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9月5日出版 33/2005(总第243期)汉服专题(约8000余字,附10张图) 摘要:一些人羽衣飘飘走过街头,他们的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 在到处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工业时代,他们产生了复兴自己民族文化的冲动,而汉服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或者一种寄托。
文一:“汉服”先锋 本刊记者/罗雪挥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这是网名叫“天涯在小楼”的女孩对古汉服的悼文,在这个做记者的1981年出生的年轻女孩看来,古曲《广陵散》的散失远远没有汉家霓裳的消亡令其心痛。 而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并没有汉服这个称谓。汉服其实是网友们的民间定义,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服装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穿着特色,比如大襟、交领(即领子外形看起来如字母“Y”)、右衽、束带(不用纽扣)。 “天涯在小楼”谨慎地解释了将汉服类属截至到明末的原因:“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是360年前,满清统治者制定的‘剃发易服’的政策,生生斩断了这美丽的文明──汉服的消亡并不是自然淘汰。”她认为这是一段历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隐喻,也不愿被别有用心的人划入民族分裂主义,只是遗憾旗装马褂并非传统的中国汉族冠冕服饰,而“汉服”文化传统的沉没悄无声息。 令她羡慕的是,少数民族还能穿美丽的民族衣裳,在国外,阿拉伯人和 印度人一眼就能够通过服饰认出来,而她却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汉民族服装是什么,为此很没有文化归属感。“以前总是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做一个中国人很骄傲,可是没有了文化的依托,一切都是空谈。” “天涯在小楼”认为,没有任何爱国的口号比亲自穿着汉服更响亮。“当你穿上了‘汉服’,不是为了表演,而觉得是和汉祖先融为了一体。” 不过,“天涯在小楼”的第一次汉文化光复经历惨不忍睹,当她泰然自若地穿着“汉服”到天津一家饭店吃饭,中途到服务台打电话,听见一个服务员说,“呀,以为是 韩国人,原来是中国人。” 网友“壮志凌云”,真实身份为郑州电力公司工人的王 乐天也曾有类似的尴尬。王乐天被认为是穿“汉服”上街第一人。之前,他英勇地穿着“汉服”走出家门,结果没走几步路就碰见了一个老邻居,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一脸不屑说,“不就是 朝鲜服吗,我见得多了。”大街上也有人窃窃私语,但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中国人,有小孩对他说“八格牙路”。 王乐天哭笑不得,但怀着光复汉文化的想法,还是坚持穿着“汉服”,独自从早上11点走到了下午4点多,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园,甚至乘坐了公共 汽车。为此,王乐天立即成为了郑州的新闻人物, 新加坡《联合早报》还对他进行了专访。王乐天一直珍藏着那份报纸,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和喜欢“汉服”的网友们当时曾对着那篇文章痛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既为自己穿“汉服”的第一次公众亮相激动,也为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遗忘感到悲凉。
理想主义者的狂欢
“几乎所有汉服实践者都是理想主义者。”网名李理,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任职的李敏辉字斟句酌地告诉本刊。他是倡导复兴“汉服”的始作俑者,在汉网的虚拟世界里,31岁的李敏辉是管理员,并且是汉网的新闻发言人。很多铁杆“汉服”迷都是通过汉网接触“汉服”的,李敏辉因此被网友称作“汉服”的精神领袖。 除了完善“汉服”理念,李敏辉在任管理员期间起到了思想把舵作用,“提倡‘汉服’并不是要消灭满服”,李敏辉在倡导复兴汉文化的同时,还小心避免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误区,他认为,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理性、公正的态度,现代化才将获得更长远的文化支持。 “其实我就是想借此唤醒一个民族,唤醒(这里被编辑去掉‘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八个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和归宿感。”16岁时,身处穷乡僻壤、一年零花钱不超过10块钱的李敏辉曾经为购买一本6块钱的《中华之最知识手册》激动不已,并立下了 振兴中华的志向。可惜他的志向在商业化的潮流中总显得太不合时宜,直到他最终找到了“汉服”这个载体,并力图通过“汉服”这个切入口,小中见大,从浅入深地复兴中华传统,将理想夯实为一个平台。 而他的知音们多在网上聚义。汉网成立两年多来,注册的ID数量达到两万多人,复兴“汉服”的中坚力量如今有100多人,大部分是80年代生人,以在校大学生和参加工作才几年的人居多。李敏辉介绍,“汉服”推崇者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二是有精神追求,对国家、民族有认同感。 21岁的欧阳雨曦从小就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如今则是汉网的“汉服专家”。 欧阳雨曦认为现代人太注重实际,多少造成精神思想的空虚和归属感的缺乏,所以一旦找到“汉服”作为振兴中华文化的实际依托,很多人都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充实,欧阳雨曦把这种理想主义的复苏称作是物质年代的物极必反。 她认为,目前的“汉服”是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概念,并没有人做专门的研究,而复兴“汉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需要建立新的款式模式,这就是她目前努力做的工作。 这个吉林大学三年级学生,认真地考经据典,在汉网上发布了《汉服初步分类规划制定方案(草稿)》,这是第一个非官方、非学术的现代“汉服”民间标准。 36岁的王乐天称自己是同龄人中的另类。受上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的父亲影响,王乐天自幼喜欢古典文化,上高中的时候就喜欢聊国家大事;从来不作假的王乐天经常把“爱国,爱民族”挂在嘴边,他不怕熟人说他唱高调。
让“汉服”混个脸熟
包括汉网的创办人在内,所有复兴“汉服”的热心参与者都是业余身份,各有各的现实工作,但是一旦涉及“汉服”的推广,大家便不遗余力。 “天涯在小楼”如今正游历于澳洲,忙着筹办下周的汉服聚会,这个聚会大约会有5个网友参加,计划先去澳洲的“中国花园”拍照,而后穿“汉服”去游览当地名胜,至于具体时间则要看另外一个骨干分子(网民“青松白雪”)制作的“汉服”进度。“他太追求完美,不晓得到时候能不能赶出来,不过这将是他所设计的最能够体现‘汉服’内涵的衣服。” “天涯在小楼”对“汉服”的澳洲秀充满渴望。她告诉记者,这样的“汉服”聚会还曾发生在 马来西亚、欧美和中国香港。 穿“汉服”上街的王乐天则始终保持着“汉服先锋”的自觉,每天到单位,他会按照规定穿上工作服,但上下班途中都换上“汉服”,王乐天的“汉服”跋涉已经成为了郑州一景。他告诉记者,穿别的衣服已经不习惯了。 他已经拥有了包括从礼服到常服在内的10套“汉服”:麻的、纯棉的、棉麻的、亚麻的,应有尽有,目的就是要让“汉服”在城市里混个脸熟。他甚至开始留长发,因为古人就是束发的,王乐天常在途中或者干脆到广场演说,向人们苦口婆心地推荐“汉服”文化。有人点头赞同,也曾经有一个公务员如此置疑他:“你想抵抗强势的美国文化吗?” 大学生欧阳雨曦拥有的“汉服”不多,有些是好心的网友送的,不过她的志向最为高远,她希望“汉服”最终能上升到作为一种国家传统文化和国人面貌的象征,“等到我们自己和外国人一提到中国便想到华服博带、知礼识体、有着丰富国学礼乐内涵的国家形象,那就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