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526|回复: 6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官员李礼辉:警惕Diem成超主权数字货币把数字人民币打造成全球最佳

 [复制链接]
  李礼辉,男,1952年5月生,汉族,福建莆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研究员,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7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午夜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午夜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午夜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午夜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午夜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午夜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11年5月眉山、洪雅、丹棱一游 新疆“首虎”栗智获刑十二年 收受财物超1300万
2# 四姑娘山
 楼主|午夜思 发表于: 2011-7-2 11:31:3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个人履历

  1974.09~1977.02,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学习;
  1977.02~1983.12,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干部;
  1983.12~1984.09,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
  (其间:1980.09~1984.07,在福建省职工业余大学英语专业学习);
  1984.09~1985.01,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
  1985.01~1985.09,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办公室主任;
  1985.09~1986.07,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1986.07~1989.01,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党组成员、厦门国际银行常务董事、派驻香港任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1989.01~1992.03,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其间:1989.09~1990.07,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2.03~1992.11,中国工商银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
  1992.11~1993.09,中国工商银行党组成员、驻新加坡首席代表;
  1993.09~1994.07,中国工商银行党组成员、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1994.07~1998.06,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其间:1995.09~1996.07,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8.06~2002.09,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
  (其间:1996.08~1999.07,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2.09~2004.08,海南省副省长;
  2004.08~,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
  2009年6月起兼任中银香港(控股)副董事长;
  2014年1月卸任中国银行行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午夜思 发表于: 2011-7-8 14:14:51|只看该作者
一:工作经历
  2004年8月3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厚宏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上宣布,副省长李礼辉已辞去海南省政府职务,调任中国银行行长。业界一致认为,这一调动,是为中国银行(集团)股份公司的成立做准备。
  李礼辉是在2002年9月被调往海南省任副省长、主管金融和旅游业的。之前他担任工商银行副行长。可以说,李礼辉实际上是重归本行。
  李礼辉在工行整整工作了18年。1977年,李礼辉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后进入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并在1984年担任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
  也就是这一年,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李礼辉被分到工商银行福建分行,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和主任。
  工商银行收购厦门国际银行后,李礼辉开始担任这家银行的常务董事,并被派驻香港,任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在香港的这段时间,李对海外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了解日趋全面和深入。
  1989年,李礼辉开始担任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1992年,工商银行准备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由于李礼辉此前的香港工作经历,工商银行委任李礼辉担任工商银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李礼辉率领一个团队,一手创办了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
  新加坡分行创办成立,李礼辉的业务能力更受赏识。1993年,他被调到工商银行总行任国际业务部总经理。1994年,42岁的李礼辉被提拔为工商银行副行长。
  1999年,工商银行收购香港友联银行,李礼辉协同工行行长姜建清共同制订了收购计划,并参与对友联银行的重组,由于重组成功,李礼辉的能力为海外金融界所熟知。2000年香港友联银行改组成工银亚洲,姜建清任董事长,李礼辉担任副董事长。
  由于中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海外业务最深最广的一家,李礼辉在香港和新加坡工作数年,堪称上佳人选。但另一方面,如今中国银行面临重组上市,李礼辉此次进入的,已决不是他原先离开时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旧态。因此,如何酿好中行重组上市这坛酒,将是其入旧行,履新职的最大的考验。

二:公众评价
  对于李礼辉的评价,外界使用的词汇有“年富力强”等。他有过种地、养蜂的经历。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校友访谈录中,有篇文章这样写李礼辉:有一年春节,他和妻子商量,不回家乡,七天假里,半天时间陪妻子、女儿去逛庙会,其他六天半用于学习。通常他提前1小时上班,延迟两小时下班,喜欢在办公室里把该读的书读完才走。

三:为政之道
  对于政府官员与银行家的角色差别,李礼辉的理解是,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决策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与银行不同。一般情况下,政府必须注意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但如果它们发生冲突,政府往往优先选择社会目标和全局利益。比如在劳动就业方面,精简冗员是银行提高效益的一项必要措施,地方政府更需要考虑失业问题和提高就业率。
  在担任海南省副省长期间,他提出要用企业的“执行文化”来改造地方行政工作中的“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执行会议”,“说了就等于做了”的毛病。
  中国银行目前正面临股改任务。中国银行(集团)股份公司预计在9月挂牌。此前,中行需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制度。
  但这也仅是中行内部治理架构调整的开始,对于新行长李礼辉来说,一项更艰巨的任务还在等着他,这就是中行的海外上市。

四:踌躇满志
  2004年8月3日,距中行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还有23天的时间,李礼辉辞去海南省副省长的职务,调任中行行长。李礼辉分管海南金融不到两年时间里,海南金融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是海南金融近七八年来业务发展、资产质量、优质服务和监督管理最好的一年,新增存款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可以说他是一位相当成功的政府高官,但与银行家角色相比,李礼辉还是更看中后者,所以在中国银行向他敞开大门时,他来了。有人说,李礼辉对于银行,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实际上,在任海南省副省长前,李礼辉在金融界有着15年的从业经验。期间,他在中国工商银行担任8年的副行长,并在任工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知识。2002年9月,李礼辉调往海南任副省长,主管金融和旅游业。两年后,李礼辉重回老本行。
  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熟悉银行经营管理、从事过应对复杂局面的政府宏观工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中行改制的关键时期,高层决定启用李礼辉担任中行行长,力推股改。
  李礼辉上任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人力资源改革。作为股改的重头戏,如何解决国有银行冗员问题,整合现有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更需要“如烹小鲜”般的谨慎。
  2004年8月中行启动人力资源改革,打破原来的“官本位”职位体系,取消处长、科长等职位,形成新的职位体系。这项涉及中行20多万员工的变革,极大地冲击了国有银行体制下的陈旧观念。
  釜底抽薪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改革一开始,中行就宣布三大政策:不大规模裁员;不搞强迫提前退休;不搞买断工龄。
  对于这个外界看来操作难度系数极大的“三不”政策,李礼辉自有一番解释:“员工安置并不会这么简单,如果处理不当成本可能会更高。”他认为,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希望在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体现市场化的原则,同时在某些方面,某些阶段也要考虑到体制转轨的特色。”
  人力资源改革仅仅是李礼辉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财务会计制度、风险内控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在过去以及未来将持续考验这位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五:传递圣火
  2008年5月4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从首棒火炬手杨扬手中接过北京奥运圣火,开始了三亚第二棒的传递。
4# 金佛山
 台北人 发表于: 2017-6-19 08:26:00|只看该作者

金融与实体经济为何失衡?李礼辉:金融监管有短板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  “2017中国财富论坛”于6月17日~18日在青岛举行,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出席并演讲。
  李礼辉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不是金融市场化过度,而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还不到位。“不是金融监管过度,而是金融监管存在制度短板。”
  发言中,他充分肯定了金融快速发展的好处。“这二十年是中国的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金融机构快速增加,金融市场快速扩大,科技金融也快速发展,金融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快有快的好处,那就是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提高。”据统计,2016年,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是8.3%,比2012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但是过快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坏处,”李礼辉指出,由于对发展中的问题未解决,导致金融脱实向虚,削弱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资产过渡扩张。宏观上放大了金融杠杆的倍速,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过度错配是容易引起偏紧和金融危机。
  二是金融产品收益率过度抬升,多数行业的平均回报率降低,企业平均的资本回报率降低,而与之相反,金融产品的短期收益率过高,势必会吸引资金脱实入虚,削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着深层次矛盾和缺陷。”李礼辉表示,一是部分金融机构业务扩张与风险管理失衡,二是资产方与负债方失衡,2017年资产不“荒”了,但银行间资金成本接近甚至超过贷款基准利率,AAA信用债利率接近甚至超过贷款基准利率。三是金融市场行为与金融监管导向失衡。
  李礼辉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不是金融市场化过度,而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还不到位。“不是金融监管过度,而是金融监管存在制度短板。”
  一是市场运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滞后于市场的扩张速度,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二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滞后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速度,尚未形成统一的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是市场运行制度的主要缺陷是风险约束不力,一方面是过度的商业利益驱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格局,忽视资本约束,过度加通道、加杠杆、加差价,脱离了资产管理的本能,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决策机制受制于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放松风险约束。在资产端,有的拉高理财产品、同业存单的收益率以争夺市场、吸纳资金;在负债端,有的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评估不实,把关不严,过多投资于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和项目。
  二是金融监管制度的主要缺陷是一致性不足,一致性不足的监管规则和行动,很容易产生监管缝隙,导致监管套利,不利于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控制,也容易导致监管滞后,影响监管的时效。
  基于此,李礼辉表示要认真执行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及时弥补金融监管领域的制度短板,坚决治理市场的乱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抓住重点,纠正失衡,弥补短板,标本兼治。”李礼辉指出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落实,第一,培育专业化的市场主体,风险约束是重中之重。要注意:一是去杠杆不是不要杠杆,而是要求金融机构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保持足够的风险拨备覆盖率。二是清理通道不是不要通道,而是要求通道回归本源。三是清理风险过程中要有效管控风险,努力减轻调整期的阵痛。
  第二,建立一致性的金融监管框架,数据统一是重中之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牛涨 发表于: 2017-9-18 07:56:01|只看该作者

李礼辉建议:研究制定常态化数字金融审慎监管制度

源自:上海证券报
⊙记者:孙忠 编辑:陈羽

  针对近期备受市场关注的虚拟货币整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昨日在上海表示,我国应立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立足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常态化数字金融审慎监管制度。
  李礼辉表示,数字货币的研发在中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数字货币未来将有很强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其中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早已宣布启动研发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也已经启动数字货币研发,并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包括货币政策架构、技术标准、法律定位等内容。
  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货币,理论上可以提高交易便捷性、透明度和速度,较传统货币有一些优势。比如,便捷支付减少流通成本,点对点的支付方式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同时可以实时完整地对数据进行跟踪,有利于对货币总量的调控。
  李礼辉认为,数字货币代表货币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数字货币有望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持系统可靠性,随着流通和交易成本降低,将对现有支付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但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他指出,数字货币必须具备法定地位、国家主权背书,明确发行责任主体。以比特币和以太币等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没有国别,没有主权背书,没有合格发行主体,没有国家信用支撑,这些都不是数字货币。
  李礼辉建议,我国要抓紧研究常态化数字金融审慎监管制度。首先,监管部门应抓紧制定虚拟货币监管制度,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引导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其次,加快监管协调,达成监管共识,采取国际监管一致行动,研发可行的实施方案,禁止虚拟货币匿名交易,防止跨国违法活动。
6# 青城山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9-20 06:35:00|只看该作者

互金协会李礼辉:要抓紧制定虚拟货币监管制度

源自:界面
源自:界面新闻 马晓甜

  “数字货币并不等同于数字代币,必须严格区分。”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近日在上海某区块链峰会上表示,要明确区分法定的“数字货币”与“数字代币”或虚拟货币,早日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制度,导引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李礼辉认为,数字货币代表货币的未来发展方向。相较传统货币,数字货币能够减少交易、货币流通成本,有利于货币供应总量调控,可以实现高效资金流追踪,反腐败反逃税等优势。“未来数字货币有望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持系统可靠性,随着流通和交易成本降低,将对现有支付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他表示。
  他同时介绍,数字货币的研发在中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数字货币未来将有很强竞争力。目前,各国对于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研发还在进行中,中国人民银行也已经启动数字货币研发,并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包括货币政策架构、技术标准、法律定位等内容。
  “我们国家正在研发的数据票据系统,我认为也应该有必要考虑引入数字货币,作为清算的媒介,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数字票据可能成为新的技术优势。”李礼辉说道
  而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可否替代传统货币形式,甚至取代银行卡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工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李礼辉表示,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分别为效率、安全、交易成本和法律地位。
  但他强调,“数字货币”并不等同于“数字代币”,必须严格区分。他指出,数字货币必须具备法定地位,国家主权背书,明确发行责任主体。而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数字代币,则没有国别、主权背书、合格的发行主体、国家信用支撑,不是法定货币,也谈不上数字货币。
  “我们要看到,这一类的数字代币,在参与者认可的虚拟社区的范围内,已经可以作为支付工具和记账单位,而且可以与法定的流通货币进行交换,形成交易价格,因而也就有金融工具的属性,可以定义为虚拟货币。”李礼辉表示。
  近段时间以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在中国可谓经历了冰火两重天,ICO也从上半年的数量和募资金额的急速飞涨到强监管落地,狂热潮迅速消退。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明确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停止各类代币发行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李礼辉认为。他同时建议,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常态化的数字金融审慎监管制度。
  首先,监管部门应抓紧制定虚拟货币监管制度,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引导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其次,加快监管协调,达成监管共识,采取国际监管一致行动,研发可行的实施方案,禁止虚拟货币匿名交易,防止跨国违法活动。
  据悉,在ICO被宣判“死刑”之后,国内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也正被逐步清退。
  继宣布10月底逐步停止所有数字资产兑人民币的交易业务后,9月16日,火币网、OKCoi币行纷纷修改公告称,下一步将停止所有关于虚拟货币的交易业务。在此之前,比特币中国宣布9月30日将停止所有数字资产交易业务,微比特、李笑来投资的云币网等其他虚拟货币交易所也纷纷发布了关闭交易平台的公告。
  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相继关停业务,意味着比特币在国内的场内交易渠道几乎全被封死。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投资者或寻求渠道进行场外交易,或“进军”海外市场,但无论是哪种,其风险相比交易平台的场内交易,将更难预测,也会给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8-7-16 08:26:00|只看该作者

李礼辉:去中心化的网络虚拟金融对金融监管构成巨大挑战 |新京报财讯

源自: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宓迪)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周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2018国际货币论坛上指出,此次金融业开放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与金融科技创新同步。他指出,对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苗头,政府及时出头管控,防止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的。
  “网络虚拟金融空间正在迅速膨胀”,李礼辉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代币”,一方面成为公有区块链社区的激励工具,一方面成为灰黑色经济活动的支付工具。
  他在演讲中指出,到了去年的11月下旬,比特币、以太币等等代币的总市值突破了3000亿美元,比2016年12月25号的161亿美元上涨了18倍,而且大家都看到了去年12月以来代币暴涨后又暴跌,比特币的价格冲顶接近2万美元一枚,到后来又跌破6000美元,缩水高达60%。
  他认为,去中心化的网络虚拟金融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管制领域之外,对金融监管已经构成重大的挑战。
  他介绍,对此各国政府也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措施,比如新加坡侧重于数字金融的创新实验,他们在监管沙盒的机制下,给予虚拟金融有限制的合规性;日本侧重于数字金融市场的开放,去年9-12月,我们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一些严格控制的测试,而日本在这段时间批准了15家虚拟货币交易所;美国则侧重于数字金融市场的规划,把ICO纳入监管,允许两家交易所进行比特币的期货交易,另外它还提出了虚拟货币业务统一监管法的草案。
  他认为,国内侧重于数字金融风险的防范,去年9月,我们叫停了代币发行融资和代币融资交易平台,应该说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政府的职责,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政策的底线,对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苗头,政府及时出头管控,防止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说是完全必要的。
  “金融科技改变金融的业态,但不改变金融的本质。”他说。
  李礼辉提到,金融科技推动创新和进步,但也伴生风险和隐患。他指出,区块链、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可能导致技术垄断风险和道德风险。
  李礼辉认为,对虚拟金融,应加强国际协调监管,达成国际监管共识,建立国际监管统一标准,采取国际监管统一标准,采取国际监管一致行动,有效管控资金跨国违法流动,维护金融秩序。
⊙编辑:艾峥 校对:王心
8#
 郭成 发表于: 2018-8-17 12:46:00|只看该作者

互金李礼辉:区块链技术仍不能与传统金融IT系统竞争

源自:Bianews
原文标题:李礼辉:区块链技术仍不具备与传统金融IT系统竞争的能力

  Bianews 8月16日消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科学网发布文章称:近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了局部突破。但区块链项目的发展仍然需要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和可信数据的登记与证实平台。
  他表示现在区块链技术仍然面对例如隐私保护技术、真实性监督、智能合约技术的漏洞、密钥技术等技术瓶颈,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qyq163 发表于: 2018-9-12 16:46:00|只看该作者

互金协会李礼辉:区块链未来依然云遮雾罩,规模化应用面临5大瓶颈

源自:钛媒体

  钛媒体注:9月11日,在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第四届区块链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发表主旨演讲,李礼辉认为,由于技术瓶颈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方面难有颠覆性竞争优势,区块链的未来依然云遮雾罩、山高水远。
  李礼辉认为,区块链规模化商业应用仍然存在5大技术瓶颈:
  1、隐私保护技术;2、真实性的监督机制;3、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完善;4、密钥安全的保障;5、区块链的架构如何保障集中性、可用性和业务持续性。
  对于去中心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建设问题。李礼辉认为其目前存在两大挑战:制度方面的挑战在于,线上自组织经济模式规模化的可行经济;技术方面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李礼辉认为,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出现了突破,体现了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效率、高可靠性的应用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突破区块链底层关键技术,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以及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钛媒体编辑蔡鹏程整理)
  以下是李礼辉的现场发言,略经钛媒体编辑:
  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商业模式。
  在一系列技术创新的热潮中疑虑最多、争议最多的无疑就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人们对这项新技术创新的认识、看法依然大相径庭。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区块链整体上不是那么成熟,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还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这就需要更加扎实的技术探索和制度研究。
  我个人觉得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和推广,我认为新技术的成功必须满足4个基本要素:1.效率更高;2.成本更低;3.最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4.具有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基于上面几个尺度对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和考察:
区块链规模化商业应用的5大技术瓶颈
  第一种路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
  这种架构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集中、多中心、有中介。因为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基于联盟链架构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的前列,实验的领域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公共服务等,区块链协同应用的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等。
  这几年来区块链的实体应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建立多纬度直接交互架构。在参与方多、高幅度性金融交易的场景中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比如说中国邮储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管理及对账系统、平安的金融一账通等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例如中超区块链开放平台、蚂蚁区块链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等。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我归纳了几个方面,也是我在互联网金融协会几个同事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
  1、隐私保护技术。
  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地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组合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密码学加密的性能和效率。隐私保护也许可以要求很严,但效率低;也许可以提高效率但可能会降低隐私保护的程度,怎么样做到平衡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2、真实性的监督机制。
  主要还在于怎么样能够保证上链以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上链以后可以保证完整性和真实性,但在上链过程中怎么样保证真实性?并且把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的时候能够真正形成闭环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3、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技术。怎样能够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又能够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的升级是一个难题。
  4、密钥安全是实现区块链可信的技术,怎么样有效防止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窃予以补救,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技术的探讨和研究,但是规模化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5、区块链的架构如何能够满足集中性、可用性和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任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和认可。传统金融机构毕竟在金融市场里占绝对多数份额,所以新业务的创新、新系统必须得到他们的接受和认可。
  金融业是经济的枢纽、老百姓的钱包,金融交易具有高频次、大规模的特征,所以金融科技必须立足于规模化、可靠性。因为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集中应用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
  1、数据处理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2、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IT系统的集成协同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升级维护不够灵活;
  3、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周期长;
  4、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在实践中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的有效性还未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监管的难度大。
  公有链架构面临制度和技术的双重挑战
  第二种架构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
  公有链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我们注意到一批技术专家和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好多人都在试图打造规模化公有链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商业模式。有人把它称之为“DAPP”,DAPP的应用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但是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有1亿个DAPP,每个DAPP能创造10亿美元的价值,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其有以下三大特点:
  1、商业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在需要中介成本,商业的可扩展性变的无穷大。
  2、数字经济的治理规律只是数字算法,不再需要法律、执行者。
  3、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计账方式、数字帐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的分布式应用以虚拟货币和通证(Token)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能够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不适合点对点、不适合去中心化的就是传统的商业,两者不会相互取代,是各自精彩。在数字化未来模式中数学算法具有重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待这样一种去中心的自组织正在探讨、正在建设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会来自于两方面:1.制度;2.技术。
  1、制度方面的挑战在于,线上自组织经济模式规模化的可行经济。
  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但一般局限于较小的规模和范围。这几年大家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币圈只是小范围的线上虚拟社区。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以形成规模化、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自组织经济制度性的问题将浮上台面。包括经济主体与责任主体的身份认证、上链资产和数字资产的产权认证和维护保护、虚拟货币和通证的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市场秩序的维护等。
  这些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通常是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的。但是在规模化线上自组织的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数学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心、中介、法律、执法者?算力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地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应对也必须解决的大课题。
  2、技术方面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几亿人或者几十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是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系统性风险的。区块链技术瓶颈也有待突破,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假如我们认同有数学算法来充当中介、法律、执行等社会性的功能,那这种社会算法就必须具有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公平性。
  区块链技术已经出现了突破,体现了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效率、高可靠性的应用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很长的路可能走得快也有可能走得慢一点。重点是如何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应用的关键技术,如何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我们还需要跨越障碍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体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需要金融业者、科学业者的创新与实践,也需要政府机构、执行机构的科学与规范。

  
10#
 海风有咸味 发表于: 2018-11-14 12:03:00|只看该作者

李礼辉:中国应建金融数据库 掌握数字金融技术主导权

源自:财经网
  李礼辉:中国应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掌握数字金融技术主导权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李礼辉
  财经网讯“目前,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还未形成金融一本账。我建议,应加紧建立标准统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建立互联共享的金融数据系统。国家应该重视维护数字金融安全,更加重视掌握数字金融技术的主导权。”11月14日,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财经》年会2019: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李礼辉认为,金融业全方位的开放,势必会重构中国的金融市场。第一、证券业、保险业的市场比重上升,银行业的市场比重下降,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相对均衡的金融市场格局。第二,外资控股的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市场比例上升,中资控股的金融机构不再独霸金融市场,可以形成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
  李礼辉表示,金融监管的重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顶层架构。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调整优化央行和金融监管的机构布置、职能分配和工作流程,做实金融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实现金融监管与机构监管的一致性,实现跨机构、跨平台、跨产品、跨市场监管的一致性,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在市场监管层面,更加注重金融的创新。1、财富管理业务回归本源。鼓励不同的金融机构按照相同的标准有序竞争。比如在资本端,允许银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直接投资股票,容许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公共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投资者在明晰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打破刚兑。2、互联网金融纳入规范。明确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实行规范统一的合规监管,明确网络支付的监管制度,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的比例。3、实行穿透式并行监管。功能和行为监管并行,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行,有牌照的业务监管和无牌的监管并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监管并行。注重影子银行,禁止表内的资产虚假出表。
  对于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金融环境,李礼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注意维护金融安全。我国的金融市场依然不够成熟,比如流动性不够高,透明度不够高,交易产品不够多,税赋不够优惠,一些法律和法规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形成差异化金融产品线,更好地匹配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金融需求,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打开资本双向流动,投资者双向进出的通道。必须重塑金融市场规范,缩减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切实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是要注意提高监管的效率。对于折叠的金融业态、金融监管应该穿透线上线下,地上地下,穿透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机构,能够区分法人、区分渠道、区分市场,形成一体化多维度的监管体系。李礼辉表示,建立一致性的金融监管框架,数据统一是重中之重,数据的统一是金融监管统一的基础,没有跨机构、跨产品、跨平台、跨市场的数据库,要实现穿透式的金融监管谈何容易。
  目前,金融监管各部门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还没有办法形成金融一本账,所以,应该加紧建立标准统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建立互联共享的金融数据系统。国家应该特别重视维护数字金融的安全,更加重视掌握数字金融技术的主导权。
  三是要固守金融的本源。金融科技的创新归根到底是金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金融创新要开辟蓝海,任何金融创新都必须固本守初。成功的金融科技创新,第一、要满足四维制度的要求,就是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要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要具备社会可靠性和安全性。第二、要保住双重体现。即切实维护客户的权益,并足以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以下为李礼辉发言实录:
  李礼辉: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中国金融业市场重构、监管重构和模式重构”。
  今年是中国金融市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一年,我觉得今年扩大开放的措施比较集中,而且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也在逐步落地。总的来说,我称之为“6+5”的金融开放的政策。刚才王主席已经说过了。这轮金融开放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从保护性的有限度的开放转变为实行国民待遇的全方位开放,必将引发金融市场重构。这几十年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基本上是有限度的,而且是保护性的开放,早些时候我们开放了,但限定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经营区域,还限制合资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和股东的身份。与此同时,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一直在鼓励和支持国内金融机构扩张,这就跟我们在金融业的湖里放进一批戴着金箍的外来人,外来的鲶鱼可以搅动湖水,但是很难张开口吞食本地的鱼。在金融超高速发展,金融市场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各项金融业务得以发展。2017年,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196.7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4.65倍。外资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规模和盈利,也是持续增长的,但增长的速度比平均的增长速度略高一点点,所以它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是偏低的。到去年年底,外资银行在华的营业性机构有1013家,占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只有1.6%。新一轮的金融开放,放开业务范围的限制,放开子行与分行的限制,分开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
  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势必会重构中国的金融市场,这个重构有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的市场比重上升,银行业的市场比重下降,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相对均衡的金融市场格局。现在中国的保险业所占的比重是相对低的,证券业占的比重也不是特别高,银行业所占的比重太高了。我认为这一论新的市场开放,会带动市场进一步格局的变化,银行业也会进一步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可能会低于保险业和证券业,商业市场格局会变得更加均衡。
  第二,外资控股的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市场比例上升,中资控股的金融机构不再独霸金融市场,可以形成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过去我们是开放了市场,但是对外资金融机构是有诸多限制的,这些限制在新一轮的开放后会逐步取消。
  金融市场的开放与从严监管同步,金融监管正在重构。金融监管的重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顶层架构。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调整优化央行和金融监管的机构布置、职能分配和工作流程,都做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重要的是明确综合化金融监管的职责,做实金融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实现金融监管与机构监管的一致性,实现跨机构、跨平台、跨产品、跨市场监管的一致性,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市场监管的层面,更加注重金融的创新。1、财富管理业务回归本源。资产管理业务新规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理念。鼓励不同的金融机构按照相同的标准有序竞争。比如在资本端,允许银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直接投资股票,容许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公共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投资者在明晰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打破刚兑。过去我们一直说打破刚兑,如果投资者对风险不是那么明晰,而且应有的收益投资者没有全部拿到,你让他打破刚兑是不太合理的。明确审慎监管的原则,按照资金募集的方式,分类设定负债杠杆以及可分级私募产品的分级比例。
  2、互联网金融纳入规范。明确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实行规范统一的合规监管,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必须持牌经营,禁止打擦边球,明确网络支付的监管制度,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的比例。
  3、实行穿透式并行监管。功能和行为监管并行,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行,有牌照的业务监管和无牌的监管并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监管并行。穿透式监管,注重影子银行,禁止表内的资产虚假出表。这些更多的是今年上半年银监会明确的,现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个别环节有些小的调整,但总的来说,这种从严监管的趋势一直会保持下去。
  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与金融科技创新同步,金融服务模式正在重构。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折叠,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他们应用 新的技术,构建了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支付平台,突破了传统模式。最近我家里装修,很多东西都是在电商上购买的,使用的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现在银行卡用的很少了,现金几乎也不用了。另外,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以价值再造为纽带的协同,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技术架构下,多方参与的复杂金融交易,难以实现留存的最优化,有些新的技术可以改变这种状态,比如区块链,这几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金融业务平台陆续出现,而且大部分已经出现了比较成功的产品。网络虚拟的金融空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在区块链、公有链的社区里是一种激励工具。在这方面一定给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一点中国还是管的比较紧的,其他国家在这方面面对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金融创新的变化有三个:折叠、协同、虚拟。这三点揭示了金融科技创新构成新的态势。新的技术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金融模式,全新的经济格局,这是个什么样的新格局呢?弱的变成强的,长距离变成短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有中介变成去中介,或者中介不是那么重要。这些都是颠覆性的创新,目前基本上是小面积的试水,但完全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新态势,我们要关注的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金融工具有可能规模化,虚拟货币可能成为数字货币金融资产的计价工具和支付工具,算法和算力可能构成数字金融市场的定价权。
  综上所述,我认为全方位的开放,穿透式的监管,正在成为新时代金融业的最主要的特征,我们应该要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金融发展环境。
  提几个建议:第一,我们要注意维护金融安全。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流动性不够高,透明度不够高,交易产品不够多,税赋不够优惠,一些法律和法规滞后,建设一个国际水准的金融市场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形成差异化金融产品线,更好地匹配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金融需求,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打开资本双向流动,投资者双向进出的通道。必须重塑金融市场规范,缩减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切实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我们现在这些融资比重是偏低的,必须抓紧完善法律法规。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跨境资金流动将会更多更频繁,其他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变化,国际市场的金融跑期,有时可能引发剧烈的市场波动,我们应该充分估计,有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有常规性的政策措施,有符合国际惯例的应急预案,以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对于虚拟金融,应该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达成国际监管共识,尽管有点难,但我们还是要争取,建立国际监管的统一标准,采取国际监管的一致行动。
  第二,注意提高监管的效率。对于折叠的金融业态、金融监管应该穿透线上线下,地上地下,穿透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机构,能够区分法人、区分渠道、区分市场,形成一体化多维度的监管体系。
  我认为穿透式的监管,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金融监管的空白和缝隙,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要更加注重穿透市场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也要主动适应监管的大原则。这里涉及到一个数据统计的问题,建立一致性的金融监管框架,数据统一是重中之重,数据的统一是金融监管统一的基础,没有跨机构、跨产品、跨平台、跨市场的数据库,要实现穿透式的金融监管谈何容易。
  目前,金融监管各部门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还没有办法形成金融一本账,所以我认为,应该加紧建立标准统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建立互联共享的金融数据系统。国家应该特别重视维护数字金融的安全,更加重视掌握数字金融技术的主导权,在数字发展方面有两个层面:一是我们要注重数字金融的安全。二是我们国家这么大,客户这么多,规模这么大,我们应该掌握数字金融技术的主导权,加快推进数字金融技术的研发,加快制定数字金融监管的制度,加快研发数字金融技术的国家标准,加快建立专业化的数字金融技术审核和验证体系。对网络的虚拟金融,应该加强国际监管和协调。
  第三,固守金融的本源。金融科技的创新归根到底是金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金融创新要开辟蓝海,任何金融创新都必须固本守初,金融科技推动创新和进步,也伴生风险和隐患,比如新的数据世界是大中心、分布式、数据云多元复合的结构体系,成功运行于大集中数据库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制度,未必能够适应新的数据技术环境。智能投资顾问和智能投资特别容易出现算法的同质化,这可能会引发顺周期的高频交易,加剧市场的波动。区块链、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这有可能会导致技术的垄断风险和道德风险。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成功的金融科技创新要怎么做呢?第一、要满足四维制度的要求,就是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要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要具备社会可靠性和安全性。第二、要保住双重的体现。一是切实维护客户的权益。二是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这是我的汇报,谢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0 04:45,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