾山都一览无余,如果再辅以望远镜、多媒体等观看手段,完全可以达到游览者的目的,根本不需要进入县城遗址。一旦游客如规划设计者所构思的那样在县城遗址内穿行,就与规划设计者一再声称的维护遗址“宁静”氛围的目标背道而驰了。规划设计中,最骇人听闻的当属“水陆空”并进唐家山了。

过度的智慧“雕凿”将是遗址难以承受之重
  媒体报道说,方案设计将遗址展示区分为以下几类景观区:山体滑坡破坏景观区、泥石流景观遗址区、建筑倒塌废墟景观区、街道损坏展示景观区、重大伤亡遗址纪念景观区、老县城遗址景观区、滨河景观区等,向游人们展示地震事件形成的不同景观场景。
  方案设计称,在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区内,祭奠方式与场所分别由公众祭奠场、分区主题纪念区、主要事件或场景祭奠点和守望塔4种类型组成。公众祭奠场所包括中心祭奠园和北川墓园,中心祭奠园位于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交界区,北川墓园位于新城对岸龙尾山脚下。分区主题纪念区分别位于每个主题展示区的展馆内,每个分区内结合展示主题设置主要事件或场景祭奠点。
  方案设计在人工纪念性建筑方面还考虑:保留苦竹坝坝址及周边部分原有设施,对坝体进行工程除险后,在坝址上建设堰塞湖抗震救险纪念馆。在苦竹坝坝址与唐家山堰塞区之间建次生灾害纪念公园,纪念因次生灾害而消失的村落。唐家山自然风光与羌族文化展示区位于唐家山堰塞湖尽端,设置码头、服务中心,通过水上游线与禹里相连。
  这样的规划设计,给人的感觉首先是重复、杂乱,到处是“景观”,到处是祭奠点(场所),到处有纪念馆,真是所谓懒婆娘的裹脚。北川县城遗址的规划设计,不仅要坚持“无为”的指导思想,而且还应该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因为,北川县城遗址不是一处旅游“景区”,而是一个生命灾难的现场。
  纪念亡灵的场所,不能遍地开花,理想的方案应是在毗邻地震博物馆的地方,建造一个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中收藏有关资料和供人缅怀。另一个选择可在席家沟俗称青泥巴地的地方建造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可在那里立一巨碑或纪念性雕塑,因为这个站在这个地方,县城遗址尽收眼底。
  不需要什么“中心祭奠园和北川墓园”,县城遗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墓园。一旦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就应禁止所有人进入县城遗址烧香、燃纸等活动,这一点我想北川人首先是应该理解的,因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遗址的安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纪念。

“无为”才是最大的“作为”
  维护县城遗址的原真性和预防、治理地质灾害对县城遗址的损害,应是县城地震遗址保护的第一要务和永恒主题。只要原真性保护好县城遗址,为旅游者提供一处宏观感受县城遗址的最佳位置,规划设计者所要体现的许多内涵自然也在其中了。
  不能真应了那句:专家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2009年11月4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若耶非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若耶非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大轰炸》出版 诸葛亮家庭财产清单: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2# 四姑娘山
 楼主|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9-11-7 14:39:1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北川忧思之二:返回原地的失土灾民,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据说,灾民安置工作进展缓慢,不仅令灾民迷茫,而且也引起了高层的不悦。压力之下,地方迅速采取了措施,正以“人要回去”的总体目标,不讲任何条件,不怕任何困难,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因灾失地农民搬进新家过新年。
  其动作之快,令灾民没有想到;其政令之硬,令灾民措手不及。
  在“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政策之下,灾民们正在乡镇政府的安排下,陆续返回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家园。虽然他们在农历过年前完全能够搬进新家,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对未来忧心忡忡,是失土灾民原地安置中的普遍现象。
  百度北川贴吧一帖子写道:“去年开会说好要我们跟新县城走,新县城在那我们的新家就在那,为什么总是在变化,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回到那伤心的地方去,我们在那失去了家失去亲人 土地也被毁,一片乱石,我们如果在那生活会开心吗?面对失去亲人的地方我们会难过,在生活的路上遇到某种不顺心的事情,为什么有些人会想不开???为什么地震灾区的自杀会屡屡上演???”
  四川新闻网麻辣论坛的大话四川·北川论坛上网名“两脚”的一篇题为《有谁知道曲山镇所有受灾村民是否全部返回原住地?》的帖子说:“最近听家里一些人说,由于安置问题意见不统一,所以,曲山镇所有村的受灾村民全部返回原住地,补贴大致这样:政府统一规划建房的地基,现住板房的每人补助2500元,在外面租房的每个补助2000元。前提是必须返回原地,我在想,经过5·12这样的大地震后,有多少村子还能住人?就是住人,又有耕地可用吗?如果住人的话,是否会给子孙后代埋下隐患?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的下一代,暂时不会再有一个5·12发生,但谁能担保多少年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大灾难?据说苦竹坝水电站下游的东溪村也全部要返回,还有唐家山堰塞湖上的大水村,也要全部在黄土梁集中安置。想起这些都觉得可怕……。”
  对目前的安置,他们既有不满,更多无奈,谁叫自己的祖宗生在那个地方呢?
  但是,是不是就没有其它更好的安置途径呢?回答是否定的。那种担心县城灾民安置多了会产生后遗症的担忧,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北川老百姓现实的角度,都是多余的,而恰恰反映了行政者对驾驭未来没有信心。

2009年11月4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9-11-7 14:40:53|只看该作者

北川忧思之三:旅游能“雄起”为支柱产业吗?

  为什么我总是眼含热泪,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北川处于平原向高原的过度地带,峡谷纵横,地形垂直高差大,有多种类型的山地景观,多样化的高山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四千多年前,治水英雄、中华民族国家的建立者大禹就出生在这里。雷人地说:大禹在北川呱呱坠地的一声啼哭,就已“宣告”了国家的诞生,而毛大爷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的,不过是这个国家的N个政府成立而已。
  北川旅游资源稟赋最大的不足,是缺少具有“震撼力”的景观(景区),加之她位处九(九寨沟)黄(黄龙寺)旅游黄金线外围,其身姿也就始终被遮挡。
  5·12地震前,北川的旅游有所萌芽。就在北川刚刚把旅游当成一项事业来宣传和引资的时候,5·12灾难就发生了。
  5·12地震,遭受灭顶之灾的北川震惊世界。凡有语言处,即有对北川的关注;凡有文字处,即有对北川的记录;凡有音像处,即有对北川的报道。北川苦心对外宣传大禹故里,宣传羌族风土人情十多年,仍是知之者甚少,而一场地震灾难,却让她“一鸣惊人”。生命劫难的悲歌,引来了世界的同情和援助。
  地震灾难之后的北川现实,注定了她必须扶起倒下的发展旅游之旗,把美丽的梦想创造成期盼的现实。虽然我们绝不同意那种“遗址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说法,因为再有价值的遗址,它也不可能高于人的生命。但是,我们在缅怀遇难亲人的同时,也直面灾难把我们推到了一个全新发展平台的现实。
  作为生者,我们还要从伤痕累累的家园和废墟上站立起来,顽强地生存、快乐地生活和持续发展。而灾难,把我们放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于是,发展旅游,建设羌族风情浓郁的“丽江式北川”成为北川“朝野”共识。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恢复、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地震之后,令人震撼的县城遗址,迎来了川流不息的凭吊者,最多时日流量超过一万人以上。如此规模的“游人”既让北川人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前景,但也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据说,一个旅游规划就是按日均一万“游人”,全年接待360万人的需求来设计的。作为北川人,我们做梦也希望这个数字能成为现实,但我们却并不知道这个数字的提出是否经过理性的思考。
  由于5·12地震使整个羌族地区都遭受到重创,重建中的同质化现象也就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即都在打羌族风土人情、自然生态、地震遗址“牌”。如北川在高举禹羌文化旗帜紧锣密鼓建设文化设施的时候,汶川的禹羌博物馆也悄然奠基。所以,作为北川应更多从劣势的角度来思考发展问题。
  同质化下的发展,就看谁更棋高一筹。
  但是,从陆续见诸媒体报道的,无论是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王大悟教授为课题执行组长操刀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是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长福教授主持的《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都十分粗糙,也没有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尽管前者已经通过所谓的专家评审。
  要使北川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上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品牌”,一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方案;二是要有一批为之“添砖加瓦”的文化、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三是要有优良的服务环境。
  但北川两个主要的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和现实已经让我们感到了无比的忧虑。比如,目前的服务环境已经让北川大跌面子:有的“游人”买回了空白的音像光盘;有的“游人”卖去了名声在外的“北川老腊肉”却是劣质的臭肉;有的“游人”带走的“北川豆腐干”却是来自北川之外,涂以色素并用煤饼炉烘烤而成的非北川产品。尽管这是暂时性管理缺位造成的,但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视。一个得到认可的旅游品牌的培养和形成,并非仅仅有“游人”那么简单。
  不少在北川工作或到过北川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北川时,对北川旅游的信心是坚信的,可一旦离开北川之后,对北川旅游的信心就不是坚信而是摇摆,甚至怀疑的。
  旅游,是北川的民生产业,也是重建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兴,则老百姓之福。旅游不兴,对于麻柳湾以内(即地震前的北川行政区域)的老百姓而言,和地震前相比,生活很难有实质性改善,有的甚至还会倒退20年。
  相对于地震前而言,地震后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可以说,这片土地已具备天时(国家有支持政策)、地利(老百姓期盼,有较好的资源),唯一期盼的,是我们的智慧。

2009年11月7日

4# 金佛山
 楼主|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9-11-8 19:01:53|只看该作者

北川忧思之四:禹羌文化能成为北川未来的“软实力”吗?

                                         

北川羌人,曾是一个“腹背受敌”的族群。历史上,夹在汉与吐蕃之间的北川羌人,任何一方的风吹草动,北川羌人都四面楚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川成为帝国的边关重镇。一方面,是帝国在这一带驻扎兵力;另一方面,是设立学宫,招收羌人(番或羌番)子弟入学,达到从文化上消解族群意识的目的。

北川羌人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缓慢接受与顽强的自保中向前爬行。相对于那些传统文化没受汉文化冲击的羌族地区和川西的汉族地区,今天的北川羌族,呈现出似羌非羌,似汉非汉的面貌。但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族群精神,又注定了她仍是现代羌族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红军文化,是北川文化历史工作者反思北川历史,展望北川未来而对北川文化作出的概括。它是北川的根,是北川的魂。北川在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中,也正是高举文化的旗帜,才重塑了北川的个性而受到关注。特别是自治目标的实现,使北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正是文化(文化背后的政治)的因素,才使北川在5·12地震后,行政建制得以完整保留,县城异地重建……

5·12地震后,家园的重建,文化的保护和重建,成为首要任务。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文化的继承、弘扬、创新,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这项事业还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奖金支持。文化则将以另一种力量“回报”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股力量,就是所谓的软实力。经济的历史证明,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如“北川老腊肉”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它具有了“文化的含量”。

5·12劫难之后,羌族文化成为凝结北川人的纽带,北川人也切身感受到了文化给予他们的巨大精神力量。于是,羌族文化的记忆被唤醒,羌绣、锅庄、碉楼……成为北川羌人回归自己历史心性的符号,并为恢复经济服务(带来好处)。

但是,在灾后羌族文化备受关注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浮躁的现象。毫不质疑,这种功利性的浮躁,将会随着重建的进展而慢慢退烧,将会随着某些逐“利”目标的实现而慢慢冷却。

但冷却、退烧之后,羌族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因为,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并不是穿上羌族服装跳一下锅庄,唱几句羌语酒歌那么肤浅,也不是修一座博物馆搞点陈列那么简单。

重塑族群的内在心性,既是文化的功能,也是文化的目标之一。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无疑是弘扬羌族文化的唯一途径。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文化鲜活在族群的基因里,凝固在博物馆里,而且更要与时俱进,让羌族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创新,已成为北川羌族文化增强吸引力,支撑北川旅游业的必然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仅要有对羌族历史文化有所研究,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具有宏观视野的本土人才;而且也需要有杨华武这样的草根英雄。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川羌族文化要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强的“软实力”,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期待着北川社会各界,特别是那些本土精英的精彩表现!

(2009年11月8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8:54,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