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11|回复: 10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4 11:13:5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老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

 [复制链接]
魏明生/文
道德、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老子和庄子主张的道,则是人类文化三大支柱的统一。老子本无心于艺术,却提出了艺术的基本原则,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养生修炼和艺术精神同时推向了最高境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4 21:58:06编辑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魏明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魏明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两块钱一刀 泸州酒店业最佳宾馆投票
2# 四姑娘山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4 11:17:1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老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一)

作为表现人类社会本质和精神世界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情感活力。音乐、舞蹈、竞技等动的艺术给人以动的情感,而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静的艺术给人以静的情感。艺术精神是人类对审美情感的自觉,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美的感受,来自于主观的难以言表的良好心理状态。前者既受客观对象的制约,又受主观认识能力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依赖性和局限性;后者不受时空限制,最能使人达到实现自我、确证自我的心灵满足和精神慰藉,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性、超越性和回归性。养生活动直接产生审美情感,但是处于低级阶段的养生活动,以活命为目的,从本能出发,渴则喝水,饥则觅食,吃饱喝足产生满足感,有声音,有动作,但没有艺术精神的自觉,不能产生艺术,也不能产生艺术精神。
技能形态是养生行为方式的高级阶段,表现为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目的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高级阶段的养生活动以技术能力为前提,包含在技术之中的世俗艺术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和形成的。

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里的“知美”指的是对客观存在的美好事物的认知而产生的美感;“为美”则是对美感的刻意追求,这种追求必定是技术性的。意思是说,对于美感,应遵守自然法则,无为而治,人为地运用技术能力刻意追求,就会走向反面。老子认为,人们对于技巧的运用,通过音、色、味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快感,应采取“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捪之不得”的态度,因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五色”、“五音”、“五味”所采用的手段是技术能力,作用目标是人的感觉器官,造成的后果是强化人的欲望,掩损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包含在技术中的艺术,是不可取的。“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同上)为腹,指以物养己,以利生存;为目,指寻求声色味之娱,满足于感官刺激。去彼,即摒弃外物声色味的引诱,“去甚,去奢,去泰”;取此,即取天地精气,取其道之“淡”。“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庄子也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显然,老庄对世俗艺术的否认,出自于道和德的人生最高境界,即最高艺术精神的自觉。

庄子对于艺术与技术的能力,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他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下。”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艺”是一种能力,属于“技”的范畴,而“技”又是分属于“事”、“义”、“德”、“道”等不同范畴的,“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意思是说,作为技术能力的发挥,只有归于道的最高境界,才能得到最佳艺术效果。否则将从五个方面失去艺术技能的本性,即:“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心飞扬。”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对待世俗艺术的态度和老子基本一致。老庄关于“去彼”“取此”“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告诫,是针对修道养生而言,并非着意于对世俗艺术的批判,却于无意中击中了世俗艺术的要害。历史的特别是现实的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为人生而艺术者能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为艺术而艺术,为金钱而艺术,轻则目盲、耳聋、口爽(伤)、发狂,重则猝死者亦不胜枚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4 22:00:33编辑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4 22:05:19|只看该作者

老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二)

老庄在否定感觉艺术的同时,树起了感受艺术的大旗,那就是经由智能形态到达超能形态的最高艺术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基本观点,并说:“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指的是超能形态下体现的的大美,即道美、德美、天美、地美,其形,其音,其妙,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由大美而得大乐,大乐又称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将道称做天,将精神称为神明,所谓“天地并”,“神明往”,即指人与天地精神的交往。宇宙间除此之外,难道还有超过“天乐”的所谓艺术吗?没有。老子所主张的大巧,本于自然,返纯归朴,看似笨拙,浑然天成,绝非世俗之雕虫小技。庄子称这种大巧“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反称其为“拙”,意即大道之艺术创造,与世俗之巧不可相提并论。老庄的“三大”艺术精神,实际上是道的艺术精神,是进入道的最高境界之后感受到的美、乐、巧,即感受艺术。老庄的感受艺术,来自于养生行为方式的超能形态。超能形态的养生修炼,以修道成仙长生不死为最高目的,根本途径是“道与人合”,关键在于“人生”二字。庄子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这里的宗、精、真,意义相近,共同点在于都是指道的本质特征和道的最高境界,区别在于宗而全,精而纯,真而朴,是道的最高境界的三个层面,得道者进入三个不同层面的最高境界,因而有天人、神人、至人之别。“至人”即仙人、真人,“至美至乐”之人,亦即老子之谓“善摄生者”和庄子所谓“养生主”。《庄子》一书中关于“至人”的论述颇多,并且引用了老子的两段话,其一:“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谓之至人。”其二:“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这两段话在《老子》一书中是没有的,尤其重要。“至人”之“至美”即人性美──德美。何谓德美?即《易经·系辞》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美来自于“至道”,“道生之,德畜之”。据庄子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至道”,老子说:“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于是,庄子得出结论:“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生,对生者、被生者、授生者、养生者、观生者,都会产生至美至乐的感受。但是,这种由生之大德而来的“至美至乐”,只有化而为道才能有所感受,因为“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至人之大美大乐化而为之大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既是养生修道的最高境界和完美人生,也是最完美的艺术精神。老子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缔造者,也是最伟大的养生修炼实践家。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是一部养生修炼的教科书,汉朝的河上公、晋朝的葛洪等注家就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进行注释的。今人黄友敬先生也说:“老子一传宇宙自然之真,二传中华先祖之真,三传自身修炼之真。”老子所传“自身修炼之真”,集中体现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致虚极,守静笃”,“大智若愚”,“上善若水”。老子把这种修炼的工夫称之为“摄生”。摄者持也,指对生命的保持与把握。“摄生”即养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养生观人生观,直接使用了“养生”一词,作《养生主》一文,主张通过“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等“道之真以治身”的修炼工夫,扫荡现实人生,到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人生理想境界。老子和庄子都是修炼成真的“至人”、神人,他们的修炼进入到了养生行为方式的超能境界,称其为“超人”亦不为过。老子和庄子都是“善摄生者”,都是“养生主”,本无心于艺术。然而,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是为人生而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所到达的人生最高境界,应归于艺术精神之上,“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9、30。
4# 金佛山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4 22:16:30|只看该作者

老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三)

老庄的道法与道术,是以追求道美、德美为目的,是为人生而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老子所谓“道法”,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核心是“道法自然”。符法艺术遵循“道法自然”的根本法则,以“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为其本色和重要特征,达到超现实的“朴素”美或“纯素”美。庄子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纯素之道,唯神是守”,“能体纯素,谓之真人”。朴素或纯素是老庄所主张的人格美在符法艺术上的体现。然而这种朴素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实现其艺术升华。老子所说的“道法”,庄子称之为“道术”。庄子认为,“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宋鈃、尹文等人“闻其风而悦之”,各得其法,各有所用;“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意思是说,关尹和老子对古之道术“闻其风而悦之”,创立以“常无有”为宗旨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修炼成为“古之博大真人”。这个古已有之的“道术”,在艺术形式上的表现,就是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的符法艺术。符法艺术在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典籍、文献和道教经书中,有相当普遍的记载;大量陶瓶、陶罐、砖、石、碑、木简、竹简等文物上,也非常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原始符号在文字产生之前,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承担着人人交流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是人神交流的工具。随着文字、图画的产生,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更加完美的符图。当文字从符号中分离出去,成为社会交流的工具之后,原始符号继续承担着人神交流的任务,由原始宗教和早期道团组织继承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品类繁多的符法艺术。 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神交流的工具,关键在于神韵。符法艺术作为修道养生的道法与道术,是老子所谓“精之至”,庄子所谓“神明”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媒介,兼有颂吉解厄、祛病禳灾,消除心理障碍,治疗生理疾病等法术效力,其艺术精神贯串于画符、观符、持符、用符的全过程,以达到人人交流、人神交流的双重艺术效果。“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对,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道法会元》卷一)神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个人特性。人有“至诚”之心,方能精精相对,神神相依。符法艺术的神韵,出自作符人养生修炼最高境界的“心斋”。“天以龙汉开图,结气成符;人以精为神到处,下笔成符,天人孚合,同此理也。” (同上书卷四)由心斋所出的神韵,通过作符的过程展现出来。中国符法艺术是以原始符号为基本元素,以“道法自然”为基本原则的根源性艺术和超级艺术。作为根源性艺术,其基本元素是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作为超级艺术,一方面是“圣人立象以尽言”的可视性载体,人神交流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道法与道术,养生修炼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符法艺术涉及到天地万物真实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同道德、艺术、科学三大文化支柱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奇特、最复杂的文化载体,是在中华民族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枝艺术奇葩,并且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2]。[2]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与艺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9,246-27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4 22:32:34|只看该作者

老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四)

人类社会由物本转变到人本之后,迅速进入了能本世界潮流。“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漠,而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3]这一观念反映到艺术界,艺术理论家们在批判了艺术再现主义和艺术表现主义之后,提出了美感“超越论”。“超越论”者认为,人求生存的意义主要靠“灵性”而不是靠感觉,灵性是在事实世界发现价值的能力,由这种灵性的能力产生的“美感是超越的,因为美感是一种意义感。”[4]老庄养生修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艺术精神,恰巧是这种美感超越论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第一,超越时空。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母”,是对时间的超越,是向上的超越。《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在《尚书·尧典》中称做“旸谷”,指太阳出生之地。道为“万物之母”,太阳亦为所出,是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对空间的超越,是向下的超越。这种对时空的超越,是最大极限的超越,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远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超越时空是由道而产生的精神世界同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人在这种过程中得到的美的愉悦和满足,不是凭感觉而是凭感受。瑞士诗人阿米尔(H.F.Amiclli)也有过“宇宙之梦”,他这样写道:“在此梦中,人把世界含融在自己的胸中;而觉得满饰星辰的无穷,是属于我的东西。这是神圣的瞬间,是恍惚的时间。思想从此世界飞翔向另一世界。”[5]阿米尔的“宇宙之梦”,还有弗洛伊德所说的“梦幻艺术”,都比不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现代科学的发展,已把从地球之外看地球变成了现实,正在向从太空之外看太空前进。 第二,超越万物。老子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老子告诉我们,强之为名的道,似乎是恍恍惚惚,不可言状,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象,物的初始;物,即天地万物;精,物中之精华;信,道的信仰演绎成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管子·内物篇》说:“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人生乃气之极,天之精,“彼特以天为父”。道神为阴为母,是道的人格化;道精为阳为父,“其精甚真”,是真实可信的人,人是道神与道精结合的产物,是天下万物之之精华。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人同道、同天、同地相提并论,是至高无上的贵生观。“道曰: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静致无为之意,即与道合。”(《无上秘要》卷五引《妙真经》)“道大”与“人大”是合而为一的,道与人合的核心是人,人与道是鱼和水的关系。正如唐代司马承祯所说:“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人与道合,与天合,与地合,超乎万物之上,因而能够长生久视。人能超越万物,在人类对天地万物对死亡无限恐惧的时代,可说是振聋发馈,惊世骇俗。艺术再现主义之所以主张“艺术就是模仿现实”,心甘情愿地屈居于天地万物之下,正是缺乏超越万物的勇气。第三,超越自我。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是超越自我的的最高表现,关键在于无己,无己则自然无功、无名。“今者吾丧我”,也是指的无己。无己来源于道的修炼,本于“心斋”与“坐忘”,即所谓“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通过坐忘“离形去知”,进入“唯道”是“同”的心斋。庄子的“无己”“心斋”“坐忘”“丧我”,是对老子“无知无欲”观念的阐释与升华。“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无者有也,无欲,则有道,有道的艺术精神;有者无也,有欲则无道,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和边缘,只能产生世俗艺术。有的艺术家,如D·H,劳伦斯说:“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美的东西既是激起性欲的东西,那么很显然,引起的感受也就是性感。”[6]正是有欲而无道的表现,因为“三五”激起的性欲,局限于感官刺激,而通过养生修炼的“含德之厚者”“精之至也”,“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脧,生殖器官;怒,奋起),才会产生美的感受。老子把修道的重点放在“无欲”,庄子把重点放在“去知”。庄子认为,世人之所以不能到达心斋“虚”、“静”的最高境界,除了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之外,更重要的是由心理而来的知识对心的绢扰。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一旦改变环境,即可逐步消解;由心理而来的知识是混杂的,与道相抵触的,对心的烦扰是无形的,因而“去知”比“无欲”更难,需要用更大更多的修炼工夫。“去知”对于艺术精神尤为重要。海德格(Heidegger)“在作美的心理的考察时,以主体能自由观照为其前提。站在美的立场眺望风景,观照雕刻时,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7]要获得心境的自由,就得“去知”。当那些与道相抵触的知识尚未消解之时,人的心境没有自由,便不可能得到美的享受,因而也限制了艺术精神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越来深刻地感悟到,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命而追求温饱,转而以自我实现、自我确证为追求目标,从而获得一种美感愉悦。这就是进入新的世纪后,首先从西方开始的由物本、人本到能本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旦成就了老子所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理想与抱负,所感受到的心灵满足和精神慰藉,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感受。把这种本来属于个人的感受采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赏者产生同样的感受,成为艺术家们所称道的感受艺术,以表现其源于符法艺术的“神韵”,由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岂不是超能养生与超级艺术的两全齐美![3]新华社:从物本到人本到能本,参考消息,2001.4.30,4。[4] [6]见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中国美术家网站,艺术文献版,2005.5。[5] [7]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9、30,122,141,51,43。
6# 青城山
 何晓 发表于: 2005-8-25 10:06:41|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5 22:00:14|只看该作者
《阆中故事》http://www.iiieee_com/bookinfo.php?bid=371 是电子书,还是实体书?
8#
 何晓 发表于: 2005-8-28 23:11:02|只看该作者
魏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啊?

我的小说集子,谢谢您关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8-28 23:23:52|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何晓在2005-8-28 23:11:02的发言:
魏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啊?

我的小说集子,谢谢您关心。
什么时候出的?可喜可贺!
10#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9-26 19:32:10|只看该作者
读何晓的小小说是一种享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6:57, Processed in 0.249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