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5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7-26 23:01:3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侗族习惯法的传统艺术价值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作家网
  “侗族习惯法”是指侗族的地方性的村规民约以及在人们心中实际发挥作用的习惯规约,包括古老的侗族款约法、现代的承袭传统侗族习惯法的村规民约,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使侗乡成为一个令人崇敬、崇尚法治的世外桃源。正基于此,很多侗族乡村都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侗族习惯法”是一个平等、民主、深入人心的法律体系文化,在与封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数千年里,人们学侗款、唱侗歌、听侗戏,耳濡目染,相互影响,形成了谦虚自律、礼貌待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淳朴社会风尚。
  诚然,侗族习惯法并不孤立存在,其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与制约,还能在国家法律体系外存传,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的意义所在。随着文明时代法治社会的发展和推进,侗族原有的习惯法文化也在发生着理念上的变化,但侗族习惯法的文化价值,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民间文学的生动性
  法律是以严明严厉著称,文学是以故事情节感人,侗族习惯法却将二者合而为一。因为囿于无民族文字所困,侗族习惯法借助民间文学特征和各种艺术形式世代流传。侗族款约法中的款词、款歌,文学特性非常鲜明、生动,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瑰宝的无伴奏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其中的山歌、情歌中的款约法词句异常生动而优美,这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例如,《九十九公合款》的文学特征特别明显:“四个棉必祖婆孵四蛋,孵四个蛋在山乡,三个坏蛋丢掉了,剩个白蛋生松桑……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生育儿女的根,松恩生有七子,第一个蛇王,第二个龙王……”
  又如教育人们团结一心的内容,《古歌》中道:“村是根来寨是窝,鱼靠水养树靠坡,人离村寨鱼离水,树离坡土叶枯落。”
  再如《约法款》中的:“先有鼓楼后有寨,先有村寨才有家,要像鸭脚连成块,莫像鸡爪分丫杈……”“不共姓来共村寨,不共山来共条江,一寨有灾百寨助,一户有难万户帮,一根面纱难织布,一根柱子难起房。”
  如教育人尊敬父母的内容,童谣《父母歌》道:“父母养育不容易,细细小小娘抱背,尿屎够娘经常洗,半夜起来多少回,长大莫忘娘情义,莫学燕子各自飞……”《劝世歌》中道:“人靠父母养育不是从天掉,就像树靠水土才成林……”,其中的文学特性非常浓厚,让人过目不忘。

深入人心的文化魅力
  侗族习惯法文学形式的深入人心,成为侗族款约法在侗族地区普及的重要原因。由于其文学艺术形式的独特,村民自发与自愿地传播与遵守,其精神得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弘扬。
  侗族习惯法的制定,往往是个别或者极少数的侗民自发制定的,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自愿、自主的过程,而且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侗族习惯法自然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实施起来也更深入人心。发端于民、服务于民是其重要的原因。
  而侗族习惯法的广泛参与性、平等性,更显露了它的魅力所在。侗族人注重将心比心、一视同仁,不仅仅注重法律的严肃,更注重实施过程中的人性化,如“条规是条规,话归话,光有道理也难行,还要年轻人同意,老人同心,十八氏族都同意,才算同意,有我们还要有别人。”这种“立法”、“司法”的理念和元素,都是通过村民的商定和盟誓实施的。如封山育林的侗款中,由每户参加制定,触犯者要杀掉一头猪,将肉煮熟,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这被称作“款肉”。再如鼓楼对歌和各种传统侗戏、情歌中,有关婚姻家庭的内容很多。这些艺术形式体现了侗族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是中国封建史中珍贵的、令人神往的诗篇。

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
  侗族习惯法的存在形式,与国家制定法不同,侗族习惯法不是以章、节、条、款、项高度理性严谨的法律语言来表述的,而是以诗文律并重的形式来表现。款首、款师,甚至款众可以随意唱出约法来。特别是侗族的大歌和侗戏,都参与到侗族习惯法的普及之中。
  这种寓教于乐的艺术性,主要是体现在“侗戏”中。侗族村寨一般都有戏台。这个阵地,也是侗族习惯法普及的重要舞台。舞台戏剧是影视发展的前身。戏剧的场景、故事情节和语言艺术特色,观众最是喜闻乐见。
  侗族,被誉为“歌”的民族;侗乡,被誉为“戏”的家乡。1830年代,吴文彩在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和戏剧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将汉族的《二度梅》改编成《梅良玉》,《薛刚反唐》改编成《李旦凤蛟》。这两部戏是汉侗文化的结合。他在剧本的编写上采用了侗族大歌的“嘎节卜”的分段形式,形成了唱多白少的格局。表演形式吸收“多也”、侗摊中的特色,在音乐上大胆融合、吸收了汉族的主要唱腔。这标志着侗戏的诞生。
  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他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侗戏台步简单,动作淳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戏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是侗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侗戏重唱不重演,所以侗族人称看戏为听戏。
  侗戏的这种艺术特点,为侗族款约法的戏剧舞台,提供了“寓教于乐”的特别艺术形式。而且,侗族习惯法中艺术化的手法比比皆是,几乎每一出戏、每一首歌、每一款词,都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一般采用神话、传说、典故等作为引子,使用排比、比喻、象征、押韵等手法进行修饰。
  总之,侗款内容相当丰富,深受侗族人民喜欢,大量被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所。
  到了近代,出现了“碑文”,有人用它来表现侗族习惯法。“碑文”使用了现代法律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排斥任何多余的文字和修饰,更不用说比喻和渲染了。但是古老的文化,仍保持着它的无穷魅力。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苗药研究与开发战略 从土官与夷官之别看明代土司的界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11:37,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