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182|回复: 23
 化妆品嚎 发表于: 2020-1-13 20:03:3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灾害·事故] 西宁路面坍塌事故停止搜救 1名失联人员失踪

 [复制链接]
  1月13日下午5时30分左右,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红十字医院公交车站前突然出现大面积路面塌陷,一辆正在等候乘客上车的公交车半个车身掉入坑中。目前,南大街南北方向车流已实行交通管制,西宁市各部门已赶赴现场,进行救援,人员伤亡情况正在进一步核实当中。(总台央视记者 柳成)

294e-imztzhn4934057.jpg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化妆品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化妆品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化妆品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化妆品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化妆品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化妆品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东京热 发表于: 2020-1-19 17:23:5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西宁公交站坍塌事故续:16名住院伤者中已有9人出院

源自:新京报网
原文标题:西宁公交站坍塌事故续:16名住院伤者中已有9人出院 来源:西宁晚报

  据西宁晚报消息,1月18日,记者从青海红十字医院获悉,当天,2名红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突发事件中的伤者康复出院,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被护送回家。截至目前,该事件16名住院伤者中已有9人出院。
  事件发生之后,我市第一时间组织4家省、市医疗机构的8辆救护车、5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医疗救援。此次事件中的16名住院伤者均在青海红十字医院统一住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省市医疗机构紧密配合,调动所有资源,为伤者开通绿色通道,确保伤者救治工作的及时顺利开展。
  所有伤者均采取专家、医生、护士三对一救治,省人民医院两名专家对伤者进行了会诊,省、市卫生健康委安排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7名心理援助专家同步对伤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据青海红十字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沈密介绍
  截至目前,已有9名伤者陆续康复出院:1月16日,2名伤者康复出院;1月17日,5名伤者康复出院(其中包括13岁救人少年张某);1月18日,2名伤者康复出院。在9名伤者出院前,西宁市委市政府均提前与相关部门协商,统一安排车辆,护送伤者回家。
  此外,18日当天,一名需要手术的伤者(退役军人孙万红)已成功做完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余住院治疗伤者将于近期治愈后陆续出院。据了解,对已出院的伤者,我市已安排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跟踪随访;对留院治疗的伤者,继续安排专家、医生、护士进行三对一的治疗。
  编辑刘佳妮
源自:西宁晚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我叫小风筝 发表于: 2020-1-18 11:05:30|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道路塌陷事故致9死1失踪 揭开城市"地下伤疤"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西宁道路塌陷事故,揭开城市“地下伤疤”

  “中国第一批市政管道于1979年后集中埋入地下,随着地下基础设施的老化和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增多,道路塌陷事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6e68-inhcyca9302149.jpg
1月14日凌晨3时许,西宁市城中区路面塌陷现场,救援人员持续救援。新京报记者 马骏 摄
  1月13日17时35分左右,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主干道南大街进入晚高峰,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一辆17路公交车驶入长城医院门前的红十字公交站台,不少乘客正在此等待。
  视频显示,公交车停稳约5秒后,乘客正排队上车,前方地面突然塌陷,车头一下栽进坑内,靠近车门的乘客也一并掉了下去,站台边的一根路标杆倒伏下来。
  在随后更大面积的塌陷和燃爆中,又有更多的人坠入陷坑。据西宁市政府通报,截至目前,事故共造成9人遇难,1人失踪,入院治疗的16名伤员,已出院6名,10名仍在治疗之中。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事发路段近年来多次发生地下管道破裂、道路凹陷开裂等情况,自2014年以来,西宁市至少发生了14起路面塌陷事故。公开资料可查多起事故与地下管道老化有关。
  不仅西宁,近年来,全国各城市道路塌陷事故时有发生。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地陷频发的背后,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寿命周期问题和主管部门的多头管理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开始探索道路地下管网的常态化防治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中国第一批市政管道于1979年后集中埋入地下,随着地下基础设施的老化和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增多,道路塌陷事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不应该只是遇到事故再应急,而应该学习好的经验,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

1445-inhcyca9302216.jpg
1月16日晚,事发地路段停满了救援及工程车辆。新京报记者 张惠兰 摄
  致命塌陷
  监控视频显示,事发后的数十秒内,公交车仍在不断陷落,几名市民陆续到陷坑边缘试图营救,但很快更大面积的塌陷发生了,连同一名男孩儿在内的几名营救者也跌入坑中,几秒后,坑内出现火光,烟雾升腾起来。
  事发时,16岁的刘天俊(化名)正从马路对面小区走出来,他立马翻过栏杆上前施救。
  刘天俊看到,陷坑内有一根原本埋在地下的水管断裂,水正在不断流出来,断裂口正对着公交车头,水管旁还有不少较细的管线。
  新京报记者获得的一段现场视频也显示,在深坑中,车头陷落处的上方,水流正在从一段断裂的金属材质管道中源源不断涌出。

b6bc-inhcyca9302345.jpg
1月13日下午,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事故现场。受访者供图
  1月17日,新京报记者从一位参与救援的西宁市供水集团工作人员处确认,断裂的水管为铁质,直径约50厘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在地陷之前就已经损坏。
  消防人员赶到后,给公交车拴上绳子,包括刘天俊在内的路人帮助消防员一块儿拖拽,“有五六根绳子,一根绳子有三四十个人在拉”。
  一位当时参与营救的市民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从附近家中拿来了绳子和锤子,把后车窗打碎,从车内用绳子拉出了五六名乘客,“车上的人都好好的”。

99bb-inhcyca9302346.jpg
救援现场。受访者供图
  救援正在进行时,第二次燃爆发生了。刘天俊回忆,他当时正忙着从车里拉人,坑内又传出一声炸响,火光蹿出地面,烟云升到三四层楼高的位置,强度明显大于第一次。
  据西宁市政府通报,截至目前,事故共造成9人遇难,1人失踪。事故中的17名伤员均被就近送往红十字医院,目前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
  公交车司机也被成功营救了上来。1月15日,这名女司机的哥哥告诉新京报记者,妹妹目前仍在ICU,但已脱离生命危险。他称,根据心理专家的建议,家人现在还不敢问她事发时的情形,也不敢谈及伤亡结果,“我们不想刺激她。”
  参与救援并在后续塌陷中跌入坑中的男孩儿也住在医院病房中。家属告诉新京报记者,男孩儿13岁,当时和母亲、哥哥、弟弟四人正在下车,他和哥哥已经走到安全位置,返回营救时,刚把弟弟抱上来,就在第二次塌陷中掉了下去。目前兄弟三人均已获救,但母亲在此次事件中遇难。
  监控视频流出后,这名男孩因救人受到舆论关注。但家属称,男孩虽然身体没有大碍,但由于受了惊吓又失去了母亲,精神状态很不稳定,“就是哭”。

40d5-inhcyca9302511.jpg
救援现场。受访者供图
  事故原因仍待专家确认
  新京报记者走访得知,事发路段近年来曾有过几次维修。
  1月15日晚,参与现场救援的一名供水公司工作人员透露,事发路段地下水管“裂过好多次了”,“把那管子换掉就好了。”
  公交站附近商户程力(化名)也记得,2019年初,事发路段的地下自来水管曾经损坏过,他路过时看到,供水公司在抢修,把路面挖开一个三四米长的开口,“还停了两三天水”。
  就在事发前不久,该路段还维修过一次。
  周边一商户表示,去年10月份以来,事发地前后约100米长的路面上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凹陷,深度约一两厘米,直径小的如拳头,大的有“一人腰粗”。到了12月份,他发现凹陷的地方新铺了沥青。
  现场视频也显示,事发马路上有两块方形区域,颜色比周边路面更深,而公交车就陷入其中一个方形区域中。
  1月17日,西宁市城中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去年事发地附近路段的确做过道路修复,“路面不平整把它铺平”。但该工作人员不确定修复路段是否包含塌陷地。

f38d-inhcyca9302512.jpg
救援现场。受访者供图
  道路之所以会出现塌陷,或有多种原因。
  西宁市城中区建设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事发路段位于西宁市老城区,主干道出现类似问题,“多半可能是地下管网出现了问题”,导致“跑冒滴漏(注:液体、气体进行存放,运输等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及操作不当而产生跑气、冒水、滴液、漏液的现象),道路出现沉降”。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也认为,由管线老化引起的次生灾害或为造成此次西宁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刘会忠判断,一方面,从地质结构来看,西北地区多粉末状的湿陷性黄土,一经水流冲刷很容易流失,形成空洞;另一方面,“供水或排水管道泄漏很容易引起土壤流失,形成空洞,最终造成路面塌陷。”

aa60-inhcyca9302599.jpg
1月14日11时44分,当地应急、消防等部门到场处置,采取人工加大型机械配合的方式搜救。新京报记者 马骏 摄
  不少商户还反映,事发公交车站是2015年前后从北边二三十米远的位置挪过来的。为了修建新站台,原来的人行道被截去一块儿,公交车进站路段被拓宽。
  刘会忠告诉新京报记者,地下管线一般会铺设在绿化带和道路边缘地带,道路一旦拓展,原本的管道将可能承载更多的地面压力,“公交车站车辆比较多,人员比较多,容易引起管线承载力的问题。”
  1月16日,西宁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工程技术科科长靳海炜告诉新京报记者,事发地周边存在防空洞,“防空洞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寻找最后一名失联者,我们还把老图纸找了出来,配合其他救援人员搜索排查,但是还没有排查到”。
  1月15日,郑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养护科副科长扶涛涛向新京报记者分析,防空洞也可能成为道路塌陷的诱因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中国深挖洞、广积粮,很多大城市建了很多地下防空洞,有可能是“外部管道渗水,水渗到了防空洞里,水土慢慢流失,造成塌陷。”
  刘会忠表示,导致一场事故的发生有很多细节需要考量,权威事故原因还要等待官方调查后才能确定。

c56d-inhcyca9302695.jpg
1月16日晚,事发路段仍在进行交通管制。新京报记者 张惠兰 摄
  城市道路塌陷进入集中爆发期
  在西宁,道路塌陷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从2014年开始,西宁市至少发起14起路面塌陷事故。在程力的记忆中,这几十年间,他也曾碰到过两次,都发生在马路中间。
  不仅西宁,刘会忠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城市路面塌陷事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逐渐从一二线城市延伸到三四线城市。
  据北京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的《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全国地下管线事故分析报告》,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公开新闻中可收集到的全国地面塌陷事故共142起。
  扶涛涛告诉新京报记者,据郑州市政部门的观察与总结,道路塌陷在各个城市的爆发时间不同,但有规律可循,“一般与基础设施的寿命周期和城市的运行时间密切相关。”以郑州为例,郑州1954年成为省会,迄今很多给排水设施已经运行60余年。他所在的郑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统计过,从2015年到2017年是郑州道路塌陷高峰期,其中2016年达到峰值,是前一年的五倍还多;且带水管道老化在郑州的道路塌陷原因中占到八成。
  根据住建部2012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城镇给水排水设施中主要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地下管道,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
  根据公开资料,西宁从1949年成立市政府,至今已60余年。
  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地面坍塌防治部部长雷呈斌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道路塌陷是城市发展到现在诞生的一种城市病,背后是上世纪城市化之初,建设标准低,建材质量和使用环境都不如现在,加之施工等带来的扰动,使老化管网进一步加剧破损。以深圳为例,虽然建市才40年,但很多工程都到使用寿命了。”
  据《深圳商报》2015年2月10日报道,当天上午,罗湖区北斗路附近正在建造的地铁9号线工地周边突然发生塌陷,市住建局回应称,“由于水管老化破裂导致地下水土流失引起地面塌陷。”

0f2c-inhcyca9302976.jpg
1月14日12时20分,救援人员使用挖掘机和渣土车扩大坑洞,挖出泥土和砂石,寻找失踪人员。新京报记者 马骏 摄
  另一方面,雷呈斌表示,几十年间,我国多项工程技术标准进行过多次修订。随着标准提高,有些废弃设施同样会形成灾害隐患。
  据公开报道,2017年8月,合肥市瑶海区琥珀名城和园小区曾发生一起地面塌陷。后经查实,可能是原废弃厂房遗留下来一截管道,长期埋在泥土里,下雨时,水带动土流到这截废弃管道里,造成水土流失,土质变得疏松,导致地面塌陷。

6f4c-inhcyca9303085.jpg
1月17日晚,西宁市政府第五次新闻发布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张惠兰 摄
  道路塌陷防治困境:经验少、管理乱
  随着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增多,道路塌陷治理成为了一个新难题。
  雷呈斌表示,许多城市“一是没有处理经验,遇到问题容易手忙脚乱;二是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在道路塌陷事故处理中,各部门职责不明确。”
  针对道路地下管网的日常维养,西宁市城中区建设局规划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都是各管各的……我们是监管部门,只负责路面,排水管网跟自来水管网是不同单位负责的,市政中心负责道路养护,电力部门、通讯部门都是各自的。”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事件发生后,西宁市政府和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应急救援、公安、消防、电力、供水、燃气、人防等多个部门的1000余人参与救援。
  1月17日,在救援现场,新京报记者仍能看到穿着各色制服的救援和支援人员分散在事发地周边。400多米的路段内,停满了各类救援和施工车辆。

d13f-inhcyca9303240.jpg
1月14日12时20分,挖掘机和渣土车扩大坑洞,搜救失踪人员,坑洞的直径已达十几米。新京报记者 马骏 摄
  对此,刘会忠认为,目前国内多数城市面对此类问题,是由应急管理局牵头处理,并没有统一的责任单位。“道路塌陷涉及的部门比较综合,路本身归交通部门管,地下管线中,市政管线、通信管道、电力管线等都有不同的部门负责。”
  对于出了问题谁来负责,上述工作人员称,“谁的问题出现了就是谁的,(南大街)那条路本身就是老路,后续的管线也是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陆续增加进去的,除非城市的大型规划,才由市一级部门重新统一规划。”
  不仅仅是西宁,其他城市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扶涛涛称,即便是同一管道,在不同城市也可能由不同部门负责,“比如排水管道在有些城市由市政部门负责,有些由水务局来管。管线分属不同行业,区别太大,全国很难同步,没有专门协调这个事情的部门。”
  雷呈斌也表示,“各城市根据需要自己组建部门和牵头单位,有些是发生问题后临时组建的。”
  深圳是最先为防治坍塌事故组建专门领导小组的几个城市之一。据公开报道,2013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一路段发生塌陷,事故致5人遇难。
  2013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专项工作方案》,宣布成立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市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委、水务局、燃气集团、交通委、地质局、地铁集团等十多家单位。
  雷呈斌回忆,即便组建当年,由哪个部门主管领导小组也在内部引起了争执。“刚开始各部门间相互推脱,出现了政府指挥得动哪个部门就放在哪管的情况。担任组长的常务副市长刚好主管应急办,当年就暂时由应急办主管。”

ff6f-inhcyca9303281.jpg
1月16日晚,救援现场外的巷道里停着一辆消防车。新京报记者 张惠兰 摄
  将道路塌陷防治工作加入“城市体检”
  2018年3月1日,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发布的第一个国家团体标准《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T/CMEA2-2018)开始实施。
  上述《规范》规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存在疑似塌陷路段,均应进行周期性塌陷隐患检测,其中,城市快速路、主干道、重要道路及商业繁华街道检测周期为6个月;地下管线复杂路段、道路坍塌频率较高的路段检测周期为6个月。
  不过,扶涛涛表示,这一标准在各地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因为塌陷事故在很多城市发生几率不高,还未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主管部门的防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最新防治技术还是新兴事物,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
  近年来,随着地陷事故频发,不少城市也开始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式应对,发展为探索常态化的防治和管理。刘会忠表示,“很多率先暴露问题的地区都已经有了更完善的防治、管理措施。”
  2014年底,郑州市西三环发生“16塌”事故,从2014年4月份开始至少坍塌了16次,引发媒体持续关注。2015年,郑州市政部门引入道路地下隐患探地 雷达检测和排水管道机器人检测,并列入历年城建计划。
  根据郑州市政府官网,从2015年开始,郑州每年探地 雷达检测出地下空洞近30处,管道机器人检测污水管道444公里、3级以上缺陷管道21.16公里,为治理管道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深圳,据公开报道,地面坍塌防治工程成为深圳市2014年启动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三年总投资24亿元,对全市道路、暗渠、管线、基坑和地下工程等坍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实施整治工程。
  如今,深圳逐步在市、区两级政府设置地面坍塌防治办,同时建立起一套涉及28个部门的完整工作机制,并对突发性道路坍塌事故形成一套应急预案。
  雷呈斌表示,对于事故处置方面,深圳本着“谁引发谁处置”的原则:如果事故是排水管渠破裂引起的由水务局专业队伍处置,其他部门配合;如果由修建地铁引起的塌陷,由轨道办进行灾情处置。中间和事后还有专家进行鉴定,实现一套健全的流程。
  多位受访专家还认为,应该把道路塌陷防治作为重要一项内容,加入到“城市体检”中去。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去年3月,住建部启动首批“城市体检”试点,建立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治理“城市病”。长沙、广州、南京等11个城市组成“第一试点方阵”。西宁不在其列。
  刘会忠认为,目前“城市体检”还没有详细的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地下基础设施已经进入中老年,它们能不能支撑城市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承载力,也需要定期体检和评估。
  据悉,目前,针对煤、气、水、电管网等设施,青海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1月17日晚,西宁市政府在发布会上称,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防工程及地下管网隐患大排查、大治理工作。
⊙记者:张惠兰 李云蝶

  青海西宁发生路面塌陷事故
 戏网 发表于: 2020-1-18 00:03:14|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路面坍塌事故停止搜救 1名失联人员失踪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西宁路面坍塌事故停止搜救 已有6名伤者出院

  中新网西宁1月17日电(胡贵龙 张添福 潘雨洁)青海省西宁市官方17日23时许召开第五次新闻发布会称,经过综合研判,17日10时,西宁市“1.13”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决定停止搜救,宣布1名失联人员失踪。截至目前,入院治疗的16名伤员中已有6人出院,10人仍在治疗之中。

4011-inhcyca8148049.jpg
1月15日事故现场交通状况。 潘雨洁 摄
  13日17时30分许,西宁市南大街一处公交车站路面发生坍塌,一辆公交车坠入坑内,致9人遇难,1人失踪,16人受伤。
  西宁市副市长杨小民介绍,在88个小时的全力搜救中,相关部门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果断采取停气、停水、停电措施,在蓝天救援队、矿山救援队等协助下,调度多种大型救援设备、各类应急救援车辆60余台投入救援。

243e-inhcyca8148048.jpg
消防救援人员展开相关救援工作。 钟欣 摄
  杨小民说,截至16日18时,虽已过黄金救援期,但仍未放弃搜救,采取搜救犬、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热成像仪等多种手段,仍未发现失联者,“考虑现场地质条件存在发生建筑物倒塌的风险隐患,同时搜救工作已尽最大努力,采取了所有措施。”
  事件发生后,西宁市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4家省、市级医疗机构8辆救护车、5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医疗救援,同时派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7名心理援助专家同步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aaf2-inhcyca8148060.jpg
1月17日晚间在事故现场看到回填工作已启动。 胡贵龙 摄
  目前,1名腰椎骨折伤员和1名手指骨折伤员,经专家多次会诊后将于18日、19日实施手术,其余伤员伤情平稳,将于近期治愈后陆续出院。对已出院的伤员,医院将进行跟踪随访,将继续安排专家、医生、护士进行三对一的治疗。

18cd-inhcyca8148059.jpg
第五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胡贵龙 摄
  下一步,西宁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防工程及地下管网隐患大排查、大治理工作,切实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自事发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组织应急、消防、城建、人防、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共计1000余人参与救援。 ●
  青海西宁发生路面塌陷事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易团 发表于: 2020-1-17 08:54:00|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路面塌陷72小时:原因尚未确定,搜救仍在继续

源自:界面
原文标题:西宁路面塌陷72小时:原因尚未确定,搜救仍在继续 来源:新华网


文|新华社记者
  1月13日17时30分许,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突然发生路面塌陷。从事故发生截至记者发稿的1月16日17时30分许,已过去72小时,事故造成9人死亡、1人失联、17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紧密配合,争分夺秒搜救失联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发布的消息,目前已找到9名遇难群众遗体,搜救仍在继续。

千名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搜救仍在继续
  13日17时30分左右,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的公交车站,一辆刚刚停靠站点的17路公交车正在上下乘客,路面突然发生坍塌,公交车上和正在车站候车的部分乘客跌落塌陷坑中。就在部分群众展开救援和自救过程中,发生二次塌陷且塌陷坑中发生疑似燃爆。
  国家电网西宁供电公司城中供电中心副主任窦巍告诉记者,南大街路面塌陷,公交车砸向敷设有10千伏高压电缆的电力排管,直接致使电缆排管断裂、电缆本体主绝缘严重受损,造成电缆短路并产生弧光,这是产生疑似燃爆声音的原因。
  事故发生后,当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应急救援、公安、医疗等1000余人,救援车辆30余辆,成立8组救援队按不同专业分工展开搜救,水电气等相关部门切断了供应线路。考虑到事故发生的地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防工程,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应急救援部门立即将塌陷地附近长城医院楼上的人员全部转移。
  截至13日21时,现场救出的13名伤者均被送往附近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救治。在展开搜救的同时,综合视频资料对比、群众报案等线索对失联人员进行确认。
  西宁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左西胜介绍说,事故发生后,找到失联人员是首要任务,救援行动投入了青海最好的救援设备。
  据西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郭伟介绍,医疗救援部门共救治伤员17名,其中,收住入院16名,门诊治疗1名。住院伤员中,1名因腰椎骨折,需择期进行手术,其余均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
  “医疗救援部门对所有伤员均采取专家、医生、护士三对一救治,同时,安排心理援助专家同步对伤员及家属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郭伟说。
  截至1月16日17时30分许,救援部门已经对找到的9名失联人员遗体进行DNA比对,剩余1名失联人员仍在搜救中。
  因救人导致脊柱损伤的孙万红是一名退役军人。当天下午事发时,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刚好路过。面对灾难,孙万红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人,拉住了紧紧扒在深坑边缘的一名小孩和一名少年,但突如其来的二次塌陷将他卷入深坑。
  除了孙万红,很多群众和消防员都奋不顾身投入救援:西宁市湟中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语文老师张宏礼,在拽住一名女性呼救者后,随着第二次塌陷也陷入深坑;一名消防救援队员的鞋子掉了,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中光着双脚坚持搜救……

原因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西宁市南大街路面坍塌事件的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尚未最终确定。
  根据当地政府网站相关信息,西宁各区县近年曾发生多起路面塌陷事件。塌陷原因主要归结为“近日连续降水致使路面下沉,管道基础局部沉降,导致了一条供水主管道发生自然爆裂,造成路面塌陷”“开挖实施排水管道铺设工程,由于该工程结束后已到冬季,气温低造成回填处出现了沉降,同时近期我市雨水量大,其部分路面出现塌陷现象”等。
  “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土质绝大多数是湿陷性黄土,吸水易软化、流动,形成凹陷。”西宁市一名相关行业专家分析认为,西宁市是一个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的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往低处流,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湿陷性黄土变形进而毁坏路基结构。
  一位建筑行业专家介绍,西宁市近年来有多起塌陷事件发生在公交车站。专家调查发现,目前的一些公交车车型自重大、载客能力强,所行驶的路面却是按照以前标准设计的,导致公交车专用道易破损、寿命短。
  此外,专家认为,老城区很多建筑、道路的路基都是依据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建设,难以承载近年来明显增加的降雨量,这也是近年塌陷事件多发的重要诱因。
  这位专家介绍,在湿陷性黄土上建设工程,最安全的做法是换土。此次发生塌陷的南大街在老城区,是西宁解放后建成的一条城区大街,老建筑多、居民多,一次性把“黄土”全部挖走回填难度很大。

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此次事故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而且救援难度大,凸显了在高原地质条件下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警示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丝毫不能放松。有关方面应深入调查研究、因地施策,制定系统性措施,建立筑牢市政道路安全防线的长效管理机制。
  此外,事故防范化解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具有安全生产和环境风险管控职能的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事故风险应对处置体系。
  首先,对城市重点区域尤其是老旧城区的地下设施和道路安全须建立定期的安全普查和探测机制,以“防患于未然”的管理理念,有效预警、防范道路塌陷灾害的发生。
  其次,针对当前地下市政设施的多头管理问题,应逐步理顺相关部门间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进而压实安全责任,形成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从而保障地下空间的有序、安全开发。
  “最好的办法还是科学系统地建设城市管廊”,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建议,在管廊建设前要“透视”地下情况,摸清头绪,施工中严格落实国家标准,完善监测与后期维护。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针对煤、气、水、电管网等设施,青海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
 邵韦 发表于: 2020-1-17 00:53:54|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地陷:谨防“黑天鹅”背后的“灰犀牛”叠加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西宁地陷:谨防“黑天鹅”背后的“灰犀牛”叠加

  视点
  城市发展一日千里,安全与效率的张力也越来越大,管理手段难免滞后于风险演进,这就要求在源头即工程建设质量环节确保安全,尽最大可能防范黑天鹅。
  1月13日,西宁城中区南大街发生路面塌陷,导致公交车几乎以直角姿态陷落深坑,导致10人失联,截至目前已有9人确认死亡。事件发生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力量持续开展救援,部分公众也投入互救行动之中。
  在我国,城市路面突然塌陷造成民众遭遇无妄之灾已经不是第一次,厦门、广州等城市都曾经发生过类似悲剧。尽管地陷原因还有待权威部门的全面调查,但城市安全风险必须落实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精细治理措施,却是一记需反复敲响的警钟。
  城市应急管理要以防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驶入“快车道”。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了60%的关口,并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于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资源、财富向城市不断汇集的过程,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与后果日益惨重,“小灾大害”“轻灾重害”的现象凸显着城市的脆弱性。
  同时,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孪生兄妹”。城市发展伴随着大量的由工业技术滋生的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风险,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使管理手段滞后于风险演进的形势。此外,城市化也与信息化相耦合。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后,经过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恐惧的情绪在人们之间不断放大,影响公众的安全感。
  西宁公交车毫无征兆地陷落深坑后,地下管线发生破裂、爆燃,加剧了损害程度和救援难度。而且,事件的发生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任何人都可能是出事公交车上的一名乘客,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暗合了一条规律:风险越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就越容易造成恐惧。
  事发后,西宁市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开展现场搜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采用无人机照明,保障了夜间救援行动的持续。但再有效的救援也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不能完全挽回损失。应急管理是一个包括减缓、准备、响应、恢复各个阶段活动的闭合流程。以防为主、风险治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上医治未病”的良策。而突发事件的预防不仅仅是应急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必须调动全政府、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安全合格的地下工程,是风险防控源头
  从表面上看,西宁公交车陷落是“黑天鹅”,即发生概率低、但损失结果严重的事件,人们难以预判它是从哪里飞出来的。但是,许多“黑天鹅”背后都是“灰犀牛”群的“踩踏”,即发生概率高、损害结果严重的事件相叠加。
  以我国发生的路面塌陷为例,原因多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地下工程施工单位地基回填不合格,地下供水、排污管线跑冒滴漏导致土质松软,一些建筑项目质量的“豆腐渣”化等。单看某一问题也许不会引发突发事件,但这些因素拼接在一起时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以大概率思维审视小概率事件的逻辑,我们要找到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就有助于消除不可掌控感,进而着力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精细治理:一是加强城市风险的源头治理,即城市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过程中,要贯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念,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的脆弱性、提升其本质安全性,做到不安全就不建设、不安全就不运行。以往舆论常说,地下工程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悲剧提示我们,内外无别,一个坏的良心对肌体的影响迟早会暴露出来,无论是建设者还是管理者,切不可有任何侥幸心理。
  二是加强城市风险的系统治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风险分布点多面广,需要自然资源、水利、市政、应急等各个管理部门切实尽职履责并加强相互沟通、协调、合作,甚至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管同治。
  三是精细治理,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倾、资源下沉,用现代先进的探地 雷达等技术装备武装网格管理单位,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经常化的“全面体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风险管理如绣花一样精细。
  总之,城市安全涉及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全流程。这就如同人的成长:夫妻在计划育儿后,就要节制饮食、用药、戒除烟酒,从根本上保证胎儿的高质量;母亲在孕期要加强营养摄入、甚至开展“胎教”,确保产儿健康、聪明;孩子在一生中都要经常“体检”,不断发现并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一旦生病,就要及时“救治”。同样,城市安全必须注重风险管理,特别是要重视从源头规避风险、从系统角度认识风险、以精细化手段处置风险。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公子了然 发表于: 2020-1-16 23:26:00|显示全部楼层

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72小时直击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72小时直击

  新华社西宁1月16日消息,题: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72小时直击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1月13日17时30分许,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突然发生路面塌陷。从事故发生截至记者发稿的1月16日17时30分许,已过去72小时,事故造成9人死亡、1人失联、17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紧密配合,争分夺秒搜救失联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发布的消息,目前已找到9名遇难群众遗体,搜救仍在继续。

千名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搜救仍在继续
  13日17时30分左右,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的公交车站,一辆刚刚停靠站点的17路公交车正在上下乘客,路面突然发生坍塌,公交车上和正在车站候车的部分乘客跌落塌陷坑中。就在部分群众展开救援和自救过程中,发生二次塌陷且塌陷坑中发生疑似燃爆。
  国家电网西宁供电公司城中供电中心副主任窦巍告诉记者,南大街路面塌陷,公交车砸向敷设有10千伏高压电缆的电力排管,直接致使电缆排管断裂、电缆本体主绝缘严重受损,造成电缆短路并产生弧光,这是产生疑似燃爆声音的原因。
  事故发生后,当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应急救援、公安、医疗等1000余人,救援车辆30余辆,成立8组救援队按不同专业分工展开搜救,水电气等相关部门切断了供应线路。考虑到事故发生的地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防工程,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应急救援部门立即将塌陷地附近长城医院楼上的人员全部转移。
  截至13日21时,现场救出的13名伤者均被送往附近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救治。在展开搜救的同时,综合视频资料对比、群众报案等线索对失联人员进行确认。
  西宁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左西胜介绍说,事故发生后,找到失联人员是首要任务,救援行动投入了青海最好的救援设备。
  据西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郭伟介绍,医疗救援部门共救治伤员17名,其中,收住入院16名,门诊治疗1名。住院伤员中,1名因腰椎骨折,需择期进行手术,其余均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
  “医疗救援部门对所有伤员均采取专家、医生、护士三对一救治,同时,安排心理援助专家同步对伤员及家属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郭伟说。
  截至1月16日17时30分许,救援部门已经对找到的9名失联人员遗体进行DNA比对,剩余1名失联人员仍在搜救中。
  因救人导致脊柱损伤的孙万红是一名退役军人。当天下午事发时,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刚好路过。面对灾难,孙万红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人,拉住了紧紧扒在深坑边缘的一名小孩和一名少年,但突如其来的二次塌陷将他卷入深坑。
  除了孙万红,很多群众和消防员都奋不顾身投入救援:西宁市湟中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语文老师张宏礼,在拽住一名女性呼救者后,随着第二次塌陷也陷入深坑;一名消防救援队员的鞋子掉了,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中光着双脚坚持搜救……

原因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西宁市南大街路面坍塌事件的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尚未最终确定。
  根据当地政府网站相关信息,西宁各区县近年曾发生多起路面塌陷事件。塌陷原因主要归结为“近日连续降水致使路面下沉,管道基础局部沉降,导致了一条供水主管道发生自然爆裂,造成路面塌陷”“开挖实施排水管道铺设工程,由于该工程结束后已到冬季,气温低造成回填处出现了沉降,同时近期我市雨水量大,其部分路面出现塌陷现象”等。
  “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土质绝大多数是湿陷性黄土,吸水易软化、流动,形成凹陷。”西宁市一名相关行业专家分析认为,西宁市是一个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的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往低处流,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湿陷性黄土变形进而毁坏路基结构。
  一位建筑行业专家介绍,西宁市近年来有多起塌陷事件发生在公交车站。专家调查发现,目前的一些公交车车型自重大、载客能力强,所行驶的路面却是按照以前标准设计的,导致公交车专用道易破损、寿命短。
  此外,专家认为,老城区很多建筑、道路的路基都是依据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建设,难以承载近年来明显增加的降雨量,这也是近年塌陷事件多发的重要诱因。
  这位专家介绍,在湿陷性黄土上建设工程,最安全的做法是换土。此次发生塌陷的南大街在老城区,是西宁解放后建成的一条城区大街,老建筑多、居民多,一次性把“黄土”全部挖走回填难度很大。

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此次事故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而且救援难度大,凸显了在高原地质条件下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警示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丝毫不能放松。有关方面应深入调查研究、因地施策,制定系统性措施,建立筑牢市政道路安全防线的长效管理机制。
  此外,事故防范化解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具有安全生产和环境风险管控职能的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事故风险应对处置体系。
  首先,对城市重点区域尤其是老旧城区的地下设施和道路安全须建立定期的安全普查和探测机制,以“防患于未然”的管理理念,有效预警、防范道路塌陷灾害的发生。
  其次,针对当前地下市政设施的多头管理问题,应逐步理顺相关部门间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进而压实安全责任,形成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从而保障地下空间的有序、安全开发。
  “最好的办法还是科学系统地建设城市管廊”,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建议,在管廊建设前要“透视”地下情况,摸清头绪,施工中严格落实国家标准,完善监测与后期维护。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针对煤、气、水、电管网等设施,青海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
 索乐西 发表于: 2020-1-15 20:05:59|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救人黄衣男孩被评为“新时代好少年”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西宁救人黄衣男孩被评为“新时代好少年”

  (记者:倪兆中 马骏)1月13日下午,青海省西宁市发生地陷,一公交车坠入坑中,事发时一名小男孩勇敢救人的行为引发关注。今日(1月15日),新京报记者从共青团化隆县委工作人员处获悉,救人男孩被评为化隆县“新时代好少年”。

19bc-imztzhp2673883.jpg
男孩被评为化隆县“新时代好少年”。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此前报道,1月13日,西宁市红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突发事件,致使一辆公交车陷入坑内,造成10人失联,17人受伤。事发时,一身着黄色衣服的小男孩勇敢救人的行为引发关注。他先将弟弟救出,将其放到路边的安全地带后再次返身救母亲。该小男孩目前身体已无大碍,但其母亲张某已不幸遇难。
  今日,共青团化隆县委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该单位于1月14日派人前往医院看望慰问男孩,男孩不久后就会出院。在其出院后,将会给他颁发“新时代好少年”荣誉证书。
  校对:刘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独听风语 发表于: 2020-1-15 14:45:53|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地陷中黄衣救人者母亲遇难,是当地唯一村医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西宁地陷中黄衣救人者母亲遇难,是当地唯一村医

  (记者:倪兆中 王昆鹏 马骏 实习生:关可馨)截至1月14日22时,青海西宁地陷已致9人遇难。新京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黄衣男孩母亲张某不幸遇难。据了解,张某是海东市化隆县东风村唯一的一名村医。当地村民表示,张某很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大家知道她遇难的消息都很难过。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1月13日,西宁市红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一辆公交车陷入坑内。事发时,一名身着黄色衣服的小男孩勇于救人的行为引发关注。目前该小男孩身体已无大碍,其母亲张某不幸遇难。
  今日,遇难者张某的家属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正在处理后事。据了解,张某是海东市化隆县东风村唯一的一名村医。
  一名在该村经营小卖部的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张某的父亲曾是村医,在父亲去世后,张某接替父亲成为村里唯一的一名村医。该村民称,张某人很好,经常给村里的老人测血压、量血糖等。得知张某不幸遇难,村里很多人都很难过。
  另一名在东风村开电焊铺的村民称,张某生前很关心老人,与左邻右舍的人都相处和谐。对于张某遇难一事,该村民表示得知消息后自己很难过,“就这么一个村医,很可惜”。
  校对郭利
 清魂二畔 发表于: 2020-1-15 12:15:57|显示全部楼层

塌陷事故已致9死 西宁老城区多次因渗水发生地陷

源自: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标题:目击者称公交车内乘客全部逃生,西宁老城区多次因渗水发生地陷

8c0e-imztzhp0972711.jpg
航拍全景 图/张坤
  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遇难人数已上升至9人。
  1月14日晚10点10分,西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事件发生后的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在事发医院对面的西宁市南山路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几个字用粉笔写在黑板上。
  官方公布,事故已找到9名遇难者遗体,另有17人受伤。伤者都被送到地陷发生地附近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救治,其中,收住入院者16名,接受门诊治疗者1名。这些伤者病情平稳,均无生命危险。
  前一日,西宁官方发布数据称,此次事故中的失联人数为10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事故发生地仍处于封锁状态,搜救工作还在进行中。多辆挖掘机在现场作业,可以听到嗡嗡的机器运作声,周边是大量泥沙,地陷的大坑面积达八十平方米,搜救现场有不少消防车、应急救援车停靠在路边。
  15日一早,西宁市区开始下雪,温度比前一天更低,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困难。

e085-imztzhp0972712.jpg
0e9b-imztzhp0972947.jpg
现场搜救 图/ ●

“公交车里的乘客都被救了出来”
  为了帮助现场搜救,地陷后不久,政府采取停电、停水、停气措施,周边商户多已关门。直到14日晚上8点多才恢复供电。
  事发地附近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店铺仍在营业中,老板陈瑛(化名)目击了整个事发经过。她的店面隔着一个丁字路口,正对着红十字公交站。13日下午5点半左右,陈瑛站在门口,突然看到17路公交车车头“栽”了下去。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以为公交车翻了,立即冲了过去。
  走近一看,车头跌进了坑里,坑内有一个管道,不停地向外涌着清水。她还没反应过来,又听到“像变压器爆炸一样”响的爆炸声,地陷的坑里出现了火光,随后泛起浓烟。
  陈瑛担心公交车里的人出事,但让她意外的是,车里的十来个乘客开始往外逃生。她和周围的路人冲上去帮忙,借助绳子将他们拉了出来。陈瑛和身旁另一位女性都看到,公交车里的乘客当时都被救了出来,身体并无大碍。陈瑛记得有一位60岁左右的女性被救了出来后,站在路边懊恼地自语,“今天坐了趟车,怎么就这样栽进了坑里?”
  “车里的人没多大事,主要是旁边掉下去的人(受伤)。”陈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而在公交车外,水流不止,混着周围的土质,坑里很快成了泥潭。一位救援队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地面下出现了巨大的空洞,可能是之前就在持续地发生漏水,所以不清楚地下究竟有多少淤泥。

4dca-imztzhp0972946.jpg
4f39-imztzhp0973064.jpg
事发公交车 图/ ●

老城区多次因渗水发生地陷
  对马超(化名)来说,那天原本是心情不错的一天。13日下午3点半,他从格尔木坐火车回到西宁的家里,洗了澡,到红十字医院看望小儿子。孩子恢复得不错,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下午5点多,他下楼准备坐17路公交车回家。当时他站在那辆公交车车头的位置,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车一停,他就掉了下去。
  马超猜测,这个坑至少有8米深,塌陷时里面已经有了很多水,还有更大的水流从管道涌出,陷坑周边是一些电路和管线。马超抓着周围的管道往上爬,最后被人拉了上去。
  和马超在同一个病房的王东(化名)也经历了凶险时刻。那天,他陪叔叔一家三口从红十字医院做完检查,打算乘坐17路车到小商品批发市场购买年货,等车时遇到了地陷。掉进去后,他拼命地往上爬,滑下去两次,最后抓住了救援者递过来的棍子,被拉了上来。但是14日晚上,他得到消息,50多的叔叔不幸遇难,婶婶和30多岁的女儿仍在失联中。
  事发所在地位于西宁市老城区的中心,周边汇集了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西宁长城医院、传染病医院等5家医院,以及南山路小学、十一中等多所学校,是该市人流量最多的区域之一。
  根据《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西宁的老城区──城中区和城西区,近年曾多次发生因渗水导致路面坍塌的事故。
  2019年6月,西宁城西区兴海路与黄河路十字路口一处斑马线因“雨水侵蚀”导致路面坍塌。
  2017年,西宁一辆公交车的左后轮深陷一处路面陷坑中。西宁供水公司人士排查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排水管网因老化出现破损”。
  2013年7月,一辆出租车在西宁城中区南山路突然掉进塌陷的坑里,与此次事件非常相似。
  青海西宁发生路面塌陷事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8 16:54, Processed in 0.6552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