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7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0-10-22 10:19:1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李岳伍:阿拉伯数字的源头在中国

 [复制链接]
⊙作者:李岳伍

  中国数字历史悠久,它是人类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至今仍在使用的数字。作为后起之秀,阿拉伯数字是当今世界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数字,通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两种数字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些学者不断探究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前身数字──古代印度数字──的字形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结论:古代印度数字和中国数字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相似性。印度数字的字形不是自源性的,是源于中国数字字形。阿拉伯数字的真正源头不在印度,在中国。

一:基本现状
  国际数学史最高奖获得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蓝丽容教授,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并且出版专著《雪泥鸿爪溯数源》。蓝丽容教授考证后得出结论,世称“阿拉伯-印度数字”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无疑,蓝丽容教授明确定位了两种数字之间的关系。
  蓝丽容教授所说的“起源于”,是指发明一种数字系统的概念,发明数字系统的十进位值制内核及其运行方式,阿拉伯数字是源于中国算筹。这是她对两种数字关系的定位。诚然,她此论非关两种数字的字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既然阿拉伯数字起源于中国,那么,阿拉伯数字的字形也起源于中国,其和中国数字的字形是同构的、相似的,也就是个大概率事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字形是否同构、相似?亦已有学者作出探索。例如,《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6月发表李超的文章《阿拉伯数码创造者新考》;科学网有篇郑波尽的网文,《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中国》;《生活教育》2014年06期刊载雷立雄、周又萍的文章《对数字符号最早来源的探秘》;笔者亦在婆说网、天涯等网络上,婆说号等微信公众号上发文讨论过。
  中国数字→阿拉伯数字,我赞同李超的二→2,三→3,五→5。
  中国数字→阿拉伯数字,我赞同郑波尽的〇→0,一→1,二→2,三→3,五→5。我赞同雷立雄、周又萍的〇→0,一→1,二→2,三→3,四→4。

二:经典字形比对
  学者们的探索非常可贵,一些字形的比对、推演合情合理,毋庸置疑。笔者之所以对上述字形演示只是部分赞同,不是他们所推演没有道理,只是因为,数字字形的演化从道理上看“理应如此”是一回事,实际上是怎么演化的是另一回事。字形到底怎么演化的,还是要以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为准。在历史上,如果字形的演化过程比较清晰,那字形的相似性就应该予以确认。
  就让我们深入历史,调阅历史上的中国数字和印度数字,看看中国数字和所谓印度数字相似几何。为讨论方便,主要选取在印度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几组数字字形。它们是,婆罗米数字、梵文字头数字、巴克沙利手稿数字、瓜廖尔数系、阿拉伯数字基本形、11世纪沿用至今的数字。下面以罗米数字为例来说明:
  按一般主流学者的观点,印度最早的数字是所谓婆罗米数字(亦有称婆罗门数字、婆罗迷数字的)。它的字形一般认为约是公元前3世纪时出现的,各种写法大同小异。但凑足从一到九这九个数字,那已经是公元前1世纪的事了。婆罗米数字零星出现时的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历史坐标里,那已是六国灭、秦朝立,以及秦朝灭、汉朝兴的世纪了。等到婆罗米数字把从一到九九个数字凑全的公元前1世纪,那已经是王莽摄政所在的世纪了。
  中国数学在这些时期之前的老早就非常成熟和发达了。拿十进位值制来说,早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即已确立,算筹应用亦相当普遍,运筹帷幄乃是彼时智谋之士的基本素质,堪称标配。到了战国时期,数字的写法更是相当规范、娴熟、实用,字形要繁有繁,要简有简,按需取用即可(《数学历史典故》/梁宗巨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本文的婆罗米数字,以《世界数学史》给出的字形为例(该书是杜石然、孔国平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见第153页)。婆罗米数字,公元前1世纪字形演化问题很是复杂,但简单说就是以原有字形为基础,通过旋转字形、选取局部、增删笔画、适当变形等方式产生新字形的过程。若新字形和原型一模一样,那是整体移植。若新字形通过逆向演化方式无法还原成老字形,那说明新字形不是由老字形演化形成,是原创生成。就一一比对婆罗米数字和相应汉字数字的字形,婆罗米数字和汉字数字的一二三完全一样,属于整体移植。
  小结一下:婆罗米数字和汉字数字不只是很像的问题,有的字形是两者完全一样,有的字形,婆罗米数字是汉字数字的局部造型。
  (摘自“凯迪”网2020.10.19 “”专栏)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重返作品:郎世宁《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 已经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8:30,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