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6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再轮回 发表于: 2014-7-2 09:44: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 周普元
  导语:宗教心理学是科学与宗教对话的产物,跟西方宗教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一样,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发生在宗教神学之中,且于民国初期传入中国教会。) ]8 s! H3 @+ H; x% L! e4 O8 M! k http://www.phoer.net
  宗教心理学自传播到中国以来,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对这门新兴学科的态度及其历史发展阶段常常众说不一,各持己见。有学者争论詹姆斯与冯特谁为宗教心理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探讨中国宗教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在民国,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其实,这些争论大多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其争论的实质是判断宗教心理学是从宗教神学中诞生的,还是从世俗科学中出现的。笔者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认为,这些争论符合宗教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宗教心理学是科学与宗教对话的产物,跟西方宗教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一样,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发生在宗教神学之中,且于民国初期传入中国教会。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我们要看到西方宗教心理学在原著翻译引入中国阶段,传播了该学科体系和各家各派的理论学说,诚如吕大吉所言:“认真、系统地学习并发展宗教心理学前辈们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著作,是那些有志于在我国填补宗教心理学空白的宗教学者研究中的便捷途径。”笔者认为,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时期。
http://www.phoer.net ' p4 q2 y* f) @+ f" o5 N3 W
http://www.phoer.net 7 E$ H: O, X# k2 i+ \' v. h% f(1)开端(1919~1949年):以翻译、介绍西方研究为主: @" ]" O7 C4 M8 ^: D# L. _ http://www.phoer.net
  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始于西方,因此,作为其分支的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和深入发展,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后译介、研究西方宗教心理学的过程密切相关。从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至1949年的28年里,报纸杂志发表研究中国宗教心理学的文章非常零散且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其中可作为先驱代表作的是:1923年梁启超受中国心理学会邀请所作讲演──“佛教心理学浅测”。他在讲演中明确指出:“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他的这种将现代欧美心理学与佛教的心识等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后来以现代心理学概念为基本框架研究中国宗教心理是有启示作用的。有关宗教心理学较系统地引入中国的问题,国内学者大多忽视了民国时期两位基督徒的著作──谢颂羔的《宗教心理学》和夔德义的《宗教心理学》,笔者认为,这两部宗教神学著作在中国的问世,标志着近现代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
http://www.phoer.net 3 E' L# ], s0 W/ o$ q  1929年,谢颂羔有所选择地将《宗教心理学》引入到中国的教会。他深知宗教心理学引入国内的意义,并在序言中写道:“宗教心理学是新的学问,它的前途正是大而有希望的,但是我们若不努力追求,进步是不会快的”,“宗教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对于宗教经验发生正确的观念,能解除迷信和自欺的罪”,“在我看来,不但教会领袖要研究,就是每一个基督徒也得知其大概。”全书共分九章,探讨宗教心理学的根据,儿童宗教心理,犯罪、祈祷、敬拜等宗教行为心理,心理学与宗教组织等。
http://www.phoer.net # R5 h, I& L4 u/ v9 n3 C  1935年,齐鲁神学教授夔德义(Lyman V.Cady)以“宗教事业的人”自居,编写了面向基督信徒的《宗教心理学》教材。夔德义在自序中表达了对《宗教心理学》出版的担心,一方面是来自教外的科学认识的批评,“将谓此书材料太局限于基督教经验之范围,而显著者之偏见”,另一方面是来自教内信徒的批评,“希望宗教心理学为基督教之福音贡献一种有效之辩护,恐将谓著者过分的据守科学心理学之范围”。总之,著者坚持其将西方宗教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初衷,能坚固信众的宗教信仰根基。最后,作者指出,此书最大的遗憾是取材于中国宗教生活的实例太少,并希望其著作的问世,能激励才高学富的中国学者完善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全书共分5段,23章,梳理并探讨了什么是宗教心理学,原始宗教意识的考究,宗教在个人内之生成(儿童、青春期、成人之宗教心理),宗教的功能及其价值等。
http://www.phoer.net + P  ], \% x1 i) m" R  这期间,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宗教学的研究以翻译、介绍为主,宗教心理学领域的译著除了谢颂羔和夔德义的《宗教心理学》之外,还有郭中一校订的《青春期之宗教心理学》、陈坚节的《信仰心理》,以及邦内尔、刘美丽等译的《精神病宗教治疗法》,唐钺的《宗教经验之种种》等。$ R$ {' g% n& }4 M( ?% a% G5 c http://www.phoer.net
  导语:20世纪初期,维护宗教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运用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神秘经验进行了论证,认为上帝存在于潜意识之外,潜意识成为人与上帝相连接的中介项,这种论证既取代了摇摇欲坠的中世纪式的神学论证,又适应了神学的主张。. J) w% s7 Y1 _3 s) l http://www.phoer.net
  中国宗教心理学开端于宗教神学领域,其实这很值得探讨。20世纪初期,维护宗教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运用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神秘经验进行了论证,认为上帝存在于潜意识之外,潜意识成为人与上帝相连接的中介项,这种论证既取代了摇摇欲坠的中世纪式的神学论证,又适应了神学的主张。在詹姆斯看来,科学体系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学(神学)是最好的中介项,它既有心理事实为根据,又可以同神学家所主张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外力控制调和起来,使上帝实在之感得以证明。在当时,有些神学家竭力主张神职候选人员应该接受心理学训练。可见,民国初期宗教心理学在教会中的引入,是在心理学是宗教神学“亲密伙伴”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坚固信徒宗教信仰之根基。总之,在此期间,宗教界学者的学术活动多多少少与维护自身的信仰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诚实开明的宗教界学者,面对社会上对宗教的猛烈批判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并通过内部革新对启蒙思潮作出了积极回应。其中一些饱学深思之士(以基督教会的学者居多),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倡导和实践了现代学术方法。
http://www.phoer.net 3 T2 u5 U3 C; v% ]9 a: f0 }, E6 t# S+ [$ \# x# } http://www.phoer.net
(2)停滞(1949~1979年):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
http://www.phoer.net : e+ A( x2 g  h" P6 Z  据有关文献记载,1949~1984年涉及宗教心理学的文章仅有4篇,其中1949~1979年涉及该领域的文章至多2篇,内容也是西方宗教心理学有关简单问题的介绍,我国的宗教心理学研究在此阶段处于停滞期。究其原因,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宗教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程度跟宗教学和心理学的处境有关。
http://www.phoer.net - L1 R- Q0 @0 S  M6 Q0 k  第一,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在前述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亲密伙伴”之后,依据同一个潜意识理论,有的心理学家恰恰给出了与詹姆斯相反的反宗教结论。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就明显地具有反宗教的色彩,他认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幻觉”,“产生于人的希望”,是“人反对现实贫困生活的一种神秘化的抗议”,是一种“逃避苦难和追求幸福的方式”,是“精神麻痹”的典型代表。他还认为,宗教产生于原始图腾崇拜活动之中,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异常心理,是一种“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于是,潜意识“中介项”成为宗教神学的一个“危险伙伴”。在这样的国际学术背景影响下,中国宗教神学领域停止引入心理学。
http://www.phoer.net 5 ^2 u9 f  U* a2 F6 ?5 n  第二,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由于对宗教的五性(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清楚,此阶段以批判宗教的有神论为主,对宗教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被长期视为禁区。
http://www.phoer.net   B9 M  P" p# T( ]* n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防止宗教有神论对人民群众的影响。纯学术的宗教研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遭到否定,宗教学不但不能进行学术研究,甚至连“批判”的对象即宗教本身也似乎不复存在了,宗教学大大衰落。
http://www.phoer.net 4 l6 }3 @& b2 W" B( v  在这一时期,姚继民翻译了麦德维杰夫的《科学和宗教论心理现象》,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全书共分三章,分别论述了宗教灵魂观念的起源、心理现象是这样产生的、意识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该译著序言中写道:
http://www.phoer.net " A& _& H; A- w5 @( e8 M  宗教信仰就是属于旧社会残余的一种。宗教信念与仪式是与科学的观点相抵触的,对劳动者来说是有害的。宗教利用上帝、灵魂、九泉生活等虚无的谎言来模糊人们的意识,并使得人们的精力脱离积极的社会活动,脱离为取得人间更好的生活的斗争,脱离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心理现象或有时称为精神现象是脑子活动的结果;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解释,彻底地驳倒了灵魂存在的宗教信仰,而以真正的知识来武装人们,帮助人们克服宗教迷信。- v1 q& g# N' B! ^$ z( L http://www.phoer.net
  第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被当做“伪科学”批判,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外传统文化研究全被取缔,社会生活秩序也被打乱,科研、教学人员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后来又被送到农村进行体力劳动,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彻底停滞,长达10年之久。( D1 K! [0 `6 W8 u5 V! V; _: u http://www.phoer.net
  至此,心理学与宗教神学的对话被彻底打断,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的鸦 片。
http://www.phoer.net % n) g! L- X3 i( b( k# a- F  p  导语:中国宗教心理学未来必将成为一门显学,这符合“当代宗教,用生产力落后和阶级原因的解释力都在下降,而对宗教存在的国际原因、心理原因的解释力却明显增强”的趋势。
http://www.phoer.net ; t+ q0 N, o: J2 p! y  (3)起步(1979年至今):原著和译著的数量均有增多6 J! G( j6 u) ~0 ]% y( D9 m5 i( U# G  J http://www.phoer.net
  “文化大革命”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宗教活动和宗教信徒绝对数量增加,兴起了所谓的“宗教热”。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使宗教被当做历史文化现象研究,南北两派“宗教鸦 片论”争鸣出现。在这些有利条件下,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起步阶段。+ Q- e* E8 A* {8 t! s http://www.phoer.net
  在中国宗教心理学迎来崭新的一页之际,部分学者重新点燃梦想,开始撰写学术论文阐明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的期待。1982年孙昌龄的《西方宗教心理学概述》提出,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任重道远,只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发挥集体力量,才能有所作为”;1983年布朗和尹毅夫介绍了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现状;1986年陈鸣梳理了国外宗教心理学的两大流派:心理现象的研究和精神分析流派;1987年世墐发表学术论文《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宗教心理学》,介绍了西方宗教心理学的流派及其现状,并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的构建满怀信心。
http://www.phoer.net 5 y# e  Z4 \- E  1989年沈翼鹏翻译了德·莫·乌格里诺维奇的《宗教心理学》,1990年陈麟书翻译了玛丽·乔·梅多的《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这两部宗教心理学的著作兼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立足于科学主义,全面介绍了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领域各家各派的方法、观点和结论,能基本反映该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堪称本领域的上乘之作,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展,颇具启发意义。$ H- k# b7 a7 H1 I0 H" R% j http://www.phoer.net
  1989年世瑾的《宗教心理学》立足宗教学的基本理论,评述了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宗教心理思想,介绍了宗教心理的测量方法;2003年陈昌文的《宗教与社会心理》运用心理学工具,考察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评述了西方宗教心理学流派中宗教与信仰个体、宗教与群体社会的关系问题;2010年陈永胜的《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流派》立足心理哲学视阈,分析了西方各宗教心理流派的思想特征及其不足,并将瓦茨的宗教心理思想首次引入中国。这三部著作(而非译著)的问世,不乏中国学者对宗教心理学的独到见解。随着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化,宗教心理学本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要探索宗教行为和信仰态度改变的心理因素,仅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去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去探讨宗教现象。
http://www.phoer.net 0 c' O  D: _& @. e0 e* v  在此期间,金定元、王锡嘏的《宗教心理学》(布朗著,1992)、罗跃军的《宗教心理学简论》(洛文塔尔著,2002)、陈彪的《宗教心理学导论》(阿盖尔著,2005)等译著相继出版,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P1 G" Q1 R" V4 f, t; s' @ http://www.phoer.net
  当前,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态势,仍以翻译、介绍、传播和推广西方的理论流派为主,从逻辑上看,呈现出从片面到全面、从部分到整体、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充分肯定的趋势。在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流派引入问题上,学术界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翻译了一批能切实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著作,学者们对宗教心理研究的视角由探讨“心理性”,逐步向“非心理性”(心灵、精神)深入,对宗教现象的研究也由“鸦 片论”向“文化论”转变。
http://www.phoer.net 1 U7 {9 D6 _) e) k& l# b! E; s  中国宗教心理学未来必将成为一门显学,这符合“当代宗教,用生产力落后和阶级原因的解释力都在下降,而对宗教存在的国际原因、心理原因的解释力却明显增强”的趋势。但是,我们曾经“在学习苏联心理学、欧美心理学上,都有过照搬的不良后果的深刻教训”,一定要总结经验。尽管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引入已经持续近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中国宗教心理学本土化问题探讨不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是中国宗教心理学亟须探讨的问题。只有用心体察了中国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才能不失时机、不失原则地对信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更好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信众接受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S% l8 U/ x9 @0 O5 h& X4 m3 I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C: k9 [8 M. U3 O9 S8 ~5 r8 a@ 联系方式! V1 b9 l: z: o http://www.phoer.net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再轮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再轮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略论民族文化产品及其数字化发展 胜论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9 17:2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