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6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金达莱 发表于: 2014-2-12 16:48:2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书画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杭州仙逝 海南留诗忆良师

 [复制链接]
源自:南海网
  2013年12月29日,著名美术史论家、当代文人画大师王伯敏先生在杭州仙逝,享年90岁。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王伯敏的逝去,让中国艺术界又失去了一位极负盛誉的美术史理论泰斗和山水画大家。作为徐悲鸿的研究生、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入室弟子,王伯敏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止步于理论层面,他以其渊博的文化学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真正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自己的山水画作品中不断创新、提高,所有这些,不仅成为美术界传颂的典范,也已成为文化界难以复制的大师。
  难得的是,王伯敏大师生前与海南有一段不浅的缘分。十多年前,他给海南三亚的美术人才授课,并给友人蔡明康留下12首赞美海南的古体诗和字画。本刊特约蔡明康先生追忆这段难忘的往事。
  2014年新年伊始,我和往年一样致电王伯敏先生家,向他老人家恭祝新春之喜。孰料,电话那边传来先生爱女王荔教授低沉的声音,告知先父等不及新年的到来,已在2013年12月29日逝去。先生以90高龄故去,算是高寿,但在我心中还是引起一阵强烈的震动,顿觉人生孤单。他温和谦逊的江浙口音,他给海南留下的12首诗词,尤其是他给我留下的亲笔书信和字画,成为我多年收藏的珍品。此时,斯人已逝,墨宝犹存,怎不叫人思绪万端,难以抑制内心的悲恸!
  南国留痕以诗称颂
  “1997年丁丑春正月,承明康仁长之邀,偕小荔游三亚,复至通什访黎村,旅中匆匆得12绝,以记此行”。
  海角
  绿苔环护木棉花
  似醉椰枝风里斜
  难得沙边卧石枕
  闲听海角浪哗哗。
  黎村
  通什黎村别有天
  船形小屋巧相连
  教人思接千年事
  海域民风百越传。
  这是王伯敏先生1997年首次到海南时留下的诗词。我陪先生从三亚直到通什(今五指山),先生一路目含春色,游兴很浓,历9日,途中得诗12首,由此可见先生对海南风物的喜爱和一生不虚度光阴的德行!记得那一年的1月20日,我以三亚市文联的名义诚邀王伯敏教授到三亚,给这里的美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做一次讲座。先生其时已患心脏病,多年居家不远行。但为了践约,他还是在爱女王荔的陪同下从西子湖畔飞到南国三亚。一月的三亚暖阳初照。先生气定神闲,面对那些业已在美术界打拼多年或初出茅庐的学子,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他对中国美术的理解,给学员们梳理了一段清晰的美术史,启发他们如何在传统中创新,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先生针对中国画的时空概念,创造性地提出: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看、合六远等“七观法”。这既是对传统山水画的重要总结,也有助于新山水画的创新、提高。学员中有专攻版画的徐鸿才、专功国画的邹才干等十多人。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之年能有机会在天涯海角倾听大师的经验之谈,真乃人生幸事。
  王伯敏先生一生的心血都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他的诸多研究填补了我国美术史空白,评论家楚图权称赞道,“就我国画史专著出版而论,陈师曾的画史著作为20世纪的开创本,继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俞剑华的著作之后,王伯敏的画史著作,既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出版物,又成为20世纪出版的压轴本。”
  少年早慧卓然大家
  先生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924年11月生于浙江台州。先生本姓阮,原是浙江黄岩一个雇农的儿子。因家贫被卖给温岭城里王家;6岁进私塾,启蒙先生给他起学名王伯敏。少喜画画,也爱诗词,表现出超群的文艺天赋。11岁作画,13岁的诗作《登石牛岭》:“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个事,日日卧山巅。”颇得唐诗神韵,曾在校园被传唱一时。先生的早慧由此传开。1947年先生上海美专毕业后,考入北平艺专研究班,成为徐悲鸿的研究生;在北平期间,正式拜在黄宾虹为师,成为虹门入室弟子。先生善画山水,精于竹石,尤善松烟宿墨,擅长用水,儒雅飘逸,神韵天成,自成一格。后来发宏愿,专攻美术史,卓然成家。可以说,先生历经民国风云和新中国的洗礼,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氛围和他天赋、见识的结合,造就了日后一个学识丰厚又谦逊包容的大家。
  世人常以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来形容一个人的学术成就,殊不知,先生著述宏富,早已超“身”:他一生著述一千六百多万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绘画通史》等五部美术专史的编著出版,其他还有《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画构图》、《山水画纵横谈》、《唐画诗中看》及《古肖形印臆释》等三十多种著作问世,有的编著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在国外被翻译,出版外文本,饮誉中外,是20世纪下半叶影响世界的大师。潘天寿先生生前曾赞他“不仅专史,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和先生因共同酷爱古诗词和文物收藏,一见如故。他说:“读书、作画、看山到了会心时,诗句常常脱口而出。”正是这样的诗心和深厚的学养,使得他的书画作品自然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成为当今无愧的文人画大家。
  与先生相处9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先生虽年过古稀,且疾病在身,依然对世间事物保持极度敏感,处处留心。一日在寒舍,先生敏锐地发现我所藏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12卷(上海市嘉定县出土),他看到其中的一幅版画时眼神一亮,他说他所能见到的版画都见过了,但是没有见过书中此图,嘱我复印一份给他带回杭州,说对研究中国版画史很有帮助,对教学和绘画也可提供借鉴。他说,明成化传奇刻本,距今已经500多年历史,是目前国内诗赞系说唱文学的最早资料与刻本,《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的插图,又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戏曲小说插图版本,殊为珍贵,不可多得。先生喜形于色,没想到会在遥远的三亚见到它的身影,令他爱不释手。此时先生诗兴随起,给我留诗一首:
  三亚待客不飞觞
  如此情交日月长
  我亦不言千个好
  不言言外万山藏。
  斑竹横吹南国人
  竹中吹出万家春
  若言吹出贵何处
  贵在竹中意气真。
  此后我们十多年交谊,先生不以学术泰斗自居,依然谦和、敏捷,为人周到细致。与我年年鸿雁往来,互相唱和,留下珍贵遗墨。
  如今,先生已逝,我们的邮路被无常截断。然而,天国遥遥,诗心却是相通的。我在天涯海角的三亚,给先生遥寄一首,是为纪念:
  一
  杭城寄恨已嫌迟
  骑鹤西归赔泪啼
  情苦三更凉月近
  常开鱼目忆良师。
  二
  踏浪天涯携手归
  南湾弄笔艺才挥
  独留诗画光寒舍
  灯下案前心印随。
  (海南日报 蔡明康)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金达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金达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艺术家与中华文明史的对话 三代人六个画家见证美术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1:3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