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56|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爱四川 发表于: 2004-10-7 20:13:1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复制链接]
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杨玉峰 瞿宛林/文  承载着伯牙、子期的美好传说,曾搭载飞船寻觅“天外知音”的中国古琴,日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继昆曲之后,中国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第二项艺术。 七根弦弹了3000年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相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之美名。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现代习称古琴或七弦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琴即古琴。  “历史悠久,至今不绝。”这是我国著名古琴鉴赏家郑珉中对古琴的总结。相传伏羲氏、神农氏时,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随后被历代视为君子修身养性、寄情抒怀之物。  目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指的是“古琴”,而《礼记》中也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记载。  但舜时的古琴与现代古琴也有不同,当时的古琴多为五弦,周朝时开始为七弦,并延续至今。其间也偶有一弦琴、二弦琴、十弦琴等。  我国的文物考古界也出土过许多古琴,其中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是目前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实物,它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之久,而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七弦琴,距今也有一千九百多年。 一张古琴可识高雅之士  “古琴与其他乐器的区别在于它有修身养性的功能。”郑珉中介绍说,其他乐器都具备娱乐性,而古琴从古代开始,就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乐器,一般有修养的文化人才会弹奏或欣赏。  据史料记载,明代朝廷抄严嵩家时,许多钱财、文物、乐器都被直接收缴,而惟独古琴和书画被直接上缴国库,可见古琴具有很高的价值。  南宋时期古琴开始有所普及,除了文人雅士弹奏外,许多青楼女子也已经会弹奏古琴,并以此技艺来吸引文人才子。而明朝时,古琴艺术继续发展,朱元璋时期是古琴的大发展时代。但是,到了清代,古琴由活乐器逐渐变成了“死”古董,开始被收藏。虽然皇室仍然使用古琴,但已有100多张古琴被藏在圆明园内。  郑珉中认为,古琴之所以在清代呈衰弱之势,主要和清代文化有关,因为与汉族文化相比,满清属于“异族”,当时的统治者对古琴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也就没有太大发展。 传世的名琴与名曲  中国古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古琴,依人身凤形而制,由两块木板斫合而成。常见的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和蕉叶式等。但以仲尼式居多。  在中国古琴的最兴盛时期──唐代制作古琴的匠人中,以“盛唐四家”最为有名,其中包括四川的雷氏、郭氏和江南的张氏和沈氏。这“四家”制作的古琴分为两派,其中雷、郭为一派,此派制作古琴的特点为重实、温静而雄;而张、沈一派古琴的特点为尖、轻,声激悦耳。  目前传世的古琴中,张、沈琴少见,以雷琴居多,相传雷氏选材多在风雪天时进入眉山,观察风吹大树的情形,选择发声连绵悠扬的“峨眉松”作为材料制作古琴。据说,中国历史上大文人苏轼、欧阳修格外欣赏“雷氏琴”。  古琴音量虽然不大,但却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包括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按照音质的不同,中国传世的名古琴包括“九霄环佩”、“独幽”、“飞泉”、“春雷”、“枯木”、“龙吟”、“残雷”、“风雷”和“大圣遗音”等。而古琴曲则包括《流水》、《平沙落雁》、《长门怨》、《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广陵散》、《关山月》、《渔樵问答》、《潇湘水云》和《胡茄十八拍》等。 古琴艺术的传承任重道远  尽管中国古琴艺术已入选第二批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有专家指出,古琴艺术的传承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如前所述,中国古琴的衰微始于清朝时期。二十世纪中国新式学校兴起,盛行学堂乐歌和西方音乐,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旧式文人群体消失,琴乐成为极少数人的业余爱好。而古琴琴谱主要功用是“记指”,不能直接、完整地反映出音高、旋律,需要老师“口传心授”配合。当师承中断时,就使得据谱寻声的工作十分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对古琴手抄谱本《幽兰》等古曲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梅花三弄》、《忆故人》、《流水》等古琴曲得到了广为流传。但是目前,我国70岁以上能够演奏古琴的琴人只有十几位,50岁以上能够演奏古琴的琴人不过几十位,古琴制作也只有乐器厂的几位老艺人才能完成,演奏、制作以及曲谱的研究面临人才匮乏。  不过,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关人员介绍,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抢救和保护方面已有一个12年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在传承方面请专家用他们传统的方式来培养一些学生,进一步加强古琴古本的挖掘整理工作等。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在教学中也把古琴作为公共选修课,古琴研究队伍中也有了博士生,一些专家还建议在大中小学中加入古琴艺术欣赏选修课。相信这些努力会收到效果。 背景资料  1977年8月,美国“旅行者”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茫茫太空。它携带有关人类文化、科学的种种介绍材料,其中有地球男人女人的形象,也有两部世界名曲,一部是西方音乐家莫扎特的作品,另一部就是用中国古琴演奏的鼓曲《高山流水》,这美妙的音乐传达了人类对银河的问候,人们通过它去寻觅“天外知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爱四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爱四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目击现场──当老鼠遇上猫 [注意][公告][推荐]京都KVD-304 (VCD﹑CD﹑MP3,卡带,收录音机)☆★☆
2# 四姑娘山
 楼主|爱四川 发表于: 2004-10-7 20:25: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转帖]琴人小传

琴人小传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代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杨宗稷:近代琴家。在北京向黄勉之学琴。撰《琴学丛书》四十三卷。现存最早的《碣石调幽兰》的文字谱,首先由他翻译为减字谱。  管平湖:现代琴家。受教于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琴家。博取三派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琴风节奏严谨而雄健潇洒,含蓄蕴藉而情深意远。著名的大曲《广陵散》、《幽兰》、《离骚》、《大胡笳》、《秋鸿》等都由他率先打谱。所奏《流水》被美国录入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著有《古指法考》一书。  查阜西:现代琴家。幼年在家乡学奏琴歌,以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组织今虞琴社。建国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  张子谦:现代琴家。学琴于广陵派琴家孙绍陶。二十三岁结识琴家查阜西和彭祉卿,交流琴艺,互为知音,有“浦东三杰”之称。1936年,三位琴家组织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琴界影响甚广。1961年,张与沈草农、查阜西合著的《古琴初阶》出版。1956年调任为上海民乐团古琴独奏家。  刘少椿:现代琴家。1928年起,从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学琴,其人天资不高,但契而不舍,勤能补拙,使他在琴学上达到较高的造诣。其指法精细严格,左手运指准确,右手吟猱圆满。他将琴作为修身养性之器,因此注重主体意识,强调自娱、自乐、自我满足,所以尤得广陵派吟猱虚音的韵趣,继承了广陵派的重要特征。刘少椿操琴深沉、宁静、细腻、含蓄、吟猱指法合于法度,对于难把握的自由跌宕节奏,处理得自然而恰倒好处。  卫仲乐:当代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自幼喜欢民族音乐,1926年参加乐上海的“大同乐会”,从郑觐文学琴,1935年,任“大同乐会”乐务主任。1938年,美国纽约电视台慕名邀请他向美国观众介绍古琴曲,并录制了四张唱片。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任民乐系系主任。  俞伯荪:当代琴家。十四岁学琴,师从川派琴家陈蕴儒、龙琴舫,中年时遍访海内琴家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博采众长。现为“东坡诗琴社”社长。  姚丙炎:自幼学习江南丝竹,学琴于浙派著名琴家徐元白。姚丙炎在数十年的操缦、打谱中形成了音色优美、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动而不流俗的琴风。由他打谱演奏的《幽兰》、《大胡笳》、《酒狂》、《华胥引》等曲目流传甚广。  吴兆基:1920年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融熟派与川派于一炉,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爱四川 发表于: 2004-10-7 20:42:29|只看该作者

[转帖]保护与传承──从“古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谈起

保护与传承──从“古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谈起  朱威说起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钢琴、提琴、风琴,联想的是“对牛弹琴”、“焚琴煮鹤”的成语或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八音之首”的琴,与棋、书、画一起,是文人雅士能力和修养的标志,在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琴的影响,各种外来乐器、新乐器无不以琴名之,如胡琴、洋扬琴、提琴、钢琴、风琴、管风琴、口琴、电子琴等等。琴似乎成为乐器的‘类名’,何者为‘琴’反而不明所指。于是近代先有‘七弦琴’之称,20世纪初又采用‘古琴’之称以辨别之,这也折射出琴乐近代以来的衰微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序先生感叹道,他是古琴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报告文本的修改者。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在法国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名列其中,是继昆曲后中国的第二个入选项目。这为濒危的古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琴之美  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亦名瑶琴、玉琴、素琴、绿绮、焦尾等。传说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或伏羲作琴,或舜弹五弦琴而天下治(后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为鼓士气,又添一弦,称“文武七弦琴”)。传说无考,有据可考的历史当上溯至3000年前。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琴是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与琴同时齐名的还有瑟,可惜失传,只留下“琴瑟合鸣”的典故。“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瑟都不是原样的了”,秦序先生说。  自汉代以来,琴的形制基本稳定,可谓奇迹。古琴整体是扁长形音箱,通体髹漆,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30厘米),最宽约六寸(约20厘米),厚约二寸(约6厘米),拱形的面板张七弦,琴面外侧嵌十三个螺蚌做的徽,表示每条弦的五个高八度,四个五度,四个三度泛音的位置。琴的各个部位有岳山(临岳)、龙池、凤沼、承露、弦眼、琴轸、凤眼、护轸、琴尾、雁足、琴徽等称谓,有的琴身镌刻题跋,配以精美的装饰。琴主要表现为独奏形式,及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和琴、箫等室内乐合奏形式。弹琴时通常将琴横置于桌或横置在膝,右手弹,左手按。  琴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这主要是其木质音箱由整木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音响深沉、浑厚、结实,具有古朴、苍茫的神韵。琴有100多个泛音,或许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琴的记谱方法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琴以项、腰形制的不同而区分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历代制琴名家辈出,唐有四川雷氏家族的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及张越、郭亮、李勉等,宋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有严古清,明有祝公望、张敬修等。由于长年风化和演奏振动及木质、漆底的不同,琴表面形成各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流水断、龟纹等,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更为名贵。  因地域、师承和传谱等原因,琴家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如以江苏常熟为中心的虞山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的广陵派,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浙派、九嶷派、诸城派等。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如《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 。  琴论著作繁多,如汉代桓谭《新论──琴道》(已佚)、扬雄《琴清英》(已佚)、刘籍《琴议》、元代陈敏子《琴律发微》等等。成书于1084年的《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是《琴书大全》,编者蒋克谦,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年间成书,不少失传的琴书赖以保存。收藏于日本的唐人手抄卷《碣石调·幽兰》系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保持早期文字谱记写方式。宋代姜夔撰《白石道人歌曲》内的琴歌《古怨》,旁缀减字谱,为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谱。1425年成书的《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另外,还有《浙音释字琴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三教同声琴谱》、《松弦馆琴谱》,清代的《琴学心声》、《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梅庵琴谱》等琴谱。  古琴艺术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汉民族中最为特殊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为流播群落形态的,其追求神韵的音乐风格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极大;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理、琴歌、琴派等,与中国的儒、佛、道等哲学、伦理学传统密切相关。如琴三尺六寸五长,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是周天365度,十三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及闰月,琴最初的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文心剑胆,琴棋书画。琴与文人生活紧密相联,琴艺是文人基本修养。文人的喜爱和推崇使琴乐传续至今,从无中断。先秦时,琴广泛运用在宴乐、祭祀。琴还广泛用于歌唱伴奏,后世称为‘琴歌’,《诗》三百篇,孔子──‘弦歌之’。‘弦歌鼓舞”成为儒家最明显的特征之—。琴乐精神文化内涵及琴乐理论被尊为琴道。汉儒认为琴上圆下方,加上额、颈、肩,象征着天、地、人,是天人合—的体现;七弦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等;琴具有超越其它乐器的最高的琴德。”秦序先生说,“在文化史上,琴的辐射影响是最广的,深刻影响了文人的思想、美学、文学。围绕琴形成了很多文学体裁,如琴赋、琴诗、琴赞、琴铭。汉晋的蔡邕、傅毅、嵇康等人写有《琴赋》,唐宋时期有关听琴、弹琴的诗词车载斗量。琴不仅能沟通同代人的心灵,也是后人与祖先对话的媒介,和求索真理的知音。朱熹《紫阳琴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干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既视琴为修身养性工具,还要与琴共探宇宙万物奥秘和哲理。”  正因为琴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形式之一,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飞船携带了当代古琴艺术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录音,以便在遇到外太空智慧生命时,作为向对方传达的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琴之微  琴的文化空间主要存在于士人,其传承依托于兼备文史、艺术多重修养的琴人。琴的衰微始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随着当时国势飘摇,文人士大夫优裕的生活逐渐丧失,宫廷专职琴人少而又少。特别是清室,与明室琴风盛行不同,皇族不习琴,所藏的百几十张古琴仅视为古董,宫廷琴艺基本停滞。清末废止科举制度,文人入仕无望,琴的保存和发展大受影响。这在《红楼梦》、《聊斋》等清代文学作品中都可寻到琴的衰败痕迹。20世纪新式学校兴起,流行学堂乐歌和西方音乐,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传统文人群体消失。琴成为极少数人的业余爱好,知琴习琴者越来越少,传统有断绝的危险。近几十年来,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偏颇,如提倡破旧立新、大破大立,摒弃传统文化艺术,琴亦罹厄运,许多宝贵的古琴当作破旧木材毁坏。新中国成立初,甘肃天水一地就有古琴上百张之多。迄今,全国范围内保存的明清古琴有限,唐琴全世界仅18张!  琴的衰微还有自身原因:琴谱主要功用是“记指”,不能直接、完整地反映出音高、旋律,需要老师“口传心授”配合,师承一旦中断,就使得据谱寻声的工作十分艰难;琴乐追求微妙的韵味,不适合电子扩音设备,演奏时要求极安静的环境,而自由深沉、寓意深刻的琴曲也要求听众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秦序先生认为,人才、曲目和琴家音像资料整理、古琴的保护和修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琴之兴  在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民族的认同。因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严重关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近150年多来,社会剧烈变革,传统文化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中国还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大国吗?”秦序先生问。“我们的城市还有200年前原封未动的街道吗?而欧洲遍地都是!不能否认,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危机之中。”昆曲和古琴艺术荣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既表明这些艺术形式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为世界承认,又反映了其生存窘境。抢救和保护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容推辞的历史使命。  吴钊先生是北京古琴研究会和中国古琴会的会长,带出中国第一个古琴博士。他介绍,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致力于古琴艺术抢救工作,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由古琴艺术大师查阜西先生、管平湖先生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古琴调查,抢救采录80多位老琴家弹奏的曲目,组织4次全国性的“古琴打谱会”,梳理历代琴谱150余种,3400多首琴曲,编辑的《琴曲集成》现正陆续出版。  近些年来,民族文化重新得到重视。古琴亦渐趋活跃,音像店、网站、书店都有古琴一席之地,演出市场也在升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琴的基础在夯厚。上海、苏州、扬州、南京等地琴会相继建立,尤其是江苏有着深厚的古琴传统,每个县都能组织琴会。或源于兴趣,或为自身修养,习琴听琴者日增,北京大学古琴社招收会员,报名者竟400多人!吴钊先生分析,这是随着国力的发展,在思想领域兴起的回归传统思潮的产物。秦序先生赞同“中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百余年来流行的反传统思想的反思,表明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清醒的认识”的观点:“文学艺术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推陈出新,而是改良过程。艺术一旦产生就具有永恒的价值,对任何时代的人都不存在抛弃的问题。我们在学‘旧’过程自然会创新。‘学’字当头‘立’就在其中。”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只是手段,保护和传承才是最终目的。古琴艺术十年保护振兴计划已着手实施。吴钊先生强调,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抢救年事已高的老琴家的资料。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琴家仅60至70人,而每位艺术大师的离世都将是无法弥补的缺憾。用现代技术记录老琴家的资料“是死的办法,最重要的是选拔有天赋和有志于古琴事业的年轻人跟随老琴家学习。”此外,国家应该加强音乐研究机构的古琴学术力量。  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音乐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当前古琴艺术队伍的主力,这些按西方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人,学习的是西方音乐理念和技巧,缺乏传统文化修养和琴艺训练,他们能否担负起古琴艺术的传承和振兴重任令人担心。吴钊先生的教学是传统技法,“老师怎么的,就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为了便于对抽象的古曲的理解,让学生们参照绘画──古代绘画的审美与古琴的审美是一致的,熟悉古代诗歌,培养多重艺术修养。他建议,“改进专业古琴教育,引导古琴教育保持传统,避免西洋化的倾向”。秦序先生担忧在继承和创新名义下的破坏,“我们不能说古人都是落后的,做这个判断不是一代二代人能轻易下的!创新必须在保护原样基础上。”  秦序和吴钊先生建议加快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以法律保障古琴艺术的传承。  打谱:古琴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对古谱琴曲,演奏者是依据老师提示或个人理解,以传统技法艺术性地处理,将琴曲演奏出来。同样的乐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演奏效果多是音高大同而节奏大异。打谱能否将古谱“译”成今人能看懂的五线谱也在探讨之中。根据古琴谱复原出的琴曲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原貌,缺少科学的验证方法。此外,打谱者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古琴艺术素养。 延伸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2001年5月18日  1、 伯里兹城: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洪都拉斯、尼加拉瓜支持)  2、 贝宁:杰莱德口头遗产与文化形式(尼日利亚、多哥支持)  3、 玻利维亚:奥鲁罗狂欢节  4、 中国昆曲  5、 象牙海岸:塔克巴纳人的横吹喇叭音乐  6、 多米尼加:维拉·麦拉康果斯圣灵手足之情的文化空间  7、 厄瓜多尔和秘鲁:萨培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现象  8、 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复调演唱法  9、 几内亚:尼亚加索″苏苏-巴拉″的文化空间  10、 印度:库提亚达姆梵剧  11、 意大利:西西里傀儡戏  12、 日本:能剧和狂言  13、 立陶宛:十字架工艺及其在立陶宛的象征  14、 摩洛哥:Djamaa el-Fna广场的文化空间  15、 菲律宾:伊夫高人哈德哈德圣歌  16、 韩国:宗庙皇家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  17、 俄罗斯:塞梅斯基口头文化及文化空间  18、 西班牙:埃尔克的神秘剧  19、 乌兹别克斯坦:博恩逊地区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2003年11月7日  1、阿塞拜疆:阿塞拜疆木卡姆  2、比利时:巴恩什/宾彻狂欢节  3、玻利维亚:安第斯山的萨满  4、巴西:Wajapi口头和图形表达形式  5、中非共和国:中非阿卡人的口语传统  6、柬埔寨:柬埔寨皇家芭蕾  7、中国:古琴音乐艺术  8、哥伦比亚:巴兰基亚狂欢节  9、古巴:东方兄弟音乐  10、埃及:The Al Sirah al—Hilaliyya史诗  11、爱沙尼亚:基努文化空间  12、印度:吠陀传统颂歌  13、印度尼西亚:皮影偶戏  14、牙买加:Moore镇的Maroon遗产  15、日本:文乐—人偶净琉璃  16、吉尔吉斯斯坦:阿肯弹唱艺术,吉尔吉斯史诗传述艺人  17、马达加斯加:扎非曼尼里村的木雕工艺  18、墨西哥:献给逝者的土著节日  19、蒙古:马头琴传统音乐  20、韩国:盘索里史诗说唱  21、汤加:拉卡拉卡—汤加歌舞演说  22、土耳其:麦达赫说书艺术—公共说书人  23、瓦努阿图:瓦努阿图沙画  24、越南:雅乐—越南宫廷音乐  25、伊拉克:伊拉克麦卡姆音乐  26、也门:沙那的歌曲  27、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波罗的海歌舞表演
4# 金佛山
 王建贵 发表于: 2004-10-7 22:33:51|只看该作者
强哦!对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理解有深了一层!谢谢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君住妾心 发表于: 2004-10-8 14:56:27|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喜欢古琴曲
6# 青城山
 安蓉 发表于: 2004-10-25 12:32:24|只看该作者
知音亡,煮鹤焚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19:38, Processed in 0.296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