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伦勃朗的艺术观:名画与鼠笼

 [复制链接]
伦勃朗 尼古拉·丢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169.5×216.5cm 1632年
  麦保红
  伦勃朗·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是17世纪的荷兰著名画家。他少年时,每天都要在他父亲的磨坊里劳动。荷兰那种以巨大风翼为动力的磨坊,窗户很小,因而太阳的光芒透过清新的空气由窗口射进磨坊时,给人以特别明亮的感觉:每当风翼旋转掠过窗口时,光线被挡住,屋内就在瞬间变得漆黑,但随着风翼的转开,空气中又顿时充满了亮光,就好似空气与光线混为一体。对于这种明暗交迭变化,少年伦勃朗早已习以为常,故而平时并无什么新鲜感。但是,有一天,捕鼠人到磨房里捉老鼠,并把装满了硕大老鼠的铁丝笼子悬挂在窗口的椽木上。
  于是,伦勃朗突然发现,就在风翼掠过的瞬间,摇晃的鼠笼好似并不仅仅是挂在光亮的空气里,而是一个被不同种类、不同结构的空气所包围的空间物体。物体前面空间的光线跟它后面空间的光线并不相同,后面的又和侧面的不同,而且这些不同的空间光线,在空气波动的瞬间又有所变化。他于凝视中朦胧地悟出了一些道理,即空间差异会影响不同距离空间物体的透视色变化,而世界上的每个物体其实都处于不同空间与不同光色的包围之中。
  磨坊里光线照射鼠笼所形成的视觉印象是如此深刻地镌刻在伦勃朗的脑海里,以致在他早期的部分作品里,已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运用光和阴影以及颜料、笔触变化的处理,表达物体周围不同光色变幻的创见性设想。
  然而,在当时程式化的绘画技法、构图模式,以及传统欣赏习惯面前,画家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但要改变在群像作品中每个形象都平均受光、平均亮相的传统画法,还要冒犯社会性的欣赏习惯。因而,画面上人物并重的构思构图,早已好似传统服装式样那样固定,不容许画家有突破性的改变。伦勃朗从青年时代起,便已很好地掌握了这种绘画样式。他的成名作《尼古拉·丢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便属于这类传统画法。然而,墨守成规却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的宿愿。
  就在伦勃朗声誉卓著、订画件应接不暇的1642年,阿姆斯特丹市的城市自卫队邀请伦勃朗为班宁·科克大尉率领的连队画一幅有新意的群像画,以便挂在队员们经常集会的俱乐部里。伦勃朗在这幅作品里终于尝试了前人从未想过的、在他以前也未曾有人敢于处理的新画法,即作品里照射在群像身上的光线,既不是带有偶然因素、平均分配的自然光,也不是正面照射的蜡烛光,而是画家为了表达物体空间距离与色彩变化关系,经过精心考虑而安排的有层次的跳跃光(也正因为光线处理的特殊效果,以及作品完成后被长期搁置、受烟熏尘积的影响,后人便误以为这幅画描绘的是夜间,为之取名《夜巡》)。
  为了让瞬间细微变化的光线突出主题内容,使每个成员所处的空间拉开距离,画家经过苦心构思,大胆变革了以往让每个形象都正面朝向观者的程式化构图。就在这不同以往的新颖画面上,伦勃朗用聚光式的明亮光线照射在需要突出的主要人物身上,其余人物的色阶、色相都被相应压暗的聚光及散射光分层次地映现。由于构图的需要,有些队员甚至被别人遮住大半,仅仅露出半身或半个脸庞。由于订画人是把自己的“亮相”份额与出钱份额等同起来衡量群像性绘画质量高低的,画家的独创性变革并未得到多数订画者的承认,反而受到不应有的嘲笑与讥讽。亮相份额少的人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愚弄,不愿接受这幅画,拒绝付钱;同时,作者那种试图驾御空间与色彩关系的尝试也不能被同时代的画家及舆论界所谅解。多方面的诽谤与诋毁,汇集成对伦勃朗绘画才能与品性极为不利的攻击浪潮,使画家的探索性成果成为社会的笑柄,画家于短时期内便陷入无人订画、作品卖不出去的困境。然而伦勃朗坚持己见,不知“悔改”,拒绝改变自己的艺术观。
  伦勃朗死后百年,英、法、德、俄等国的不少画家相继受他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逐渐被世人所承认。人们一方面承认伦勃朗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细致刻画的人物形象是成功的,达到了别人难以逾越的境地,但同时又把这位画家在光线运用上的成就归之为“感觉主义者”,指责他不惜牺牲真实而取得光线效果。更多的人则认为,伦勃朗的成功之处,恰恰是他对需要突出的真实部分运用了光线照射效果加以强调的艺术处理。虽然舆论不一,褒贬不同,但伦勃朗的艺术成就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他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
源自:美术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濮列平:汉字艺术的探索者 当我们看梵高展 我们看到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1 17:30,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