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大卫 发表于: 2015-10-23 12:32: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广州玉器天光墟史话

 [复制链接]
源自:南方都市报
  粤讲粤俗
  颜志图
  近日,有报章报道,华林玉器“天光墟”为配合整治,已暂别玉器街。更有报道指,“天光墟”活动是从今年6月起停止的,至今已有四个月。报道一出,不少念旧的广州老友都表示可惜。那么,到底华林寺“天光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所谓“天光墟”就是每天清晨或半夜开始摆摊、天光即完结的特殊墟市。一般来说,以摆旧家具、器皿、故衣等二手廉价货物及古董、玉器、字画、古籍、盆栽等为主。华林寺前的天光墟就专买卖玉器,另外,从前较有名的天光墟,还有位于今天的中山七路的“烂马路天光墟”。说起这里的历史,它是广州最早的天光墟。而就翡翠加工而言,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玉器墟,时代远早于北京、上海、天津的玉器墟。如今这一带繁盛的玉器店铺一条街,也是基于天光墟买卖玉器的传统,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在明、清两代,广州水陆交通日益发达,商业活动频繁,玉石雕刻业亦逐渐繁荣起来。清初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广东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经营。原来,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工匠被编入籍后,他们世代承袭,不能脱籍,而且不许分户而居。直到清代的顺治年间,匠籍制度才被宣布废除。工匠们恢复了更多应有的人身自由,来到贸易发达的广州,令民间玉器生产经营蓬勃发展。早在康熙年间,广州贩卖绸缎、珍珠、翡翠、药材等的几个行业的客商在北京前门外王皮胡同三号购置仙城会馆,并刻碑纪念,碑文记载“既而裹珠贝者,玻璃、翡翠、珊瑚诸珍错者”这就证明,广州玉器墟商人当时已在北京进贡翡翠了。
  在清代道光年间,玉器行业成立了行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由此可见当时广州玉器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化程度,在中华大地上可谓是行业的标杆。大约在同治年间,华林寺这一带的玉器街逐渐形成,这条街后来得名“玉器坊”。20世纪的30年代,广州玉器行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大新路、文德路、长寿路、文昌路、带河路一带都集中了不少玉器行当。
  说至此有段古仔,相传慈禧太后手上戴的玉镯也是来自广州的玉器墟的。根据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侄子、参与慈禧珠宝秘密殓葬的李成武所著《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太后死后随葬品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翡翠,其中有两对翡翠手镯和一个翡翠荷叶,特别能满足主人对翡翠的喜好。有人推测这几件玉器,应该购自广州。不过由于慈禧的陵墓为孙殿英及其人马所盗,如今我们只能从照片和油画中一睹这些宝物的风采。
  直到1988年,华林玉器街建成,玉器坊从前易名。这条新玉器街南起广州市商业步行街下九路的西来正街,北至长寿西路的新胜街,玉器买卖有了固定店铺。不久,这里就成为了省内乃至全国有名的玉器珠宝销售集散地之一。然而,虽然有了铺头,古时候的天光墟习俗仍然在这里延续着,到了今年才被终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书画家张跃华艺术展在京华美术馆举行 王清州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唯有青山不厌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14:27,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