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441|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伊国华 发表于: 2011-11-16 13:12:1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景区·旅游从长安到成都的拦路虎

 [复制链接]
⊙伊国华 /文

  在古交通地图上,蜀道蜿蜒在长安与成都之间。广元市朝天区明月峡扼中原入蜀之要冲,古往今来是北上南下的必经通道。时光流转,明月峡汇集了不同朝代、不同建筑技术的各种道路遗址群:纤夫鸟道、先秦栈道、战国中期金牛驿道等。置身明月峡,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道路交通尽收眼底。
  广元市明月峡扼中原入蜀之要冲,古往今来是北上南下的必经通道。成为中国古代道路交通最集中、时间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被誉为“中国交通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古代道路修建技术、道路人文历史的活化石。

绝壁万仞 飞鸟难过
  古蜀道从成都起步到西安,经过大小剑山的险峻之后,到明月峡,就遇到了真正的拦路虎。
  天然的明月峡谷简直是一处绝境。“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在当时的蜀地,要通过上有绝壁万仞、下有滔滔江水的明月峡,除了水路,没有道路通行。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北宋诗人范祖禹在描写明月峡的诗中也写道:“夜上朝天晓不极,举头唯见苍苍色。回看初日半轮月,下视嘉陵千丈黑。”
  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朝天镇而得名。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日,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南迁成都时,当地官员在飞霞镇隆重接待当朝皇上,后人便把飞霞镇改名为朝天镇,即朝拜天子之意。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们取李白“清风清,明月明”之诗句,将朝天峡改名为明月峡,改成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也有种说法说,因为峡江中有块巨石,夜放光泽,清辉如月,此石叫明月石,明月峡因此得名。如果走进明月峡附近的农村,也许还能听到当地一些老人把明月峡叫为朝天峡。

嘉陵水道 九曲回肠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山岭,从陕甘交界的莽莽山岭间汇纳百余条涧溪,一路九曲回肠,百折不挠,从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飞流直下,经秦岭腹地的凤县、徽县、略阳,再进入四川境内的朝天、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蓬安、武胜,再入重庆合川,至重庆汇入长江。嘉陵江奔腾汹涌,辟斩出蜀道上的明月峡奇观。
  明月峡段的嘉陵江江面宽不足300米,两岸绝壁如削,峡中激流澎湃,在没有栈道之前,繁衍生息于嘉陵江两岸的巴蜀人或在江中撒网捕鱼,或利用嘉陵江水道行舟为旅,进而开发了水上运输。
  秦亡以后,刘邦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委萧何为丞相兼任蜀守,负责筹集军粮。萧何利用嘉陵江沟通汉江、渭水、黄河之间的联系,“下蜀汉之粟”供应前线。明月峡“萧何碑”就是萧何运粮走嘉陵江道的古汉存留遗迹。“萧何碑”在明月峡老虎岩下,碑故址离地面0.6米以上,离江水有10多米高,峭壁上一石凹碑窟,高2.3米,宽1.3米,深25厘米,萧何碑碣固定在石凹窟内。另有一小碑立于大碑旁,碑文描述了这段故事。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明月峡发生山体崩塌,“萧何碑”石凹窟巨石崩于嘉陵江中。
  晚唐诗人温庭筠在《利州南渡》中写道:“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苔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由此可见唐时嘉陵江水上运输之繁盛。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对政府不图进取、放弃抗金大业,心情悲痛,在从汉中至成都任职途中,神情恍惚,乘一叶扁舟过明月峡时,不慎将自己辛苦写作的《山南杂诗》百余篇落入江中。
  因森林植被减少,1985年后水量逐年下降,明月峡江中再难见到千帆竞渡的壮丽场景了。

纤夫鸟道 崎岖险绝
  应该说,蜀道上最早的道路是按照河流的方向在河谷踩踏出来的。
  早在远古时代,被秦岭、巴山隔断的关中、汉中和巴蜀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远古人们由于交往需要,懂得了“依谷成道”的原理,逐渐“履窄为宽”,形成了秦巴山地天然的原始谷道。
  晋代应璩根据《蜀记》“三皇乘袛车出谷口”的记载和秦宓对这句话的解释,认为巴蜀和秦地早在传说的三皇时候就有人通行了。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近年发现的周原甲骨文中也有“周王伐蜀”的记载,这说明蜀道在周代已成为军事讨伐、家族迁徙的道路。《华阳国志·蜀志》中,“丛帝攻秦至雍”“秦以女妻蜀王”“蜀王猎谷中,与秦王相遇”等记载,也说明在秦国吞占蜀国前的几百年间,蜀道已经成为秦蜀两国统治者征战、朝会、联盟、通婚、游猎的通道。
  “依谷成道”自然是小道和水道,有水道就会有纤夫,有纤夫就会有纤夫道。
  古时,由纤夫在江岸拉绳.牵引木船逆江而上时踩踏出来的小路,称为纤夫鸟道或纤夫道。“脚蹬石头手爬沙,八根纤绳肩上拉。打霜下雪天落雨,弯腰驼背把船拉……”急流险滩,水的落差大、流速快,船要经过必须靠船工上岸去拉。船工们裸背朝天,两手扒着岩石,两脚蹬着石头,汗流浃背一寸寸向前爬行,有时纤绳拉断了,船又会被激流冲着向下游漂浮,船体还有碰上暗礁的危险。
  在平滩河道上,特别是遇到顺向的江风时,纤夫们就扯起船帆,船借着风力徐徐行驶;要是沿江遇到洗衣、挑水、放牛的女人,船工们开玩笑叫女人们“把夜饭煮上”“晚上把门留下”,神气十足地打情骂俏。
  “嘿啰啰船,到广元,广元吃的啥子饭?广元吃的玉麦(米)珍珍饭,还不如人家阆中县。”今日的明月峡嘉陵江东岸,纤夫拉纤时磨出的深深脚窝痕和纤绳磨痕仍清晰地留在石壁上,它是巴蜀先民千百年来征服自然、艰难开辟嘉陵江水道运输的真实记录。
  原载《成都日报》2011年10月31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伊国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伊国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三台七旬“愚公”带领村民凿山引水 水磨穿青城后山 观震后白云寺遗址
2# 四姑娘山
 楼主|伊国华 发表于: 2011-11-16 13:17:1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蜀军由此“六出祁山”

⊙伊国华 /文

  古人在绝壁万仞、下临深渊的险峻之地,排除万难,修造栈道。战国时期,蜀国已有通往秦国的栈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开剑门阁道,修整明月峡栈道,“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栈道之外,南北朝以后,人们还在明月峡崖壁顶端削坡铲石,筑成进入陕西的土石路──碥道。

绝壁深渊修栈道
  公元前316年,秦王拟兴兵伐蜀,借献“粪金石牛”,诱蜀王派“五丁力士”凿石,架飞梁阁道(即先秦古栈道),终于打开了巴蜀和秦国交往的便利之门。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对范雎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说明在范雎相秦时,秦国已有通于巴蜀的栈道,范雎相秦始于公元前266年,上距秦惠文王灭蜀约50年,范雎相秦的10年中,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
  唐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记有:“绝险之处,傍绝山岩而施板梁为阁。”在明月峡内,栈道遗址孔分布在近3公里长的岩壁上,从南到北为四段,峡南段和中段最险峻。峡南第一段上下层壁眼多到三至四层。峡南第二段有一至三层之分,共有数十个眼孔。
  中段老虎嘴下最险峻,绝壁万仞,下临深渊,壁眼多至六层及七层。行道孔眼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孔眼左右距离180厘米,上下相距2米,石孔多凿在常年水位10米以上的崖壁上。孔眼大小基本一样,眼口呈方形,边长43—45厘米,深93—95厘米。孔洞向内斜,插入的木梁外端稍稍向上。孔内底端的下面有一小长方眼,宽5厘米,长8厘米,深6厘米,为栓眼,即将木栓楔入梁端,插进壁孔使木栓插入小方眼,外口再用木楔将空隙楔实。这样,木梁承重或摇动,都不易往外滑脱。
  河底的支撑眼多是半圆孔,内壁较深。根据地势凿在坚硬的岩石上,以插支撑立柱。立柱的高低依地势确定。北段和中段的孔眼大小和深浅不一样,上下左右孔洞间的距离也不一样,看来是多次维修而开凿的。
  栈道的具体做法是:在行道孔的横梁上顺铺9至10根横檀,上面再铺木板。横梁外延2米多,它也是栈道的宽度,足够两马或车并行。岩下是深渊,支撑眼都凿在岩壁上。行道孔横梁下的支撑柱,立在第二层支撑的横梁上;往下也如此,但第二层支撑横梁短于第一层,三、四层相应减短,使底层横梁和岩壁接近,以减少横梁的承受力。为了保证安全,在栈道靠近河身的一侧和转弯处都装有栏杆。为防止风吹日晒、暴雨冲击,或野兽出没、车马震动引起岩壁上土石下坠、损伤栈道,南段第一段在栈道上面加盖有顶棚,远看像一层阁楼,故古人把栈道叫阁道或桥阁。
  战国秦汉时期尚未发明火 药,缺乏先进修路工具,古人采取“火焚水激”使石质松软,然后开山碎石进行施工。按照秦巴山地的地形特点,“遇大石塞路,则以锤碎而通之;遇峭壁悬崖则在崖壁上凿孔,架横木,上复木板,钳钉以通之;遇深沟险涧,则架长柃,复厚板以通之;遇险陡羊肠,壁立千仞,则在路旁打桩立栅,砌石栏以通之。”修成后的栈道,正如前人的描绘:“截断岸以虹矫,绕翠屏而龙蜿,坚劲胶固,云横砥平。”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战争需要,开剑门阁道,修整明月峡栈道,才有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修建川陕公路时,工程技术人员试图绕过明月峡另寻他途,但最终失败,不得不沿明月峡古栈道的上方崖壁,用炸 药开凿了一条凹槽式的道路,勉强通过峡谷,这就是老川陕路上有名的“老虎嘴”公路,是川陕公路的一个奇特景观。
  1989年,广元市根据先秦古栈道的形制,在明月峡南段修复了木制栈道,使游人能一睹先秦古栈道风貌。汶川特大地震使得震前刚修复的300米古栈道再次遭到破坏。此后,当地陆续修复古栈道近3公里,还开发出战船道、马车道。

削坡铲石筑碥道
  “上下七千年,纵贯二千里”的蜀道,由土路、碥道、栈阁、桥梁、隧道、驿铺、邮亭等交通道路设施与关隘、烽燧、营垒、戍楼、寨堡等军事防御体系构建。
  先秦时建成的明月峡古栈道,在漫长岁月里是巴蜀联系中原的唯一通道。栈道发挥了运输功能,在栈道沿途设置的驿站,使栈道逐渐成为传达国家政令、沟通信息的通道。由于明月峡栈道是在嘉陵江险要地段的悬崖上凌空修建的,只能承载一定的负荷,又因山洪、塌陷等原因,道路时常阻断。南北朝以后,古人在明月峡崖壁顶端,削坡铲石筑成了土石路,经朝天岭、中子铺、校场坝至七盘关进入陕西,这道路被称为碥道。他们还用铲凿下来的石块,在路下的坡上砌成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为防止车马坠入道外,石墙往往高出路面,高出的部分称为拦马墙(现保存最好的拦马墙在剑阁县境内的古蜀道上)。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里程更长,坡度也大,但比栈道耐用、安全,且维修省工。
  碥道常年隐匿于猛禽恶兽出没的森林杂草中,三五人结队才能通过,也有人因虎患而被迫改道。唐朝时,明月峡岭上的碥道被拓宽成六尺驿道,从长安至成都遍置驿馆。元朝初年,朝廷又对原有驿道进行改道修筑,打通了从七盘关至朝天关一带的碥道,成为邮传、运输的驿道。
  原载《成都日报》2011年11月7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伊国华 发表于: 2011-11-22 09:47:37|只看该作者

古道新路 汇聚眼底

⊙伊国华 /文

  明月峡古驿道北往陕西,南通成都。到1936年川陕公路修筑完工后,古驿道逐渐废弃。如今,明月峡有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及高速公路、宝成铁路等8条交通道路,它因此被誉为“中国交通博物馆”,可以饱览古今道路遗存和实物,一窥中国千百年来的交通文明史。

烽烟弥漫古驿道
  驿站负责投递公文,转运官物,供来往官员休息。英国牛津大学教师安东尼·史密斯在《报纸、国际历史 》中说,中国汉朝就有通讯机构,各地官吏写的报告,由邮驿传递。其实,远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邮驿,不过到汉代才形成制度。汉制30里置驿,构成了四方相连的通讯网络。汉武帝时,“自僰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可见当时的邮驿设施已延伸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了。
  宋太祖乾德初年,宋军进入蜀境利州(今广元)附近,“蜀人断阁道,军不得进,”“命颜进延泽治阁道,数日成,遂进击金山砦,破小漫天砦。”元朝初年,广元境内七盘关到朝天岭一带的400余里古栈道进行了改道修筑。明碑记载:“顺帝至正年间,因朝天峡谷险峻,栈阁毁损,行者悚惧,维修用木浩瀚,采砍辛苦,布令难行,故改道朝天岭,依坡修栈,砌岸行车。”实际上,先秦古栈道是用树木修建的,而新修的这400里古道,却建在明月峡东岸石壁顶部的土石坡道,后人为将它与先秦木制栈道区别,称为“明月峡古驿道”。
  明月峡古驿道经龙门阁、神宣驿、中子铺、转斗铺等驿站,北达陕西;南下经广元、昭化、剑门关,直达成都。明月峡驿道上设朝天关,唐、宋、元时曾建有关楼、营盘和哨所。自1936年川陕公路修筑完工后,古驿道便被行人逐渐废弃。现在走上明月峡山顶,还可看到数段约2米宽的青石驿道,可供追忆远去的历史。

半隧道似老虎嘴
  当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原有的交通面貌和格局逐渐改变了。
  1935年6月12日,由四川省公路总局工程师洪文钰率队进行踏勘。施工机构按“川陕公路总段工程处”规定:广昭两县分别成立“义务征工筑路委员会,县长兼任主席。”《川陕公路义务征工筑路实施纲要》规定:“凡征工区域内除老、幼、病、残、妇女外,均有应征义务,一切应用工具由民工自带,不得违抗。”昭化县征派民工2万人,广元征派民工5万人,共7万人,占川陕公路11个义务征工县征用民工17万人的41.8%。广元县政府令:“各区民工务于9月25日到达工地,若有民工饿死者,由该管区保甲长顶替。”民工到达工地即无粮食,致逃散甚多,严重影响施工,总工程师万希成向省公路局所写工地检查报告称:“广元工区竟有人相食之惨状,有的食白泥充饥而毙命者,日有所闻。至于饿殍载道,无时无之。民工无粮逃散者甚多。”剑阁专员田湘藩接到上级电令,“严令禁止,加以解决。”而县政府又难筹粮维持现状,在急于通车的情况下,对重点工程明月峡绝壁,便用开山机开凿了4.5米半隧道,设会车待避所,外侧设标桩为号。经过各工区星夜赶修,到1936年6月15日,昭化至七盘关段才基本竣工通车。明月峡半隧道长864米,是四川公路建设中第一个半隧道,汽车通行时有如在老虎口行走,人们又把道路称为“老虎嘴”。
  新中国成立后,川陕汽车道改称108国道,虽几次加宽扩修,但受地理环境制约,明月峡段未能彻底改修。广元撤县建市后,经过筑路大军几年艰苦奋战,连接成都至汉中的高等级公路于2000年底在明月峡先秦古栈道旁建成开通,跨江公路大桥犹如一道彩虹,贯通秦蜀,千百年来困阻蜀人的天堑终于变成通途。
  2007年12月,广陕高速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5月23日,广陕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北上出川,蜀道不再难。

宝成路沟通南北
  宝成铁路是沟通我国西北、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北起宝鸡,南至成都,全长669公里。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动工,1954年1月宝鸡段开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段在黄沙河接轨通车,1958年元旦全线交付运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建设阶段的重大成果。1994年,国家决定投资57亿元对宝成线进行复线电气化建设。1996年7月1日,宝成复线电气化建设及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底,宝成复线及电气化改造主体工程完工,为巴蜀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如今,明月峡有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国道108线、广陕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宝成复线共8条交通道路。明月峡被誉为“中国交通博物馆”,在此可以饱览古今道路遗存和实物,一窥中国千百年来的交通文明史。
  原载《成都日报》2011年11月1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2:32, Processed in 0.249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