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spanker|查看: 22953|回复: 24
[乡村·农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立法保护黑土地

 [复制链接]
15#
 一对山 发表于: 2019-4-11 16:08:00|只看该作者

化肥少了产量增了 农民保护黑土地有啥妙招?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化肥少了产量增了 农民保护黑土地有啥妙招?

  新华社长春4月11日消息,题:化肥少了产量增了 农民保护黑土地有啥妙招?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刘硕
  前些年,在东北黑土地上,不少农民因片面追求产量而不断加大化肥用量,让黑土地“备受煎熬”。如今,为保护黑土地,在吉林的一些乡村,农民尝试各种妙招,既减少了化肥用量,又增加了产量。
  与往年备春耕不同,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业胜今年并没有大量购买化肥。去年秋收结束后,合作社把从养殖户回收来的牲畜粪便和打碎的玉米秸秆堆沤在地头,经过一冬天的发酵变成了上好的肥料,今年春耕时便可施用。
  文业胜说,合作社现在采取玉米秸秆翻压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相结合的方式保护黑土地,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又能实现增产增收,地力也有了明显改善。“每公顷土地减少三分之二的化肥使用量,仍能增产超过百分之十,每公顷土地相当于增收2000多元。”
  在产粮大县吉林梨树,曾经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土壤出现板结,农作物抗灾能力差,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耕作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作物抗旱能力,还能降低耕作成本。
  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孟令宇说,近年来,合作社一直采取保护性耕作模式,黑土地有了秸秆的保护,化肥越用越少。
  孟令宇告诉记者,现在平均一公顷土地使用1600斤化肥,比过去减少20%,玉米增产达10%,节本增效近2000元。
  “还要继续减少化肥使用量,一公顷再减少一到两百斤,玉米产量也能保证。”孟令宇说。
  得益于黑土地的地力逐渐恢复,孟令宇的合作社已尝试有机玉米种植,用有机肥料完全替代化肥,“玉米产量稳定,品质更好,今年打算继续扩大有机玉米种植面积。”孟令宇说。
  “以前一公顷地差不多要用2000斤化肥,今年只要1000到1200斤左右就够了。”榆树市五棵树镇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丛建告诉记者,今年他在大豆种植中准备采取浅埋滴灌设施,通过管网系统直接把水和肥送到豆苗“脚下”。
  “水肥一体化的模式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既能节省成本,还能改善地力,一举两得。”丛建说。
14#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4-2 16:3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吉林榆树:黑土地上的备耕“三变”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吉林榆树:黑土地上的备耕“三变”

  新华社长春4月2日消息,题:吉林榆树:黑土地上的备耕“三变”
  新华社记者刘硕
  再过不到一个月,曾多次摘得全国产粮“冠军县”的吉林省榆树市就要迎来最繁忙的春耕季节。记者近日在榆树的部分农村地区走访时发现,高效灌溉模式、高标准农田和订单化种植,让不少农民和“新农人”告别了以往备耕时节的焦虑。
  铺设“毛细血管”不再“靠天吃饭”
  去年,一场60多年不遇的大旱,让榆树市五棵树镇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丛建心有余悸。“与其被动等待风调雨顺,不如自己动手解决后顾之忧。”丛建告诉记者,今年他决定引进浅埋滴灌系统,让土地不再担心“没水喝”。
  记者在合作社的农机库房看到,一些用于铺设浅埋滴灌系统的管道等部件已经运抵。据介绍,待主管道铺设完成后,先进的播种机将把大豆种子和“毛细血管”一起送进地里,每一垄豆苗都能享受“一对一”的滴灌。
  “浅埋滴灌能根据土壤水分需求随时启动,即便再出现旱情也能实现稳产甚至增产,如果年景好估计能增产更多。”丛建说,虽然购买浅埋滴灌设施需要一定投入,但产量有保证,并且每公顷还能节约肥料1000斤以上,综合成本算下来赚头不小。
  在榆树,像丛建一样从去年大旱中吸取教训并且改进种植方式的农民还有不少。他们或是在播种机械上改进安装了补水设备,或是准备好相应物资采取“坐水种”“镇墒法”等方法。据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武介绍,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在春耕开始前检修抗旱井、水泵等设施,并且帮助农民准备好物资,推广浅埋滴灌等灌溉方式的应用,如果干旱再度出现也能从容应对。
  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地“气质”
  农田用水全部改入地下管网,从种到收实现全程实时监测,高强度塑料制成的田埂既能隔水还能节省空间……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明显“气质”更佳。
  合作社理事长陈宏良说,去年这片核心区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投入使用,以往“一堆一块”的小块稻田被打通为大地块,灌溉管网、气候土壤自动监测、自动化除虫设备等一应俱全。
  “传统土堆田埂既占地方还容易长杂草,现在换成高强度塑料田埂后,一垧地里能多出将近一亩地的可利用空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效益。”陈宏良说。
  高标准改造后的农田为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支撑。陈宏良说,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后,机械代替人工的生产效率高了很多倍,水稻的品质在全程智能化监测之下也变得更好了。
  张武介绍,榆树从2016年开始累计投资近9.4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64万亩,今年计划新建20万亩,通过田、水、路、林、渠、桥、机械、信息等配套工程,打造旱能浇、涝能排、便于大型机械作业的高产稳产农田。
  签好订单“放下包袱稳稳干”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以往不少农民在备耕时节很容易产生“三愁”:种啥能赚钱?补贴多不多?秋天好不好卖?
  对榆树市环城乡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来说,这样的“三愁”已经在订单化种植的模式下迎刃而解。
  “这片黑土地上种出的粮食本来品质就好,我们还不断改进耕种技术,好产品自然有人抢着要。”马占有告诉记者,在合作社代耕和流转的1100多公顷土地上,计划种植的玉米、大豆等作物已经与天津、上海等地的厂商签好订单,马铃薯等也已经与黑龙江的客商签好外销合同。“有了订单,大家心里有底,我们就敢加大投入,放下包袱稳稳干。”马占有说。
  订单带来稳定的收益,让流转土地和把土地交给合作社代耕的农民非常放心。马占有说,农民土地收益不愁,都琢磨着外出打工赚钱,他在外面跑业务的时候还经常帮农民联系打工的出路。
  据介绍,目前榆树共有农民合作社4800多个,经营土地面积161万亩。随着集中经营、订单化种植在榆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农民和“新农人”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孽角 发表于: 2019-3-11 12:38:00|只看该作者

黑土地上感受“中国饭碗”新变化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黑土地上感受“中国饭碗”新变化

  新华社哈尔滨3月11日消息,题:黑土地上感受“中国饭碗”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建、杨喆、苑欣芳
  万物复苏的春天,有“中国饭碗”之称的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到处是备春耕的热闹景象。
  记者采访感到,在这片黑土地上,“科技范儿”更加足了,“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优质种子更加“吃香”……
  “藏粮于技”:科技改变耕作
  “现在这拖拉机,在地里不用把方向盘,都走得溜直!”在虎林市宝东镇太兴村,虎林市金健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胜很是得意。
  在合作社院里,数台大型农机具已检修好,再过一段时间便可在春耕中派上用场。登上一台拖拉机,驾驶室内各种按钮、拉杆让人眼花缭乱。李文胜给记者演示起卫星定位功能,一边介绍:“这个屏幕就可以显示这台拖拉机的位置情况,比如我们要求播种间隔18厘米,那前后绝对差不了,保证精量播种,比以前小四轮播种效果强多了。”
  除了卫星定位大农机,李文胜还夸耀起了合作社近年购进的一台自动喷洒农药无人机:“以前打药得雇四五个人,现在就用一个人,在地头拿手柄控制就行,没药了无人机还能自动返航。”
  科技的力量正改变传统的备春耕方式。过去水稻催芽,农民都是在自家屋内用塑料布、棉被捂住种子,费心劳神,且出苗慢、出苗率低。如今,水稻智能化催芽在黑龙江已广泛推开。
  在鸡西市鸡东县金达莱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李永男领着记者参观其水稻智能程控催芽车间:“瞧,每个箱体内有多个感温探头,探头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显示仪上,然后再传到电脑上,工作人员在电脑边就能控制箱体温度,实现恒温。”
  近年来,黑龙江持续向农业科技要产能,实施“藏粮于技”战略。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左右,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有1000多个。
  推进“三减”:唱响“绿色”发展
  在密山市密山镇新河村,多座大棚正着手培育辣椒苗。“我们平常用的都是有机肥,采用喷灌和滴灌结合。绿色是必须的。”密山宝汇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谷慧林说,通过打“绿色牌”,他们种植的辣椒供应国内知名辣酱生产企业,并远销韩国。
  春节过后,绥化市庆安县久胜镇久阳村村委会主任孙广带领村民来到哈尔滨市一家有机肥生产企业考察,预订了4000吨有机肥。孙广说,以前为了增加产量,不少农民患上了化肥农药“依赖症”,随着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开始使用有机肥,产“绿色粮”。
  黑河市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轮作,在减少化肥的情况下,产量不降反增。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说,2017年种玉米的地块,2018年种大豆,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减少200多斤,去年大豆亩产量达到400斤。
  “以前我们注重增产,现在注重品质。”吴德显说,绿色安全农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今年还将继续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行动。
  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推广多种技术方法,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三减”。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达到3500万亩,今年预计达到4000万亩。
  优选“种子”:追求“品质”农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产出好不好,种子很关键。记者调查发现,品种纷杂、育种能力弱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状况正在改变。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秦家村,种粮大户崔明在育秧大棚里忙活起来。崔明说,与过去相比,更加重视优质品种的选择。
  春节过后,崔明就预订了100多亩的“绥粳18”长粒水稻品种。“过去种植圆粒品种,国家收购不愁卖,现在要想卖上好价格,就得选择优质品种。”崔明说,他和当地一家企业签订了水稻收购协议,每斤比市场价高出2毛钱。
  记者了解,“绥粳18”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倒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农民欢迎,全省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大豆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刚完成在海南省的育种工作,回到海伦市。“经常有农民来问,我培育的高产高蛋白品种产量如何,在哪儿能买到?”李艳华说。
  海伦市前进镇自新村大豆种植户付正武种了4000亩大豆,品种就是李艳华培育的东生7和东生17,亩产量达400斤,蛋白含量在40%以上。
  海伦市粮食局局长陈英健说,过去每到备耕时期,农民选豆种往往不知道选哪个好,如今大豆育种研发能力提升,有了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繁育的东生系列在海伦种植面积已达80%以上,成为黑龙江积温带主打品种之一。
12#
 张各国 发表于: 2019-3-11 06:53:00|只看该作者

构建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源自:经济日报
原文标题:构建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记者:倪伟龄

  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框架下,建立科学奖补政策,实行奖补与保护挂钩,更好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效应,充分调动农民护地养地的积极性、主动性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说,保护黑土地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一条有效路径,就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主要有四大好处:一是补充土壤养分。秸秆含有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把从黑土地上消耗的营养还回去。二是促进微生物活动。秸秆还田有利于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矿物质养分转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减少化肥使用量。据测算,把可回收利用的秸秆还田,会减少1/6左右的化肥使用量。四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避免土壤表层焦化。
  为此,姜国文委员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东北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框架下,建立科学奖补政策,实行奖补与保护挂钩,更好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效应,充分调动农民护地养地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扩大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县范围,尽快全面推开,增加东北黑土区地力恢复专项资金,在配置大马力机械、秸秆还田机械以及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补贴;四是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矮秆作物品种研发、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等黑土地地力恢复项目科研攻关,以科技进步提高黑土地保育水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sunsu888 发表于: 2019-2-10 18:08:00|只看该作者

黑土地飞出“摩登农业”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黑土地飞出“摩登农业”

  新华社哈尔滨2月10日电(记者:王君宝、王建威)万亩农田之上,一架架无人机整齐排列,有序飞行喷洒化肥。一旁,飞机的操作者双手插兜与同伴谈笑风生,任由飞机智能自动飞行。上个农忙时节,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农田上的施肥作业尽显“摩登”风采。
  这片农田的拥有者孙斌介绍,近几年为发展现代农业,他的公司购入22台无人机,专为农户提供飞防喷施服务。
  春节期间正值农闲,在桦南县水稻分子育种研发中心内,几十台刚结束上个农忙任务的无人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孙斌一边保养飞机一边说:“这些飞机可以通过计算,精准定位哪里喷洒过,哪里没有,自动智能飞行,即便回去加油或者充电,也能再从上个结束喷洒的地方继续作业。”
  据介绍,无人机作业可以比人工作业减少20%农药的使用量,还大大节省了作业时间,减少种植户的成本,喷洒精准度也提高了。
  在孙斌公司产品展示中心,公司销售部副总经理邓加仁,指着中高端大米摆放区的产品说:“这些大米当时都是使用无人机喷洒化肥,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喷洒量,有时候人工喷洒会有重复作业的情况,无人机就不会。”
  科技的进步帮助农户生产更加绿色有机的食品,高质量农产品的市场价又可以高出普通产品几倍,无人机喷洒自然受到更多人喜爱。2015年,孙斌将桦南县29家水稻专业合作社和3家家庭农场整合成水稻专业合作社联社,后来成员增加到33家,目前入社农户3884户,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
  “这些农户及合作社,包括桦南县之外的农户,都可以享受无人机喷洒的服务。”孙斌说,现在许多农户甚至可以自己操作无人机施肥作业。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机械化、科技化要产能。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全国领先。
  在孙斌及其他农业工作者身上,现代农业的意识如今也已覆盖到了农田保护、育种等多个领域。孙斌介绍,他的合作社土地大多实施秸秆粉碎翻埋,部分地块已经连续十几年秸秆还田。“这么做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长久看非常有益,因为省了肥料,我有450亩地现在已经不用化肥了,亩产达到900斤以上。”他说。
  这几年,孙斌的公司陆续在科研上投入近千万元,伴随着功能性稻米品种的陆续上市,孙斌欣喜地见到了现代农业的红利。
10#
 孽角 发表于: 2019-1-6 07:08:00|只看该作者

绿色生产方式在黑土地落地生根

源自:长春市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绿色生产方式在黑土地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伴随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热潮,我市进一步更新观念,对标高位,科学谋划,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好势头。随着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的持续推进,我市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创建了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并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让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旋律。
  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农安县春江堰家庭农场带来的有机大米、面粉等产品受到欢迎,前来购买产品、洽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
  春江堰家庭农场是我市首批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在生产中,农场严格执行绿色有机种植标准,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逐渐走出长春、走向全国。
  和春江堰家庭农场一样,九台区的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也是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种植的绿色有机水稻远销全国各地,合作社也因此走上发展快车道。
  在我市各地,活跃着4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带动着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为黑土地增添了新活力。2016年,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支持我市先行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为全国做好示范引领。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将农业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过程中,我市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园区以龙头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预计到2021年末,我市将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全市“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0万公顷,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化肥负增长行动有序推进
  绿色生产,不仅在示范园区落地,也扎根广袤的农田,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为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去年启动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行动。
  “我们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施用配方肥到田为目标,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以创建绿色有机示范市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开展,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确保粮食稳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完成土样分析检测8400个,免费提供施肥配方卡8400个;推广施肥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88万亩;增加测土配方数据库信息8400组;建设12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我市积极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完善不同区域施肥指标体系建设,完善化肥与有机肥配比参数。
  同时,推进施肥方式进一步转变,玉米追肥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减少化肥总量5%以上。
  绿色防控成为新时尚
  除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行动,我市还开展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在去年的水稻种植中,位于九台区其塔木镇的吉林省星海农民联合社就用上了“新武器”──长得像白色小灯笼的新型飞蛾诱捕器。“我们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已经不再喷农药了。诱捕器里装有诱剂,通过它来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达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对大田农业的污染和人工的投入,让水稻生长环境更好,合作社的绿色大米受到市场的欢迎。
  绿色防控,正在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新时尚,一批现代监测工具出现在农田里。在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中,我市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大力推广新型农药,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通过开展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科学用药水平将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将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我市将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伴随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热潮,我市进一步更新观念,对标高位,科学谋划,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好势头。随着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的持续推进,我市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创建了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并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让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旋律。
  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农安县春江堰家庭农场带来的有机大米、面粉等产品受到欢迎,前来购买产品、洽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
  春江堰家庭农场是我市首批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在生产中,农场严格执行绿色有机种植标准,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逐渐走出长春、走向全国。
  和春江堰家庭农场一样,九台区的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也是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种植的绿色有机水稻远销全国各地,合作社也因此走上发展快车道。
  在我市各地,活跃着4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带动着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为黑土地增添了新活力。2016年,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支持我市先行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为全国做好示范引领。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将农业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过程中,我市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园区以龙头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预计到2021年末,我市将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全市“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0万公顷,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化肥负增长行动有序推进
  绿色生产,不仅在示范园区落地,也扎根广袤的农田,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为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去年启动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行动。
  “我们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施用配方肥到田为目标,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以创建绿色有机示范市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开展,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确保粮食稳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完成土样分析检测8400个,免费提供施肥配方卡8400个;推广施肥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88万亩;增加测土配方数据库信息8400组;建设12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我市积极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完善不同区域施肥指标体系建设,完善化肥与有机肥配比参数。
  同时,推进施肥方式进一步转变,玉米追肥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减少化肥总量5%以上。
  绿色防控成为新时尚
  除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行动,我市还开展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在去年的水稻种植中,位于九台区其塔木镇的吉林省星海农民联合社就用上了“新武器”──长得像白色小灯笼的新型飞蛾诱捕器。“我们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已经不再喷农药了。诱捕器里装有诱剂,通过它来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达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对大田农业的污染和人工的投入,让水稻生长环境更好,合作社的绿色大米受到市场的欢迎。
  绿色防控,正在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新时尚,一批现代监测工具出现在农田里。在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中,我市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大力推广新型农药,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通过开展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科学用药水平将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将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我市将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格桑花 发表于: 2019-1-3 04:08:00|只看该作者

在黑土地上 实现梦想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在黑土地上 实现梦想

  “土地承包期能够再延长30年,我真是太开心了。我们有太多想法要在这片黑土地上实现。”作为一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敖其镇长寿村农民王庆伟充满了希望。
  “每个农民都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者。地定了,人心就能定,我们才敢大胆地干一番。”王庆伟说。2013年,王庆伟组建了佳木斯新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着旱田3000亩、水田400亩。带地入社、承包土地、签订回收合同……多项选择为村民提供更多机会;大型农机上阵,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合作社办的几件大事在四邻八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奔着合作社回村当起了社员,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庄稼把式”在合作社机械化、标准化的新动作面前也心服口服。2015年,黑龙江遭遇夏旱,玉米产量价格下降,可合作社社员的平均收益硬是比非社员高出1万多元。这让还在观望中的不少村民下定了入社的决心。
  “为啥大家认同合作社?因为我们实现了土地流转,通过规模化种植、现代化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土地焕发出新活力、生长出新价值。”王庆伟说,黑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土地权属的稳定。只有土地这颗“定心丸”才能帮助农民实现长远规划。
  如今,除了种植合作社外,王庆伟还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新修了休闲观光采摘园。2018年,佳木斯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基地”等6个项目就落在新田合作社。“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秸秆还田等多种试验项目。这些项目试验就需要3年,成功推广需要更长时间。但我们愿意尝试,因为只有靠科技,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且保护好生态环境。”
8#
 真爱你 发表于: 2018-12-25 09:23:00|只看该作者

黑土地书写新时代“土改”传奇

源自:哈尔滨市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黑土地书写新时代“土改”传奇

  几十年前,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以松花江畔一个小村庄为背景,描绘出黑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土地制度改革画卷。几十年后,松花江畔的黑土地迎来了新时代的“土改”传奇。
  截至目前,哈市9区9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全部汇交并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验收。冰城不仅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在全国也同样走在前列。
  作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市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完成,正加速着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也深刻地改变着冰城农民的命运……
  “冰城速度”领跑龙江确权进程
  2014年,哈尔滨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2015年底,全市1865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在全省拔得头筹。
  先行先试、探索新路、打造样板,成为哈市土地确权领跑全省、领先全国的关键词。
  “哈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农业、畜牧、林业、水务、国土、金融6部门组成的办公室。”市农委主任孙玉说,哈尔滨通过一把手挂帅的顶层设计+多部门合力推进的制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了协同效应,快速打通了跨部门综合性改革的各种梗阻,改革得以迅速推进。
  2017年4月6日,阿城区红星镇振兴村农民梁文轶领到了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哈市由此发出龙江“土地确权第一证”,冰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关键一步。这只是冰城土地确权在全省创造的诸多“第一”中的一个。
  哈市第一个进行整市数据接边并组织纠偏纠错,第一个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工作完成情况报告,第一个通过省级验收,第一个向原农业部汇交数据库并通过国家验收……
  全省领跑的同时,冰城更在全国打样。2017年,原农业部曾在大连等城市召开了3次全国性的土地确权工作会议,哈尔滨3次登台介绍经验,农村土地确权的“冰城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样本。
  在成为全国典型的背后,是工作方式的创新。为保证确权符合民意、顺从民心,哈市在土地确权过程中推广“五老”监督、群众参与、过程公开等工作方法,通过“一县一策”、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妥善调处了确权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60多家专业公司、2000余名技术人员,广泛运用卫星图片、航拍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确权过程中土地数据测量精准度……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改革得以迅速高质量推进。
  “红本本”开启“地生金”时代
  2017年9月15日,阿城区农民朱军拿着刚领取的土地经营权证到当地金融机构办理了土地经营权证质押贷款,这是全省办理的第一笔“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质押贷款。“红本本”让固化的土地资源变成了能流动的资本,龙江由此开启了“地生金”时代。
  朱军家一共10亩多地,最多可以贷款3万元。他先从银行支取了1万元。“以前办贷款要五户联保,说白了就是在村里找4家条件不错的乡亲为自己担保,挨家挨户求人,贷款办下来最快也得十天半个月。”朱军说,如今流程简化了,放款更快了,贷款就像去银行取钱一样简单,贷款额度也比以前提高了。
  孙玉表示,有了土地权证,农民种地或者创业急用钱时可以快捷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获得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农民的融资门槛大大降低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土地确权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为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土地确权大数据,我省农村金融服务手机APP近日上线试运行。如今,哈市阿城、五常、方正、延寿、木兰、巴彦、通河7个区、县(市)的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办理土地抵押贷款,月利率最低可实现4.17%。,是目前金融市场涉农贷款最低利率。
  一场规模与集约的效能革命
  目前,哈市已经按照“县有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室”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信息查询、合同签订指导、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等服务,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依法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流转机制框架的形成,意味着哈市土地流转进入了高效规范的新时代,有效促进了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延寿中和镇先锋村,曾经多户分片耕作的4100余亩水田如今被合众农业联社全部流转过来,连成了一片。与农户自己耕种相比,从春耕到秋收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如今我们用无人机施肥喷药,一架飞机一小时就能干完300亩地的活,4100亩地一天就完事了,而以前一个人一天最多干30亩。”联社相关负责人宋志忠算了一笔增收账:“土地集中连片后农机成了种地的绝对主力,农资集中采购更便宜,以去年为例,每亩地生产成本能降100元钱,而统一卖粮价格比农民自己卖还能高出5分钱。综合算下来每亩地比分散经营至少增收180元。”
  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加上市场议价权……先锋村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暴风骤雨”驱动冰城现代农业嬗变的过程──确权颁证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从而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
  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截至目前,哈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6098个,是土地确权前的2.5倍,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95%。
  此外,土地确权还为冰城现代农业蓝图的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如今,哈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休耕轮作方案的出台都是依据土地确权大数据制定的。
  “双薪农民”吃上产权定心丸
  双城区水泉乡水泉村村民吴志坤家有近13亩耕地。如今,他把这些土地都流转给同村的种粮大户白洪国,每年地租收入有7000多元,而他自己到北京打拼,年收入10万元。以前每次离家他总是担心自己让别人种的十几亩地,时间长了要不回来咋办?但如今土地有了证就像买房后办了产权证一样,再也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通过土地确权,有效化解了大量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农户间因承包土地边界和面积引发的纠纷实现了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这有个二维码,用手机一扫,承包方代表、承包方式、耕地面积等土地确权关键信息,立刻就能显示出来。”分管土地确权工作的市农委副主任金光东告诉记者,新版土地权证基于先进的测绘和定位技术确认土地空间四至位置信息,并录入数据库。无论地貌如何改变,农民的土地面积与位置都能轻易精确地查到。
  红本本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安心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打工致富。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实现劳务增收151.84亿元。
  有人打工,更有人创业。吴志坤的同乡水泉乡三邻村村民闫太威,今年领取了新版土地证,他家里的30多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今年8月,他和两个兄弟投资500多万元在双城开了个货运物流站,坐拥土地权益的同时在创业大潮中求索新的人生价值。
  “无论打工创业,还是去城里居住,都可以放心地把土地流转出去。”金光东表示,农民如果不好好保护自家土地,土地流转价格下降,相当于自己的资产贬值。在新的产权制度下,无论自己是否种地,农民都会更加珍惜爱护自己的土地,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就会根植农民心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2-14 15:53:00|只看该作者

治“本”之路──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源自:农业农村部网站
原文标题:治“本”之路──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黑土保护刻不容缓
  黑土地历经上万年积累而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是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是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吉林省黑土地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国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70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7.34%,位居全国第4位,单产987斤/亩,位居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高出253斤/亩。
  多年来,吉林省作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调出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为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给过载的黑土地“减减压”,中央1号文件于2015年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18年提出“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将黑土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部分黑土区耕地已显疲态。据监测,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黑土地之所以高产,因为它有一个丰厚的腐殖质黑土层,如果这层黑土没有了,只剩下黄土,那农业生产是发展不了的。”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田守杰向记者介绍。
  作为全国首个出台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吉林省如何破解黑土地退化这个难题?取得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去探索黑土地保护的治本之策。
  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几年来,吉林省对黑土地保护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动、落实责任、立法保护、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合理分工,采取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的综合性治理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和生存发展空间。
  政府支持,全力以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吉林省代表团审议,详细询问了黑土地保护情况。同年,总书记在吉林省视察时指出:“黑土地土质肥沃,是吉林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开展黑土地保护行动,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吉林省高度重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有关要求,立即制定方案。
  “2015年,吉林省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的议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高度重视,要求加快落实相关工作。同年,吉林省全力推进黑土地保护计划,(农安、榆树、公主岭和松原市宁江区)4个试点地区工作全面铺开。每个县试点面积10万亩,补贴3000万元。”省土肥站土壤科科长李德忠对记者说。
  多方联动,细化分工。吉林省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数量和质量负责,国土、农业、林业、环保、草原、水利等10个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打破了耕地、草原、林地、湿地的局限,冲破了农业、水利、林业、牧业的界限,对黑土地利用与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落实责任、有法可依。2018年,历经3年调研、起草、审议和修改完善,吉林省颁布实施了国家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每年6月25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对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填补了中国黑土地保护立法空白。
  “保护条例的出台从法制观念角度说是给土壤保护从吉林省层面上提供一个监督管理、有案可查、有字可依的法律准则。原先就是提倡,没有法律约束,人大立法后,对做得不好的,可以采取法律手段强制执行。过去说耕者有其田,耕种者不能去破坏土壤。你承包30年还回来时候,依然是要完整的,就像你骑自行车,几年后它可以不是新的,但不能什么都没有,只剩一个大梁,该有的零件还是都要有的。”从事农业38年,参与立法编写的农业农村部公主岭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负责人朱平形象生动地对记者介绍。
  科学规划技术创新
  土壤是有呼吸的生命体,越是掠夺性经营就“喘”得越厉害,“五脏六腑”消耗得越快。采取因地制宜的农艺调控和工程措施,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提升黑土地质量和数量,实现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永续利用。
  质量提升。根据吉林省各地土地性状、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把黑土地保护划分成中东西三个区域,各个区域“量体裁衣”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治理修复措施,精准施肥。
  东部山区半山区包括梅河、柳河、辉南、东丰等县市,坡耕地较多、降雨量大,主要对耕地、林地中的黑土地采取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保护模式。
  中部半湿润区域作为吉林省黑土地核心区,包括长春、农安、公主岭、梨树等县市,土层较厚、粮食产量较高、土壤肥沃,为了保持黑土质量、土壤肥力,主要对耕地中的黑土地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粮豆轮作的用养结合保护模式。
  西部干旱区包括松原宁江区、前郭、长岭、双辽等县市,土壤瘠薄、降水量少,主要对耕地、草地中的黑土地采取以治理旱区为主的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水肥一体化保护模式。
  此外,在榆树市等畜禽养殖区,与企业合作开展秸秆+畜禽粪便堆沤腐熟还田技术应用。
  数量提升。国土、水利等部门,根据建设占地、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表土剥离、占补平衡、侵蚀沟治理等方式。
  “通过3年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吉林省10万亩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增加0.5%,土壤质量、数量、产量得到极大改善提高。农民对黑土地尤为重视,把它当作最为珍贵的土地资源,开始自觉保护。未来,我们还将深入探索、改革更新农地耕作制度,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把土地产生的全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起来。”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夏季对记者说。
  黑土地保护,任重道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牵一发而动全身。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形成合力、久久为功,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并举的黑土地治本之策,为我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沃土良田。
6# 青城山
 不取 发表于: 2018-11-22 06:38:00|只看该作者

守护每份土壤 提升耕地质量 我市实施黑土地核心区综合保护

源自:长春市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守护每份土壤 提升耕地质量 我市实施黑土地核心区综合保护

  21日,从市环保局获悉,我市正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17年开始,我市已在榆树市、农安县等地开展耕地轮作等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程,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整治行动,当年试点面积10万亩。我市计划到2020年,逐步恢复土壤肥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2%以上,耕层平均厚度达到20厘米以上,黑土耕地质量显著提升。
  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我市正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将农用地划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三个类别。优先保护质量较好的耕地和园地,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高标准建设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我市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集中区域新建重点行业企业,要求现有相关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提标升级改造。市政府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开发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完善建立全市耕地质量档案,到2020年建立176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
  安全利用类耕地和园地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我市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严格管控类耕地和园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要求有关县(市)区、开发区落实相关措施。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我市计划到2020年,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耕地安全利用、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等安全利用指标。
  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我市正建立产出食用林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制度;发现超标的,及时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对林地草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与修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8:37,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