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74|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揭秘重庆夜市前世今生 80年代解放碑遍地黄金

 [复制链接]
源自:重庆晨报
夜幕下的渝中区得意世界周围,市民购买卤味。

重庆夜市上世纪40年代初具雏形,解放碑八一路成了改革开放后我市最早的夜市
  日前,重庆市政府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市建成市级特色型夜市街区20条、创业型夜市街区30条,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新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亿元以上;到2020年,继续增加市级夜市街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特色夜市品牌。
  夜市是一个城市繁华的标志之一,重庆夜市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的?

重庆有了夜市雏形
上世纪 40年代

  “早在民国时期,重庆便有了夜市的雏形。”中华老字号颐之时渝都餐厅总经理郑勇,是川菜烹饪大师张正雄的弟子。虽然不是见证者,但他对这段历史很熟悉。
  “白天有轰炸,晚上睡不着。”20世纪40年代,重庆当时作为战时首都,白天的轰炸让市民不敢出门,而炎热的夏季让市民难以入眠,夜晚成为不少人活动的特定时间。当时,包括商业、金融等各行业人士都聚到重庆,让重庆逐渐繁华起来。
  郑勇说,那时的商业如夜市,先从下半城发展起来,到1943年发展到鼎盛,“当时小吃店有300多家,融合型的川菜占到了4成。”
  除了餐饮,这一时期也开始有了不少晚上的娱乐设施,如电影院。最大的变化还是舞厅的诞生。郑勇介绍,那时候有几个比较出名的舞厅,如位于原市公安局宿舍“红宫”的扬子江舞厅,其次是南国大厦的南园舞厅,还有打铜街的圆圆舞厅等。这些舞厅和娱乐场都营业到深夜,散场后需要“打腰战”,即吃夜宵,于是林林总总的小吃便成为他们的选择。不过,随着1947年大量商人和各界人士离开重庆,娱乐场所难以为继,解放后这些娱乐设施差不多都关闭了,夜市也就无人提及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小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小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小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小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小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小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西大成立首个高校射艺协会 大学生可学射箭了 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
2# 四姑娘山
 楼主|小生 发表于: 2014-5-27 09:20: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上世纪 80年代
夜市从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

  李卡是我市最早的个体户之一。
  时间回到1981年,改革开放后的重庆,白天的解放碑八一路是不少国有饮食公司、布料门面的天下。而到了夜晚,20多岁的李卡和其他人一样,摆上网眼衬衫等物品,挂上电灯开始吆喝。
  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市最早的夜市,李卡和他的同行也成了改革开放后我市第一批个体户。坐在解放碑沧白路南国丽景内,回忆起当年夜市的热闹,61岁的李卡仍兴奋得手舞足蹈。

灯光皮鞋军大衣好卖
  这些皮鞋全是收的旧皮鞋翻新的,当时卖几元一双,却十分走俏。
  “当年我主要是卖军大衣、港衫、墨镜和灯光皮鞋。”李卡说,灯光皮鞋是夜市才有的商品,就是在夜市的灯光下,擦得亮锃锃的皮鞋反射出亮光。这些皮鞋不是新的,而是别人穿了的旧皮鞋,或者不要的皮鞋,他们挨家挨户以每双几角钱的价格收来,然后进行翻新、修理、打油再卖。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皮鞋卖几元一双,十分走俏,每个月可以卖几十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小生 发表于: 2014-5-27 09:20:00|只看该作者
“解放碑遍地是黄金”
  那个时候,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卖,有时候还要偷偷摸摸说暗语,“托儿”就是手表,“1120”就是上海牌手表。
  “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还要凭票供应,因此八一路卖什么东西都赚钱。”李卡说,当年有不少衣服还是从广州买回来的,比如港衫、网眼衬衫等,有的东西不准卖,只有偷偷摸摸地放在摊位下压着卖。
  “要不要,托儿,托儿,1120的。”商贩一边说,一边把手放在摊位下亮给凑上来的顾客看。原来,“托儿”就是手表,“1120”就是上海牌手表。当时,这个手表非常紧俏,一块表120元,不讲价,要就要,不要就算了。能戴手表那是非常洋气的事,看个时间,指个路,都会把手伸得老高,故意亮出手表来。
  “那个时候,解放碑遍地是黄金,卖什么都赚钱,就是从广州抓把灰回来都能卖钱。”他夸张地说,脸上也因为兴奋而涨得暗红。

那时做生意是“不务正业”
  当年做生意的都是没工作或者找不到好工作的人,连女朋友都找不到,后来却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人。
  “当年做生意的,都是没有工作或者找不到好工作的人,连女朋友都找不到,很多做生意的人都被当作不务正业的人看待。”李卡说,他感谢当年的夜市,让他们这些没有工作的人变成了生意人,成了改革开放后重庆第一批个体户和先富起来的人。
  李卡回忆,当年的夜市全部是地摊式的,好的地摊是用凉板搭的,差一点的是用凉棍搭的。他的地摊当时就是用凉棍搭的,白天卷着收起来和货放在摊位后的门面内,和房东商量,一个月10元左右的租金,晚上拉开凉棍,边上四个角竖起四根竹竿,从后面的屋内拉出一根电线和15瓦的电灯泡,挂起就开始吆喝卖东西了。遇到下雨,就在摊位四个角的竹竿上方,搭上塑料薄膜又开始叫卖。白天,李卡和同行们进货或休息,晚上,他们开始吆喝买卖,有的要经营到凌晨两三点。

他们终于有了个体执照
  到了1982年,有固定摊位的地摊经营者都有了个体执照,而且摆夜市的人越来越多。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市中区工商局局长,周忠凡老人目睹了夜市的发展。1981年时,因为当时的个体户执照不多,很多摆地摊的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有的还与别人合用一个摊,到了1982年,几乎所有有固定摊位的地摊经营者都有了个体执照。
  周忠凡回忆,从1982年开始,八一路路口到磁器街口这一段至少有300个地摊。后来,摆夜摊的太多,较场口石灰市、解放碑五四路等地都陆续出现了夜市。新华路等地白天也有了个体户经营,最后上千个个体户集体搬迁到朝天门,形成了今天的朝天门市场。
  当时的地摊比较规范,每个月缴纳一定的工商管理费和税费,加起来不到50元,而一个晚上就可以卖50-60元,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
4# 金佛山
 楼主|小生 发表于: 2014-5-27 09:20:00|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滨路要打造国际夜市风情街

  去年开始,南滨路就在餐饮行业试着推行24小时营业,延伸南滨路的夜市经济,同时也促进南滨路餐饮业的转型。但南滨路餐饮娱乐商会秘书长蒋南昨日表示,试运行一年来,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一些本土特色江湖菜、烧烤店效果不错,大部分商家没有预期的收获。
  蒋南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商家不知道怎么定位;其次,商家在营销上没有认真去做市场推广及培育;第三,部分商家错误地传递了高大上的消费误区,不利于聚集人气。
  “政府想将南滨路规划打造成为国际夜市风情街,这与商家心中摆几张桌子在路边吃饭的原始夜市形态有一定的差距。”蒋南说,打造南滨路夜市综合体,将以消费拉动及城市夜市风情街的旅游定位双向促进,这需要商家的配合与理解。

建议>
82岁老工商局长:夜市也要错位经营

  周忠凡老人在工商领域工作了40多年,上世纪80年代,他是重庆市市中区工商局局长。对夜市,82岁高龄的周老有着自己的见解。
  周老说,搞夜市是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创业的一个好办法。他建议政府把八一路好吃街搞成名副其实的特色不夜城,通宵营业,购物、休闲、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周老认为,夜市各地都可以搞,但要有规划,错位经营。比如,解放碑和南滨路要针对外来游客,从旅游升级方向来做,观音桥则针对本地人休闲娱乐来做夜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16:34,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