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008|回复: 24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乡村·农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立法保护黑土地

 [复制链接]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全世界仅有四大块黑土区,分别是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Pampa)大草原。
  中国黑土地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地球上一共有四块黑土地,其中一块就在我国东北地区。我国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其中典型黑土区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生产约 225~250亿kg的商品粮。以弯月状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黑土地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总面积为一千万公顷,目前已开垦出耕地七百多万公顷,其粮食产量已占两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黑土层厚度为三十至一百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panker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panker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panker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panker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panker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panker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说成都 有一种美丽叫放弃
24#
 莫名其妙的猪 发表于: 2022-3-8 09:52:4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立法保护黑土地

源自: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网讯,据新华社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介绍,2021年加快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拟订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并进行初次审议,用法律手段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报告还显示,今年将制定黑土地保护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傅芬芳 发表于: 2021-4-27 02:35:34|只看该作者

黑土之殇 谁在伤害耕地“大熊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黑土之殇 谁在伤害耕地“大熊猫”


  一辆辆大卡车,装满黑色的土壤,慢慢驶进黑龙江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附近的一处农田中,卸下的黑土堆成了几座小山,三台挖掘机不断把运来的黑土,填进此前因被盗挖而留下的大坑里。
  2021年4月8日,在此前被爆出盗挖黑土的福太村附近,新京报记者看到,仍有机械进行回填工作,但农田中已经看不到明显的深坑。
  回填接近尾声,盗挖引发的关注也渐渐平息。然而,在黑土地保护中,这只是特殊的个案。更广阔的区域中,黑土地,这个土壤中的“大熊猫”,仍面临着比盗挖更加严峻的考验,不断变薄、变瘦、变硬。
  退化
  土壤中的大熊猫薄了一半
  覆盖在地表的短短秸秆,被耕地机割断、连根挖起,翻到地底,拖拉机头拖曳的巨大犁耙,翻起黑色的土壤,碾碎、整平,不久之后,秸秆的黄色消失,广袤而平坦的土地,变得黑黝黝的。一阵风过来,翻起的黑土粉末扬到半空中,又被风带到远处。
  2021年4月7日,哈尔滨双城区附近,河里的冰雪尚未消融,忙碌的农机已经开始旋地、耕地,为不久之后的春耕做准备。在这里,机器早就代替了人工耕作,但耕种的方式,仍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方式,深耕深翻。
  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任图生看来,深耕深翻的耕作方式,是黑土地极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黑土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藏,只在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在自然条件下,草原、草甸上的植被枯萎、腐化,逐渐变成了松软而富含有机质的黑土,”任图生告诉记者,“科学家们曾经预测,每形成1厘米的黑土,可能要数百年的时间。”
  资料显示,世界上只有四大片黑土地,它们都在同一纬度上,包括中国的东北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南美的潘帕斯平原。四大片黑土地的总面积只有不到50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黑土面积排名第三,共有103万平方公里,其中典型黑土只有17万平方公里。
  上世纪初,大量人口开始迁徙到这片黑土地上,在这里开垦良田。近70年来,原本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到今天,东北黑土地上,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但粮食产量提升的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数据显示,不到百年的开垦史中,黑土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60%,黑土层平均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
  改名
  有的农民改称为“黄土”
  在吉林梨树县泉眼沟村附近,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的百万亩试验田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黑土地剖面观察点。这是一个宽一米左右、长两米左右、深一米五左右的土坑。
  记者在这里看到,土坑的断面上,可以看到土壤颜色的明显变化,接近地表大约30厘米的土层,都是黑色的土壤,断面上布满干枯的玉米根须。
  “植物的根系在腐殖化之后,重新变成有机质,还会在土壤中形成一个个细孔,使土壤变得松软,通风通水,保湿保墒,”任图生的学生、在东北已经从事了6年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博士后王力告诉记者,“但如果把秸秆都收走,再加上深翻和深松,黑土中的有机质流失了,土壤结构被破坏了,黑土也更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就会快速退化。”
  不到百年的开垦史,近70年的开发史,让黑土地迅速退化。“当前,黑土地最大的三个风险,是变薄、变瘦、变硬。”任图生对记者说。
  在未开垦之前,黑土地松软、厚重、富含有机质,任图生介绍,“在过去大约2万年的时间里,形成了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几方面,第一,合适的积温环境,第二,无人干涉,植被生死枯荣,都在同一块地上,有机质没有流失,第三,植被常年覆盖,没有人翻动。”
  但在人类开始耕种之后,黑土形成的条件被破坏了。任图生介绍,“首先,秸秆没有还田,被带走了,这就意味着土壤中的有机质有去无还,越来越少。其次,深翻深松,土壤没有植被覆盖,裸露在外,被风、水侵蚀,大风会刮走地表的土壤,雨水会把土壤冲刷到河里,一年年下来,黑土自然会变薄。第三,有机质流失,肥力下降,土壤也就不再松软,变得干硬板结。”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不再将脚下的土地称为“黑土地”。在黑龙江五常市附近的一处稻田里,一家四口正在清理水稻秸秆,准备春耕。主人告诉记者,他们将这里的土地称为“黄土”,尽管看起来,土壤仍是黑色的,但实际上,土壤中的养分已经所剩无几了。“以前常说,黑土地肥沃,插根筷子都能发芽,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不施肥,可能就没有收获”,他说。
  保护
  原则是向自然学习
  清明之后,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开始准备春耕了。记者看到,许多经过整理的黑土地上,堆着成排的有机肥,多是马粪、牛粪等有机肥。
  “必须要施肥,不然庄稼不长,种玉米,只能长一米左右,种水稻,产量也很低”,一位正在整地备耕的农民告诉记者。
  但更多的地方,还会大量使用化肥。
  “化肥是保持产量的主要方式,但如果不配合有机肥,或者秸秆还田,效果并不能持续,反而会加剧黑土地的退化问题”,任图生说。
  黑土地退化的现象,其实早已经引起重视。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黑龙江就开始制定黑土地保护的相关方案。
  201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这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发布黑土地保护的政策。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再次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促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梨树县是最早开始探索保护黑土地的地方之一。多年以来,任图生和他的同事、学生们,一直在这里尝试寻找更好的耕作方式。
  在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有一块专属于任图生的试验田。在这块地里,任图生已经开展了十一年的保护性耕作试验。
  4月9日,在这块试验田里,记者看到,田里留着大约40-50厘米高的秸秆,远比一般的秸秆更高,而砍倒的秸秆也没有收走,散乱地堆在地里,盖住了地表。
  任图生介绍,这些年来,梨树实验站探索出了一整套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上一年收获时,秸秆要高留茬,这样可以保护砍倒的秸秆不会被风吹走;秸秆不带走,全部还田,同时使用免耕技术播种施肥,不耕地,不翻地,使土地尽量不裸露出来,避免风蚀水蚀,“其实就是尽可能地向自然学习,尽量接近自然的状态”。
  产量
  保护性耕作必定低产吗?
  在梨树实验站中,有一座黑土地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一张图片,上面写着保护农业的三个原则:免耕、覆盖、轮作。
  王力告诉记者,不仅是黑土地,这三项原则是普遍性的,适用于所有的农田。事实上,在梨树站成立的10多年中,这一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早已经走出梨树。
  记者获悉,在一个依托于梨树站的“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中,有100多个合作社、农场,400多位合作社负责人或农机人员。联盟秘书长王影告诉记者,目前覆盖的土地大约有5000万亩。
  4月8日,记者在哈尔滨万隆乡万隆村附近的一处农田中看到,一台专用于少耕播种的条耕机,正在整理土地。条耕机前面有三个圆形的锯盘,可以砍断秸秆,并将秸秆归拢成行,后面则是条耕设备,将整理后的农田压出平整的播种行。
  农田是一家名为昱濡农业的家庭农场。农场的技术负责人苗士宏告诉记者,他们在2016年就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条耕就是其中的一项技术。“条耕是一种轮耕休耕的方式,把农田划分成条状,一条耕种,一条休耕,每年轮换一次。相当于只有一半的土地耕种。”
  条耕机整理土地之后,种植者会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和一般的播种机不同,免耕播种机更适合在留存着大量玉米根系的土壤中作业,可以不用翻动土地完成播种。
  不翻地、土壤中留存着大量秸秆和根系、只种一半的面积,这种保护性的种植方式,是否会影响产量?
  这其实也是保护性耕作的实践者们,经常遇到的疑问。不过,苗士宏告诉记者,保护性耕作的产量,反而比农户用传统耕作方式种植的产量更高一点儿。“原因有很多,首先,轮作休耕,会让地力更强。其次,条耕的方式,使得每一行都具有边行效应,植株的透光、通风等情况更好,长势也更好。第三,农场的机械化管理,在大田作物中,管理水平更高,管理成本却更低。最终测算,我们的亩产大约会比传统耕作的农田高5%~10%。去年我们种的玉米,亩产在1700-1900斤之间,而普通的农田,亩产大约是1500-1700斤。”
  “保护性耕作,并不会影响产量,反而在一些地方是增产的,尤其在干旱地区,增产的效果更明显”,王力告诉记者,“因为秸秆全覆盖,土壤的水分条件都比裸露的要好。同样的时间段里,秸秆区全覆盖的地里,要明显比裸露的更湿润。”
  困境
  专家比农民难说服
  受农场影响,在哈尔滨万隆乡,更多的农户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方式。苗士宏告诉记者,2016年,他第一个在当地采用这种方式耕种的时候,全乡只有4台免耕播种机,都是他所在的农场的,现在全乡已经有500多台了。
  “他们看到我们的这种方式,产量更高、更稳定,自然跟着学,慢慢也就推广开了。不过,也有一些人,并不完全按照我们的原则去耕种,他们只是买了免耕播种机,但还是把秸秆收走了,这样的话,免耕播种机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苗士宏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大家都是一点点学,我相信,慢慢会有更多人,采用更多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对于103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5000万亩采用保护性耕作的面积,确实太小了,技术推广的工作,仍旧困难重重。
  记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看到,翻地、整地、收走秸秆乃至焚烧秸秆的农田,仍占绝大多数。
  要说服农户,必须让他们看到实际的效果,“我们在旁边开辟示范田,他们看到了我们的产量,自然会相信。”任图生说,更难的是说服专业的研究者和学者。
  任图生告诉记者,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中,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在利用中保护,一种是保护中利用。前者以保障粮食产量为首要任务,对土地还是高度集约利用为主,保护放在利用之中。后者则以保护性的方式来利用。
  “两种观念其实都没问题。问题在于,坚持前一种观念的人,往往觉得后一种方法必然会造成减产,”任图生说,“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保护性耕作反而会增产,且有保护耕地的效果。但要说服他们并不容易。”
  未来
  规模化是个难点
  和传统的耕作方法不同,保护性耕作,需要多层面的支持,任图生告诉记者,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工作,未来还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技术上,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免耕播种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免耕播种。”任图生说。
  在梨树,记者也看到了多种免耕播种机,王力告诉记者,当前的机械,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确实还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已发布和推行了多项政策,但任图生认为,政策的支撑仍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比如今年,我国要再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在黑土地上,高标准农田究竟该怎么建?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模式?翻耕为主,还是免耕为主?再如,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融合调整,农业部门的技术政策、水利部门的灌溉政策、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政策,还有农机补贴的问题,各地补贴的重点和标准不同,如何协调?”
  相对于耕作技术、机械设备和政策来说,规模化可能是将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任图生告诉记者,“很多技术,在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下,成本很低,但如果让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承担,成本就会非常高,推广起来就很难。”
  家庭农场、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或许是解决规模问题的方向之一。在哈尔滨万隆乡,苗士宏负责的农场里,就有一些托管的农户。苗士宏告诉记者,有的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给他们,但愿意选择托管,每年交200-300元的托管费,由农场负责一些农资、种植、管理、收获等工作,农户主要等着拿收成就可以了。
  “这确实是一个方向,但要推广和普及,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还是需要探索出更多的形式,使得小农户能够更快地改变耕作模式,由原来的过度利用,转变成保护性利用。”任图生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22#
 点点小女子 发表于: 2021-4-1 23:15:57|只看该作者

新华全媒+|“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吗?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新华全媒+|“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吗?

  新华社哈尔滨4月1日消息,题:“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吗?
  新华社记者王建、何山
  近日,黑龙江省五常市9万多平方米黑土地被盗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黑土,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粮仓的命根子。黑土为什么这么珍贵?对于黑土地,你了解多少?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组长韩晓增说,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黑土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壤等。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内蒙古自治区0.25亿亩,辽宁省0.28亿亩,吉林省0.69亿亩,黑龙江省1.56亿亩。
  据韩晓增介绍,由于暖季短、冷季长而严寒,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强度不大,大量有机物难以迅速分解,多转化为黑色的腐殖质,从而形成腐质化物质含量很高的表层土壤。在地势平缓的地方,黑土层厚度一般为40厘米至100厘米;在坡度较大的地区,黑土层厚度为20厘米至30厘米。据专家介绍,黑土的形成周期十分漫长,要形成约1厘米厚的黑土层至少需要400年不断的积累沉淀。
  据韩晓增介绍,黑土地垦殖前,大部分黑土的黑土层有机质含量为3%至6%,目前耕地的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1.5%至4.5%左右。开垦后,黑土中的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有机质积累的条件被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
  专家介绍,从自然土壤到相对稳定的耕作土壤,要经过3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换期,这被称作垦殖初期。该时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东北北部以每年1.5%至2.6%、南部以每年0.5%至0.7%的速度下降。韩晓增说,到了稳定利用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下降速度为0.1%左右,对作物产量影响比较显著。根据统计,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每下降0.5%,作物产量就会减少15%。
  东北黑土地支撑起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粮食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比例超过20%。然而,由于东北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面对不断退化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保护。针对中厚黑土层采用以秸秆深混还田为主要措施的黑土保育模式,针对浅薄黑土层采用以秸秆加有机肥深混还田的黑土培育模式;针对黑土坡耕地建立控蚀增肥模式,针对黑土风蚀区建立保护性耕作模式。
  近5年来,黑土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根据多年监测数据,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2015至2017年实施的黑龙江省第一批9个试点县项目区的监测数据显示,与2015年试点项目实施前相比,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增加了3.6%,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54个等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1#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10-26 08:53:00|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粮仓”的丰收曲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天下第一粮仓”的丰收曲

  新华社长春10月26日消息,题:“天下第一粮仓”的丰收曲
  新华社记者宗巍、薛钦峰
  金秋十月,东北黑土地上跳跃着丰收的音符。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连续多年是全国产粮状元县(市)。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当地的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丰收故事,犹如欣赏一首首丰收曲。

儿子要学无人机 我要学会开农机
  头裹方头巾,脚蹬运动鞋,行动麻利,说话干脆,五棵树镇安乐村的李艳红正在自家地里收苞米。眼瞅着一排排挺拔的苞米秆倒下,一穗穗籽粒饱满的苞米装车,这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又开始盘算起明年的春耕。
  作为村里最早采取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科学种田让李艳红尝到甜头。去年大旱,村里不少农户减产,但她的地基本没受影响。说起今年田里的事,李艳红打开了话匣子:“今年夏天虫灾严重,如果不打药,用不了几天庄稼就被吃没了。”为了提高打药效率,李艳红专门请来了无人机植保队进行无人机喷药。然而,由于操作不当,一台无人机撞到树上摔坏了,差点耽误了打药。
  那次虫灾过后,李艳红跑去农机市场了解植保无人机,“一定得让儿子学开无人机,不懂技术光靠天吃饭行不通。”
  去年,李艳红花了十几万元买了大型玉米收割机。她算了一笔账,让儿子开农机,一垧地一年下来能节省成本2000元。但儿子起早贪黑干,李艳红看着心疼。她说:“今年说啥也要学会开农机,替儿子分担一些。要想种好田,新的技术啥都得会。”

卡岔河畔的“品牌经”
  在卡岔河边的保寿镇红旗村,民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00多公顷水稻收割已近尾声。站在田埂上,高标准稻田里埋着供水设施,太阳能除虫灯立在地头。“今年一垧地收了近2万斤有机水稻,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
  从小务农的徐禹庆说,单纯种植水稻,产品比较单一,他摸索着搞起种养结合。水稻插秧一周后,幼鸭进田。三个月后,鸭子长大上市,40块钱一只,需要排队购买。种养结合不仅使鸭子肥美,稻米也在提质。
  这几年,合作社为有机大米注册了商标,取名“鸭寨村”。没有化肥农药的有机水稻逐渐被消费者认可,一斤有机大米能卖到十几元。
  通过有机种植和种养结合,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万多元。现在,合作社的50多户社员不仅享受土地流转收益,每年还能得到可观的分红收益。“只有打品牌,产品才能卖得好,不能只关注种地,更要关注市场。”徐禹庆说。
  说到下一步打算,徐禹庆说得最多的就是“品牌”。他说,不仅大米要打品牌,将来也要为稻田鸭打品牌,给合作社打品牌。“如果将来能把红旗村打出品牌,村民就都能过上好日子啦。”

户户“苞米楼子”保增收
  在五棵树镇永吉村,家家户户的“苞米楼子”装满了金黄的苞米。种粮大户司海丰正忙着把玉米往“苞米楼子”里搬。
  农民口中的这个“苞米楼子”是这几年新安装的科学储粮仓,司海丰今年新建了三个。他说,建一个这样的粮仓要花4000多元,政府补贴将近3000元,自己再拿1000多元就行。“苞米楼子”一般2米多高,1米多宽,由钢制框架加上金属网制成,底部离地面20公分左右。“一个储粮仓能装2万多斤苞米,通风透气,不用担心下雨和老鼠,苞米能储存好几个月。”司海丰说。
  前几年司海丰可没这么淡定,那时候他把苞米从地里拉回家就直接堆在地上,上面盖一层塑料膜。由于接触地面,加上通风不好,苞米霉变时有发生,损耗比较大,而且因为不能长期储存,即使玉米价格低,也得赶紧卖。
  今年,司海丰一公顷苞米收了25000斤。说起粮价可能出现的波动,司海丰并不担心。他说,行情越好,差价越高,潮粮八毛,干粮就得一块。有了这个“苞米楼子”就相当于增收了。
20#
 李雪 发表于: 2019-10-23 07:23:00|只看该作者

黑土地迎来收获季

源自:经济日报
原文标题:黑土地迎来收获季

  10月22日,农机手在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收割水稻。产粮大县杜尔伯特今年水稻播种面积61.7万亩,预计平均亩产可达1190斤。当地积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延伸水稻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实现“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有了“稻经济”加持,今年预计全县粮食总产量可达到23.77亿斤,实现种植业销售收入25.7亿元。
  包晓六摄(中经视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antibody 发表于: 2019-10-11 09:08:00|只看该作者

中外专家大米节论“稻” 龙江黑土地得天独厚大米自然好

源自: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中外专家大米节论“稻”龙江黑土地得天独厚大米自然好

  10日上午8时,经过前一天紧张激烈的稻米品评品鉴活动,在亲口尝遍了来自中外多地好吃大米后,专家们再次共聚一堂,畅谈品鉴感受,共话稻米产业未来。
  虽然品评品鉴活动已经结束,但是专家们还沉浸在品尝好米的喜悦中。第二次来参加大米品鉴的日本新潟药科大学应用生命科学部特任教授大坪研一说,这两年都吃到了好吃的大米,尤其感觉今年的大米水平更高。一句话让在场的专家们都深有感触。
  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说,今年参加稻米品评品鉴的产品比去年更加广泛,总样品达到251份,其中国外参赛样品45份,黑龙江省外样品54份,代表性更强,质量和品质都有提升。这说明,第一届的获奖结果激励了更多稻米生产者产出更好的大米。为什么黑龙江的大米全国知名?走遍黑龙江大米主产区的谢健认为,在黑龙江,一碗好的米饭真是“粒粒皆辛苦”。从大米种植到大米的干燥储存、加工,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全过程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稻米是最怕热的,而龙江大米大多储存在20℃到15℃以下的温度中,在加工时也力求减少对稻米的损伤。”
  在本届评比中,龙江大米更是凭借优秀的颜值和出色的口感让专家们印象深刻。日本九州大学特任教授松江勇次说,他一直关注龙江大米,十年间,龙江大米的品质变化很大,无论是黏度、白度还是亮度都有很大提升。来自韩国的尹汝太、泰国的黄暹丰两位专家纷纷表示赞同。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教授褚启人介绍说,龙江大米在美国也很有名,很多家庭都会购买,自己就是龙江大米的“粉丝”。
  龙江大米凭借什么如此吸引专家们的目光呢?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说,黑龙江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借助良好的品种、良好的栽培技术、良好的自然生态,就能够生产出优质的大米。“全世界的名牌粳稻生产分布在北纬40度到45度前后,黑龙江刚好在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病虫害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黑龙江大米自然是好吃、好看、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
  谈到未来稻米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黑龙江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生产优质绿色大米。在这个基础上,黑龙江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多用黑龙江、松花江的江水,龙江水稻潜力巨大,值得期待。省农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潘国君说,今后水稻产业肯定要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如何在保证现有产量不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质量,这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作者:狄婕 孙思琪)
18#
 晨风 发表于: 2019-10-10 16:52:49|只看该作者

生态扶贫,黑土地迎来丰收季

源自: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生态扶贫,黑土地迎来丰收季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黑龙江省脱贫攻坚进展如何?成效怎样?在生态扶贫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启示?
  “过去两年,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33.4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5%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46%降至0.65%。黑龙江省1778个贫困村共出列167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94%;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已先后有15个实现脱贫摘帽;8个省级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黑龙江省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主任崔培元晒出黑龙江的脱贫攻坚成绩单。
  这是一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成绩单,亮眼的成绩背后离不开黑龙江上下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的速度、力度与温度,离不开龙江人紧扣脱贫和生态两大主题,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地方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努力打造脱贫攻坚中的生态样板,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
  生态扶贫的龙江攻略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粮食产能超过750亿公斤稳居全国第一,有4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47.18%,湿地面积占全国1/8,用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江河、大湖泊,构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多,帮扶难度大。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渠道单一、自身解困能力弱、因病因灾及资源占有率低是致贫的主要因素。
  “生态扶贫是在一个战场进行的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两场战役,是双赢之策,我们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黑龙江省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扶贫优势,积极助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生态扶贫,龙江有方案。2018年以来,黑龙江省林草局联合黑龙江省扶贫办等六部门印发了《黑龙江省生态扶贫工作方案》。该方案对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切实做好生态扶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贫困县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建立多部门协作、县乡村分级负责、绩效考核和管理档案等管理机制,形成了各级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确保黑龙江省生态扶贫取得实效。
  生态扶贫,龙江有护林员。黑龙江省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等4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管护员选聘工作。一是摸底调查,精准选聘。共开展了1次调查摸底、3次需求调查工作,先后下发了基本情况统计、生态护林员聘任需求等3个文件,印发了《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细则》和《生态护林员选聘编制提纲》,指导并审核了各地编制上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目前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生态护林员已完成选聘,各县(市、区)相关生态护林员数据已报送省林草局备案。二是合理安排和管理生态管护补助资金。相关县采取财政、扶贫、林业、审计等部门联合开展定期督导、为生态护林员建立一卡通账户等措施,确保专款精准发放到位。三是强化培训,完善管护条件。组织了3期20个国家级贫困县278名县乡林业站管理人员参加的集中培训班,对选聘的生态管护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培训率达100%。
  示范带动打造扶贫样板
  近年来,生态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效果和惠民成果。截至2018年,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50多万名,带动1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要充分发挥林业草原行业优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3项举措,着力加强定点帮扶,全力做好林业草原生态扶贫工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
  黑龙江省积极探索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道路。按照《黑龙江省林业生态扶贫试点工作方案》,2017年12月,黑龙江省林草局将克东县、望奎县列为全省林业生态扶贫试点县。克东县及时出台生态管护管理办法,根据林地面积大小采取一年一聘的动态管理模式,共安排了7个乡镇1387名管护员。望奎县择优选聘2880人开展了资源管护、乡镇绿化和产业扶贫等,投资360万元扩大了北药种植规模,拟成立优质苗木种植、地产果种植和专业造林等3个合作社。望奎县生态保护实现全覆盖,仅参与造林工作的贫困人员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基本脱贫达2677人,涉林违法案件明显减少。为扩大宣传力度,就上述两县试点工作,黑龙江省林草局聘请了凤凰网等媒体拍摄了生态扶贫专题片。
  “自从上级派了驻村工作队,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立了特色农产品收售加工点,打出了原生态绿色品牌,还帮助发展了小型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种植,为村里争取建设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了农田路,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了……”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富民村村民夸起驻村工作队,如数家珍。
  示范带动,黑龙江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带头脱贫攻坚。按照党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黑龙江省林草局确定了“举全局之力,全员参与,在脱贫攻坚中贡献林草人绿色方案”的总体思路,对克东县宝泉镇富民村高规格配备驻村工作队,选拔有基层经验、年富力强的3名处级干部和1名科级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林草人的力量。一是编制《黑龙江省林业厅驻村扶贫工作规划(2017-2020年)》,做到精准扶贫,规划先行。二是发挥行业优势,放大生态扶贫格局,把克东县确定为全省生态扶贫试点县,协同推进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工作,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两场攻坚战。三是突出顶层设计,把富民村作为党建联系点,每年至少两次在村里召开党组现场办公会,解决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培植主导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综合村情实际、优势资源和发展潜力,重点打造食用菌种植和深加工、光伏发电、花卉苗木栽培和黑猪养殖为主的产业体系,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全村所有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7.85%下降到1.14%,贫困户由152户289人降至26户41人,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掷地有声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用好、管好扶贫资金,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掷地有声,真正用在贫困人口身上,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推进国有林场扶贫资金政策落实工作。一是科学分配资金。黑龙江省林草局对2019年中央财政下达国有林场扶贫资金3246万元,按照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机制的通知》,在评定的39个林场范围内,根据排序,按照国有贫困林场有脱贫规划且已列入项目库管理的分配原则,选取12个林场列为2019年被扶持林场,并依据12个林场项目库中的资金额确定应分配扶贫资金额。二是完善制度。起草了《黑龙江省〈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目前正在征求省直有关部门意见。三是强化监管。对2017年度第二批和2018年度15个林场,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了国有林场扶贫资金审计工作。针对审计提出的问题下达了审计整改通知,同时对2015~2017年第一批审计整改不到位的市县继续跟踪整改进度,下一步将根据两次审计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对整改不到位或没有整改的市县,采取通报、约谈及下一年度资金调控。
  继续完善生态扶贫资金支持。黑龙江省林草局进一步完善了《黑龙江省对市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全部贫困县,按10%比例增加对其补助额,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恢复。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落实情况,2018年安排20个国贫县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7271.43万元,2019年安排20个国贫县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3548.43万元。
  关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落实情况,黑龙江省林草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安排国贫县及生态功能区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6500万元,实际选聘18222人,人均补助资金3567元;2019年安排国贫县及生态功能区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6600万元,2019年聘用护林员测算数17180人,人均补助资金3842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方面,2018年安排20个国贫县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495.1万元、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4.6万元。2019年安排20个国贫县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362.39万元、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60.39万元。
  2018~2019年黑龙江省重大生态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倾斜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4.96万元、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安排给贫困地区的投资17608.6万元,安排给深度贫困地区的投资2944.22万元、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安排给贫困地区的投资630万元。
  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掷地有声,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以过硬的作风、铁一样的担当确保扶贫整个“责任链”不掉链,就能交出一份干净担当、惠及群众、成绩优异的精准扶贫答卷。
  今年底,黑龙江将实现9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剩余的5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黑龙江实现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持续巩固提高脱贫成效,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发生率降至0.65%
  2017年以来,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33.4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5%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46%降至0.65%。
  贫困村出列占贫困村94%
  黑龙江省1778个贫困村共出列1678个,占贫困村总数94%,全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15个实现脱贫摘帽,8个省级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生态护林员年补助资金6600万元
  2019年,安排国贫县及生态功能区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6600万元,聘用生态护林员17180人,人均补助资金3842元。(采编:齐雪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屁巴虫 发表于: 2019-6-25 12:38:00|只看该作者

由“瘦”变“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新观察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由“瘦”变“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新观察

  新华社哈尔滨6月25日电 题:由“瘦”变“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建
  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区,由于长期垦殖,黑土地一度退化严重。近年来,国家开展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黑土地正由“瘦”变“肥”,为稳定粮食产能提供重要保障。
  试点区耕层增加10厘米
  在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今年我们往地里撒了1500袋羊粪,减少了化肥用量,种地时明显感觉土壤变疏松了。”合作社理事长赵德山说。
  一段时间以来,黑土地退化较为严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变瘦、变薄”。前几年,国家在东北四省区17个县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桦川县是其中之一,承担10万亩黑土地保护试点任务。
  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忠生说,通过这个项目,试点区耕地质量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提高3%以上,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0厘米,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在另一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黑龙江省嫩江县,记者走进深松过的农田,脚往垄沟上一踩,就陷了进去,鞋里灌了不少黑土。嫩江县嘉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凤彬抓起一把黑土攥起来,松开后黑土散落一地。“这就是好地,攥紧了成团,松开后散落,旱天保水、雨天散墒。”
  据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环耕科科长郭玉华介绍,黑龙江省9个县参加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项目实施三年来试点区域耕地质量都提升0.5个等级以上,旱田耕层厚度平均达到30.66厘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
  多种模式为黑土“增肥”
  如何更好地把秸秆分解,并让它“融化”在黑土地中?这个问题让不少农民头疼。成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后,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酵素秸秆还田发酵技术,在秸秆根茎粉碎后,喷施酵素分解液、抛撒酵素生物菌肥,然后再深翻。
  “酵素是一种活性酶,具有催化物质转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秸秆分解,还有利于形成土壤有机质。”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说。
  为了给黑土地“增肥”,桦川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刘君阁说,从实践情况看,米豆轮作旱田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等黑土保护模式都是提高地力的有效方式。
  但这些模式刚推广时并不容易被认可。农民几十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哪怕改变一点儿,都比较费劲。为了推广黑土地保护模式,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经常“跟踪”农民,生怕他们不用有机肥。用有机肥能提高产量,刘君阁没少做“担保”。
  记者从黑龙江省土肥站了解到,各试点县依据当地黑土地退化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将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平地玉米连作区、平地轮作区、缓坡型、低洼易涝型、西部风沙干旱区及水田等六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模式,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19项保护技术,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变肥”的黑土地鼓起农民腰包
  不久前,赵德山和上海一家企业签订2000吨大米的供货协议,仅此一项就能增收上百万元。“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后,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大米品质提升了,每斤大米卖到5.6元。”赵德山切实感受到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
  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带动下,黑龙江省一些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的黑土地更有“劲儿”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杨忠生介绍,2018年桦川县实施玉米连作区秸秆还田近4万亩,随着黑土地肥力增加,产量提高,每亩增收130多元,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使用酵素秸秆还田发酵技术后,刘春生发现病虫害减少了,平均增产10%左右,大豆达到绿色标准。去年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当地一家企业签订了3000亩大豆订单,企业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4分钱,仅此一项就增收5万多元。今年这家合作社将继续和企业签订收购协议。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带动,黑土地退化现象得到改变,全省正走上一条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6#
 噗鼾如雷 发表于: 2019-6-4 07:23:00|只看该作者

聚焦土壤污染乱占耕地乱采乱挖 检方开启黑土地公益保护

源自:正义网
原文标题:聚焦土壤污染乱占耕地乱采乱挖 检方开启黑土地公益保护

  聚焦土壤污染乱占耕地乱采乱挖
  黑龙江佳木斯:开展“保护黑土地,筑牢北大仓”专项监督活动
  美丽富庶的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著名的商品粮产地。“保护黑土地,筑牢北大仓”,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检察院以专项监督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公益受损问题为关键,率先开启了黑土地公益保护之行。
  聚焦土壤污染,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农村畜禽养殖户规模小、总量大,粪污随意排放、露天散堆,易造成土壤、地下水和周边环境污染,导致蔬果等农产品中重金属、畜禽用激素等超标。针对这一问题,佳木斯市检察院在全市部署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检察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集中深入乡镇、村屯摸排线索,实地走访畜禽养殖场调查核实,及时启动诉前程序督促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同江市检察院在辖区内开展系统清理,发现47家畜禽养殖户污染问题,分别向5个乡镇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跟进监督整改效果。
  由于历史累积和每年新增叠加,数量庞大的农药瓶(袋)等包装废弃物散布农村各处,残留农药引发的环境污染和人身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佳木斯市检察院依据法律规定,部署开展了“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活动”,督促行政机关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监管,有效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和人身安全隐患。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突出问题,佳木斯市检察院在全市部署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专项监督行动”,督促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80吨。东风区检察院履职中发现辖区内某村边有一处大型垃圾场,呈露天堆放状态,塑料袋等物随风四处飘散,污染了周边住户和耕地,在跟进监督该案整治效果中,进一步发现并监督了7处农村垃圾污染环境案件,推动乡镇政府集中进行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
  聚焦乱占耕地,清理非农用途违章建筑
  严守基本农田不被侵占红线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该市两级院把占用基本农田改作非农业生产用途作为公益诉讼监督保护重点,积极摸排案件线索,及时监督行政机关清除占用耕地的违章建筑。郊区院主动履职中发现辖区内某村村民马某在基本农田上建有120平方米的住房和养殖房,长年用于居住生活及饲养畜禽,全面调查核实行政监管部门怠于履行职责后,公开宣告送达了诉前检察建议,行政监管部门下大力气进行了清理,违法建筑得以在短时间内顺利拆除。
  为配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集中清理“大棚房”统一行动部署开展专项监督活动,市院将从行政监管部门调取全市违规“大棚房”明细清单,按行政区划分解下发到相应基层院,基层院照单跟进监督,实地查看是否真清实拆,对超过清理时限行政机关怠于履职未监管拆除的,及时以司法监督督促行政执法,目前已制发诉前检察建议责令相关部门拆除4座违规“大棚房”。其中,富锦市检察院针对辖区内6处“大棚房”拆除后未恢复耕地,耕地资源持续受损害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要求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恢复耕地原生态环境,真正落实“大棚房”清理整治目的。
  聚焦乱采乱挖,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非法采砂会加剧河水对于河岸、河堤的冲刷,导致河岸崩塌,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自去年以来,佳木斯市检察机关持续开展整治松花江佳木斯城区段非法采砂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共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4件,在打击非法采砂刑事犯罪的同时,追偿生态损害赔偿金用于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东风区检察院依法对闫某甲、闫某乙非法采砂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支持了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已成功追缴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406万元。
  富锦市检察院在对去年办理的“两山”非法开采矿石和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回头看”走访调查中发现,行政机关作出的8件行政罚款决定未实际真正履行,导致受损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修复。为此,富锦市检察院逐件梳理每一起行政处罚案件,对制止资源环境破坏情况、处罚违法情况、执法单位履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向相关部门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依法收缴行政罚款。行政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立即按照要求依法定程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收缴340万元罚款用于恢复被毁黑土地的生态环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幻想式流浪 发表于: 2019-4-19 16:07:32|只看该作者

记者来信:黑土地黄沙漫天不可小视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记者来信:黑土地黄沙漫天不可小视

  新华社长春4月19日电(记者:陈俊、刘硕)记者近日在吉林中部地区采访春耕备耕时,一场最大风力超过8级的大风席卷广袤的黑土地。黑土地上风沙狂舞,俨然一幅沙漠戈壁的图景。虽然这样的景象并不常见,但黄沙漫天仍然暴露出黑土地上存在的隐忧。
  黑土地为啥会黄沙漫天?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农民和基层农业干部,他们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当地降雨较少,气候干旱,再加之春耕之前农民整地,表土较松,与大风因素叠加就形成了风沙。但另一方面,传统的“掠夺式”耕种方式和植被破坏等深层因素也不可忽视,土壤退化和农田防护林带弱化现象必须引起关注。
  “小时候这边都是树林和湿地,后来全都被开垦了,湿地没了,小气候破坏了,降雨也没以前多。”一位吉林中部产粮大县的农民对记者说,随着地表原有的林木逐渐被玉米等作物替代,植被对水土的保护功能逐渐消退,风挡不住,水留不住,生态逐步恶化。
  采访中不少人都提到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黑土地进行的“掠夺式”耕作。为了增产,一些农民长期养成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透支地力的耕作习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逐渐变薄,原本肥沃的黑土地一点点变成“焦黄”的面容,“攥一把能出油”的好土质不复存在。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农田周边原有的防护林带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成带,也不成网,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等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一些基层干部说,虽然修复防护林带有相关政策支持,但资金使用、栽植管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快速推进尚存难处。
  值得期待的是,基层干部和农民也意识到了“黄沙漫天”并不是黑土地应有的气质。目前,秸秆还田覆盖保护性耕作等有利于防风固土和提高黑土有机质含量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多农民也开始采取“减药减肥”的绿色耕种理念。在一些地方,农田防护林带修复也在逐步推进。
  保护黑土地,时不我待。树苗从栽植到成林,并且具备防风功能,一般需要数年时间,完善防护林带工作必须抓紧抓实。黑土地的有机质破坏容易恢复难,如不及时强化保护势必会加速退化。我们期待,具备保护黑土地意识的农民越来越多,先进耕种模式的推广再快些,农田防护林带修复程度再提高些。唯有如此,才能让黑土地不再毫无防备地面对大风的侵蚀,让宝贵的黑土资源得以永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16:07,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