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玲系我心|查看: 9814|回复: 32
[书画

孙晓云当选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画孙晓云当选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

 [复制链接]
  孙晓云,女,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在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玲系我心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玲系我心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玲系我心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玲系我心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玲系我心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玲系我心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学者:中国坚守珠峰“净身高” 尼泊尔是“毛高” 景俊海:从严从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坚决控制住社会面疫情传播
3# 峨眉山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8-3-3 18:17: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孙晓云:构建文化自信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沃土壤

  连续12年写福、送福进基层,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书法家孙晓云广泛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创作了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书法作品并送到千家万户,让艺术回归到人民中来,让书法作品从展厅走进平常百姓家庭中。

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我开始给大家写“福”字、写春联大概有12年了。最近这两年是每一年要写一千多个“福”字,还印制了一些春联发给大家。尤其是我们到南京的地铁、高铁、公交车站送福,从去年开始公交车上贴的全是我写的“福”字,这是我为大家做的一项公益服务。中国人特别重视春节,在这样的一个节日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既滋润了大家过年的心情,也是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
  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把我们最传统的、最经典的、最优秀的文化作品,拿到国外去展示和交流,而不仅仅是去迎合他们的喜好。比如说,我们这次在平昌冬奥会的“中国之家”举办了书画展,同时还写春联、写“福”字。我把我写的“福”字也送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他感到很开心。我们以这种文化形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传播出去,我在这一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传统书法的回溯、普及、复兴和承传的浓厚氛围。
  我认为,民族精神的激发与振奋,要从文化自信开始,而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我们在平昌的“中国之家”就是向全世界运动员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
  弘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经典入手,才能得到源头活水。
  我用三年时间以小楷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将近7万字。虽然这个“工程”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我觉得很值,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能起到重读、挖掘、普及传统经典的作用;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
  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就包含对中国书法的自信。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正如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所描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我只是这场“好雨”中的一粒小雨滴,希望能够尽我余生,长期地、永久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
  我相信,伴随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终有广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笔触,在新的时代绘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
  我在文化系统工作已有45年了,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我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
  改革开放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血液中,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在文化上自信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名书法家个体做起,需要我们在每一点小事、每一件工作上践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战略任务。对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来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发挥自身特长,对我来讲就是用手中的毛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将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通过新手段传播出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12-2 21:38:00|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从传统文化里酿自信 在挥墨书写中修身心

源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文联)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每个人都想练一手好字,这样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为自己的工作加分。但有的人写字却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融入寻常百姓,为了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国家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孙晓云就是这样的人。
  上海文艺界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十九大代表、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结合自身的书法人生和心路历程,围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题,为与会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书法使我成为最幸福的人
  我曾经是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这次能够参加十九大非常激动,也非常光荣。这个报告中让我最振奋的就是在第七部分专门提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深切感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使命和担当。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融入时代,怎样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我用三年时间写的《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就是用小楷的形式写的,一共四本,将近7万字。我想今天青年人应该知道“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虽然这个“工程”花了很多精力,但我觉得很值,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能起到重读、挖掘、普及传统经典的作用;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把这些文化经典用小楷抄录下来,精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切实实做一些事情,是我觉得最幸福最开心的事。我为什么抓紧时间做这个,一是感觉大家对传统书法有一种渴望,对我个人来说,我已经60多了,如果我再不抓紧时间写小楷,将来写的机会很少,眼睛花了,手控制笔也不是那么到位了,所以我花了3年时间做出来。生命不息、书写不止。
  我觉得文化让人有力量,让人轻松、智慧、幽默,让人生活充实,让人觉得这一生很有意义。文化的力量就是在这里,其实书法也是一样。我从3岁到现在写字,每当情绪有波动时,书法是自己的支撑,是最好的伴侣。这么多年习修书法,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就是因为手里有活干,这个活就是书法,就是笔,我觉得自己一抓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是离理想最近的人,一下子就有愉悦感和成就感。这就是文化的意义。我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才写书法。小时候一拿起笔写字,人就很安静,很充实。写书法的过程,也是不断纠正自己的过程。要琢磨怎么写,其实是不断修整自己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涤荡,也是一种自我安抚、自我宁静。志存高远、宁心静气。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跟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中华民族国家富强的理念、文明创造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唯有对中华文化自信、对中华优良传统继承和光大,才会化成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满怀希望、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理解、认识、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事业的初心和信仰,就是文化“承传”。我从3岁开始写字一直到现在59年,没有停过,这59年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我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又是经历者,体会非常深。我觉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手里,就在我们的胸中,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血液中,这是中国人的基因。

身体力行,深入基层,让书法接地气
  这几年春节前,我都会去街道社区慰问,居民们抢着要我写的“福”字,光今年就写了 1000 个,一直写到正月十五……书法家要有社会责任心和书法责任心,要在传承文化的前提下,为更多的人服务。真正喜欢书法的人还是很多的,只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形式,一种引领,把大家凝聚起来。毕竟,中国字是中国人血液和骨髓里都有的东西,是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的基因。一旦重视起来、加以引导,就能够把大家身上中华民族的基因激发起来。每当看到一年比一年多的人喜欢传统书法,每当签名售书时看到排列长长的队伍,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欣慰不仅仅是因为大家对我的肯定,更是因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能够打动那么多人。
  我写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 22 次再版,还出了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等。从 2003年起到现在,我用毛笔签名售书将近 30 次,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最多的一次签了 1500 本,用了 5 个小时。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右臂肩肘肌腱损伤,至今尚未痊愈。但很高兴,感觉就像自己烧了一大桌菜,大家都抢着吃得精光,我再累也是开心的。
  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就包含对中国书法的自信。作为书法的传承者,我相信,伴随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终有广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笔触,在新的时代绘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反复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我的强烈感受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正处在历史性阶段。古诗有云:“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场文明的“好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小雨滴。文化的“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就能汇成民族复兴的“好雨”,迎来文化强国新时代的春天。
1# 贡嘎山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11-29 20:38:00|显示全部楼层

钟山文艺大讲坛|孙晓云: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

源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江苏)
  11月24日下午,初冬的南京,阳光毫不吝啬,溢满老门东及物艺术空间三进小院的天井。古人的建筑智慧,得以让阳光最大限度地停留在室内,这温暖的感觉沁人心脾。
  古式的砖墙、传统的雕窗,衬托了孙晓云老师“书法有法”讲座现场的古雅氛围。这是钟山文艺大讲坛第七期节目的录制现场,也是2017钟山文艺大讲坛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互联网+文艺,大家说给大家听”,2018还请您继续关注钟山文艺大讲坛。
  作为“钟山文艺大讲坛”的主办方,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等全程参与了压轴之讲的录制;作为压轴嘉宾,孙晓云老师不改初心,春风化雨,孜孜不倦地面对大众传播书法文化之精髓;作为本期讲座的特约主持,儒雅风趣的周学老师也是妙语连珠,现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文艺之美贯穿始终。

讲座现场,左:主讲人孙晓云;右:主持人周学  hZd6-fypceiq7416275.jpg  保存到相册
讲座现场,右起: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  rJQV-fypceiq7416304.jpg  保存到相册

从“笔法”,看“家法”
当代书坛的典型人物“孙晓云”

  “书法有法”的讲座现场,参与的观众们热情非常,又是提问,又是合影,犹如偶像明星的见面会一般。这让人见识到了书法家孙晓云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也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扎根普通民众的力度之深。周学在现场为“云粉”们重新定名为“云锦”,“孙老师在粉丝心中的地位,像南京的世界非遗一样珍贵。”
  而本期讲座的主题“书法有法”,它既是孙晓云书法理论专著的名称,也是其书学理论的主张之一。据她介绍,这本书写于1996年至1997年之间,从严寒写到酷暑,“那时候电脑刚开始走进家庭,我的《书法有法》就是自己边学习电脑,边写的书。这是我第一本在电脑上打出的专著。”
  笔法问题在《书法有法》中论述颇多,通过研读大量的古代碑帖、书学理论,孙晓云从历史的物质环境和人体的生理技能出发,从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以及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来探究书写方式,进而梳理了笔法的形成过程。

讲座中的孙晓云  G1CE-fypceiq7416303.jpg  保存到相册

  之所以能在书法创作,及书学理论上取得建树。除了其个人的天分与努力之外,也和孙晓云的“家世”密不可分。
  孙晓云出生于文化世家,作为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的外祖父朱复戡,留名中国近代古文字学研究史。她三岁即传承家族文脉,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书法训练,遍历中国当代书法家的成长之路,孙晓云的经历不可谓不典型,不可谓不正统。正因如此,她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书法有法》始自我学书过程中的困惑得不到解决,它既是我的书学研究专著,也是我破解书法悬案的全过程。”青年孙晓云对书法充满痴迷,她爱思考的个性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对书法的热爱,似乎就长在我身上。”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孙晓云虽上过山、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但这些经历都没有对她的书法创作产生任何方向性的改变,无论何时,她都从未中断过对书法创作的探索。


  “即使插队在乡下,干完繁重的农活,我也会抽出时间写字。年轻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书法问题,整天记日记,翻来覆去,总想写出些什么,为书法做点贡献。”
  皇天不负有心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孙晓云的书法作品便屡获全国大奖,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她的作品秉承“二王”书风,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亦呈现出女性书家特有的“精致”审美。
  “孙晓云似乎先天注定是为承传‘二王’的书法文脉而生,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非常’特质。她遨游于名家名帖之中,入其门,得其法,逐渐形成了晓云书风。”艺术评论家马洪增先生如此评价当代书坛的典型人物孙晓云。

从“变法”,到“弘法”
不忘初心,坚持弘扬经典

  关注孙晓云的书法创作,便可发现,近几年她的作品呈现出了新鲜的面貌:女性化的“精致”审美减弱了一些,而更多的“放逸”姿态,和苍劲力度浸润进了字里行间。
  原来,孙晓云还在“变法”,还在探求新的可能。
  “我书法上的‘变法’是生理变化导致的结果。”此时,孙晓云摆出了个人的书法史,梳理了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变化规律。
  “所谓风格的形成、及变化过程,就是人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个人的书法史就是其生命史。孙过庭在《书谱》里讲:人书俱老。人老了书才能老,你年轻的时候学‘老’,那都是假的。”孙晓云说。

孙晓云为观众签名  -5KS-fypceiq7416323.jpg  保存到相册

  “要达到‘老’的力度,需要几十年的探索,年轻的时候,我不相信这点。认为我可以学很老的人写的字,但现在看,那些作品很不自然,很做作。”走过知天命之年,孙晓云看待人生、对待书法,都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过分执着。
  “我一直坚持认为,年轻的时候就一定要写‘年轻’的字,要快、爽、利落、秀气、精致,在我眼睛能看到,手能做到的时候,一定把它们都做到了。”
  “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小楷的《四书》全集?三年时间,近七万字,从《论语》《大学》《中庸》,到《道德经》,一笔一画,我全部写完。”
  “因为,我觉得自己写小楷的时机已经不多了,我一定要抓住人生最后精致的尾巴,多写一点。”孙晓云解释。
  万物的生存均有法度,世间的运行皆有规律,石头是坚硬的,水是湿的,悬空的一切都会向地心坠落。无论看待人生,还是看待书法创作,孙晓云都循序渐进、顺其自然。
  其实,除了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孙晓云还一直强调个人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大会后的一场场全省宣讲中,孙晓云都孜孜不倦,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的弘扬竭尽全力。

讲座结束,嘉宾合影  7tD2-fypceiq7416384.jpg  保存到相册

  “在当今时代,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历代文人都没有一边打电脑,一边写书法,科学与古典之间,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下,我们更应该根植于实践,弘扬我们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孙晓云说。
  从“笔法”,看其“家法”;从“变法”,进而“弘法”。孙晓云的这一脉书承,正是传统笔墨走向新时代的缩影,这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是薪传,也是弘扬。
  今天,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书法?普通人如何欣赏书法?孩子从小怎样学书法?
  现场互动阶段,孙晓云解答了“云锦”们的热心提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孙晓云在十九大精神宣讲中,一定要提到这句话,今天也不例外。
  她说,“我的初心就是对传统书法的真正热爱,我3岁开始学书,每天只要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8-21 19:38:00|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女红修书法 未了承传情

源自:微信公众号 书法聚焦

  孙晓云儿时愿望首选医生,次当侦探,结果却成为一名书法家。在男性驰骋的书场上,女性成名者凤毛麟角,名留书法历史者不过卫夫人、武则天、管道升数十位,而在男性队伍里有名有姓者却排成一列长阵。
  孙晓云3岁习书,以“女红”之态度、心境修习书法,近60年手、笔、纸、墨厮磨,不知不觉间,笔意融会贯通,从历代大家书貌如林中走出自我之相,成当今女书法家之翘楚,和男书法家相比亦是佼佼者。

筑心灵小屋,视书法为“女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书法家张扬个性、追求宣泄、开拓创新的繁荣喧闹中,一位在书法界颇有知名度的女子在媒体上喊出了“书法女红”的声音,她就是孙晓云,时为南京画院专职书法家。这位向来自信于走自己脚下之路的江南女子,大胆地坦诚自己的观点:女人习书法,如同做缝补针线活计,亦是古代大家闺秀必备之技艺──须懂棋琴书画。
  在常人看来,以女红习修书法,是没有理想追求之态度。而孙晓云却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她用了一颗平常的心,每天走进书法的世界里,在一点一横,或快或慢的书写里,挥洒自己的心智,揉进自己的情感。她并未梦想成为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只是喜欢书写的那种感觉,享受那变化灵动的字体。

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32x22cm 2016年  ssyc-fykcpsc5693535.jpg  保存到相册
  日复一日地静默书写,她也有过烦恼,但就像头顶的乌云,过一会儿就会被风吹过。“我心里有一间小屋,我生活在里面,有时,我会到小屋的外面走一走、转一转,看看外面的风景。”她坐在沙发上,透过眼镜看着我说:“但是我累了、烦了,我就回到小屋里,那是我的港湾、归宿。”她笑道:“这间小屋就是我的书法女红。”
  视书法为女红,正是古人书法之真传。只是孙晓云当时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古人习书法乃为实用计,为交流、传递、记事、读书、永志等等,非为书法而书法,非为成名成家而书法。把书法艺术生活化,把生活溶入书法艺术,在孙晓云的身上,两者合二为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3x45cm 2016年  FejS-fykcpsc5693540.jpg  保存到相册
  当书法变成生活中的气息、温度和营养时,书法也变成她信仰的一部分、身心的一部分,成为她战胜困难的支柱。“文革”10年,父、母遭受迫害,她高中毕业下乡插队,5年插队知青、8年部队服役,做过农民、代课教师、通讯报道员、公社文化站长、部队文工团员、图书管理员,脏、累、重、苦活无不经受。但她不抱怨、不懈怠,一有空暇就拿笔习书,沉浸于书法成为她解除劳累和烦恼的灵丹妙药。
  凝视孙晓云的行草手卷、信札,我仿佛闻到了家庭的馨香,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家人生日、亲戚到来、病后痊愈……日常生活和情感的点点滴滴,流淌在俊逸饱满、秀润灵动的笔墨间,凝结在精致典雅、端庄大气的篇章里。

杜甫《望岳》96x177cm 2016年  I-Mb-fykcypq2065275.jpg  保存到相册

追根溯源,苦心著《书法有法》
  很长一段时间,孙晓云临摹孙过庭的《书谱》不顺手。《书谱》是墨迹,帖中点画变化多端,线条捉摸不定,按她的各种尝试,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像,很是苦恼。有一日,舅舅解了她的谜团,见他提笔而书,只见毛笔在舅舅手中左右快速转动,那字便神奇地呈现出《书谱》之面貌。原来,舅舅之法来自其父即孙晓云外公、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此笔法为祖传秘籍。
  孙晓云惊奇之余,豁然开朗,但困惑反而更深,“难道我真的错了?为什么没有看出来呢?对书法史又该如何看?这几千年的脉络怎样才能够理清?我前面的路该如何走?”5大问题如5座大山拦在一个弱女子的面前。孙晓云有一颗缜密的大脑,一边习书,一边琢磨,无数个问题像小虫子一样在脑子里爬行。她一头扎进图书馆,埋进古书堆里,钻进枯燥的理论里。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她利用在南京书画院当专职书家的大量空闲时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求解书法源,结结实实的身体不知不觉瘦到了90多斤。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9BIS-fykcpru8710282.jpg  保存到相册
杜甫《渼陂行》27x27cm 2015年  UrFK-fykcpsc5693553.jpg  保存到相册
  没有上过大学,不为所耻;没有现成资料,不为所难;没有考古史料佐证,不为所困。孙晓云之所以抱着决然破石之心,还有一个使命,为书法这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做一个闪光的承传者。“我们这代书法家可以说非常幸运,首先是只用毛笔,然后是毛笔和钢笔、铅笔并用,再则是电脑打字、手写信息,完整地经历了三个时代。”孙晓云说:“但到现在毛笔跟实用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书法和毛笔已经处于纯艺术创作。这是一个几千年古人从来没有遇到的社会现状。”她接受记者采访总是强调“文化是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孙晓云有着深深的危机意识,身为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化工作者,她常常发声警示:“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所以说,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罗大经《鹤林玉露》48x150cm 2016年  uHPL-fykcpru8710289.jpg  保存到相册
  2001年,她精心培育10余年的果树──《书法有法》终于结果了。20余万字,文笔清新、简练,把枯燥的书法演变、理论像说书一样生动地呈现给读者。然又言之有据,史料严谨,论证严密。她亦用研究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再临《书谱》,果然奏效。”至此,她方下定论:“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她认为:“‘楷法’并不是指楷书之法,而指左右转笔还原之法,是不限于楷书的。确切地说,‘楷法’,应作‘楷模之法’。”
  孙晓云的《书法有法》15余年畅销不衰,至今已出版20版,几乎年年再版,其中台湾出版了繁体版、日本出版了日文版,韩国出版了韩文版,总发行量超过15万册,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最高纪录。


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
  “我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坐在江苏省美术馆的会客室,孙晓云快言快语:“我也希望别人能对我有这样一个认识。”孙晓云不因位高名远而变换做人的颜色,当妻子、母亲、当家庭妇女和当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做人本色始终如一。她说她喜欢做衣、买菜、烧饭、逛街,平时照顾老人、剪头、剪指甲,啥事都干。只是现在事务和应酬太多,无法如愿。她热爱生活,但名利欲望不高,“我也想生活好一点,但从来不到外面走穴,出去的活动百分之八九十是公益活动。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高调认真从艺,低调踏实做人”是她的座右铭。
  她为人善良热情。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孙晓云当天就向江苏省红十字会捐款。当中组部发出缴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重建的号召时,孙晓云立即提取10万元现金奉献爱心。她先后向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4次向南京市书法协会以及私人困难者捐赠款项近100万元、她曾多次参加组织活动,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无偿奉献数百幅作品。她热心为中国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希望工程等捐献作品,每年坚持给美术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写一个“福”字。
  1955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孙晓云在依然年轻清秀的外表下保持着一颗快乐、活跃的心,“在理科人看来我感性,在文科人看来我理性,其实我是酒神和日神并存,是一个性情中人。”她话说和待人接物中透着诚恳、平等、平和的气息,让人感受亲切、自由。

《沧海日 南华经》35x138cmx2 2014年  Du8u-fykcpsc5693563.jpg  保存到相册
  其书法风格一如其做人处事,“锦衣玉衽而不露锋芒、丰肌淡彩而天然骨秀。”书法家、中国人大教授郑晓华如是评价她。书法家李刚田说:“静态、雅意、清气是孙晓云书法的审美特点。近年来,她的书法新作在清雅中又平添了几分率真与老辣,是如新松之秀发、乔木之劲健,是勃勃生机的苍秀之美。”孙晓云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地展览。
  孙晓云给其书斋取名曰“未了斋”,未了者,父母、亲人、家庭、孩子、工作、书法艺术承传大任使命未了也。她说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使命就是“承传”二字。她在《书法有法》2014年精装版自序中写道:“有近60年的劳碌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圣的象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仁虎)

《历代名人咏江苏诗二十首》368x30cm 2010年  hS7g-fykcypq2065379.jpg  保存到相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7:1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