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杨旭|查看: 15005|回复: 45
[书画

佳士得举办香港历来首个文森特·梵高个展

 [复制链接]
37#
 大卫 发表于: 2015-4-22 15:31:01|只看该作者

梵高:从灰色的荷兰画派到热烈的巴黎之光


  凡·高作品《吃土豆的人》(1885)

  凡·高作品《情人互献殷勤的花园》(1887)

  凡·高作品《播种者》(1888)
  一想到凡·高,人们总会想到明亮而浓烈的色彩。不过,他调色板上的颜色并非总是如此生动而热烈。如果我们将他早期的静物画和后期的大作相互对比,便能发现他的探求过程,即色彩从幽暗走向明快。

灰色的荷兰画派
  凡·高曾在海牙随艺术家安东·莫夫(Anton Mauve)学画,并在此阶段培养了对色彩的感觉。莫夫擅长用柔美的色调,捕捉景物的气息。如其他海牙画派(亦被称作灰色画派)画家一样,莫夫主要用灰色及蓝色作画,使用的色彩虽然比较单一,但着重突出色调上的变化,并达到和谐一致。凡·高在莫夫那里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作品,所以他便依此方法开始作画。
  凡·高刚开始和莫夫学画,便立即进入静物油画阶段,这使他逐渐对色彩有了感觉。凡·高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这之前他主要在画素描。
  此后,凡·高读了很多色彩理论的书,并了解了补色的原理──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在视觉上,它们都会彼此强化。不过尽管了解了补色理论,但此时他在笔记本上所绘的插图却大都是黑白两色的。困扰他的问题也许是:他该如何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研习理论时,凡·高读过一篇描述法国艺术家──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画家之一的欧仁·德拉克罗瓦用色的文章。德拉克罗瓦通过使用对比色以突出戏剧性效果,与此同时,还能唤起观者的情绪与心动,这一点尤其吸引着凡·高。
  他在1885年10月20日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道:“如果你发现跟颜色问题有关的好书,一定要寄给我。”
  这一时期,凡·高已经开始在绘画中应用补色,他将颜色混合起来使用,最终绘出“模糊的色调”。乍一看,他的作品仍同其他同时代的荷兰画家一样,有着自然的灰棕色调。但是,仔细观察画作,就会发现,凡·高正在进行自己的补色实验。在《女人的头像》一画中,凡·高主要用了红绿两种补色。不过他并未将两色并置,而是将两种颜色融合起来,这使得对比并未显得那么强烈,反而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而这一点恰好正是凡·高所希望表达的农民的色调。这一点在《吃土豆的人》中更为明显,他的画笔创作了一个“真正的脏兮兮的土豆”,而凡·高使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吃土豆的农民,借此表达农民的现实生存处境。

热烈的巴黎之光
  移居巴黎后,凡·高前往卢浮宫观赏了德拉克罗瓦的屋顶壁画。醍醐灌顶一般,他懂得了多种亮色的作用原理。巴黎的现代艺术也使凡·高受到鼓舞,他采用了轻巧、明亮、放松,有些接近印象派的绘画方式。1886年,凡·高在一个展览中看到了乔治·修拉的作品,作品中艺术家将一个个单色的点宽松地排列在一起,从适当距离观之,这些点又构成了一个整体。凡·高受此影响,并采用了这种技法,但却独有特色,他会尝试着交替使用色点和短粗的线。
  在巴黎的经历使他对色彩更加敏感,1887年10月末,他写信告诉妹妹:“这个夏天在阿尼埃尔画风景画时,我比以往看到了更多的色彩。”
  哪些颜色组合最具强烈的视觉效果?一种颜色有多少变化的可能?凡·高对颜色着迷。他用小毛线球进行色彩的组合试验,观其效果,然后再用昂贵的颜料画画。
  凡·高很清楚他已转型为现代艺术家,所以在一幅《自画像》中,他使用了明亮而浓烈色彩,并骄傲地在画作上用橙红色签下自己的名字。画中,他不再混合颜料,而是使用线条将色彩并置──远看起来,他的头发是姜黄色的,而实际上则是由补色并置而成,即绿色和红色。1888年6月20日,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凡·高表达了对颜色的新认识,“总有颜色会让另一种颜色闪光,他们像一对爱人,让对方变得完整。”
  凡·高希望他的色彩绚丽的作品对于艺术的现代化有所贡献。当凡·高离开巴黎后,他在画作中进一步强调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那个阶段,他创作出了许多使他蜚声画坛的作品。比如在《播种者》中,凡·高便使用了非同寻常的强烈色彩,甚至使之不再“自然”。
  1888年,凡·高预言道,“未来的画家将是个前所未有的色彩大师。”他有所不知的是,他自己最终成为了他预言的那个画家。
  (本文参考了凡·高博物馆官网资料)
  杨天歌 编译
源自: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36#
 大卫 发表于: 2015-4-22 14:31: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麦田记得他曾经活过:纪念梵高去世125周年


  位于法国奥维尔的麦田。凡·高曾在这里画下了他最后的作品。也是在这里,他以手 枪自尽。

  纽南至埃因霍温之间有一段《星夜》的骑车道。

  1889年,凡·高画下了圣雷米疗养院的窗。
  在他去世125周年之际,他所生活和工作过的三个国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将联合起来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

  通过海量的绘画、素描和书信,文森特·凡·高的37年生命历程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他去世125周年之际,他所生活和工作过的三个国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将联合起来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
  从他出生的荷兰小镇,上学的小城,虔敬布道的比利时矿区,绘出第一幅杰作的荷兰乡间,一直到法国的城市和乡村,凡·高的艺术创作终于无法遏制地喷涌而出──而他的生命也逐渐走到了尽头。短短的37个年头,他炙热而孤独的脚步曾经踏足过欧洲西北部的这一小片土地,而这片土地也将永远忆念这个真挚而伟大的灵魂。

“我记得每一条小径”
  文森特·凡·高的杰作而今散落世界各地,而凡·高的根毋庸置疑在布拉邦特(Brabant),作为荷兰南部最大的省,艺术家出生并成长于此。正是在布拉邦特乡间,大器晚成的文森特开始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成为一个艺术家,起初他选择了当地的农民作为绘画主题。他出生于小镇松丹特(Zundert),13岁进城读书在蒂尔堡(Tilburg)上了第一节艺术课,28岁的凡·高在宗教生涯结束后选定了艺术的道路,他回到父母居住的小镇埃顿(Etten)磨炼技法,而在小镇纽南(Nuenen)他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农民绘画家,创作出了早期的杰作《吃土豆的人》。布拉邦特在凡·高的人生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在1885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荷兰,但在艺术家晚期饱受精神病痛的时候,家乡的风土依然时时出现在他的笔端,进入他的梦中。“在病痛中,我再次看到松丹特家中的每一个房间,花园中的每一条小径。”1889年,他从法国阿尔(Arles)寄给提奥的信中这样写道。
  作为凡·高的诞生地,北布拉邦特博物馆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举行纪念展览。1月24日至4月26日,展览“《吃土豆的人》故乡的设计”邀请到85位出自布拉邦特的当代设计师,他们的作品由凡·高绘画为灵感。因此,也带有凡·高这一时期作品的特质:简洁、乡土和自然。2月21日至5月17日的展览“霍克尼、毕加索、汤格力及其他”将聚焦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他的作品同样展现出明显的凡·高影响。今年秋天的时候,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租借作品和自己的馆藏作品,推出“凡·高在哪里?”,这个展览关注凡·高的视觉语言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滥觞。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凡·高出生于布拉邦特省的小镇松丹特。确切地说,这个文森特并非新教牧师提奥多鲁斯·凡·高和安娜·科尼莉亚(Anna Carbentus)的第一个孩子。在一年之前,曾经有另一个孩子胎死腹中,文森特原本是为那一个孩子所起的名字。所幸的是,一年之后的文森特顺利出生了,随之而后,凡·高家又诞生了三个姐妹和两个兄弟,分别是安娜、提奥、威尔、莱斯和科尔。
  而今,在松丹特凡·高故居附近的教堂墓地里,依然可以看到艺术家夭折的哥哥、另一个文森特·凡·高的墓碑。凡·高当年出生的房屋已经于1903年被拆毁,而今的故居是在原址上进行重建的。在故居门外的广场上,有雕塑家Ossip Zadkine创造的表达文森特和提奥兄弟之爱的雕塑。在2015年,故居将会举办艺术家驻留项目,每一个月,都会有一位艺术家待在凡·高出生并成长的地方进行创作。
  11岁的时候,文森特从松丹特乡村小学转到泽芬贝亨(Zevenbergen)的寄宿学校就读,13岁时,又来到蒂尔堡读中学。据说,当时的他很喜欢画画,但并未展现出特别的天赋。他的功课不错,特别是在语言方面。1867-1868学年,他因某些原因辍学,自此以后便结束了校园生涯。
  凡·高当年上第一堂绘画课的教室至今依旧保留着,已经成为了蒂尔堡市立博物馆一部分。1866年,13岁的凡·高正是在这里接受了艺术的启蒙,他的美术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师Constant Huijsmans。而今,博物馆依然会为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举办艺术课堂,让人们了解19世纪末荷兰的艺术初等教育是怎样的情形。
  文森特的叔叔──另一个文森特,被称为森特(Cent)──为16岁的男孩找到一份差事,在国际艺术品经销商古皮尔(Goupil & Cie)公司担任学徒,他被派往海牙的分部。文森特留下的最早的信件始于1872年在古皮尔的时光。这也是他和弟弟提奥终生通信的开端。后者于1873年也进入古皮尔的布鲁塞尔分部。同年,文森特被调往伦敦分部。在伦敦期间,文森特参观了很多美术馆。在书信中,他会与提奥分享欣赏艺术作品的感受,他特别欣赏农民画家的作品,例如让-弗朗索瓦·米勒和朱尔斯·布勒东。“米勒的《晚祷》的确是一件好作品,”凡·高在1874年写给提奥的信中表示,“杰出的、像诗一样的作品。”
  1875年,文森特被调往巴黎,他变得越来越虔信,在寄给提奥的信件中大量引用圣经中的文字。尽管他对艺术兴趣盎然,但逐渐对画廊的工作感到兴味索然。1876年,他被解雇了。恢复无业状态的凡·高辗转于助教、牧师助手、书店伙计等差事,24岁的他始终没有找到未来的方向,这让他的父母感到担心不已,最终答应他去进行神学深造。但凡·高在阿姆斯特丹苦读一年并没有任何收获。尽管放弃了学业,但是文森特依然希望侍奉上帝。他离开阿姆斯特丹,到比利时的博里纳日(Borinage)矿区──全欧洲最艰苦的矿区之一──布道。
  “这是一个严酷的地方,乍看上去,周遭环境有一种黯淡而死寂的感觉。”1879年4月,文森特在致提奥的书信中描绘了博里纳日的情形,“多数煤炭工人因为发烧而显得苍白,看起来劳累而憔悴,饱经风霜的样子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这里的女人也显得非常疲惫。”
  文森特和当地穷人生活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财产。他充满奉献精神,被称为“矿区的基督”,但是他的虔敬和热忱并未感染当地的居民,他再次失去了工作。宗教生涯戛然而止,但艺术生涯却拉开了帷幕。文森特在写给提奥的信件中常常附上一些小画,因此,提奥建议他专注于画画。文森特意识到他可以通过绘画侍奉上帝。

骑行在凡·高的“星夜”
  2015年春天,凡·高当年在博里纳日传道时居住的小屋(位于比利时蒙斯郊外的瓦斯梅村)已经修缮一新并且对外开放了。与此同时,蒙斯美术馆也在1月25日至5月17日举办展览“凡·高在博里纳日,一个艺术家的诞生”,这个展览呈现70件绘画、素描和书信,大部分都是从凡·高博物馆、库勒穆勒博物馆等重要的凡·高收藏机构租借而来的。
  1880年10月,文森特正式开始为成为艺术家而努力,专心练习素描,并开始接触艺术家社区。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到带薪的工作,提奥为此经常补贴他的生活。文森特先是居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接着回到了父母位于布拉邦特省埃顿镇的家中。当时,文森特的父亲在教堂中布道,而文森特则待在20米以外的牧师小屋练习绘画。
  父母轻视艺术家这个职业,因此和文森特产生了重重矛盾。而今的埃顿却视文森特的这段经历为宝贵财富。文森特的父亲当年传教的教堂而今被命名为“文森特·凡·高教堂”,迎接着来自全球各地旅客的瞻仰。
  不久后,文森特离开父母的家,来到海牙向表亲安东·莫夫(Anthon Mauve)学画,并且和Sien Hoornik成为了情人,后者曾是妓女,且带着一个5岁的女儿,这段关系让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震惊不已。和Sien的感情结束后,文森特去到荷兰北部德伦特省(Drente),描绘当地的沼泽和荒原,这一经历带给他平静和启发。不到三个月时间,雨水、寒冷和孤独让文森特离开德伦特,回到布拉邦特父母家中,此时的凡·高夫妇居住在另一个小镇纽南。
  1883年12月,文森特搬回家和父母同住。纽南是“农民画家”的理想居所,这里有很多农民、工人和织工。文森特不放过任何绘画的机会。1884年,文森特提议将这些作品邮寄给提奥。根据他们的计划,提奥可以在巴黎出售这些作品。但是,当时的巴黎人更欣赏富有色彩的作品,文森特色调昏暗的油画无法入他们的法眼。与此同时,文森特和父母的矛盾也始终无法调和。1885年,父亲去世后,文森特搬离了家,继续在纽南乡间进行创作,《吃土豆的人》便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文森特用画笔描绘了当地的14处景观。而今,在纽南的文森特中心(Vincentre),参观者可以利用最新的视听技术,将整个小镇作为一个户外博物馆,循着艺术家的足迹走遍这里的每一处风景。
  与此同时,在整个布拉邦特省,设置了5段全长335公里的自行车骑行路线,游客可以沿着凡·高的足迹,遍访当地风光,体察人民的淳朴生活。其中,在纽南至埃因霍温之间有一段路线,是灯光艺术家Daan Roosegaarde特别根据他的名作《星夜》进行布置的。路面上铺设了大量夜光石和LED灯,在傍晚骑行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别样的体验。

阳光下的疯狂
  完成了《吃土豆的人》之后,文森特决意去比利时安特卫普继续学习绘画,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回到荷兰。不过,他在安特卫普没有待很长时间,尽管那里有充足的绘画材料、模特、画室,还有教堂、博物馆,但是那里的绘画教育对文森特来说太传统了。1886年2月,文森特来到巴黎投奔他的弟弟提奥,并且进入费尔南德·柯罗蒙(Fernand Cormon)画室学习。
  当时巴黎的艺术中心在蒙马特高地,身为艺术经销商的提奥同样生活于此,他将文森特介绍给莫奈等人,文森特同样在画室里结识了新一代的艺术家,亨利·德·图卢斯-劳德雷克、埃米尔·贝尔纳等人。从此,他的生活和他的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文森特作品中的灰暗色调让位于艳丽热烈的色彩,农民题材换成了咖啡馆、林荫大道、塞纳河风光、花卉静物,他也甚至尝试过更加商业化的主题,例如肖像。在巴黎,请一个模特相当昂贵,因此,文森特喜欢画他的朋友,还有画下自己。文森特在日本版画中寻到了不少灵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他和提奥开始了版画收藏。
  而今,巴黎的“蒙马特之旅”依然带着旅行者走访文森特的足迹,包括提奥的家、艺术家的支持者佩雷·唐古伊老爹的商店,还有文森特与艺术家朋友相聚的各个地点。
  两年后,文森特开始对巴黎狂热的城市生活感到厌倦。他怀念乡村的宁静,同时期待着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能找到日本版画中的光影色彩。1888年2月20日,他乘坐火车抵达了罗纳河畔的小镇阿尔。这里明亮的光线和热烈的色彩让他感到分外欣喜,文森特投入积极的工作,他描绘果园中的花朵、忙碌收获的工人、阳光灿烂的海景、过往的船只。他的风格变得更加放松自如,更加具有表现力。他计划着设立一个“南方画室”,在这里,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创作通过巴黎的提奥变现谋生。因此,文森特租下了黄色房子中的四个房间,在他的朋友中,高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搬来这里的艺术家。1888年10月,高更抵达了阿尔。两位艺术家一起工作,擦出了很多火花,与此同时,他们在艺术上的种种异见,也让他们常常陷入激烈争执。
  高更喜欢从想象和记忆中寻找绘画元素,文森特喜欢画他眼前看到的景象。艺术理念的不同,使得二人的紧张关系逐步升级,文森特也变得愈发焦躁。当高更扬言要离开时,文森特变得更加心烦意乱。某个晚上,他在黄色屋子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的一部分,包在报纸中,拿给附近红灯区一个妓女。次日,他被送进了阿尔的医院。
  “我在阿尔的医院找到了文森特。他过去几天都显得特别激动,人们意识到他可能陷入了疯狂。他用一把刀伤害了自己,因此被送入医院。他真的发疯了吗?医生认为有可能,但不敢下此论断。”提奥在写给未婚妻乔安娜(Johanna Bonger)的书信中提道。
  阿尔的阳光同样未曾忘记那一年艺术家的疯狂,今年夏天,阿尔文森特·凡·高基金会将于6月12日至9月20日举办“凡·高的素描:影响和创新”,展览将呈现艺术家亲笔描绘的40张素描作品,以及影响了他的创作的其他艺术家作品。

麦田依旧金黄
  文森特关于艺术家的梦想昙花一现,他对于割耳事件前因后果也记忆模糊。此后,他的精神状况依旧不稳定。1889年5月,文森特主动住进了法国南部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治疗。当文森特在圣雷米的状况逐渐好转,他又拿起了画笔。起初,他在围墙内的花园中绘画。后来,被允许在郊外绘画。当地工作人员甚至安排了一间空房间作为文森特的工作室。文森特的精神状况依然有反复,不过他在圣雷米时期创作成果丰硕,一年时间里大概完成了150幅作品。1890年1月,提奥和乔安娜的爱情结晶诞生,新生儿的名字是文森特·威廉·凡·高。文森特在医院创作了《开放的杏花》(Almond Blossoms),送给这位家族新成员。
  “我开始为他创作一幅绘画,准备挂在他们的新房,”在1890年2月19日致母亲的书信中,文森特这样写道,“白色杏花在巨大的枝丫间开放,背景是蓝色的天空。”
  文森特于1890年5月离开圣雷米,北至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小镇(Auvers-sur-Oise)。这里为文森特提供了宁静,同时它也离巴黎不远,可以随时与提奥联络。当地医生、业余画家保罗·加歇(Paul Gachet)在这里也可以照看文森特。加歇建议文森特潜心绘画,后者醉心于描绘花园、麦田,几乎一天画一幅,他的健康似乎也有所改善。然而,在7月拜访了提奥夫妇之后,他的状态急转直下,在巴黎,他得知提奥计划辞掉艺术经销商的工作,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也意味着一定的财务风险,长期依靠提奥资助生活的文森特感受到了无法化解的悲观。
  “回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悲伤,而且不断地感觉威胁你的那场风暴同样也在压迫我……我的生命根基饱受威胁,我的脚步也跟着摇晃起来。”7月10日,他在致提奥的书信中写道,不过,仅有绘画能够拯救一切,“我又开始画画了……这些作品能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传达给你,即我在乡间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绝望中的这一份希望未能让他坚持下去。1890年7月27日,文森特走入麦田,用一把手 枪对准了自己。他于两天后去世。文森特·凡·高被埋葬在奥维尔的墓地里,留给世人850幅绘画,将近1300件纸上作品。他的弟弟提奥于半年后去世。1914年,后者的墓地也迁到了奥维尔,两兄弟永远留在了这里。
  作为文森特生命旅程的终点站,小镇奥维尔在2015年将举行一系列活动,通过展览、视频和装置,引导世人踏访文森特的脚步。整个活动从4月4日持续至9月20日。
  朱洁树 编译
源自: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5#
 大卫 发表于: 2015-4-22 14:31:02|只看该作者

梵高:学习如何画素描 成为一个大师

  在凡·高于1880年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要做的事是学习如何画素描,以成为一个大师,不论是用我的铅笔,用我的炭笔,还是用我的笔刷。我没办法告诉你(虽然新的挑战每天都会出现,未来也会继续出现)我有多开心我又开始画素描了。”
庭院一隅 1881年6月 这幅素描是凡·高先用铅笔进行速写,整幅画面都还清楚看得到铅笔的笔迹。在这张画纸上,他专注于要相当精确地描绘一个简单、浪漫的场景。这幅画并非只是某个任意主题的习作,或许凡·高在创作时想到了他妹妹的离去。
捆麦束的农妇 1885年 这幅作品绘于直纹纸。《捆麦束的农妇》底部的麦束原来更接近左侧,超过农妇的木屐,但是凡·高修正了过来。右侧他也先用画笔及水在沾染了粉笔的地方涂上淡水彩,然后再涂上定色剂。定色剂只涂到左侧麦束的下半部,而这个区域也先上过淡水彩了。
坐着的老渔夫 1883年1至2月 这幅构图描绘一个老渔夫宁静地坐在矮墙上抽着烟斗,下方还隐约可见模特摆姿势时所坐的椅子。
街景 1982年9月 绘有这幅素描的纸因为正面的构图而经过剪裁变小,车子的上半部有一部分被切掉,只剩下或许是驴子的腿以及车轮的一部分。
雪地里的矿工 1880年9月 创作这幅作品前不久,凡·高才决心要走上艺术道路,因此此乃其最早以独立艺术家心态创作的作品。
泥草屋(夜晚的泥炭小屋)1883年10月 凡·高在这幅素描中,让纸张原来的白色透过窗户展现出来,看起来似乎房子里正燃着火光,表现出了夜晚的印象。
源自: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34#
 大卫 发表于: 2015-4-15 16:31:01|只看该作者

香港荷兰日 听梵高后人讲故事


  香港荷兰日 听梵高后人讲故事

  香港荷兰日 听梵高后人讲故事
⊙作者:吴婧

  威廉是个荷兰小男孩。
  他有时候去祖父家玩,看到屋子墙上密密麻麻挂着许多画,画里有向日葵,还有一个面目总是很严肃的男子。
  祖父有时会接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电话,然后他会叫威廉帮忙在壁橱里一起寻找某幅画作。在壁橱和这个家的很多角落里,都堆满了画,威廉知道这些画出自那个面目严肃的男子,也知道他对整个家族意味着什么,但9岁的他决心不做这个男子的代言人,他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威廉并不觉得男子的每幅画作都好看。但他对那些描绘树木下半部的画很着迷,“其他画都是描绘树的顶部,树枝、树叶,他却画树身的下半部,很不一般。”威廉说,他对绘画的兴趣由此而生。
  尽管如此,长大后的威廉没有成为一名画家,他做了律师,并非常享受这份工作。
  “但当你逐渐变老,你会回到你出发的地方。你想要进一步了解你的家庭。”威廉说,他开始对那个画画的严肃男子产生兴趣,并开始阅读关于他的书籍。
  然后,威廉辞去了律师的工作,继续他祖父的事业──保存并推广那名男子的画。
  如你所想,那名男子就是独耳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威廉曾祖父的亲哥哥。
  在“香港荷兰日”4月13日的论坛活动上,梵高的曾侄孙威廉·梵高(Willem van Gogh)同大家分享了梵高家族和那些画作的故事。
香港荷兰日 听梵高后人讲故事
  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是弟弟提奥一直资助、鼓励他创作,兄弟俩感情深厚。提奥唯一的儿子出生时,便用哥哥的名字给孩子命名。梵高自杀后,悲痛欲绝的提奥紧随其后去世了。梵高留下的大量画作、书信则由提奥的遗孀乔安娜保管。乔安娜不遗余力地宣传梵高,并将梵高和提奥之间的书信集结出版。在她的努力下,梵高逐渐被世人所关注。
  1925年,乔安娜去世。她的儿子文森特·威廉·梵高继承了母亲的衣钵,继续为其伯父的画作奔走。在文森特的推动下,梵高基金会于1960年成立,1973年,由荷兰建筑师格里特·里特费尔德设计的梵高博物馆落成,文森特将家中收藏的数百份梵高画作、书信悉数捐出。
  威廉曾向祖父文森特讨要梵高的素描,“我不要他的画,只要一张素描,留作纪念。”
  祖父问,如果给了他,他打算将素描传给哪个孩子。“你不可能将它剪成几段分给孩子们吧。”威廉回忆起祖父的话,“他说这些(画和书信)属于整个人类,而非一个家族。”
  梵高家族现在有30多个成员,他们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回忆祖父、曾祖父和画家梵高的故事。威廉说,他和其他家族成员最喜欢的梵高作品是《盛开的杏树》(Almond Blossom),那是威廉的祖父诞生时,梵高为小侄子作的一幅画。靛蓝色的天空下绽放一朵朵白瓣黄芯的杏花。《盛开的杏树》被挂在了新生儿的床头,久久地陪伴着文森特成长。“这是梵高送给这个家族的礼物。”威廉说。
  如今,包括《盛开的杏树》《向日葵》《吃马铃薯的人》《麦田群鸦》等在内的200幅画作都在梵高博物馆展出,它收藏有世界上最多的梵高作品。而随着梵高名气的增长,这个1973年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难以招架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客流量。1999年,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新展馆在原址上扩建。梵高的曾侄孙威廉正是梵高博物馆的宣传大使。
  听梵高的后人讲梵高,这是“香港荷兰日”举办的众多活动之一。由荷兰驻香港总领事馆主办的首届荷兰艺术文化节从4月2日至27日展开,除了博物馆论坛,还有各类艺术展览、讲座、荷兰电影节和荷兰美食节。
香港荷兰日画作
  由威廉带来的《活现RELIEVO》系列中的九幅限量版作品在本届“香港荷兰日”上展出。《活现RELIEVO》系列是梵高画作的立体复制品,用三维技术将原作内容的比例、用色、亮度与材质重现,画框也是依照原画框制作。观赏者可以触摸这些作品。
  荷兰著名摄影师Erwin Olaf的个人影展“Waiting,Berlin,Keyhole”亦迎来其在亚洲地区的首次亮相。还有“皇家旅行箱”讲座,讲解多款稀有的皇室旅行箱和它们的著名主人──拿破仑、维多利亚女王和孙中山等。此外,还有“荷兰市集”供应奶酪、鲱鱼、荷兰松饼等荷兰美食。
源自:界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大卫 发表于: 2015-4-8 14:31:01|只看该作者

7幅超昂贵的梵高画作 从交易历史看作品变迁

《加歇医生》(Portrait of Dr.Gachet,1890)
  《加歇医生》(Portrait of Dr.Gachet,1890)文森特·梵高可以说是第一个画作卖出了百万美元的艺术家,之后他的许多作品也陆续打破了许多艺术史中的记录。本文为您盘点一下他最昂贵的7幅作品。这其中有他早期时候的最高拍卖纪录,和近期调整后的拍卖价格,一起来看看市场的涨幅和变动吧!(截止到2014年9月)
  加歇医生》(Portrait of Dr.Gachet,1890)
  早期成交价格:1990年8250万美元由Siegfried Kramarsky 家庭在佳士得纽约拍得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1.52亿美元
《约瑟夫·鲁林肖像》(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约瑟夫·鲁林肖像》(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早期成交价格:通过瑞士经销商和藏家Thomas Ammann以私售的形式5800万美元加上一些其他作品的交换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1.13亿美元
《鸢尾花》(Irises,1889)
  《鸢尾花》(Irises,1889)早期成交价格:这件富有生气的和视觉感受的作品在1987年还创造过拍卖纪录,之后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澳大利亚商人Alan Bond,但是由于Bond没有足够的钱支付。之后在1990年同价格转卖给了保罗·盖蒂博物馆(J.Paul Getty Museum)。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1.112亿美元。
《没胡须的自画像》(Portrait de l’artiste sansbarbe,1889)
  《没胡须的自画像》(Portrait de l’artiste sansbarbe,1889)早期成交价格:1998年末,这件作品在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7150万美元售出,由Jacques Koerfer家族提供,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买家是谁。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1.038亿美元。
《麦田与柏树》(A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1889)
  《麦田与柏树》(A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1889)早期成交价格:这件作品由EmilGeorg Bührle的儿子在一次私售中通过Steven Mazoh以5700万美元价格售出,买家为Walter Annenberg,一位犹太裔美国出版商、外交官和慈善家。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9410万美元。
《花瓶与15朵向日葵》(Vasewith Fifteen Sunflowers,1888)
  《花瓶与15朵向日葵》(Vasewith Fifteen Sunflowers,1888)早期成交价格:这又是一件与花相关的画作。这件向日葵作品在1987年以3970万美元的价格被卖,一场由Chester Beatty的儿媳在伦敦佳士得组织的活动中。买家被认为是日本的一位保险巨头。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8420万美元。
《麦前的农妇》(Peasant Woman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Wheat,1890)
  《麦前的农妇》(Peasant Woman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Wheat,1890)
  早期成交价格:这件作品通过阿奎维拉画廊(AcquavellaGalleries)4750万美元卖给了斯蒂芬·永利(Stephen Wynn),一位美国赌场俱乐部和房地产公司老板,卖家未知。
  近期拍卖调整价格:7040万美元。
源自:艺术中国
32#
 大卫 发表于: 2015-4-2 15:31:01|只看该作者

这8件事 梵高可能骗了我们

源自:观察者网
  作为后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少数能让中国人明确指认的外国画家之一。长期被忧郁症困扰、自残、自杀……在普通人眼中,梵高的生活连“阴云笼罩”都不足以形容,而完完全全是深渊啊!
  但梵高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难以捉摸么?他的画随着时间有什么变化?他的耳朵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自己割掉的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谋杀?梵高可能伙同“传闻”,骗了我们所有人!在这个“实(到)事(处)求(是)是(坑)”的日子,咱们一起来掀起梵高的面纱,了解一些有关梵高的理论和发现,在这些说法持有者看来,梵高不仅是最有天赋的画家,还是有史以来最具迷惑性的艺术家。
梵高没割掉自己的耳朵。

可能之一:梵高没割掉自己的耳朵。
  没错没错,梵高割掉自己耳朵这件事,已经是“共识”了。按照人所共知的说法,梵高自己割掉耳朵,寄给一位叫Rachel的女士。不过,这故事可能有另一个版本。历史学家Hans Kaufmann 和 Rita Wildegans却坚持认为,这个故事是梵高自己编出来的,真相是:他的好朋友──保罗·高更(对,就是那个同样有名的画家)在一场争执中割掉了梵高的耳朵,因为高更是个好斗的人。历史学家拿出梵高写给高更的信作为证据,梵高在信中说:“你和我都要对这件事守口如瓶。”
梵高自画像

可能之二:他的向日葵是基因突变品种。
  你有没有注意到,梵高标志性的《向日葵》看起来跟正常的向日葵不太一样?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艺术地再创造。但美国乔治亚大学的John Burke认为,梵高选取的向日葵,本来就是向日葵里的异类!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品种,跟下面这种毛茸茸的向日葵品种很相像。
右边是基因变异的向日葵,确实很相似

可能之三:梵高死于谋杀。
  关于梵高之死,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他在37岁时自杀。
  有证据认为,梵高冲着自己的上腹部开了一枪,又坚持走了大约一英里回到房间。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场景,赋予了梵高标志性的形象: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不堪重负,以无比孱弱的身躯在生与死的关口挣扎,似乎并不想死去。冰冷的死亡场景成为世人浪漫化的想象。毕竟,人家后来成名了嘛。
  一位不具名学者曾对《名利场》杂志说:“如果说梵高是自杀的,那很多事都解释不通……他没表现出想要‘迈出这一步’的意愿。”
梵高可能不是死于自杀

可能之四:梵高把《最后的晚餐》隐藏在自己的一幅画中
  表面看来,《夜晚的咖啡馆──室外》描绘的是一群老顾客在咖啡馆的社交生活,他们的身形和面貌并不十分清晰。不过,Jared Baxter等一批研究者认为,圆圈中的画面其实具有宗教象征性,像是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的简化版。透过一些隐藏的细节,有人怀疑这幅画最初的面貌应该更加复杂,比如画面上其实布满十字架形状。
《夜晚的咖啡馆──室外》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可能之五:他的画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科学原理精密契合
  20世纪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维尔纳·卡尔·海森堡说过:“等我见到上帝,我会问他两个问题:为什么有相对论?为什么有涡流(他的研究内容之一)?我相信他只能回答出前一个。”说得稍微夸张点,涡流理论的复杂程度让相当数量的科学家一直感觉──很受伤。(愿意挑战的你请自学,小编就不解释了……)就是这么丧心病狂的理论,居然与梵高的画完美契合!据说,以大名鼎鼎的《星空》最为明显,梵高通过旋转的图案营造的气氛完美地可视化了这一理论。
  于是理论家的脑洞就开了,他们认为在梵高焦灼的一生中,有一个时刻(比如在精神病院的时候),此人的经脉不知怎么得就打开了,以神奇的艺术方式进入到这个神理论领域。
《星空》或许完美地可视化了涡流理论

可能之六:梵高是色盲。
  这说法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了吧?但根据一位日本视觉研究专家的说法,梵高之所以采用高度冷色调的调色板和恣肆的画风,可能因为他患有红色色弱。
  这位专家开发了一款叫做“色彩视觉模拟器”的APP,能模拟不同类型色盲或色弱状态下看到的画面,包括梵高可能的状态。
  这位日本专家在博客里写道:“在我眼中,梵高的画不但不存在冲突的用色和凌乱的线条,反而每幅画都是线条和透视精准的杰作,这真是美妙的体验!”
梵高是色盲?!

可能之七:梵高不是传说中的疯子。
  尽管梵高称得上历史上最有名的疯子之一,但许多历史学家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梵高要比人们印象中传统和有条理得多。比如,人们一直乐于称道《卧室》这幅画的用色:蓝色墙壁和黄色地板的本应营造强烈冲突感,却奇妙地让慵懒的画面带给人某种黑暗的印象。研究者发现,画面中的蓝色本来更接近紫色,而紫色与黄色传统搭配一般会让画满看起来更和谐。着说明梵高在用色上极其有条理。
  “你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梵高是个非常有条理的艺术家,而不是大家一般认为的那个随手往画布上丢颜料的疯子。”梵高博物馆负责人Axel Rüger说,“实际上,梵高对所使用材料的性质非常了解,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们,创作也非常谨慎。这为我们理解作为艺术家的梵高,提供了更好的视角──他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卧室》的用色十分大胆,但画面却很和谐

可能之八:梵高的画在逐渐变白。
  熟悉绘画艺术的人知道,梵高特别喜欢使用从红铅或水白铅矿中提取出的合成颜料。令人无奈的是,这些颜料的稳定性并不好,例如红色这样明丽的颜色,会在光照下逐渐褪色。艺术类网站Hyperallergic的解释很靠谱:“想象有一颗球形硬糖,内核是红色的,外面包着一曾淡蓝色,最外面是一层灰蒙蒙的颗粒。"
  芝加哥艺术中心的Francesca Casadio是一名艺术品保护科学家,对他来说:“尽管早就知道,颜料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我还是很惊讶于红色的变化,按理说,这种矿物质颜料的性质相当稳定。可没想到,红色也背叛了梵高。”
画作可能在变白
  (观察者网译自《赫芬顿邮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1#
 大卫 发表于: 2015-3-31 16:31:01|只看该作者

为梵高庆生:盘点梵高名作TOP10

  1843年3月30日的这一天文森特·梵高诞生,为了纪念他的生日,重温梵高那些令所有人都为之倾倒的艺术。
文森特·梵高,向日葵(1888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1.向日葵(1888年
  被称为梵高最值得骄傲的作品,画这幅画时他正喜悦的等待他亲密的朋友和导师,画家保罗·高更的到来。
文森特·梵高,杏花(1890年)vangogh museum.nl

2.杏仁花(1890年
  这幅画作为礼物赠送给新出生的侄子威廉·文森特。杏仁树枝象征着新的生命。
文森特·梵高,桑树(1889年)图片出自诺顿西蒙博物馆。

3.桑树(1889年
  在圣雷米期间绘制,凡高曾写了一篇关于这幅画的长信给他的家人。
文森特·梵高,星夜(1889年)moma.org

4.星夜(1889年
  “日出前的早上,在我的窗口,我看到的这个国家一无所有,但晨星却那样巨大耀眼,”梵高曾在写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
文森特·梵高,卧室(1889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5.卧室(1888年
  在法国南部梵高黄色房子内部的唯一记录 “这只是我一间简单的卧室”他写道,“这里色彩就是一切……在这里休息、沉睡。总之,看画面就是放松大脑,或者去空想。”
文森特·梵高,鸢尾花(1889年)图像出自ibiblio.org

6.鸢尾花(1889年
  梵高画他心爱的鸢尾花。他的弟弟为此作品写道,“从这幅画中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这是对生活之美的研究”
文森特·梵高,麦田与柏树(1889年)metmuseum.org

7.麦田与柏树(1889年
  在一个喜爱的夏天里,梵高写道,“我和一些麦穗,有罂粟花、有柏树,有蓝色的天空,它们就像一个五彩的格子。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和一顶草帽(1887年)metmuseum.org

8.自画像与一顶草帽(1887年
  1886年至1888年,他在巴黎期间画了大约30幅自画像。“我特意买了一个足够好的镜子,从自己画起,”他转述,“因缺乏一个模特。”
文森特·梵高,咖啡馆的露台,阿尔勒,在夜间(1889年)图片出自赫芬顿邮报

9.咖啡馆露台上,阿尔勒,在夜间(1888年
  在写给他妹妹的信中,梵高描述道“在这里有个夜晚的画面,并不黑,什么也没有,只有美丽的蓝色、紫色、绿色包围着,照射的灯光中透着硫浅黄色和柚子般的绿色。”
文森特·梵高,夜间咖啡馆(1888)vangoghgallery.com

10.夜咖啡厅(1888年
  “当‘夜行者’没有了钱,付不起房租或者上当喝醉了可以在这里避难”梵高在信中向他的哥哥解释,关于这件作品的日期是1888年8月。

据相关报道
  2015年也是画家逝世125周年。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为此将建设一个新的入口和纪念品商店。
源自:artnet
⊙ 编译:赵岩
30#
 大卫 发表于: 2015-3-31 14:31:02|只看该作者

研究人员揭秘梵高画作为何褪色

源自:中国新闻网
  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名画价值连城,但科学家发现,梵高不少画作中的红色颜料逐渐褪色变白。科学家表示,这一现象可能是梵高所使用的颜料有杂质造成的。
  比利时研究人员指出,梵高所用的深红色颜料内含有一种罕见的矿物水白铅矿(plumbonacrite),与空气接触后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作用,之后分解成白色晶体。
  研究员利用显微镜分析了梵高1889年创作的作品《云空下的干草垛》(Wheat Stack Under a Cloudy Sky)的颜料样本,发现画中池塘上一块红叶表面已分解成灰色和白色,但表面之下的颜料仍是鲜红色。
  研究人员表示,这解释了为何梵高的名作《向日葵》(Sunflowers)、《卧室》(The Bedroom)等作品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
  研究人员称,这项发现有助于修复梵高画作的颜色,同时博物馆也会调整展览场地的环境及光线,以便更好的保存画作。
源自:中新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大卫 发表于: 2015-3-30 14:31:00|只看该作者

宅男梵高的房间


黄房子里的卧室:他内心的栖息地
The Yellow House:转角那座绿窗户的房屋,是梵高在阿尔勒的住所,屋前步履匆匆的是他本人
  1888年,梵高搬到法国小城阿尔勒。这是一座随处可见咖啡馆的普罗旺斯小城。“我想回归在农村时、接触印象主义前的思想”,梵高被这里和煦的田野与阳光吸引,虽只居住了15个月,却创作了200多幅画作。其中他在阿尔勒居住的房间,在现有资料里就能见到五幅。
第一版油画Bedroom in Arles
  1888年10月,梵高开始绘制第一版《阿尔勒卧室》,还在给弟弟提奥的书信里勾勒出草图。梵高这么描述它:“颜色在这里代表一切:墙壁是淡紫罗兰色,地板是红瓷砖。木质的床和椅子,就像新鲜的黄油;床单和枕头拥有柠檬般的淡绿色……这些物件带来的,也是一场休憩、或说是梦。”
梵高给弟弟提奥书信中画下的房间草图
  而在好友、画家高更来到阿尔勒之前,梵高也在给他的信件里盛情描绘了这个房间。只是高更在这待了2个月便离去。无论是否像传闻那样因二人吵架,事实是梵 高在这里割下自己的左耳,并因精神失常住进当地的医院。后两幅他的房间就是在医院中画下的。似乎梵高从未"走出"这个房间,这里住着回归自我、又颠沛自我 的他。
在给高更的信件里,梵高说想把这里变成艺术家群住的“画家的家”
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墙上的画像变成了他自己和一位中尉。
第三版:墙上的画像则是梵高自画像和一位年轻女人,整体墙壁的蓝色则变得强烈。

梵高的椅子:19世纪众多艺术家们的最爱座椅
Vincent's Chair with his Pipe
  梵高画的阿尔勒卧室中的椅子,上面放着他的烟斗。
  与此同时,梵高于阿尔勒的卧室中,里面的椅子也吸引眼球。他还专门为他的椅子画过一幅画。这把椅子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梯子状的靠背和用干稻草编织的椅面。这两大特征更让我们看见了他所在时代的痕迹。
梯状靠背在椅子上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尤其在新教改革后迅速受欢迎。19世纪后叶,维多利亚式风格的家具常见拥有梯状靠背的椅子,只是椅背的阶梯减少了几层。
以干稻草编织的椅面,早在人们掌握编织术时就诞生了,更在梵高所在的19世纪达到高潮:1860年一位制椅匠Phillip Webb用干稻草编织出四个三角纹路的椅子,更结实并适合人就坐。当时大名鼎鼎的装饰艺术运动发起人William Morris给这个椅子取名为Sussex,随后在众多艺术家中开始流行。
在梵高绘制的这幅《高更的椅子》里,也是采用同一编织方式的椅面,椅背则是另一同样流行的带有扶手的木椅。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梵高笔下的阿尔勒咖啡馆,也可见带有四个三角编织痕迹的座椅

当我们回忆他,"走不出"他的房间
  如今当我们回忆梵高,他在阿尔勒的房间更成为icon般的存在。从画像到座椅,无数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透过这个房间向他致敬,表达自己对梵高的理解。
著名波普大师Roy Lichtenstein画下的梵高的房间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对他的卧室的还原
艺术家christian richter根据梵高卧室创作的作品
  据说,梵高曾在不少于13封信中描述过他在阿尔勒的卧室。这个房间之于梵高,就像他给弟弟提奥的书信里所说的那样:“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自己正活在未来。”
源自:雅昌艺术网
28#
 大卫 发表于: 2015-3-13 10:31:01|只看该作者

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将登陆中国


  展览海报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恰逢后印象派大师梵高逝世125周年,各种形式的多样化策展表达了不同美术馆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回忆和纪念,在经历了美国、意大利、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的巡展后,“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将登陆中国,3000多幅梵高画作将于2015年4月28日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展出。
  与传统的静静欣赏方式不同,这次《不朽的梵高》大展将使用SENSORY4感映技术,将画作投射成高清晰的多屏幕巨幅影像,呈现在幕墙、天花板甚至地面上,再配合古典音乐,在高清的连环巨幅屏和幕墙上,在交响乐的烘托中画面动静切换,让观众直面最细腻的梵高笔触以及在视听艺术世界中鲜活起来的梵高。
  梵高的作品历来被不少著名博物馆珍藏,或为顶级富豪拥有,似乎与普通艺术爱好者距离遥远。此次,“不朽的梵高”将展通过开发衍生品,让观展者轻松地将“梵高”带回家。衍生品包括杯子、雨伞、手机壳、手包、笔记本等总计70多个大类、1200余种,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衍生品多以梵高作品作为创作元素,充满艺术气息。
源自:雅昌艺术网专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22:05,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