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9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8 17:52:1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从民间回到民间

 [复制链接]
□孙建军 

如果向外地人介绍四川,一定离不开川江、川菜、川酒、川剧这四大特色。特别是振兴川剧这句口号,好像喊了许多年了,许多年来,兴出了点什么不多见,倒是业内不知不觉出现了一句十分富于川剧念白的自嘲:“越整越稀儿”。细看一下我们的文化生活,这种看上去显得有点复杂微妙的冲突似乎比比皆是,川剧在台面上的尴尬,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  川剧是不是真的有那么悲哀,倒也未曾见得,近期以来,川剧在所谓正统化台面上仍然一路“稀儿”下去的时候,却在“地下文化”的圈子里兴旺起来。前不久就有报道称,成都川剧院首次将戏台抬到了新鸿社区,让铁杆老戏迷们过足了戏瘾。如果把这个报道看成一个噱头,认为不过是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过了一把瘾的话,那就真的不了解时下川剧在成都“地下文化”中红火的现状了。川剧不仅仅在社区受欢迎,而且唱进了成都夜色中每晚都热闹无比的夜总会与酒吧。正如“钵钵鸡”与“芝华士”能在成都的酒吧里自然而然地混合成一种香味一样,川剧唱段与英文情歌,“弹戏、胡琴”与“超级女声”同样博得喝彩。这是川剧进化的标志,我们应该由衷高兴。  面对如此复杂且微妙的冲突,我们不禁会问,川剧在正统台面上的越整越稀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细想一下便能看到,正是所谓的“正统台面”将川剧固有的民间本色异化而致。从川剧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应该算为四川移民文化的一种。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的川剧。  笔者以为,川剧不需要人为的振兴不振兴,倒是应该让它从民间回到民间,因为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实现方式。而这个方式的核心是“和”,是宽容求证的自由和起点平等的对话:那种无视民众精神世界的行为本来就没有任何市场价值,那些在字缝里挑骨头的人总有一天会失业。我们的未来,它不应该是成天较量谁更正统的人为冲突,而是美好事物、情感和态度之间的对话。它们不必在暗箱里操作,它们可以摆在桌面上,摊在阳光下,让所有的眼睛去评判选择,没有人有权力要求别人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对别人脱帽是因为内心对于生命的敬重而不是对于权贵的畏惧。  当年的会馆文化与现今的酒吧文化,算得上异曲同工,都以其“地下文化”的特征呈现出它十足的民间性。所以,从民间回到民间,才是川剧进化之途。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该是什么颜色的城市 封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5 12:20,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