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175|回复: 39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施一公:人才交流是科技发展根本力量

 [复制链接]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又亮又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又亮又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第2届网文大赛初选公布莫言任评委会主席 弘法寺将举行本焕长老七彩舍利赴龙潭寺供奉法会
39#
 沱江 发表于: 2023-5-31 11:09: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施一公:人才交流是科技发展根本力量

  : 中国科学报
  (记者:田瑞颖)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表关于科技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目前,我国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合作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障碍,那就是大国科技竞争日益加剧。
  在施一公看来,人才是破解合作共赢难题的关键,尤其是顶尖人才。顶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进行充分交流才能变得更强大,从而给世界带来更高端的科学和技术。“民间交流、顶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动科技发展最强大和最根本的力量。”
  施一公表示,中国能更好地集聚世界顶尖人才,得益于改革开放。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9年底,中国有近650万人出国深造,约450万人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在他看来,中国的留学生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科技的发展。
  他列举了一组数字。就博士生就业人数而言,2000年中国为9000余人,美国为1.8万余人;2010年中国已经达到3.4万余人,美国为2.6万余人。“这个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施一公说。
  但是,他也指出,中国仍面临顶尖人才匮乏的困境。但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得以进入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发挥所长,造福全世界。
  施一公还指出,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至关重要。而研究型大学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也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更是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集聚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8#
 梅溪河 发表于: 2019-12-4 21:21:53|只看该作者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捐助教育是最好的慈善方式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捐助教育是最好的慈善方式

  12月3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多位学术界、慈善界和金融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的结合和碰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以“科学与慈善的碰撞”为题发表演讲,回顾了西湖大学创办历程及现状。
  他认为,慈善是人类灵魂的精髓,但慈善有很多做法,既可以扶弱济贫、慈幼、养老和赈灾,但捐助教育是最好的慈善方式。
  “慈善行为只能帮助一个人,而捐助教育是帮助全社会。”施一公发言称,他相信大学是真正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地方,也是国家国力强盛的核心,捐助大学是把国家推进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经之路。
  他认为,慈善文化对大学很有影响,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都有对母校捐赠的传统,放眼世界通过捐赠文化创办大学案例也不计其数,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早年都是通过捐赠创建的高等学府。
  西湖大学也是用慈善捐赠创建起来的大学。过去三年半时间,共有43位创始捐赠人和将近1万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为这座大学捐款。
  “西湖大学是全中国每个公民的大学。”施一公发言称。
  西湖大学不但获得国内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捐赠,还获得全球华侨和华裔的支持,从欧洲和北美,最远是位于南美洲的圭亚那,温州籍华侨坐飞机33小时转至巴黎,最终落地杭州,代表当地华侨给学校赠送一张支票。
  在西湖大学的创建过程中,无数民众为之奉献力量,有企业家、科学家和医生,也有公务员、工程师、上班族、教师和学生,乃至于最基层的民工。
  “如果把西湖大学创办过程比作一束光的话,我们每位捐赠人就是组成这束光的每一个光子。”施一公发言称。
37#
 吖吖 发表于: 2019-10-6 22:53:00|只看该作者

施一公:我为什么偏偏要回国?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施一公:我为什么偏偏要回国?

  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2018年他辞掉清华大学副校长之职,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两次请辞相隔十年,不变的是他心底的挂念。“我们是改革开放培养的一批人,能在教育上出点力,是很自然的事。”

  美好生活70年巨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浪新闻特别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6#
 宇彬 发表于: 2019-9-18 17:53:00|只看该作者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新身份公开

源自:北京日报
原文标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新身份公开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消息,9月18日,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在杭州召开一届一次理事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当选为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长。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施一公同时是欧美同学会总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对欧美同学会,有留学经历的小伙伴都不会陌生,它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中央统战部代管的全国性留学人员组织,2003年增冠“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名。
  19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在北京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顾维钧、周诒春、詹天佑、蔡元培等知名海归是其创立者和早期会员。
  现任欧美同学会会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截至2018年初,欧美同学会有42家地方组织,2家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突破22万人,有常务理事125人,理事287人。
  作为我国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2018年12月,他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施一公 资料图
  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举行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施一公在发言中谈了自己从海外归国的心路历程。
  施一公表示,“越留学越爱国”是每个留学人员的共同感受。他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8年,取得了专业上的成就,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目睹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总是心情激动;每次离开祖国的时候,总有说不出的惆怅,内心深处在萌动,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报答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施一公说,祖国在全速发展,国内同龄人正在脚踏实地推动者她前进,他不想只做一个大洋彼岸的旁观者。于是,他在2008年辞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务,回国任教。
  “回国工作,我有发自内心的踏实与归属感。回国前,我是祖国巨变的旁观者,偶尔挽挽袖子帮帮忙,难尽我意;现在,我是祖国巨变的参与者、是主人翁,这是最让我自豪的成就感和令我充满力量前行的动力所在!”施一公表示。
图片来源:西湖大学官网
  2018年4月,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其工作重心逐渐转到了浙江。
  今年8月25日,西湖大学举行2019级博士生开学典礼。施一公在致辞中向新生们提出希望──将科学精神培养成为一种本能。他指出,科学的探索,是人类最高尚的冒险,也是回报最丰厚的心智投入。
35#
 张各国 发表于: 2019-3-3 15:23:00|只看该作者

现场丨西湖大学到底有多好?努力一年的施一公这样回应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现场丨西湖大学到底有多好?努力一年的施一公这样回应

  导语:过去一年正在努力建设西湖大学,目标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今年全国两会继续设立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之前,委员通道率先开启,来自不同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现场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记者关于“未来的中国教育需要从哪些方面的突破”的提问时,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回应,过去一年正在努力建设西湖大学,这是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目标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大家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们有这样的底气?”西湖大学诞生发展是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土壤之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去二三十年,国家高等教育迅速普及,西湖大学收到了数千份申请,所聘请的教师80%都是国家培养输送出去的优秀学子。比如复旦大学毕业、曾是耶鲁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著名遗传学家许田,再比如西安交大毕业、刚刚在林斯顿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的李晓波博士等等。
  “正是祖国的大发展,正是高等教育的飞跃,才使我们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才使我们可以胸有成竹地去创办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新型大学。”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的诞生不仅仅是时势之变,更是教育之需。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根据我很多年的经历以及过去几年调研交流的感觉,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更多的原创性的突破。”施一公说,我国在原创性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这样说,尖端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他看来,这就应该是未来中国教育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西湖大学创校的根本宗旨和使命。
  他强调,他说讲的不只是一些科学家教育家的梦想,实际上是所有百姓大众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热切盼望。西湖大学创校两年以来,已经收到社会境外很多人的慷慨捐赠。他举了一个例子,常年居住在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温州华侨周先生辗转33个小时从巴黎来到杭州,递上了一份当地33位华侨华人的捐赠。他非常支持西部大学,带来的是当地华侨华人希望西湖大学助力祖国强大的殷殷期盼。“他动情地说:对我们而言,我们就是离天最近离祖国最远的华夏炎黄子孙,但是我们希望祖国强大,科教兴国。”
  “所以在此我特别想代表西湖大学,向全社会转达深深的谢意和敬意,谢谢大家。”他表示,只要所有人一起戮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尽早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也一定能够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陈抒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4#
 chiaki 发表于: 2019-1-13 04:06:00|只看该作者

施一公:迈向世界一流 西湖大学需“跋山涉水”

源自:中国新闻网
  【解说】2018年10月,在秀美的西子湖畔,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的西湖大学正式宣告成立。这所“为梦想而生”的民办高校,自筹办之初便引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并被寄予厚望。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获颁“年度人物”奖项,并再次谈起创办西湖大学的愿景与使命。
  【同期】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觉得西湖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西湖大学还需要跋山涉水,还特别需要社会,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每一群人的关爱,我相信有大家的关爱,有一大群人共同努力,西湖大学一定会带着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梦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解说】2015年3月,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陈十一等七位倡议人向国家领导人递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湖大学。同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举行成立大会,139名博士研究生已在西子湖畔开启科学求索之路。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的创办是新时代的产物,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转型发展对尖端科技的需求、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是西湖大学诞生的催化剂。而美丽的西子湖畔,也成为西湖大学师生潜心治学的热土。
  【同期】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 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海外积攒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有500多万留学生跨出国门,而且每年都有几十万学生继续到西方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我想这里边有非常多的优秀人才,从年轻人到资深的科学家都有,这都是西湖大要吸引的对象。
  【解说】辟径拓荒向来是“探路者”的使命。西湖大学剑指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学术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在尝试创新。施一公表示,无论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还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都不会成为西湖大学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
  【同期】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 应该看一个大学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贡献,真正的产出。很多真正的产出是无法简单的用一个指标两个指标来衡量的。西湖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一定不会落入这样一个固定的,以前我们很多体系、很多单位在用的一些指标,不是去比这些数字。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够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成绩来,而这个成绩的衡量是一项国际化的衡量标准。
  【解说】施一公坦言,西湖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的新生事物,每一步都是新的尝试,必然会面临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依靠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如何探索基金会办学的新模式,如何走出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新路子,这亦需要学校管理者揣度、思索。
  西湖已至,未来可期。办西湖大学、向世界一流高校迈进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的梦想,也是这个时代所呼唤和鼓励的探索和尝试。
  【同期】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 所有的西湖大学的师生员工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西湖梦”。但这个梦想更大一点,其实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所以应该说所有西湖大学师生员工,都是追寻梦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一群人。刘轩廷 北京报道
33#
 妙娴 发表于: 2018-11-3 08:06:00|只看该作者

西湖大学施一公:核心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原动力

源自:新浪科技
  11月2日上午消息,2018中关村论坛今日在京举办,本届主题为“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出席并发表主题为《一流人才与创新发展》的演讲。
  施一公表示,虽然自己与中关村的交集时间没有雷军那么长,但十五年内也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他回忆在清华大学的工作称,曾以为在普联斯顿大学已经做到了自己领域内的顶点,没想到在清华大学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当然,这离不开创新氛围与领导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在结构生物学方面的布局取得了出色成绩,在施一公看来,这都是创新与技术的力量,“弯道超车也要有技术,否则就会翻车。”施一公说道。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其中离不开生命科学的身影,施一公举例称,谷歌的图像识别技术运用了神经网络。尖端科学研究和重大核心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只靠商业模式创新是不够的。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科学发现都出自一流顶尖人才,一流顶尖人才则都聚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施一公还表示,西湖大学不是私立大学,而是民办公助的大学。他补充,在美国,没有公立私立之分,所有的院校预算都来自于政府,公立大学保证公平,私立大学追求卓越。“希望大家关注西湖大学,支持西湖大学。”(何畅)

以下为施一公演讲全文
  施一公:谢谢主持人的介绍,首先我想感谢中关村管委会翟力新先生和组委会,我在中关村度过了15年,虽然没有雷军先生长,对中关村的变化也有亲身感受。我用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些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一直在生命科学领域,所以我用生命科学的实践来说明我的观点,就是《一流人才与创新发展》。
  我今天简短的讲话分四部分,第一是讲讲我在清华做了些什么,第二是讲清华决定发展生物学的一些机遇、挑战,我们怎么样去面对的,第三是讲讲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的例子,最后是总结。
  首先,清华在11年之前,2007年,我刚刚回来主持人才引进的时候,我们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差距非常大,如果需要引进一位年轻的,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才,我们很难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甚至和美国普通的州立大学竞争,我们明显处于劣势,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过去10年的变化天翻地覆,我们引进了很多年轻教授,遵循国际规律,这是唯一的经验,这一点很简单,你做到了就发展了。
  其实生命科学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传统的生物学,像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海洋学等等,很大一部分都和生命科学有关。也包括大家熟知的医学、分子医学和药学,其实都是生命科学为主的一些学科。也包括众多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比如说你看一看现代的生命科学叫微观生命科学有上百个分支,很难用一两个分支来概括,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讲了,我在上面举了一些数字,包括美国政府的投资,美国科研院士的组成等等,美国科学占了半壁江山。
  中国的生命科学在以前很好,但一调整就没了,1984年的时候,生物系一穷二白,我们用了3个11,1984年到1995年,艰苦创业向国内一流看齐。第二是1196-226年引力中国,力争亚洲一席之地,2007-2017年,引领亚洲,力争世界一流,我们在中关村和北京都做到了。
  做的过程非常简单,遵循国际规律,引进一流人才,我们必须用一个管理比较好的机制和体制,能够让人才发挥作用,这和引进人才非常重要,否则他们很难留得住。
  其实对清华而言,对清华现在的生命科学院而言,就是按照国际化的规律从个人待遇、科研条件、学术环境多方面为青年人提供国际化、有竞争力的条件,然后通过制度的改革,让他们能够发挥作用,宰10年中间,清华的生命科学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在2009年之前,25年的历史上一共只有一篇科学或自然的文章,如果加上细胞有两篇,但在2009年以后有80多篇科学、自然和细胞,一系列重大的科技科学新的发现,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在结构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等一系列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业,个别领域引领世界。
  这样一个变化很简单,就是因为不仅有一流的人才,而且有适合一流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体制,我没有办法跟大家细讲,我可以告诉大家清华的生命科学学院是全校范围内,也是整个国家以院系为国家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单位,我们实行流动制、国际化、竞争性为基础的准聘教师聘用体系,同时形成服务制度,按照教授治学、行政理院、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这样一个做法也是西湖大学正在践行的行政服务的一个体系。大家关注我们的人事管理,不重视我们的行政服务,其实二者一样重要。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清华的生命科学发展的非常快,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生物学非常领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大学会说,我比清华的结构生物学更强大,能做到这一点,很大一点取决于我们的学术判断,结构生物学是一门眼见为实的学问,为现代的物理、化学实验看到蛋白质、氨基酸,对制药和医学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创立以后,在化学领域有10个给了生物学,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原子尺度如何进行,这样一门学科当然是基础前沿学科,清华在十几年以前,在世界上有声音,但没有足够的地位,如果说排名的话,肯定进不了前50名。弯道超车都是有技术,否则要翻车,清华在11年前开始布局,在这11年里面进行布局性的改变,我们意识到结构生物学领域某些技术手段会出现革命性的进展,我们提前布局,在清华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做了冷冻渐进的布局,就是分辨率的革命出现的时候,清华医院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有一流的人才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革命出现的时候,我们趁着这个东风依然成为世界最前沿,也是一个奇迹。
  当然,我自己也从中受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我觉得我已经做到了最好,没想到从清华建实验室到现在,我自己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做出来的重大发现,远远超过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鼎盛时期的水平,我也很开心。
  用非常简短的案例解释一下,一流人才为何可以促进生物医药,整个领域产业的发展,最终看的是一流人才。大家刚才从教授讲的,他如何在光学显微镜领域创立公司,已经举了一些例子。
  我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免疫疗法,就是用抗体治疗癌症。大家也应该不陌生,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给了两位科学家,当然,我们中国科学家陈列平(音)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这个诺奖之外,大家也能意识到,所谓癌症的抗体疗法能成为可能,起源早在三四十年之前就开始了,因为我们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单克体,我想说整个癌症免疫疗法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和一流人才不可能突破。
  第二个例子,基因测序。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在2001年的时候耗费了21亿美金,只有3.5倍的(英文),我们在2007年测了第二个基因组,耗费了150万美金,现在可以拿到60倍的覆盖,就是可以测到1800亿个队,因为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大家不会陌生,Rothberg,整个测序技术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Sanger和(英文)早在1953年就已经预测出了DNA结构,这些测序技术的突破引发了现在的革命,大家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三个案例是干细胞,干细胞的应用在医学上很广阔,但是我提醒大家,干细胞同样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根本不可能有干细胞的产业,这里边已经给了两个诺奖,我不讲名字了,之后干细胞的突破一定会有其他更加得到社会公认的成果出现。
  第四个例子是细胞生物学的人工智能。几年前,当阿法狗战胜了李世石的时候,大家为之惊叹,百度、谷歌的导航汽车也在世界上开始风靡,大家觉得很神奇,原因很简单,世界上是脑科学的发现。十多年之前,就是用(英文)来讲述学习记忆的这样一个功能,这样一个功能最后用于骨骼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再往前溯源,其实这个网络整个视神经网络来自于另一个伟大的技术研究的发现,就是Hube和Wiesel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发现的视神经网络,而且发现它们基本的规律就是边界效应、简化信息,其实就是信息处理,应该说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一些核心技术。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那就是顶尖人才在创新文化环境内产生,同时进一步催生创新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我借用(英文)的这样一张幻灯片,其实即使几百年前,你看世界科技革命,无论是纺织业的出现、铁路的出现、汽车的出现,都是因为基础研究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前做出了铺垫之后才可能,而每次科技突破之后会经过几十年的孕育期,进入产业发展期,每一次产业发展期都会有几十年,五六十年、六七十年,我们刚刚进入生物科技的时代,我们刚刚出现新人工智能的时代。
  其实很简单,尖端的科学技术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如果没有尖端科学研究、没有重大核心技术的创新,我们是不可能持续的创新经济发展。其实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也很重要,但它的周期很短。最后如果仅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当然这个在中国非常盛行,我觉得将来是会有问题的。
  我还想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在幻灯片的左侧,新兴产业源于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来自于原始科学发现。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科学发现都出自欲顶尖一流学者,顶尖一流学者往往聚集在有文化分为的一流大学和一眼院所,科研院所往往依附于大学才能发现更好。
  我没有讲剑桥大学这样一个地方,产生了14人次诺奖,他们发现了单克隆抗体、DNA结构、DNA技术。
  大家都应该知道,这就是在二战期间,我认为改变了二战进程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来自于麻省理工,我们中国人叫范内瓦布什(音)。其实他既是麻省理工的教授,也是工程师,也是一个发明人。他怎么改变二战计划?他是真正曼哈顿计划的执行人,是他组织、策划、领导了曼哈顿计划。下面就不用我讲了,他在1945年写了一个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因此,美国后来开始大力支持私立大学,用基金的方式,美国在他的建议下也建立了NSF。
  实际上,因为二战之后的格局整个改变了,刚才主持人介绍我的时候,说西湖大学是私立大学,对不起,它不是私立大学,它是一个社会力量举办的大学,是公众民办的大学。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美国所有私立的研究型大学,它预算的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为什么?因为它的科学研究是面向社会,服务于全人类,而这样的一个属性是服务全人类,它没有公立私立之分,所以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普林斯顿,还是哥伦比亚、加州理工,整个学校的预算,一半以上来自联邦政府,就是科学研究的经费。
  其实我不用一个一个讲了,这些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实际上洛克菲勒大学很小,加州理工很小,斯坦福大学很大,但相对于中国来讲还是非常小,这些大学都为世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非常感谢大学,我可能超时了,我想我的总结非常简单。这个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去推动,我们需要创新文化来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希望大家关注西湖大学、支持西湖大学,谢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2#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1-1 18:08:00|只看该作者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

源自:大洋网
原文标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

施一公。
  大洋网讯,10月20日,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名国内外顶尖大学校长、近百位捐赠人,在西湖大学聚集一堂。
  从2015年3月,施一公等7名教授联名提出建设西湖大学的建议,到如今大学落地生根,从最初建立教育基金会寻找捐赠人,到通过8次全球招聘从5000余申请者中选聘68名博导,施一公倾注毕生心力,才让这所学校初见规模。
  20日当天,自称“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的施一公,向记者讲述了3年来的不易。“道阻且长,迎难而上。”施一公的话里,透露着坚韧和勇气。
西湖大学揭牌。
  西湖大学成立大会这天,身为东道主的施一公,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9时30分开始成立大会,他谦逊有礼地和来宾们打招呼,然后上台做了足足4000字的校长演讲,之后,又和杨振宁、韩启德等5人为西湖大学揭牌。
  现场的第一排,坐的主要是5位诺奖得主,西湖大学董事会主席钱颖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等。马化腾等人作为捐赠者坐在会场的第二排;作为施一公的圈内好友,潘建伟、饶毅、陈十一等也在第二排落座。
  身为西湖大学校董事会荣誉主席,杨振宁对西湖大学的成立非常重视,他录制了一段视频,恭贺西湖大学成立。杨振宁说:“假如我年轻的话,我一定会参加他们的队伍,但现在我年纪大了,我想我只能祝贺他们能取得较大的成功,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技研究事业做出好的贡献。”
  转眼到了中午,匆匆吃上几口饭,施一公又来到媒体发布会现场,和记者们谈了半小时。下午1时30分,他赶紧跑进另一个会场──西湖高等教育论坛。会场里,施一公居中主持,数十名校长列坐其次,校长们的发言或幽默、或实在,或看好西湖大学之前景。施一公幽默作答,赢得了满堂彩,也完美衔接了每位校长的话。
  偶遇施一公:
  一年往返京杭40趟
  下午4时10分,长达2个多小时的校长会议终于告一段落。校长们亲切握手,寒暄致意离场,在酒店的角落里,只见施一公身姿矫健,宽肩膀细腰身,戴着一副银丝眼镜,留着一个精神的板寸头,双眼微微有些发红,身高足有1.8米,像个30多岁的年轻人。
  施一公说,他目前的生活就是京杭两地跑,除了筹备西湖大学耗费大量精力,他仍然在坚持科研、带博士生,“我今年在西湖大学一共招了3个学生,另外我在清华还有学生。我2015年来回跑了19趟,2016年来回跑了40多趟。我107岁的爷爷听说我在筹备西湖大学,非常支持,我爷爷是1936年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在杭州拿的学位。我现在在杭州的日子要多过北京。”
  记者正想追问几句,施一公已经大踏步走向另一个会场,记者一路小跑才能追上。在高中期间,施一公就练习长跑,项目从800米、1500米、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走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而今年9月,一段施一公在西湖边跑步的视频,也曾在网络爆红。
  施一公说,在他的带动下,跑步健身慢慢成了西湖大学的一种文化,“跑步健身不仅让我精力充沛,也是一种向上的正能量,会影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学校。我的同事像仇旻副校长,以前也跑过,现在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我前几天看他每公里的步速,比半年前提高了快一分钟了,简直不可思议。”
  话还没来得及多说两句,这位曾经的清华竞走冠军已经健步踏入会场,参加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这位东道主当天的繁忙,可见一斑。
  待补的“里子”:
  募资35亿,目标300亿
  施一公对于学校的现状认识充分,当天演讲时,施一公的最后发言是:“西湖已至,未来可期;道阻且长,我们迎难而上!”
  一句“道阻且长”,说明西湖大学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前行,也足见施一公的谦逊与自知,他向记者表示:“这篇发言稿,我自己都改了三四遍,为什么最后要说一句‘道阻且长’,就是因为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是新兴事物,它自然会有很多困难,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从出生到走路,要跌很多跟头,有很多东西要学,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困难。”
  作为好友,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在下午的西湖高等教育论坛上,也用“婴儿”来形容他和施一公的学校,说得台前的施一公暗暗点头。
西湖大学的办学资金全部由社会力量捐赠,谈到办学基金,施一公的答案是仍然不够:“到目前为止,我们有36位创始捐赠人,只有捐赠金额比较大,才能进入创始捐赠人的行列。我们还有400多位其他的捐赠人,捐赠协议金额在不久前已经超过35亿元人民币。其实我们受到一些经济走势的影响,但是我相信今后的捐赠会随着西湖大学的成立,大学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随着社会对大学的更深理解,进一步打开局面。我相信捐赠将在几年之内达到总金额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如果有200亿元到300亿元的基金会的本金,用它的利息和投资收益来支撑西湖大学的运行和引进顶尖人才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把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招聘到西湖大学,是希望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年薪福利、住房、医疗保险,都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正是因为有西湖教育基金会,和社会捐赠的支持,我们才能做到这一步。”施一公说。
  第二个待补的“里子”是人才。据施一公介绍,西湖大学在师资方面,先后引进了仇旻、许田等讲席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通过8次全球人才招聘,从5000余名申请者中,选聘了68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共录取西湖一期、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139人,2019年博士生招生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而施一公想要的博导人数是300名,“我们希望每一位招聘的年轻的教师就是独立博士生导师,都应该在他的小领域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所以尽管人少,现在我们只有300位师资,但我希望这300位就是各自领域顶尖的科学家。”
  施一公对于未来,依然满怀憧憬:“希望十年、二十年之后,西湖大学将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全力以赴去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科教兴国梦想,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对话
  40年只做一件小事

  :你当时提出创办西湖大学的初衷是什么?
  施一公:这个初衷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初衷。我跟我的母亲,甚至我107岁高寿的爷爷谈这件事情时,他们都特别支持。我的爷爷代表的是很年长的这一辈,我的父母代表的是我的长辈,向我们学校捐赠的孩子、中学生是我们下面的一辈,所以西湖大学的创立,代表了四五辈中国人的初衷。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初衷,就会获取很多力量。
  我这辈子,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前4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又用了十年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帮助我钟爱的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地发展生物学科,参与创建了两个学院,扩大了一个学院。似乎这两件事情,都是为了这第三件事情,也是这辈子最大一件事情──创立西湖大学做准备。
  每个捐赠者都像部电影

  :西湖大学今天终于成立,这三年来,您收获了哪些感动?
  施一公:作为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新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捐赠。
  两个月之前有一位公务员,顺着西湖教育基金会的地址找到办公室,问清情况后,拿出他的借记卡刷卡捐了10万元。我估计这几乎是这张卡的全部。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眼含热泪,不知道说什么好,劝都劝不住。
  今年7月,山东济微中学年仅12岁的张子昊给我写信,将他和两岁弟弟攒下来的所有压岁钱捐赠给西湖大学,希望能为大学创建出一份力。十几天前,雷凯博士带来了一张当地华人夫妇阮英钢和李琼丁的美元支票,他们的留言让我感动:“深知育人不易,能为你们建学校出点微薄之力是我们的福气”。子昊年纪虽小,阮先生和李女士虽然和我从未谋面,他们却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捐赠人一样,是西湖大学的同行者,也是最早看到西湖大学未来的一批人。
  这样的故事是讲不完的,现在尽管只有400多位捐赠人,但我觉得每一位捐赠人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电影,写一篇小说,大家都是为一个共同目标来做这件事情。所以虽然“道阻且长”,但我说难其实真的不难,有国家重点支持,有全社会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我们那点小难处都不值得在这儿说。
  发展能得到法律保障

  :西湖大学作为一所全新的民办大学,在制度设计方面如何给学校提供保障?
  施一公:这个问题对我们特别关键。我们很幸运,原因之一是国家在新时期、新时代特别看重民办教育。2016年底,国家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版,在2017年9月正式执行。西湖大学的发展,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法律保障。在大学创立的过程中,我们每走一步,都会征询社会的意见,征求政府的意见。
  此外,西湖大学的新和它的独特,反映在它的办学模式。我相信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是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不会分红、不会盈利,由西湖大学党委来保证办学方向,同时也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们的教职工全都参与到其中,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职工,都是大学的拥有者,西湖大学的校董会成员要经过基金会的理事会提名,基金会承担极大的作用,要面向社会为西湖大学募资,也要推荐校董会成员。
  毋庸置疑,西湖大学是一所民办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它时时刻刻都与社会发生联系。
  不是看发表多少文章

  :西湖大学会有怎样的全新教育评价模式?
  施一公: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挥棒,会引导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乃至引导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科技发展进步非常快。
  正因西湖大学小,所以我们比较容易做。我们不仅向捐赠人承诺,也向社会承诺,一定不会把一些指标作为做学术判断的主要指标。我们希望以国际化的方式运作,比如有国际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我们会看学者的研究首先是否在国际前沿,这是最主要的,而不是看发表多少文章。实际上,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数和他的研究是不是在国际最前沿,不是完全一样。
  此外我们要考察如果是国际前沿研究,是否已经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只要他在努力,而且方向是对的,我们会有足够的耐心。我们宁愿他花五年、十年,去孕育一个对人类社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不希望他花一两年时间出一系列的文章。这是导向性的东西。
  因为我们小,我们不可能去比有多少校友进入企业,做企业界的精英,做大科学家,我们会以对人类对世界的科学重大发现有多少贡献来衡量。希望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能做出一些非常重大的、把人类知识前沿往前推动一些的科技创新。它的成果最后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创新的企业和产品。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实习生:杨桂芳 通讯员:李凯娜
  视频剪辑/陈诗蓝
31#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0-20 21:08:00|只看该作者

西湖大学正式成立 校长施一公: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西湖大学正式成立 校长施一公: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俊)尚未出生便备受关注的西湖大学,今天(10月20日)迎来了自己的“官宣”成立大会。
  包括杨振宁在内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共同见证了“西湖时刻”。
  与西湖大学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校长施一公。这位明星校长,在成立大会当天,向媒体讲述了他的西湖故事和西湖愿景。
  “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们怎么运气这么好”、“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我们承诺不会把数字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指标”……施一公访谈中金句不断,他说,自己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最想做的事就是创办西湖大学。
  对话
  “我107岁的爷爷对办西湖大学都很支持”

  :西湖大学都筹备到成立已3年有余,当时筹建是怎样的初衷?
  施一公:办这样一所大学不只是我的初衷,也不止是我们7个人的初衷,不止是500万留学人员初衷,甚至不止是一代人初衷。
  我跟我母亲、跟我107岁爷爷谈这件事,他们都很支持,包括给我们捐赠的孩子,也都很支持我们。这是四五代人的初衷,是整个社会初衷。
  所以,我们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到初衷,会获取很多力量。

  :西湖大学办学面临着哪些困难?
  施一公:因为西湖大学是新型大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就像新生儿,从出生、走路有很多东西要学,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困难,需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正是因为难,才有意义。
  当然,问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不是我们办学有多难,而是接受的支持有多大,我们真的很感动,无法用几行几页纸来表达,总感觉有太多的人没来得及感谢。
  两个月前,一位普通公务员,顺着西湖教育基金会地址找到北京去,到了西湖教育基金会办公室,拿出借记卡,刷了10万,几乎把他的全部积蓄给了西湖大学,工作人员劝都劝不住。
  这些故事讲不完,现在尽管只有400多位捐赠者,但每一位都可以拍部电影写部小说,大家都是为一个共同目标做一件事情。
  你问我们办学有什么难,我们有什么难的呢?有国家重点支持,有全社会的理解和鼓励,有点小难处都不值得说,因为新生事物,怎么能没有眼泪?
  “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的办学有中国特色吗?
  施一公:办学方式本身就是中国特色。一开始是我们向总书记建议创建一所新型大学,总书记批示后,从国务院到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到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包括社会力量,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
  西湖大学财产不属于个人,不属于校董会,是社会资产,我们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因此西湖大学会传承下去。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最长久的办学方式,这就是中国特色,只有在中国才能用这种方式把西湖大学做起来。

  :西湖大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的突破,以后如何秉持初衷,持续性办学。
  施一公:我们国家现在特别看重民办教育,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去年9月正式实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民办教育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这是史无前例的。
  举个例子,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这个做背景,西湖大学发展是得到法律保障
  并且,西湖大学始终与社会保持联系。每走一步都会征询社会意见,我们的校董、捐赠人、顾问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都代表社会声音。
  学校办学过程中,征询社会意见,按着共识往前走。西湖大学是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时时刻刻与社会发生联系。
  我们承诺不会把数字化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依据

  :目前国内科研注重数字化的指标,西湖大学会有新的评价体系吗?
  施一公:指标体系是智慧棒,引导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科技发展。总体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进步非常快。
  但现在科研发展,有些还是很看重指标的数字,比如文章发表数、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数字化的指标,可能会把大家带到一个比较窄的道路上,忽视了对社会有贡献、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
  西湖大学因为小,所以比较容易做。我们向捐赠人、向社会承诺,不会把这些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依据。

  :具体将用什么评价方式呢?
  施一公:我们希望以国际化方式,有国际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来评价,一位科学家,主要看他的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
  如果你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宁愿花5年、10年时间,研究出对人类有用的成果。而不是花一两年时间出几篇文章。
  我觉得评价体系是一个导向,开创一所大学一定要有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不仅仅是有多少校友是企业精英、政府领袖,我们会以对人类重大的发现有多少贡献来衡量。
  尽管我们刚刚起步,但我们心里充满信心,希望10、20年后,回望西湖大学,原来你们真的是能代表中国人的智力水,推动了人类知识前沿,具有重大意义,把成果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
  西湖大学的责任就是不辜负社会期待

  :您认为怎么创建世界级的大学?
  施一公:希望每一位招聘年轻的教师,在小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尽管我们人少,现在只有300位教职工,但我们希望这300位在各自的领域就是领先的科学家。
  从这个方面,我个人笃信无疑,西湖大学,将来一定成为一所让中国人骄傲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您认为以后还有第二所第三所西湖大学?
  施一公:任重道远。
  因为我们是第一所国内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目标定的很高,其实每天早上起来都感到压力。
  目前为止,西湖大学每走的一步,都是扎扎实实,没有偏离我们的设计和我们的梦想。请大家相信西湖大学,按照我们的设想、目的往前走,脚踏实地一步步往下走。
  我相信只要西湖大学这条路走下去,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批和西湖一样的大学,为了同样的目标,和公立大学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努力。
  办学目标都一样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负责人的人才,多元化教育一定会对社会的创新有帮助的,西湖大的历史责任,尽一切努力,不辜负社会的期待。
  “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们运气怎么这么好”

  :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施一公: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创办)西湖大学。
  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前4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
  又用了10年,做了第二件事,就是帮助我钟爱的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生命科学学科,参与创建两个学院,扩大一个学院,为清华全力以赴服务。
  似乎这两件事情,都是为了第三件事──创立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今天是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你最想对大家什么?
  施一公:想对社会大众讲的话,就是我们非常幸运,在新时代有这样的机会,能创办这样一所大学。我们得到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家、上班族全力支持和理解。
  我们内部一起聚会、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们怎么运气这么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创办这所大学。
⊙编辑:刘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0#
 云枫 发表于: 2018-10-20 13:23:00|只看该作者

西湖大学成立 施一公:努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者

源自:澎湃新闻
  西湖大学成立,施一公: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记者:贺梨萍 来源:澎湃新闻

  10月20日11时15分许,西湖大学在浙江杭州西湖区宣告正式成立,韩启德、袁家军、杜玉波、杨振宁、施一公共同为西湖大学揭牌。该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通过民间筹资建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年51岁的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担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大会现场,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宣读教育部贺辞,教育部对西湖大学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贺辞指出,西湖大学的创办,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先河,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施一公发表题为《磨砺以须,倍道而进》的致辞,分别以西湖之梦、西湖之始、西湖之路、西湖之幸四个篇章,描绘了西湖大学的定位和目标,即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以及国际化的高等学府。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完全属于社会和人民大众。我们期待,十年、二十年之后,西湖大学将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西湖已至,未来可期!”
  在成立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讲话,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Mark Wrighton,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分别致辞。
  这次成立仪式,共有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仪式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及教职工、学生代表等,还向董建岳(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代表)、叶庆均、杨国强、张磊、陈一丹、陈越光、秦英林、徐益明、郭孔丞等9位创始捐赠人代表赠送建校首日封。
  陈越光作为捐赠人代表,在现场表示,“感谢西湖大学和西湖教育基金会为捐赠人们搭建了一个寄托梦想、成就教育事业的一流科教平台。希望西湖大学将在时间的长河中行稳致远,西湖大学的捐款人也会在历史的长廊里代际相传。”
  备受各界关注的西湖大学从构想到获批落地,仅花了3年时间,一路绿灯,“奔跑”向前。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领衔,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湖大学,随后的4月2日,教育部官网对外公布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学校长(代)一职。
  西湖大学共设2个校区。西湖大学云栖校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下称“高研院”)已承担教学任务超过1年时间。2017年3月19日,高研院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约10万平米院址正式启用,首批教职员工入驻。截至目前,已有近70名科学家接受offer陆续前往这里开启研究和教学生涯,总计139名“西湖一期”、“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完成入学。
  主校区云谷校区,则由全球建筑设计排名前50强的HENN德国海茵建筑设计,目前尚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2018年4月3日,该主校区正式开工。根据建设进度,2021年底云谷校区要完成交付。这片面积近1500亩的土地上,3年后计划有1200名博士研究生到来,8年后则有5000人,包括2000名本科生。
  西湖大学被认为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一次尝试。西湖大学之“新”主要体现在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源的办学模式,以及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7 18:21,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