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瓜子米米|查看: 77880|回复: 112
[医护

张文宏谈不明原因儿童肝炎:存在输入性风险,应对此早做准备

 [复制链接]
83#
 梦幻意境 发表于: 2020-8-8 22:36:00|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再预警:全球第一波疫情没结束!小心温度低、人群聚集的地方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张文宏再预警:全球第一波疫情没结束!小心温度低、人群聚集的地方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唐唯珂)、央视新闻 本期编辑:黎雨桐

  导语:刘世锦表示,今后10年,中国经济的大多数增长潜能都会出现在都市圈、城市群范围之内。中国应构建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谈到未来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时表示,现在全球仍处于“最黑暗的时刻”,即“每天都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新发病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新冠疫情不会很快过去,未来的风险依然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兼具了很强的传播性和致病性的病毒,人类对这个病毒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宿主,病毒现在还处在一个进化和变异期比较突出的阶段。面对这种进化和变异,无论是社会干预,还是科技干预,并不能保证完全产生特异性的综合抗体。”

全球第一波疫情并未结束,中国疫情的最差时候已过去
  谈及疫情的下一步走势,张文宏再出金句,“短期内这个事情也好不了,但是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中国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张文宏教授认为,所谓的秋冬第二波疫情,是以第一波的结束为标志的,现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波并没有结束,所以,“第二波疫情”目前还是伪命题。
  “不管天翻地覆,世界如何改变,秋冬有没有第二波高峰,中国始终是汪洋大海当中一块坚实的磐石。”
  张文宏认为,从实际防控效果来看,中国的城市基本上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疫情防控策略,即在疫苗问世之前,我们能够依靠扩大检测、社区管控、精准防控等一系列策略,使中国成为全球相对安全的区域。
  张文宏表示,有的人会认为如果中国疫情防控得比较好,而别的地方疫情还较严重,就会导致中国的风险很高。然而他表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去想,因为今天的欧洲、东亚等地虽然没有达到像中国这样的疫情接近零增长,但是疫情风险也比较低。”

什么时候才能松一口气?
  张文宏强调,在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上,中国其实并不是孤独的。
  “现在的世界现在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疫情继续高涨,还有一个是疫情基本得到管控,中国无非是基本得到管控的疫情的国家当中做的最好的一个。”张文宏解释道,在疫情防控上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策略都会比较接近,中国并不孤独。
  因此,在疫苗发挥重大作用之前,我国的疫情反应策略会越来越完善。张文宏还表示,随着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经济“双循环”等策略发挥作用,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已经做了充分准备。
  张文宏还表示,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始终要以自己的确定性来应对时刻发生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第一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在都是一些散发的病例,迅速采取精准的防控可以控制。直到全世界范围内都对病毒的防控取得成效。那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松一口气。
  关于“群体免疫”,张文宏称,具体来看,全球确诊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但是根据群体免疫的数学模型,群体免疫不是一两年内可以完成的,可能要很多年才会完成。

秋季开学,小心菜市场、学校、医院
  除了今日有最新研判外,近日张文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还谈及了关于国内秋季开学防控、特效药等问题。
  谈开学:哪里感染风险最大?
  张文宏称,我现在还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消息,9月1日开学我们会采取怎样的一个防疫的态势。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现在整个疫情防控非常到位。各行各业都开始复工复产,我不知道学校下一阶段的复学会以什么形式开始。
  但有一点,我认为一定会比上个学期来讲要有所开放。大家会不断开展一些线下的授课,我们的人群开始聚拢。但在聚拢过程中,仍会面临一些散发性疫情的风险。
  张文宏表示,很显然,风险最大的是人群聚集、密不透风,而且温度比较低的地方,那肯定是菜市场……还有人群聚集的是学校、医院。
  新学期开学以后,如何预防这些潜在的风险?
  张文宏:各个学校还有同学们都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更大程度地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交距离,人群密集时戴口罩,以及继续保持个人的卫生。如果这些都能做到,即使在中国有散发疫情,(它)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影响都能控制到最低。
  开学以后,我们也想所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线下的课程,但是如何开展还要等待教育部与卫健委的通知。

谈特效药: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新冠可能永远没有特效药。对此,张文宏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表示: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对新冠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但事实上科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现如今,有大量的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和抗体药物正在研发的路上。我还是坚持我以前的一个说法,只要这个病毒能够继续在人之间蔓延,最终人类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一定会研制出来,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 相关链接
82#
 豆包七 发表于: 2020-7-19 10:24: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张文宏:我国防控体系强大,在不松懈的心理下继续正常生活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张文宏:我国防控体系强大,在不松懈的心理下继续正常生活

张文宏
  7月18日晚8点48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其微博中就香港和新疆近日陆续出现的新发病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香港和新疆近日陆续出现的新发病例,防控策略上有何异同?
  张文宏表示,乌鲁木齐市近日出现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事实上,中国局部地区出现小规模聚集性病例,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之一,之前的北京也是如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发生后,北京和乌鲁木齐市都迅速重拳出击,开展了大排查,结合流行病学调研和全面排摸,快速开展了精准的“应检尽检”。这样一种主动、快速、精准的防控,其背后是我国政府“零遗漏”、“持续接近零病例”的决心。
  同期,中国香港也出现了新一波的疫情,单日新增病例波动于20-40余例之间。
  张文宏对此表示,不同于北京和乌鲁木齐市,香港早前采取的策略是“应症就诊”,并没有像北京一样再出现第一例病例后,迅速扩大检测,开展大排查和普筛。这背后,是基于香港将病情控制在“低水平”而非“清零”的理念。这样的措施,虽然对于短期医疗资源的耗费是相对少的,但是由此带来的疫情长期波动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可能会更高。
  他认为,“疫情清零”和“疫情长期低水平存在”,这背后所耗费的社会、医疗、人力、经济综合成本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整理和分析,背后也有着各个方面复杂的社会因素。但从目前北京、乌鲁木齐市的经验来看,我们目前所采取的快速反应、精准防控与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已经能够保证当地在3-4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而这,肯定是目前对于我国最优的解法。
  “零星病例虽然仍有发生,中国一直在探索‘最佳的解决方法’,国际上也会逐步探索全球的解决之道,相信中国基于扩大检测的快速清零方案会给国际带来贡献。“他进一步表示,总之,想告诉大家的是,基于我国强大的防控体系,大家还是应该在不松懈的心理下继续正常的生活。生活要继续,吃好、玩好、睡好、防控好,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出的一份贡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1#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20-6-20 12:55:29|只看该作者

关于北京和全球疫情 张文宏作出最新判断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文标题:关于北京和全球疫情,张文宏作出最新判断

  据北京市卫健委最新消息,6月11日至6月19日24时,北京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毒本地确诊病例205例。
  这波疫情以来,北京9天累计确诊超200例。
  面对不断攀升的数字,何时能彻底控制疫情,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疑问。

“北京正为彻底管控疫情加大力度”
  6月20日,张文宏医生对北京疫情做出最新判断:对于疫情演变方向,根据目前北京的防控力度,一般在疫情高峰到来之时的后2周能够彻底控制疫情。

  他在微博中指出,北京正为彻底管控疫情加大力度。目前的传播路线集中在与新发地市场相关的餐饮业人员与采购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上,传播链涉及人际传播或者经污染食材传播。根据这一发现,后阶段的防控将更为精准。
  救治方面,北京聚集全市优势医疗力量在地坛医院展开集中救治,应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高效。

  此前,张文宏评判北京疫情时曾说,“接近零病例”状态将是中国防疫的常态。只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这些散发的疫情定能得到很好控制。

“10天之后
全球确诊病例会破1000万”

  在北京疫情加速管控的同时,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却令人堪忧。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6月20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856万例,达8569962例,累计死亡457388例。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6月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前一天各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确诊病例超过15万例,是疫情暴发以来报告新增确诊病例最多的一天。
  新增病例约一半来自美洲地区,南亚和中东也是新增病例较多的地区。谭德塞说,新冠病毒快速传播、威胁生命,当前世界仍然处于新的“危险阶段”。
  由于目前高疫情国家迫于经济压力,逐渐采取全面开放的政策,这将带来全球疫情的巨大不确定性。张文宏判断,全球疫情还在不断攀升,10天之后会破1000万。
  近期全球多国纷纷加大对于新冠药物的研发投入,而加快疫苗产品研发速度也将成为解决这一全球性灾难的关键途径。在获得3期临床研究结果前,全球高疫情国家可能会启动2期临床研究有效疫苗的紧急使用权限(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特别是在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中进行接种。
  此外,张文宏认为,无论疫苗到来与否,全球性疫情蔓延情况至少要到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在这之前,中国保留谨慎心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倡导公众场所戴口罩、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强化个人卫生的科普教育,在防疫工作继续巩固,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坚决推进经济的复苏,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新常态”。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张文宏医生、@人民日报等聚焦北京地区新冠疫情
80#
 玲系我心 发表于: 2020-6-18 22:24:27|只看该作者

首次!张文宏补选为人大代表

源自:长安街知事
原文标题:首次!张文宏补选为人大代表

  今天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表决通过,确认张文宏的代表资格有效。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这是他首次成为市人大代表。在此次战疫过程中,因通俗易懂地科普防护知识,他的“金句”频上热搜。

  6月15日下午,上海静安区一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八次会议,经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补选张文宏为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今天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经过表决,确认张文宏的代表资格有效。
  张文宏出生于196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目前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银蛇奖等荣誉。
  在此次战疫过程中,张文宏既是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还是网友极为推崇的“网红专家”──通俗易懂地科普防护知识,“金句”频上热搜。

  比如谈到分餐和公筷时,他说:“最可怕的是什么?是别人用自己的筷子给你夹菜。”“你今天不分餐,就是裸奔,很危险。”
  比如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他说:“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你觉得很闷吗?病毒也要被你‘闷死’了,‘闷’两个礼拜。”
  再比如一线医生换岗时,他做了一个刷屏的决定:“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不能欺负老实人!”
  此次补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相信张文宏教授一定能不负众望,履职尽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9#
 蒂曼 发表于: 2020-6-13 22:56:00|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中国会持续处于“接近零(本土)病例”状态而非无病例,各司其职就能保护自己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张文宏:中国会持续处于“接近零(本土)病例”状态而非无病例,各司其职就能保护自己


  今天,北京新增4例新冠肺炎病例,均与新发地市场有关,北京近日出现的本地新冠肺炎病例,属于非输入性的本地病例,在流行病学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当地政府和疾控全面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全国群众予以极大关注。该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上海新冠肺炎专家治疗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昨晚在自己微博中表示,中国会持续处于“接近零(本土)病例”的状态,而并非“无病例”。
  微博一出,数万网友点赞,不少网友评论,“本来已经恐慌了,看到专家这样说,心定了许多。”“总体形势趋好,但我们听张医生话,坚决不放松。”
  据悉,昨天北京通报的两例属于因症就诊患者,此后当地后续流行病学主动筛查的结果也是大家期待的,后续有无进一步的无症状患者发现,有无二代病例出现,还需要继续监测。今天,北京市疾控部门通报,在对新发地采集的517件样品中,有45人咽拭子呈阳性。
  张文宏说,“北京目前已建立的联防联控体系、检测体系(发热门诊网点与检测网点)、病例追踪能力,已经能够即时筛查、早期发现、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只要每个人各司其职,民众在平日生活中注意防护,就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就能让我们的城市免于再次发生病毒播散。”
  他表示,“新冠病毒相对于历史上的其他呼吸道病毒,其传播规律并无特殊,对于散发病例我们只要维持目前的联防联控体系,传播指数可以很快下来,我们可以复归零病例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会持续处于‘接近零(本土)病例’的状态,而并非无病例。”
  张文宏同时强调,“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此采取过度防疫,终止经济和民生的复苏。”
  全球多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
78#
 梅溪河 发表于: 2020-6-7 18:55:47|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新著海外版问世:告诉全世界我们做了什么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张文宏新著海外版问世:告诉全世界我们做了什么,供他们参考

  张文宏表示,将这些思想和经验翻译成外文输送到全世界,“不是教育全世界,而是告诉大家我们做了什么,供你们参考,我们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
  6月5日下午,由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主编的《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海外版新书发布会暨捐赠仪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举行,这意味着,继今年4月10日《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英文版译稿启动以来,目前已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本三个外文版本正式出版问世。
中文版、法文版、英文版、西班牙文版《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书封。
  据介绍,《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电子版自免费发布以来,点击量已超过5400万人次。在此之前,张文宏已将该书的版权无偿授予复旦大学出版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该书的多语种版权免费输出全球。在发布会上,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桂永浩表示,新冠疫情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全球范围内还处在非常复杂的状况。相比中文版的出版,《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外文版的出版难度更大,但复旦大学出版社通过全球招募译者,以最快的速度将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和西班牙文版,联系海外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个过程只用了一个多月。
3月27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发布张文宏新书海外版翻译招募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图为当时收到的试译稿。
  作为该书的主编,张文宏在活动现场对全球征集的39位翻译志愿者表示感谢,他坦言,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非常好的管控,但随着国际疫情的不断发展,中国经验也要和国际进行交流。面对已经可以摘下口罩的现场参与者,他表示,“我自己觉得大家最需要我的时候是都戴着口罩。”
张文宏在《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海外版新书发布会暨捐赠仪式上发言。
  “为什么疫情来了,全世界控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张文宏说,面对这次疫情,有的国家两到四个月就已经完全控制,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阐述这个问题。他以天花的防控为例,认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依然是追踪和隔离。伍连德和颜福庆在1915年创建了中华医学会,他们的抗疫故事被写进历史。张文宏认为,《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这本书也会成为历史。
  从基础到临床,从疾病的开始到研究、诊断、治疗,张文宏所在的团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了这本书。而在他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接地气。无论是在疫情最为严峻时做出2-4个月中国疫情会结束的判断,还是闷在家里,一天吃几个鸡蛋等,这些话语都非常通俗,但其中的核心却是“科学”。这也是这本书最为核心的要点之一:科学家在疫情不同阶段是怎么判断的。
  同时,张文宏认为这本书同样是一种记录,“若干年再回去大家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非常清楚这是什么病,发生了什么,这些人、这些前辈那些时候做了什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张文宏表示,将这些思想和经验翻译成外文输送到全世界,“不是教育全世界,而是告诉大家我们做了什么,供你们参考,我们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
  《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成员编写,详细介绍了2019冠状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病毒的基因组和分子结构、免疫学及疫苗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国内外关于该新发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亦有详细论述。同时,还介绍了关于如何在医疗机构进行个人防护和院感控制等热门话题,并收录有《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出版的中文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作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华山医院感染科前主任翁心华担任主审。在活动现场,身为张文宏恩师的翁心华表示,“高铁很发达,但总还有人要坐绿皮火车,感染科医生就是坐绿皮火车的。”在他看来,“这本书是后继有人的标志”。
张文宏与恩师翁心华(左)。翁心华也是《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中文版主审。
  该书中文版自今年3月出版以来,复旦大学出版社与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通力合作,经过翻译及编辑团队的努力,推出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本。其中,《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英文版《COVID-19 From Basics to Clinical Practice》5月底由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电子版和纸质版,法文和西班牙文版也由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正式出版纸质图书,电子版同步上线。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严峰表示,后续其他语种的翻译本也在准备之中。出版社方面现场透露,目前,意大利语、俄语、德语、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等语种的翻译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7#
 倦人儿 发表于: 2020-6-7 08:56:00|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上海不欺负老实人 做事情托关系的机率很低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张文宏打广告:上海不欺负老实人,做事情托关系的机率很低

  是什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留在上海?张文宏给出答案。
  北京时间6月6日晚上9点,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造的“留·在上海”(Make Shanghai Your Home)全球直播对话留学人员特别活动,在哔哩哔哩、澎湃新闻等线上平台成功举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20年6月6日,张文宏在“留·在上海”全球直播对话留学人员特别活动现场。上海市人社局 供图
  多位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精英代表“面对面”与海内外网友互动,拉开2020年“留·在上海”(Make Shanghai Your Home)海外人才品牌系列活动大幕。
  在此次直播活动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现场直接为“留在上海”打起了广告,既有深情款款的温度表达,也有犀利深刻的态度传递,在频频金句中展现对上海的认可和热爱。
  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后,张文宏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中国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美国芝加哥州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的工作。
  “我有无数次机会可以不在上海,但是最后我变成了上海人。”张文宏在海外访学与上海工作生活经历的分享中谈到,对于一个留学人员来讲,尤其是在海外待的时间比较长的留学人员来讲,一个舒服的环境、宽松的环境,对自己的人生来讲最为重要,“哪怕我创业不成功,至少我还有生活,我还可以舒服,是不是?”
  他认为,上海各方面给自己最大的感受是舒服。上海的很多方面体现了包容性,海纳百川,让每一位有一技之长的人在这里都能感觉到舒服。所以对于一个海外人才来说,“上海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拥有的城市”。
  张文宏还说,他个人觉得,上海这个城市不怎么欺负老实人,并且做事情托关系的机率很低。“上海不需要这样,上海的整个系统运转很有序,和你是否认识‘局长’没有关系,这就是这个城市的可爱之处。”
  他还说,上海永远给大家的感觉是不那么强势,但是城市的各方面工作又做得比较到位,整个社会都崇尚一种工匠精神。
  “整个城市在各行各业,你只要是精英,在这里社会一定有你的一席之地。你如果不是精英,上海这个城市也会让你生活得舒服。”张文宏打趣说,“我在上海至少生活了30年,交税也交了不少,但这个城市给了我更多,所以我非常愿意给上海打广告。我一般不给任何地方打广告,但是为上海打广告,是一种感恩。”
  张文宏还说,对于这次抗疫来说,上海能够重回“Normal Life(正常生活)”,得益于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共同协作和抗疫团队的互相包容。
  “经历了第一波疫情,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已经变得更为强大。随着中国的重新打开,我们会发现很多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会陆续回来,为这个回来,整个上海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做了充分的准备。未来可能会出现疫情的反弹,而我们这个体系里的每个团队会持续工作,为整个上海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这就是normal life。”他表示,在上海不断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进程中,欢迎更多的海归人才参与其中。
  在疫情防控、是否回国、怎么回国等海外留学人员关心的问题上,张文宏给出了专业建议。
  此外,直播活动中,科技创业代表、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以自身归国创业的经历,展示上海在城市精神和营商环境方面对于创业者的吸引力,分享了“格局、协同、执行”的六字箴言以及与国家同频共振的重要性,期待与更多的归国人才在上海共创属于中国人的“AI(爱)国梦”。
  新业态从业代表、B站人气UP主“逍遥散人”,以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亲身经历,诠释了留学归国人员可以在各行各业报效祖国。
  留学生代表、诚信志愿者曹元元分享了自己临近毕业的迷茫、焦虑,以及在职业寻觅时通过“留·在上海”(Make Shanghai Your Home)品牌活动获得的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坚持“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海外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把上海打造成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之一。
  “留·在上海”(Make Shanghai Your Home)系列活动是上海市人社局致力打造的充满温度的海外人才工作经典品牌,在“国际视野、城市精神、人才价值、创新加速”的定位下,关注广大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的所思所虑、所想所盼,比如留学人员落户、海外人才居住证等人才政策,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提供第一桶金支持的浦江人才计划,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最全最新资讯,最新的工作岗位、择业辅导、创业资金、创业导师等信息,努力提供“政策补给站”、“资源链接口”、“发展助推器”的集成式立体服务,用有温度的内容、有态度的活动、有高度的视野集聚全球青年人才,助力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在沪发展。
76#
 牛行天下 发表于: 2020-5-20 23:25:43|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疫情新常态下,大家对偶发散发病例要做好心理准备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张文宏:疫情新常态下,大家对偶发散发病例要做好心理准备

  近日,上海通报了两例本地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引起大家的热议。

张文宏微博截图  8e4f-itvqcca9445914.png  保存到相册

  5月20日晚9时17分,张文宏在其微博对此情况表示:首先,要承认目前国际上仍处于疫情发展中期,中国处于疫情后期。有症状的患者已经得到充分的隔离救治,但是仍会有少量无症状患者。目前属于无症状患者的消化期,发现比不发现好。两名患者来沪时均没有症状,而后相继被确诊。在疫情新常态下,此后各地逐渐会有偶然散发确诊病例是大概率事件,大家应该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其次,张文宏解释称,就算现在没有散发病例,在国际社会再次互通重启后,也会继续出现这种情况,大家要习惯。但是公共卫生体系必须强大,这可以防止小火星酿成大火。广大民众也要继续对疫情有敬畏之心,应该要适应勤洗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适当的社交隔离(大量人群聚集时佩戴口罩等)等措施。
  目前两例输入性的本地病例均被顺利筛查出来,尚没有发现二代病例,不过还需要继续监测。
  他指出,上海目前已建立的联防联控体系(海关、道口、疾控、医院、社区的联合)、检测体系(目前上海已有多个新冠核酸检测定点机构)、病例追踪能力,已经能够即时筛查、早期发现、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只要每个人各司其职,民众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就能让我们的城市免于再次发生病毒播散与肆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5#
 屁巴虫 发表于: 2020-5-7 12:15:28|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我们要为全球性的“新常态”风险做好准备

源自:第一财经网
原文标题:张文宏:我们要为全球性的“新常态”风险做好准备

  何为新常态?
  “新常态”当然是针对“旧常态”而言。旧常态乃是疫情来临前的世界。按照美国抗疫专家福奇的说法是“疫苗来临之后,我们很难回到疫情来临前的那个世界了”。
  那如果非要回去呢?就是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我们也要回到过去的好时光呢?那自然就是“新常态”了。在国外,“新常态”就是伴随着每日有新增病例,但我照样开工、复学、复市。对我国而言,就是全面恢复经济、学校、开放公共场所,但又不得不面对输入性疫情的风险以及相应的极大的防控压力。
  哪些国家强行展开“新常态”了?
  全球疫情目前未被完全控制,欧洲刚刚看到新增病例降低的曙光,美国新增病例尚在高位徘徊,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亚印度、南美巴西以及非洲各国,疫情的峰值还迟迟未见,仍处于持续爬高期。
  东亚风景独好,但气氛却更为紧张。东亚各国如中国、韩国等国家继续严防死守。
  欧洲普遍接受“带病上岗”,我们也看到意大利、美国部分州县每天仍有上百甚至上千病例的前提下,积极开始复工。
  为何之前疫情控制好的国家气氛紧张,如新加坡在出现劳工营疫情暴发后随即关闭学校,而欧洲在疫情尚未完全被管控之际却开始复学?究竟什么是常态化疫情?
  常态化疫情下,为何大家的解读和举措会如此截然不同?疫情未被完全管控前开放社会又是否会存在一些风险呢?

欧美带病重启面临的风险和管控策略分析
  那么,欧美一些国家,在每天仍有上百甚至上千新发病例的情况下,一旦复工复产,又会有什么风险呢?


  对于已经确诊病例破百万且每天新增病例都仍有2万+的美国,一些州,如得州、佐治亚州等却已宣布部分复工计划。意大利在仍有1000+新增病例的情况下,也于5月4日开始了部分复工,正式进入与病毒共存的抗疫第二阶段。其背后的原因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卫生医疗体系等众多因素。复工举措下,随之带来的第一个风险,就是可能的疫情二次暴发和对于民众健康的威胁,紧随其后的就是医疗系统可能再次面临的巨大压力。
  欧美国家的防疫专家是如何管控复工举措后的反弹风险和医疗系统面临的崩塌风险呢?
  笔者在今年3月份曾召开一次国际多学科抗疫论坛,德国病毒学家陆蒙吉教授比较清晰地介绍了德国的抗疫方略。这样的公共卫生应对方略并非临时拼凑而成,而是在疫情来临之前已经有的应对方案。总体目标是把疫情控制在“医疗体系可控范围内”,避免造成医疗挤兑和过高病死率。
  欧美国家这种策略可以被称为“锤子和舞蹈(Hammer and Dance)联合适应性触发策略”的防控模型。通俗来讲,就是疫情暴发时候采取积极措施,包括封城封市等限制社交距离的“猛击”方法,达到阻遏疫情,将疫情高峰控制在医疗体系可以承担的范围内。一旦疫情被阻遏,病死率逐渐降至可以被接受范围内,那么社会将逐步放开,又逐渐恢复“跳舞”的阶段。


  美国人Tomas Pueyo首先提出了“锤子和舞蹈”这个命名,但适应性触发策略概念源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即在疫情暴发期首先采取类似锤子样的严厉的压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居家令、严厉的社交隔离等。而随着疫情的好转,如果该地区疫情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消灭,则可以设定某些特定指标作为阈值触发点。这些特定的指标主要是新增病例数,重症住院病例数和当地可以容纳的床位数,如果重症出院人数超过重症入院人数,社会就可以逐渐开始开放。也就是说若这些变量降至某个阈值,政府则会放松部分的防疫措施,而如果该变量再次升至这个阈值,达到触发点,也就是说超过一定的发病上升速度,当地的医疗能力不再能够承受,并且病死率有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上升,那么必须立即进一步提高防疫措施的严厉程度(这个阈值大多与当地医疗能力极限相关)。这样,整个地区的疫情就可以在初期的严控后,呈现一种类似于“舞蹈”的波动感,一直维持在一个当地医疗卫生资源最大负载的范围内。

“带病重启”将延长全球消除疫情的时间节点
  本次疫情的管控,全球采取的措施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强调社交距离,不同的是各国措施采取的时机及执行力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所有的措施,包括居家令、关闭公共场所、戴口罩等,都是为了减少人与人的密切接触机会。做得越早、越彻底、越坚决,效果越好,如中国。但如果执行打折扣,或者不愿意付出经济上和个人出行自由上的代价,那么若是碰到像新冠这样难缠的病毒,则在短期内就难以彻底获得抗疫的胜利。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这些仍有较多每日新增病例的地区开始全面复工之后,说明当地政府已经决定采取“锤子和舞蹈”的策略了,这也意味着他们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本地疫情的可能性已经没有,后面必定会面临疫情的二次上升,唯一能做的是管控上升的幅度,仍然维持一定的社交管控,防治疫情出现再度“暴发”,也就是采取疫情有“反复”但不构成“暴发”的策略。
  这样看来,夏天结束疫情的可能性是真没有了。
  全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何时可以消除?
  在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持续呈现全球化多国聚集性暴发的态势下,欧美一些国家事实上进入了“新常态”。欧洲一些国家开始接受公共场所戴口罩,回归工作。社会开始全面复工复产。此时会出现病例数的增加和重症病例的攀升。
  但是另一方面,各国都极大地提高了检测能力,大批的轻症与无症状患者会被检测出来,同时处于高危状态的老年人会采取降低社交密度的方法,双管齐下,欧美的病死率会进一步下降。当病死率低于常规流感季的病死率的时候,全球可能会走出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同时也就意味着势必要在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会逐渐开放边境。
  随着欧美的疫情逐渐得到管控,维持在低水平的延续之际,南美、南亚以及俄罗斯逐渐也会从严厉管控的措施中走出,由于难以达到中国与韩国等国家接近于完全管控的水平,将可能不得不追随欧美进入一个低水平与疫情同在的“新常态”之中。
  当各国的疫情均降低至可控的低水平但未完全消除病毒的阶段之际,世界将会逐渐重新开放,一旦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疫情的管控程度取消国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时候,则预示着全球同步进入“新常态”。

全球“新常态”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
  如果在三个月或者半年之后,全球进入“新常态”,国际卫生组织不再延续“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之际,疫情控制良好的国家,包括中国,将面临重启的口岸输入压力,口岸输入人群将数十倍于今天的输入量。此时,我们的“新常态”可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3~6个月的应对期。我们要为全球性的“新常态”做好准备。
  此时,国内多个区域偶尔出现散发的病例,甚至小范围的成簇传播都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只要一个区域的社区散发病例不多,且大部分可以快速诊断、溯源,密接者可以得到迅速隔离,那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社区传播还处于较好的控制中。这其中,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等地目前都已经处于这个阶段。
  亚洲多个地区和国家在这次的疫情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早期采取了及时、强力的防控措施,使得疫情最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区暴发,因此目前仍能通过防控、筛查等方法,控制疫情传播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而在疫情高峰期得到控制后,虽然每天仍有少量病例,但通过完善的检测体系、流行病学溯源、输入病例防控和持续的社交隔离等措施,各地区就可以在复工复产的背景下较长时间地维持每日少量病例的情况,而不会造成进一步的社区二次大暴发。
  可以说,对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老百姓,只要我们继续注重社交隔离措施,配合政府的相关防疫政策,就算有零星散发的病例,疫情再次大暴发的风险也是较低的。
  因此,对于我们国家,当我们在早期通过举国之力彻底控制住疫情后,如何在复工复产的背景下较长时间地维持每日零病例或少量可溯源的病例,进而避免造成进一步的社区二次暴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也是中国在常态化下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我国,多项举措已经开展和实施。

中国针对“新常态”的战略储备
  这个五一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亲临上海购物节,全国多个省份一把手亲自“带货”,全国积极展开“消费节复工复产复学复游复消费”活动,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活都在快速“复常态”行动。
  “复常态”易,保持“新常态”难。
  特别是全球的“新常态”下,我们如何保持对疫情的完美管控,不出现较大规模的社区传播,不影响常态化的生活,对我们国内的疫情后时代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此时,东亚各国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一个起跑线,欧美各国是一条起跑线,而南亚与南美以及非洲等疫情后发国家又是一条起跑线,全球性的疫情管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新冠病毒将极大地颠覆大家对于传染病的认知,甚至影响各国对于全球化的态度。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能否打赢这场“新常态”抗疫战,已经关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的未来版图了。
  疫情防控要进入常态化,中国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布局?全国各地也纷纷推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为中国应对全球性的“新常态”提供了方案,这个方案在未来的1到2年内将面临全球性疫情的考验。
  全国各个城市应根据当地情况,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并不断进行强化。在“新常态”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捕捉病例网络体系,发现病例后有强大的病例追踪体系,出现局部性的暴发后有完善的紧急救治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学搭建防控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区域、分等级评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实现应急工作精准高效,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同时,科学防控对科技储备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中国在诊断、药物、疫苗、基础研究、临床整合救治等方面均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为可能发生的二次疫情暴发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
  如果前一阶段我们赢得了一场疫情阻击战,是依靠中国政府的巨大决心、广大医务人员的奋战、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奉献、广大民众的配合与理解,那么这场“新常态”抗疫战比拼的则是国家的韧性与智慧了。
74#
 原滋缘味 发表于: 2020-5-3 06:32:29|只看该作者

张文宏为何要对这些人说,“别做梦了”?

源自:解放日报
原文标题:张文宏为何要对这些人说,“别做梦了”?

  在历经数个月的鏖战之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所带来的信号,却有正反两面──国内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无疑是令人信心倍增的好消息。但全球疫情的走势,及其广泛且很可能极为深远的次生影响,又让人无法轻言乐观,更难有松懈。
  既有信心,也不乏纠结,这是眼下颇为常见的心态。能否适应“常态化”,很大程度上就在能否调适好这样的心态,怎么在纠结之中找到一种平衡。往小了说,它关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与状态;往大了说,它直接指向全社会的一种风险观。
  谁都感慨,新冠实在是一个捉摸不透的病毒。而这场疫情早已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成全面冲击全球经济的重大事件,更可能深刻影响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化走向。其所触发的一系列关联性风险,尤其是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前景的冲击,带来了空前严峻的考验,亦让我们对“风险社会”有了极为真切的感知。
  应对风险,必须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复杂程度多年罕见、堪称“百年一遇”的风险面前,不能没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
  仅说疫情,国内疫情防控至今,成果有目共睹,但中央至今没有使用“胜利”二字。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并没有打完的“仗”,此刻的些许松懈和对潜在风险的些许轻视,都可能让先前的成果付诸东流,甚至酿成“更大的风险”──“五一”当日,近来出现疫情反弹的黑龙江被国务院全国通报,就是一个明确的警告。
  看不到风险,往往是最大的风险。从鏖战到常态,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应下降,更不能对风险“零认识”。但另一方面,常态化下,同样要杜绝一种片面追求“零风险”的倾向,不能稍有风险就大惊小怪、畏手畏脚,甚至惊慌失措。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往往无法回避,也不必回避。很多时候,“零风险”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不可能真正达到,也不能等一切风险都归零了才考虑其他工作。这是理解“常态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国内疫情高发阶段已经过去,但仍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偶发、散发。同时,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需求已经日显迫切。对风险保持必要的淡定,避免“因噎废食”,同样是当务之急。
  不妨听听“网红医生”张文宏的大白话:“很多人认为,现在疫情应该一个病例都没有,我们才可以回到一个正常生活。那我现在告诉你,你别做梦了,这种生活是不正常的。”──全世界大流行的状态下,出现偶发病例并不奇怪,彻底消灭风险倒是奢望。如果以“存在风险”为由,动辄采取“一刀切”的、不合时宜的措施抑制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发展需求,或是因为风险就心安理得地不作为、慢作为甚至阻碍他人作为,由此产生的社会运行成本和发展迟滞后果,同样是“更大的风险”。
  比之奢望风险“归零”,“常态化”更需要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同风险“共生”甚至“共舞”。这意味着正视偶发风险的存在,并通过及时有效的预警、监测和防控措施,迅速地“控制”风险,并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快发展。而正确风险观的背后,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展观和治理观。
  能够客观认识风险,这是科学;能研判并防控风险,这是能力;能在防风险的同时推动发展、优化治理,这是担当。“常态化”下防风险,更要讲科学、更要提能力、更要有担当。
  我们需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从最坏处着手,争取最好的结果而面对世界终将开放、正常交往终将回归、发展终究要向前推进的大势,身处上海的我们,需要多一些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意识,去支持市场加快活起来、经济加快热起来、社会加快好起来,进而逆势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节奏。
  当然,我们亦需要让一张风险防控之网织得更细、更密,用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支撑起同风险“共舞”的深层自信。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源自:海沙尔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4 03:15,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