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395|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晓龙 发表于: 2005-10-20 17:09: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复制链接]
“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 读青年国画家徐杭作品二、三

日前,有幸拜观了青年国画家徐杭的新作。清瘦、儒雅的徐杭籍贯为六朝胜地、十代名都的金陵,血脉里自有一种尚美的旨趣和缱绻的情思流淌。其画作,不是那种大江东去、张扬气势的类型,而是小桥流水、氤氲情趣的类型。泡杯香茗,沉潜其中慢慢品,其作品愈品愈有味:皆能借物写心,以情驭景,给人以安妥心灵,独享静美的快意。

扇面小品《葡萄》,象电影特写,只截取了最具视觉冲击、最精彩的印象。茂盛而错落有致的叶子,用浓淡墨大写意挥就;一串吹弹即破的葡萄,蘸浓淡紫色点染,圆莹浑成;枯润互见、牵牵绕饶的藤以惊蛇入草的草书笔意草成。雨意迷离的画面中,自有丰盈、甜美、自然的意境美。(见图一)

为“搜尽奇峰打草稿”,徐杭每年都要远足,师法自然。四川的乡野,安徽的民居,山西的大院,中州的遗迹,丽江的古镇……留下了他流连的屐痕。每当笔者看到徐杭搜集绘画素材时的苦心孤诣和啜茗小憩的怡然自得,我便明白了古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之语不谬。也顿悟了何以面对徐杭的作品,总有种来自自然的灵气,来自生活的哲思,来自灵魂的静谧。

这幅新近入选“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的《小院谁曾悠闲》,(见图二)便是徐杭从樟木蓊郁的江西婺源归来时,有感于那些生活在粉墙黛瓦、深院古宅里的人们甘之如饴、平和泰然的处世态度所呈现出的“世外桃源”般风情,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契合创作而成的。浓淡墨皴擦出斑斑驳驳的老门,映射出古宅厚重的历史流光;门内一隅的植物用淡墨线勾勒,运笔清劲,明暗自分,互为穿插,顾盼生姿;黑猫肌骨的丰润、毛质的光洁,因充分发挥了水墨互渗,形成的块面效果而得到很好的表现;斜倚于门的竹椅上盘子里的樱桃用大红灵动地造型,素淡的水墨中蓦然有些跳脱的红色点缀,顿觉粲然生辉,让人自然想到宋词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意境。你再瞧那猫伏在门槛上,悄然注视着散落于地下的红樱桃,欲下不下,有几分慵懒有几分闲静的神态跃然纸上。而这一切营造出了与世无争,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画面中虽然没出现人,我却恍惚瞥见有作者的影子在晃动。虚掩的门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须知,“目力虽穷,情脉不断”。景愈藏境界愈大,愈增趣味。它让我读出了徐杭追求闲适恬淡的生活,寄托淡泊名利的情怀。

文人花鸟画因齐白石的出现,题材范围扩大,白菜、萝卜荣登大雅之堂,开了一代先河。近两年,徐杭也开始拓展自己的绘画题材,画起农家物什来。这帧《农家小景》是一幅纯粹的水墨画。淡墨线写出玉米叶、杆,繁密不嫌杂乱,似有来自田野的清风,吹拂着玉米叶飘飘的襟袖;觅食的四只小鸡姿态各异,遣浓淡墨晕染成,毛绒绒十分可爱;斜靠在玉米杆上的竹爬子以焦墨为之,简洁的画面,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墨分五色”的魅力,通过强烈的对比与明快的节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显示了徐杭驾轻就熟把握水墨语汇的扎实功力。

徐杭擅长画荷梗、莲蓬,造型生动、传神,线条坚劲、柔韧。他家大花瓶里长年插有荷梗、莲蓬的标本,以便时时凝神观赏、揣摩、玩味其精气神,做到创作时胸有成竹,下笔有由。并“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使自己的操守与荷的品格相叠印,真正做到即物达情,应景会心。

他画的荷非“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丰艳,而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清朗.《荷梗小鸟》,愚以为十分耐人咀嚼。略带墨绿,将枯未枯的残叶,在萧瑟秋风中摇曳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一扫习见秋残的冷落。这一点颇似法国画家莫奈把伦敦的雾画成了紫红色,画家通过自己独特发现,创造了一般人认为“不似”的更高真实。徐杭通过景以情会,情以景生的转化,创造了自己心中的墨绿残荷:它的生命虽然即将走到终点,但却不甘心,它要笑面秋风、笑面生活。褐色荷梗在肃杀的风中,竭力保持着亭亭玉立的身姿。一只鸟静静伫立于被压弯的荷梗上,使有点寂寥的荷池顿添生趣。秋荷在寒霜冷露中表现出从容和坦然的风标高洁,不经意间,闪射出作者热爱生活、执着艺术、乐观向上的气质。

徐杭喜欢线条坚劲与绵韧,舒畅与迟涩的感觉,在画中尽量因势造形地表现出长线的屈曲、盘绕、转折的意趣。如:成堆玉米杆,成组的莲蓬,颀长的散尾葵……一组组长线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支撑起画面。成团成组的长线又和画面的浓淡焦墨形成了强烈的线面对比。并于知白守黑中,虚实相生,轻重相济,长短相衬,形成大开大合的张力,可谓深得古人“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三昧,对比中见出物象的风致,深蕴相反相成的人生哲理,留白处有着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

欣赏徐杭的画,感到“寒窗十年”,徐杭在名师秦天柱先生的悉心点拨下,师心不师迹,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勤于思索的悟性,已逐渐形成了自己含蓄中见温情,平和里显炽热,内敛中蕴哲思的风貌。近年来他日臻成熟的作品频频入选国家级大型展览和大型画集,成为四川国画界的后起之秀,渐为圈内所瞩目。

幼承庭训,不越雷池,潜移默化中,徐杭的画也许因性格太认真和不够豪放所致,笔墨濡染时,显得沉著有余,痛快不足,少了笔走雷霆的气势;题款过于简约,忽略了展示自己在诗文方面的良好素养,影响了画意的开掘和题旨的深化;还有,今后倘在书艺上有所精进,笔墨能于潇洒中透出生辣味,画会更见风骨,更显神采。

图一、
“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7qdSIY6t.jpg  保存到相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晓龙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晓龙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问斑竹:大慈寺每周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吗? 欢迎新队员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5-10-20 17:10:4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图二、
“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1WHFZj6K.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5-10-20 17:13:03|只看该作者
图三、
“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AIvJUcxX.jpg  保存到相册
4# 金佛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5-10-20 17:13:53|只看该作者
图四、
“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vVM7kk5j.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蓝梦 发表于: 2005-11-27 16:26:08|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上欣赏国画艺术!

──借物写心,以情驭景,给人以安妥心灵,独享静美的快意.
6# 青城山
 季风 发表于: 2005-12-16 16:33:04|只看该作者
不错,笔墨用色都好。图二没扫好,下面那黑猫?看不清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 21:08,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