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9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再轮回 发表于: 2015-7-26 14:18:3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

 [复制链接]
源自:显密文库  : 许智香
  一、前言! F( D+ u4 @$ ]/ y1 { http://www.phoer.net
  二、“理”、“行”关系
http://www.phoer.net 5 X- V; x9 [3 x) Q6 o% M* w& V  三、顿/渐之别
http://www.phoer.net 8 y& K# c$ L" S4 O5 y  (一)渐修顿悟! m( X2 z4 r5 ?# _6 G3 ] http://www.phoer.net
  (二)顿修渐悟
http://www.phoer.net 8 L1 V& K4 v7 x6 ]1 N/ G  (三)顿修顿悟& G1 R6 B" `3 p5 |3 K http://www.phoer.net
  (四)渐修渐悟, D$ z" K2 n/ P8 V& k+ @( q http://www.phoer.net
  四、绝对真心2 e; g/ s. o; J% g! F http://www.phoer.net
  五、“顿悟渐修”的实践
http://www.phoer.net 1 |$ m* b& H7 i0 X  六、结论7 ]7 |1 J8 \: v3 Y5 g8 a4 \ http://www.phoer.net
  一、前言5 ]  ?3 h) ]0 _; {! d- n http://www.phoer.net
  & v0 j. u# X; L1 M5 x' v http://www.phoer.net
  身处俗世社会的忙碌众生,往往认为宗教是属于出世、消极和不活动的。事实上,佛教哲学不同于西洋宗教较著重逻辑推动,欲从知识理论上来验证上帝的存在,反之,从佛陀本人说法开始,就对纯粹抽象的思想不甚推崇,除非是与宗教实践有关(1)。从这点说来,佛教哲学自始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宗教思想,其从宇宙万物的生活和生命中汲取意义。经验先于理论,解脱为要。当然,我们知道佛经中有浩瀚无穷的知识,其对哲学问题的讨论有系统性的思辩,但是仍需以修道为终极目标。' E# C% a+ z1 L) o' q* `% m http://www.phoer.net
  宗密曾就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然”和“天命”两大概念提出批判,认为其缺乏个人独立自主的动力,容易陷于“宿命论”的窠臼中-如果一切都是自然变化而生,不靠因缘,那么成神仙就可以不靠丹药,致太平不需贤人了,仁义之道不用教习;那何需任何努力呢?(2)宗密说佛教哲学中比“自然”和“天命”说法高明的地方就是其有因果之论。他说:“无明为因,生一切染;悟修为因,生一切净。故无明如梦中人,醒不可得。修证无别,如觉之异,皆是无常。”(3)“悟修为因,生一切净”,只有从因著手,才能得果。其中悟是指哲学思维,修则著重宗教实践。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成宗教解脱。8 M' ?  C( i( s2 ~- H$ X+ F http://www.phoer.net
  因果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无所遁逃。因为,“因”的发动,不是靠无以名之的力量或其他生命,而是来自我们自身,不论是善或恶的力量。因此,“果”的回报,也将应验在我们自身。这样的论点同时符合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法则。在此理解下,悟道修行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7 F4 c/ M; b5 f http://www.phoer.net
  本文将就宗密的实践哲学提出一些简要说明和评述。主要是以修行为主体,说明“理”/“行”,“顿悟”/“渐修”的关系,以及十重实践的方法等重要概念。
http://www.phoer.net ' \3 x6 l! V8 H: c; Y) q  二、“理”、“行”关系) I2 Q  L6 n) }: Y$ P2 V$ ?; R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r  q3 ]8 O/ b6 t- h  西哲苏格拉底曾提出“知即德”(knowledge is virtue)的名言,认为知识等同于德行,人只要是知道明了了,就一定能够行善。这是以“理”为基础的道德观。西方科学文明的发达,确实彰显了“理性”的可能性和成就,但却在内在心灵和伦理道德的探求和完成上遇到挫折。事实上,在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学者做更周延的解释和补充,例如,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不仅想在知识哲学上调和唯心和唯物主义,而且在道德理论上化解“理”和“行”的对立,认为心理和生理的活动是一种连续、适应的交互作用,道德应由日常生活情境的经验建构所展现。这种不分内在与外在,心理与物质,而直接由生活经验体现的哲学算是为二元论找出一条出路。! [# G! `1 l7 ]1 j9 ^* r9 d http://www.phoer.net
  而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行”重于“理”,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将仁义道德摆在首位,且重视社会人伦关系的次序安排和遵守。以孔子来说,君子是教育的目标,而如何成为君子,则首在修养心性和礼节。中国人受限于人伦关系的维护下,造成了“礼多人不怪”的形式化缺失,使人心口不一了。同样地,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也有欲求调和的思想家,例如王阳明先生就提出“知行合一”的说法,强调“致良知”和“即知即行”的重要。不过,相较于西方哲学,还是较偏重道德伦理的部分,在实践上也遇到困境。
http://www.phoer.net 6 a/ L% i4 l( N4 n. j8 o  华严宗是集大成的思想,本身成为具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哲学组织体(organism),展现本体和现象构成一个整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均展现和谐圆融的同一性和互赖性,从宗密对“理“(知)和“行”关系的阐释中即可得到验证。他解释道:“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此云理行。”又说:“顿渐相关,理行相参。递相解缚,自然心无所住。悟修之道既备,解行于是圆通。”(4)禅理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和道理,而与之相投合的展现就是禅行;两者无分先后、大小,同等重要。只有理、行相参才能得到心无所住,只有悟和修同时具备,才能无行圆通,缺一不可。/ \6 c+ F( N$ }+ R1 ^ http://www.phoer.net
  从各种思想来说,可知综合的系统化是发展的趋势,但何者为优,何者为劣呢?又何者具有实践性呢?没错,中庸之道是讨好对立双方的办法,但是追求真理才是我们应贯彻的目标。不同的综合性思想其实在实质内容和方法上都很大差异,而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http://www.phoer.net ; u& P. g, V% c( B8 k* e1 ]/ L  三、顿/渐之别
http://www.phoer.net # d# k) X) K& d6 b  : p5 U9 \/ P, e: z  } http://www.phoer.net
  在南北朝时,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就展开过一次“顿悟”和“渐悟”的争论。由竺道生首倡“顿悟成佛”,其他学者纷纷讨论。到了唐代,讨论的深度和范围超出前者,更达高潮(5)。宗密躬逢其会,对之有言简意骇的描述:“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因渐修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因顿悟,方可渐修。或云: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云皆顿。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6)”可知除了平常所熟知的顿悟和渐悟外,还有其他的立场;由顿/渐和悟/修构成交叉的相互关系。宗密本身兼禅教两家之长,在此一题目上有丰富而独到的见解,下面将加以说明,以了解宗密的立场及所持的理由。: C/ n8 @. y9 w http://www.phoer.net
  (一)渐修顿悟
http://www.phoer.net 0 f" `) u6 V7 ]5 d  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提到:“初言渐修顿悟者,此有二意:一者即前解悟之渐修,修极故证;二则从初便渐,如者声闻因四十年渐,前修三乘教行。故灵山会中,闻《法华经》,疑网顿断,心安如海,受记成佛。”(7)其中对渐修顿悟有二层论述,一为解释渐修到了极致,自然可以豁然开朗,证悟得道,这是佛教传统的修道理论,二为用佛教史实说明渐修顿悟的典型。按照小乘佛教(即声闻)的说法,佛陀四十年的传教生活,就是渐修的过程。此外,三乘佛法中的“罗汉四果”、《般若经》内的“六波罗密”、《华严经》的“菩萨十地”亦是。
http://www.phoer.net   i* @) U- b- ~  宗密进一步说明渐修顿悟的过程:“如人伐木,千斧万斧渐研,倒即一树顿倒。又如从边远于京都,数月步步渐行;入大城门之日,一时顿到。”(8)这些譬喻说明修道是经过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过程,是长期奋斗的结果(“渐阶成圣”)。
http://www.phoer.net 0 ?6 l, D% ?9 i+ N% }  (二)顿修渐悟
http://www.phoer.net & q# v; ?* k. L! d8 `  ]8 G  此仍指一个人一旦懂得顿教的道理,马上发大心,乐意立誓断绝种种牵挂,去除烦恼,这些都是立即付诸实现的行动,即为“顿修”,但要达到悟的境界,还需一步步地进修。所以是“故渐悟者,谓虽闻圆教、信圆教,而根性迟钝,不得顿悟。虽不得顿悟,而乐欲情殷,深宗顿理,顿发大心,顿绝者缘,顿伏烦恼。由此加行,渐渐得悟。”(9)/ p* }3 d% |7 _) l, a" q http://www.phoer.net
  宗密用“磨镜”和“学射”巧妙地说明顿修渐悟的实践方式,虽是一开始就看清目标,但限于资质有限,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缓进的程序,才能达到宗教证悟的目的-“如人磨镜,一时遍磨一面终,不从一分一寸致功。尘埃则微微而尽,明相渐渐而著。又如学射,初把弓失便注意在的。终不故作亲疏节级。然千百日射亿万箭,方渐渐亲近,乃至百发百中。”(10)8 l! U' u' N4 j, {" _) S0 S http://www.phoer.net
  (三)顿修顿悟; C- V/ Q3 ]) W/ h8 F: L http://www.phoer.net
  这是荷泽神会一派的禅学,亦即澄观所说的心学。悟、修瞬间一体同得。宗密以“斩染綟丝”来形容这种禅法:“初标顿悟顿修,以斩染綟丝为喻者,斩如顿悟。顿悟烦恼本无,即名为断。如一綟之丝,不胜一剑而顿断故。染如顿修,顿称性上恒沙功德,念念无闻。而修如染一綟之丝,千条万条,一时成色。故清凉大师《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国而非佛国。”(11)这是只有具上上胜根者可得的“顿门”。2 u6 z$ l8 \5 q) ?3 Y+ } http://www.phoer.net
  (四)渐修渐悟
http://www.phoer.net ! K/ C0 ?% `1 F  宗密在《圆觉经大疏》以渐登高台来比喻这种“悟修皆渐”的学说(12),又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提出勤拂镜尘之说(13),相当雷同于《六祖坛经》中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14)这是较保守的主张。
http://www.phoer.net $ a" G$ C9 x2 d( h8 N  至于宗密本身的主张,并不盲目服膺任何一家。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清楚地表示:这些渐顿之争,都是限制于“今生而论”。如果远推到前世,则只有顿而无渐。在提到“法无顿渐,顿渐在机”此种实践理论时,密宗赞曰“诚哉此理”!“机”字在主观上,是指一个修道者的“根基”,也就是“禀赋”或“资质”;在客观上,则代表了修道者所处的环境和情况,就是“机会”。如此说来,宗密深刻理解到“个别差异”的重要性。所以他提到“师资传授,须识药病”(15),这也是现代教育实践重要的理念。各种顿渐之争其实都是药,药无贵贱,只要合于病者就是好药。问题在于是否有对症下药。& V1 Q; R1 R, s% O" c( M' r) K http://www.phoer.net
  宗密除了主张调和各宗派,同时透过周详的解析,提出其“顿悟渐修”的观点。宗密认为“顿悟”一词有二个解释:“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16)“解悟”是对悟的理解,是思想上的认知,“证悟”是对悟的体验,“理”与“行”的结合;由“解悟”到“证悟”之间,需要长期的宗教修习,才能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境界。他解释道“唯云先顿悟后渐修,似违反也。欲绝疑者,岂不见日兀顿出,霜露渐消,孩子顿生,志气渐立;猛风顿息,波浪渐停;明良顿成,礼乐渐学,是知顿渐之义,甚为要矣!”(17)
http://www.phoer.net ) o9 I8 t8 J/ ^& P0 D* b# H  或许有人要怀疑若人人都有绝对真心,一切都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那在发现自己的真心与诸佛并无二致时,为何还要渐修。宗密提到一个凡人经过长期地薰染,“习气”与真性相混,因此,明知非真非净,但还是无法把一切外在习气一次完全排除。因此,必须经过一段修为的过程,慢慢回复与诸佛没有差别的真心状态。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宗密在调和各学派之际,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u8 n8 m5 s' F$ w/ ~# { http://www.phoer.net
  四、绝对真心9 l) r6 X. y! p7 |. X http://www.phoer.net
  - ~: c  s4 \% F% H: O$ b# } http://www.phoer.net
  宗密主张“渐修”是建筑在“顿悟”的基础上,而“顿悟”揭示人都具有“绝对真心”。真心有真妄两种,每种又分为两支,图解如下:(18)
http://www.phoer.net : V2 w3 B" ^. t  ┌ 不变
http://www.phoer.net , `% b) N) ?. U+ q9 q9 @  |╲6 H9 R1 j7 t4 m4 G* k6 z http://www.phoer.net
  ┌ 真 ┤ ╲* Z* h( I$ V2 a4 R' k0 g http://www.phoer.net
  | |  ↘4 _% X; ?) D  j0 X# \ http://www.phoer.net
  |  └ 随缘真如门 ┐: S1 ~# y) y2 t http://www.phoer.net
  |╲ ↗|. W% P& H- M+ Y: e. a http://www.phoer.net
  一心 ┤ ╳ ├ 一法界心
http://www.phoer.net 6 Y; c" ]9 l% P4 a) M9 v  |╱ ↘|
http://www.phoer.net ) L' }% j  f# I3 P0 h/ L  n  |  ┌ 体空生灭门 ┘
http://www.phoer.net ( n8 {: F' T  u( X  | |  ↗
http://www.phoer.net   _* X  v! A! o. c4 m7 i  └ 妄 ┤ ╱3 |7 q$ q7 \  L. |) J http://www.phoer.net
  |╱! }8 a3 a" s& { http://www.phoer.net
  └ 成事
http://www.phoer.net % b2 `) G1 r/ z( n4 W0 e) b  从图中得知,“生灭门”既有“真如门”中的“随缘”功能,亦有“生灭门”的“成事”力量。这种真妄合和形成了阿梨耶识。宗密说:“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在凡,本来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圣贤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19)如此一来,圣贤和凡夫同出一源,后果却相反。( I' _9 J; [+ s6 y4 f1 F http://www.phoer.net
  在本体论上,中国佛教哲学比印度佛教哲学更为大胆和直接了当,宗密思想的中心概念“绝对真心”即是一个典范,其直接承认一个本觉真心的存在,人人皆可成佛。但是,对于真心已沦落为凡心的俗子而言,回复真心和成佛,绝非一蹴可成。而必须经过种种的历练和修为。
http://www.phoer.net & F3 c) a; |* @) C  在方法上,中国佛教保存因缘论,有因缘有后果,以此解释一切世界现象。故而人人原本有一真心,因何沦落?又该如何回复?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恢复纯然的本性。下面先提出宗密对真心沦落的解释,至于“顿悟渐修”的实践过程和方法留待下节再说明。宗密认为真心沦落为凡心的过程,共有十个阶段(20):8 f0 Y& F2 c6 L$ D6 B# L http://www.phoer.net
  (一)一切人都具有本觉真心。/ E7 D6 h% ?$ _5 E http://www.phoer.net
  (二)没有遇到一位有宗教知识和修养的人士,所以不觉。
http://www.phoer.net ) n( ~/ I7 a5 F5 u0 \) R$ c. b  (三)因为没有觉悟,所以生起妄念。9 k6 q2 h* G5 @1 o2 T http://www.phoer.net
  (四)因为妄念,才看到现象世界。
http://www.phoer.net ( w2 [4 n0 n( v9 a" j  (五)因能看到世间的虚妄现象,才有所见闻。+ z8 T( p2 H6 _6 `2 K# L6 l0 u0 o http://www.phoer.net
  (六)不能理解那些现象,全由妄念而生,认为它们是真有,这就是“法执”。' X  [6 I9 `% m1 [& G. g http://www.phoer.net
  (七)既然认为客观事物存在,就会看见主观和客观事物对立,因而认为有自我存在,这就形成“我执”。5 U9 u; Z$ [" Y http://www.phoer.net
  (八)因为自我的出现,就会产生贪、嗔、痴等种种计较。1 I1 W" h! v* |+ A8 _% I' S9 D+ ^" i, o http://www.phoer.net
  (九)由于为我等计较,产生行动,造成善业或恶业。2 W# @- D. b2 o8 R http://www.phoer.net
  (十)业成难逃,沦落苦海。: k; K' f8 d) r http://www.phoer.net
  五、“顿悟渐修”的实践
http://www.phoer.net ( W9 G) t* f! v* T( t  
http://www.phoer.net 5 l5 v  V1 t' D' {7 q7 k* J0 a7 E0 W  当绝对真心,不守本性,随缘而变,流入生死海中,受种种苦厄时,若想要恢复真心的本性,要如何达成呢?宗密在分析其先前因素后,提出一套相对的解脱之道,亦即由凡入圣的步骤(21):
http://www.phoer.net , O! q! z# Q( c  |2 |" Z+ o( y$ L2 _  (一)遇到一位有宗教知识和修为的人士,指出人人具有绝对真心。唤醒本性,理解本体。* @# v  T$ M, x; s http://www.phoer.net
  (二)发心发愿,誓证菩提-发菩提心。发“悲心”,以度众生;发“智心”,以明真理;发“愿心”,以助悲智。
http://www.phoer.net 3 V, R$ z' O% g: U3 u% ^( a" N9 T  (三)按照自己的能力,修习六波罗密。六波罗密,汉译六度,就是度越苦海的六种最完善的办法。- B' }- \! ?( B& n) V2 U http://www.phoer.net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6 x. Y+ v5 Q9 M! ?( Y2 s http://www.phoer.net
  (五)从此知道法性本身,原无烦恼:烦恼是指贪、嗔、懈怠、散乱、愚痴等。% Z& s) n! J0 J- R/ y7 V/ T# J1 E http://www.phoer.net
  (六)由于修习六波罗密,除掉“法执”和“我执”,法我双亡。
http://www.phoer.net $ Z1 u3 n$ u0 [* O; ~8 H# W  I; H; @  (七)对于物质世界,有新的理解:它们都是由自己的心识所变,所以物质事物,再不能牵动心怀,从而达到自在融通。, l5 A  {, f9 ?/ E http://www.phoer.net
  (八)对于自己的心也有新的理解。用此观察一切,就会产生新而真实的体会。' ?5 U2 |* p3 R http://www.phoer.net
  (九)心中再没有种种现象分别,思想差别。因此心就进入常住状态,达到绝对真心的本源,这就叫做“究竟觉”。
http://www.phoer.net 1 ?1 c  ^9 g" o  (十)冥于根本、真净心源,成佛。常住世间,救济众生。
http://www.phoer.net ' X" L7 n2 ~( q5 ~  古云:“佛法虽众,不出于信解行证”是也。“信”即是断疑生信,信心坚,信满成佛(道元);“解”则是除信受奉行外,尚须深入经藏,体解大道,始生无上智慧(一切知解);“行”即修持,方能实际受用,对于菩萨修道有一行中修一行、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三位,为圆融菩萨行,行无上大悲愿,广度众生(大菩萨行);“证”为证得圣果(证入法界)。如此看来,宗密建构的十重不觉至成佛的过程是更为周延和详实。
http://www.phoer.net 0 p! R+ O+ |3 K2 U5 l* Y  M( t  六、结论* N& }& E, j5 P- n http://www.phoer.net
  % m) A3 N( @; g7 I5 ^1 w http://www.phoer.net
  宗密以“绝对真心”为不变的核心(本体界),辅以缘起说阐释一切的变动(现象界),进而提出“顿悟渐修”的方法,建构其系统化的实践哲学。其特色有三:第一,以“绝对真心”作主体,认为它是万法的根源。第二,虽然真心是永久性的,但是渐修的过程主要的是在今生。宗密的实践论以此时此地的今生为主,具有积极性。对于过去和未来,只是略为陈述。第三,相较于印度十二支因缘的著重抽象概念,宗密十渐修所用的名词较为具体可行。+ H# Q% `; p* p  v. @& y$ k5 C http://www.phoer.net
  宗密的实践方法,广及对自身和万事万物的理解,必须同时发动“悲心”、“智心”、“愿心”,才能造就圆融的生命世界。举例而言,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不言可喻,当我们思考最近的“复制羊”事件(或许“复制人”亦离此不远了),若只是自诩科技的发达,妄想取代造物者的全知全能,而不以慈悲心去包容和尊重生命时,反而会造成世界性的浩劫,受害的不单是其他的物种和生命,人类本身也在所难免。此外,人类为了生活上的舒适,发明了许多的东西,往往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和污染,而我们种下的因,自然会果报到我们自身。因此,如何破除迷妄,回复绝对真心,并广披德泽于万事万物,就必须切实修行。而宗密的实践哲学就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质价值的渐修之路。
http://www.phoer.net 7 P; D0 ]  f6 C/ l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再轮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再轮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新疆喀什地区的伊斯兰教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让社会充满爱而不是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01:25,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