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994|回复: 4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画佳士得举办香港历来首个文森特·梵高个展

 [复制链接]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3.30~1890.7.29),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杨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分享]幸福的二十个瞬间 咖啡店
46#
 水晶猪猪 发表于: 2018-11-21 19:20:29|只看该作者

佳士得举办香港历来首个文森特·梵高个展

  “梵高-天才视角”公开展览于11月23至2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文森特·梵高 1886Bouquet de fleurs夏 作于巴黎 油彩 画布 21 7/8×18 1/8 英寸(55.5×46 公分)
  佳士得欣然呈献香港历来首场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个人展览,令大众可欣赏到该位对后世不同文化不同流派艺术家均产生深远影响的传奇大师作品。
  此次展览名为[梵高-天才视角],将会展出梵高于人生最后五年创作的七幅珍罕作品。展览将于 11月 23 至 28日向公众开放,展品皆由亚洲著名艺术品藏家借出。
  梵高艺术才华出众,其强烈的艺术视野、对色彩的敏锐触觉,以及非同凡响的创新大胆风格,使他至今依然是无数流行文化现象的灵感泉源。
  虽然英年早逝,但在梵高人生的最后十年却创作出大量令人赞叹的独特佳作,不但启发了后世的艺术家,更推动了二十世纪野兽派、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发展,包括知名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也视梵高为灵感之源。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表示:‘佳士得亚洲有幸能与区域内的私人藏家合作,蒙他们慷慨借出梵高力作,以举行香港史上首次梵高个人展览,让本港的艺术爱好者能一窥这位艺坛传奇人物的才华。’
  除展览外,佳士得亦会于 11月 24日上午 11时 30分至下午 12时 30分举行题为[梵高:情迷东方]的论坛,并请来多位知名人士参与,包括梵高博物馆馆长阿克塞尔·鲁格(Axel Rüger)先生、梵高美术馆高级研究员 Teio Meedendorp 先生,及佳士得全球总裁彭凯南(Jussi Pylkk?nen)先生。
  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柯明杰(Ben Clark)指出:‘梵高于逝世 125年后,依然为后世带来无限启迪,其中当代中国艺术家曾梵志亦对他深感景仰。这批作品来自梵高人生最后的五年,流露他在人生和艺术路上所历经的挣扎和爆发的力量,并展示其原创并为后世所推崇的艺术语言。梵高由荷兰飘泊至巴黎,最后在法国南部沦为身无分文的画家,并于 37 岁时郁郁而终,这些作品正揭示他多年来内心积累的痛苦纠结。’
  全部展品当中不容错过的此次展出的风景画,因为梵高曾于 1888年致弟弟提奥(Theo)的信中提及:‘对于风景画作,我开始发现有时候迅速完成的,反而是我最好的作品。’部分艺评家更认为他在风景画中找到人生中欠缺的和谐与平静。
45#
 大卫 发表于: 2015-5-7 13:31:01|只看该作者

亚洲买家抢购印象派绘画 热衷梵高作品

源自:参考消息网

  梵高画作《阿里斯康的小路》
  参考消息网5月7日报道 英媒称,亚洲买家在纽约的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抢购印象派绘画,买下五大顶级拍品中的三件,包括一幅梵高的风景画,并在3.683亿美元的拍卖总额中占到大约1/3。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7日报道,近年艺术收藏在亚洲一下子风靡起来,主要受到新一代中国超富裕收藏家的拉动,他们收集古典和现代作品,并在中国建立私人画廊。
  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的一份报告,中国和英国并列2014年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各占22%的销售份额。
  苏富比的这场拍卖会揭开了春季拍卖的序幕,共有69件拍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亚洲收藏家支付6630万美元买下梵高的《阿里斯康的小路》,这幅色调丰富的秋季景象画于1888年。画作完成之后不久,这名荷兰艺术家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本次拍卖包括莫奈的五件作品,拍卖总额在苏富比历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拍卖会上排名第二。2014年11月举行的纽约拍卖会达到4.221亿美元的拍卖总额。
  上述梵高作品的拍价是这位画家的作品自1998年以来在拍卖会上拍出的最高价。
  中国买家──就像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买家那样──正证明自己是这位荷兰画家的忠实粉丝。
  2014年11月中国电影制片人王中军以6180万美元买下梵高的《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远远超出3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估价。
  《阿里斯康的小路》上一次出售是在2003年,成交价为1180万美元。这幅画作最初的主人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市寄宿的咖啡馆的业主,后来被日本的一个私人收藏家买下。
  超过1/3的作品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拍卖。其它作品包括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之一,他的1905年印象派绘画《睡莲》以5400万美元落槌。
  毕加索的《Femme au chignon dans un fauteuil》拍得2993万美元,而马克·夏卡尔的《Crépuscule ou la maison rouge》拍得500万美元多一点。
  其它画作出自保罗·克利、埃德加·德加、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勒内·马格利特等艺术家之手。
44#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5-7 10:27:07|只看该作者

英媒:中国富豪热衷收藏梵高作品 引领收藏热

源自: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5月7日报道
  英媒称,亚洲买家在纽约的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抢购印象派绘画,买下五大顶级拍品中的三件,包括一幅梵高的风景画,并在3.683亿美元的拍卖总额中占到大约1/3。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7日报道,近年艺术收藏在亚洲一下子风靡起来,主要受到新一代中国超富裕收藏家的拉动,他们收集古典和现代作品,并在中国建立私人画廊。
  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的一份报告,中国和英国并列2014年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各占22%的销售份额。
  苏富比的这场拍卖会揭开了春季拍卖的序幕,共有69件拍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亚洲收藏家支付6630万美元买下梵高的《阿里斯康的小路》,这幅色调丰富的秋季景象画于1888年。画作完成之后不久,这名荷兰艺术家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本次拍卖包括莫奈的五件作品,拍卖总额在苏富比历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拍卖会上排名第二。2014年11月举行的纽约拍卖会达到4.221亿美元的拍卖总额。
  上述梵高作品的拍价是这位画家的作品自1998年以来在拍卖会上拍出的最高价。

中国买家──就像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买家那样──正证明自己是这位荷兰画家的忠实粉丝。
2014年11月中国电影制片人王中军以6180万美元买下梵高的《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远远超出3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估价。

  《阿里斯康的小路》上一次出售是在2003年,成交价为1180万美元。这幅画作最初的主人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市寄宿的咖啡馆的业主,后来被日本的一个私人收藏家买下。
  超过1/3的作品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拍卖。其它作品包括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之一,他的1905年印象派绘画《睡莲》以5400万美元落槌。
  毕加索的《Femme au chignon dans un fauteuil》拍得2993万美元,而马克·夏卡尔的《Crépuscule ou la maison rouge》拍得500万美元多一点。
  其它画作出自保罗·克利、埃德加·德加、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勒内·马格利特等艺术家之手。
原文标题:英媒:中国富豪热衷收藏梵高作品 引领亚洲收藏热)
43#
 大卫 发表于: 2015-5-6 15:31:01|只看该作者

山寨版梵高现身地铁:长相神同步惊呆众人

源自:中国新闻网

  这名长相与梵高极为神似的男子是现年33岁的罗伯特·雷诺兹。(视频截图)

  罗伯特·雷诺兹近日在美国纽约搭乘地铁时,被人偷拍。(视频截图)
  中新网5月6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近日,国外有人在搭乘地铁时,发现同车乘客的长相与荷兰已故知名画家梵高极为神似,他决定把对方的面容拍摄下来上传至网络上。因该男子实在与梵高长得太像,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据报道,这名长相与梵高极为神似的男子是现年33岁的罗伯特·雷诺兹(Robert Reynolds),他近日在美国纽约搭乘地铁时,被人偷拍后上传至网络上,并被标记为“我搭地铁遇到梵高!”。
  据悉,罗伯特·雷诺兹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其实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人指他长得与梵高很像,甚至他的母亲在看到梵高的自画像时,更一度搞不清画中人到底是不是她的儿子。
  对于自己在网络上引起的关注,罗伯特·雷诺兹则表示,目前身为演员的他将凭着自己的长相优势,加上顺应着这股热潮,之后在网络上推出一系列扮演梵高的影片。
原文标题:山寨版梵高现身地铁 长相“神同步”惊呆众人)
42#
 大卫 发表于: 2015-5-5 17:31:00|只看该作者

梵高再现 喜不自禁的相似


  与梵高神相似
  近日,一位拍友抓拍到地铁上一男子,长相酷似艺术大师文森特·梵高笔下的自画像,仿佛穿越一般,网友惊呼梵高“在世”。
  身前默默无闻的梵高如今已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梵高一生照片很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在他21岁之前的照片,然而自1985年至1989年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也有数据称为三十多张)。1986年梵高来到巴黎,对印象派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请模特,梵高画起了自己。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下面是梵高各个时期部分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没胡子梵高 是最后一张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割耳后的梵高)
梵高自画像(割耳后的梵高)
41#
 大卫 发表于: 2015-5-5 15:31:09|只看该作者

没有原作难以不朽 不见真迹何以梵高


  展览现场何雯亚 摄
  昨天,开幕不久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上3000多平方米的艺术城堡迎来了客流高峰。但也有买单观众在参观完毕后“不买账”,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是没有真迹的多媒体展,冲着梵高的大名购票,一件真迹没有看到,票价还比去年同期的莫奈特展更贵。有梵高之名,无梵高之实。

观众买单不买账
  此次展览通过35分钟的时间,35幅巨幕,伴随着交响乐和3000多幅和梵高有关的高清画面有序编排,展现梵高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经过梵高大展版权方GE公司的感映技术,展览为不少梵高的画作增加了动画效果。多媒体、高科技让“原作”活动起来,这一技术的衍生手段是否让消费者收获艺术上的观赏满足?
  这一点上,许多观众的意见是有分歧的,有些观众在观展后表示,该展览不仅让梵高的画作更加鲜活,他的一生也轻而易举走进你的心。反对者表示了不满与失望,甚而将感映艺术展戏称为播放带有声光电的PPT,并且指出展览宣传上的模糊概念,让人误以为该展有梵高的真迹出场。
  “如果你是美术学院学生、专业的艺术从业者就不必去看了。真迹展和影像展明显存在区别,真迹上的笔触近在咫尺,可以感受到大师名作的气息。影像展的放大效应再精微,那也不能替代观看原作。看梵高的原作,是怀有对后印象派的艺术朝圣,如果做少儿的美术教育普及,或者带着娱乐休闲的心态去观摩映像感映展,那还可以一看。”观众吴先生强调,他认为这场感映展不值票价。
  豆瓣网友akiek留言道,“感觉梵高这次是商业化市场营销做得最足的一次……希望下次能迎来梵高的真迹。”纯粹的原作展,能否与将真迹玩出“花样经”的感映展览相提并论?两种展览形态,面对的消费受众、消费动机、展览方式并不相同。主办方此前表示,与挂上原作的传统画展不同,新颖的展陈方式正是闪光点。

感映展览价不菲
  “梵高感映艺术大展”性价比最受到议论。轰动一时的莫奈特展去年4月在沪开展,从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引入真迹,展出包括40幅莫奈真迹在内的55件展品,光保险费用就是天文数字。莫奈特展门票是100元,格瓦拉网购买打7折。“梵高感映艺术大展”没有梵高原作展出,如需在昨天现场购票看展,节假日160元、周末和平日票分别是130元和110元,儿童全票,在格瓦拉网上购买有8折左右的优惠。所以有观众观毕在微信朋友圈留言:有冲动的观众要谨慎!
⊙记者:乐梦融 新民晚报
40#
 大卫 发表于: 2015-4-29 08:31:00|只看该作者

新天地湖畔巨幕加动画的梵高展到底什么样

源自:一财网

  这样展示梵高著名的《星空》

  自画像系列,细节一一呈现。

  展示作品的同时也有明晰的风格变迁脉络。
  莫奈展堪称上海去年最热门的艺术事件,这次的梵高展不见原作而是“感映”,将会引发怎样的关注和讨论?先去现场看看。
⊙作者:作者:李刚

  去年上半年,上海最具公众影响力和参与性的艺术展,当属在商业空间新贵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大展”。今年,名号之响亮胜莫奈一筹的梵高,也被带到了上海。与去年那场远离美术馆而在商业空间举办的展览相似,“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选择在上海时尚消费地新天地天平湖畔举办。
  4月28日,“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开幕,第一财经记者现场体验了这场“感映大展”。所谓感映,即观众在现场欣赏的不是原作,而是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的梵高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他的艺术世界。
  35分钟的感映体验之旅,从现场35幅巨幕上的梵高自画像开始。伴随着亨德尔著名的《萨拉班德》钢琴曲,展览以梵高一生创作的轨迹为序,展现了不同时期梵高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画风的转变。荷兰时期的压抑,到法国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启发逐渐明亮,从巴黎到达法国南部阿尔勒,经历生命中最开心也是短暂高产的时期,进入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疗后,创作风景时而激荡、时而平静,最终在奥维尔展示的生命最后一刻的内心……
  现场四周与地面的多块大面积屏幕,同时呈现某件或某个系列作品的整体或局部,再配合音乐,视觉效果确实颇为奇特与震撼,与在美术馆欣赏画作的感觉迥然不同。展览版权方GE公司独创的SENSORY4感映技术,将不少梵高的画作做了动画效果的处理,大师作品成了动画片,在展厅内动起来。
  这场展览将在上海展至8月30日,北京和杭州站的时间也已经确定。说了这么多,还是通过现场图片来展现吧。
39#
 大卫 发表于: 2015-4-22 15:31:01|只看该作者

友谊是最好的慰藉:梵高和他的朋友们


  贝尔纳作品《有高更肖像的自画像》(1888)

  高更作品《有贝尔纳像的自画像》(1888)
  虽然因为凡·高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一些朋友因为矛盾而离开他,但即使是在他人生的低谷,仍有一些不离不弃的朋友陪伴着他。

  众人皆知,画出惊世绝作《向日葵》的凡·高性格孤僻古怪,不善于接近人。很多人认为他没有什么朋友,一生都过着孤独的生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凡·高虽然是一个内向且不善于交际的人,但是他仍然需要朋友。1879年8月,他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曾提到,“正如每一个人一样,我也需要友情,需要关爱和信任。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石头。”
  凡·高在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中其实有许多朋友,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曾与他共过事的艺术家。虽然因为凡·高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一些朋友因为矛盾而离开他,但即使是在他人生的低谷,仍有一些不离不弃的朋友陪伴着他。

贵族与“流浪汉”
  凡·高27岁起决定投身艺术事业,他想得到一些艺术家前辈的指导和建议。在提奥的引荐下,凡·高拜访了荷兰年轻的画家安东·凡·拉帕德(Anthon van Rappard)。安东出身贵族,当时正在布鲁塞尔的艺术学院学习。与出身显贵的安东相比,不修边幅的凡·高就像“流浪汉”一样。凡·拉帕德在之后回想起他们的初次见面时说,“我们在布鲁塞尔的第一次见面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一开始我们并不是非常合得来,但是后来当我们合作了几次后发现相处得很融洽。”他们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书信。在书信中,他们会互相鼓励对方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也会为了艺术理念的不同而争辩。除了书信上的往来,他们还互相拜访,一起外出写生。
  但是这段友情只维持了五年时间,而他们友情决裂的导火索正是《吃土豆的人》。1885年,凡·高完成了《吃土豆的人》。凡·高对这幅画非常满意,他认为这幅画中表达了农民用粗糙的双手为自己赚得了食物。所以他怀着自豪的心态给自己的朋友凡·拉帕德寄了一份平版印刷版的《吃土豆的人》。孰料,凡·拉帕德并不喜欢这幅画作。在回信中,他不留情面地批评凡·高在画面中显露出来的浅薄态度:“这样的作品不是认真画出来的吧。幸运的是,其实你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到底是为什么,要把每样东西都处理得如此表面化?……背景处女人娇媚的小手显得那么不真实!……为什么左边的女人的鼻子是这样的管子形状?”这封信彻底惹怒了凡·高。从此,这两位挚友分道扬镳。

画室同窗情
  1886年3月,凡·高前往巴黎。在巴黎期间,凡·高在克里希大道上的费尔南德·柯罗蒙画室进行了3个月的绘画学习。柯罗蒙在当时已经是名声显赫的艺术家了,但是对凡·高而言,他从同窗那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在柯罗蒙画室学习期间,凡·高认识了一些艺术家朋友。约翰·彼得·罗素(John Peter Russell)就是其中一位。罗素来自澳大利亚,在法国已经工作与生活了多年。虽然他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不高,但是莫奈、马蒂斯等著名艺术家都非常欣赏他的作品。凡·高在柯罗蒙画室期间就对罗素的画作印象深刻。凡·高很重视他和罗素的友谊,不仅仅是出于艺术上的欣赏,还有个更现实的原因是罗素比较富有。后来当凡·高在阿尔期间,为了让罗素对他的作品有购买兴趣,他给罗素寄了12幅作品,他还和罗素聊起过他另一个朋友高更的作品。
  罗素曾让凡·高作他的绘画模特。这幅肖像,凡·高本人也非常喜欢,据罗素的一个朋友所说,这也是最像凡·高本人的一幅肖像。
  埃米尔·贝尔纳(Emile Bernard)也是凡·高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之一。贝尔纳比凡·高年轻15岁,但是年龄的差距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
  他们早在柯罗蒙画室中就认识了,但真正熟络起来却是于1886年起在唐吉老爹的店里碰面。贝尔纳后来回忆自己和凡·高初识之刻,称凡·高异常高的额头非常惹人注意,当时的自己甚至有点被吓到了。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二人经常在贝尔纳父母位于阿涅尔的小木屋里共同创作。凡·高在1888年离开巴黎后,他们两人之间仍旧维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

艺术家的“南方画室”
  1888年5月,凡·高租下阿尔的罗纳河畔的拉马丁广场一座四间房间的黄房子。他想把这个房子改造成画室。凡·高一直有建立“南方画室”的想法,他希望在这样一间画室中,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像高更、贝尔纳和他自己可以有个安居之处一起创作。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艺术家之间可以交换作品。他要求高更和贝尔纳画一幅对方的肖像,最后,二人都选择了画一幅自画像。高更寄来的作品中,他将贝尔纳的速写像置于自己的身后,凡·高似乎对此并不满意,在致提奥的信中,他称高更的作品“显得一点儿都不鲜活”,“也许至少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他试图在画面里放进一点忧郁的感觉,因为他的脸部有一层蓝色的阴影。”贝尔纳也完成了自己的作业,他同样在背景处画下了高更的肖像,并且寄给凡·高。凡·高对此非常欣赏,“几个简单的色调,一系列深色的线条,如此优雅,就像马奈的作品。”
  在凡·高租下黄房子后,他邀请朋友们来阿尔。在提奥的出钱资助下,最后只有高更一人前往阿尔。提奥希望高更到阿尔能够改变凡·高的生活。凡·高本人也非常期待高更的到来,他知道高更喜欢他笔下的向日葵。所以在等待高更的期间,凡·高画了很多向日葵,拿它们来点缀黄房子。
  凡·高和高更一开始的相处非常和谐。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互相向学习对方的绘画风格和技术。
  可惜好景不长,一个月后他们两人的友谊就变质了。阿尔的恶劣天气让这两位艺术家几乎每天都出不了门。他们在工作室里必须天天单独相处,于是逐渐就出现矛盾。他们对几乎所有的事都有不同的观点,包括对艺术家的看法和彼此的绘画理念。这些分歧引发了争吵,争吵中高更甚至讽刺了凡·高建立“南方画室”的想法。
  不断的争吵和恶斗导致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凡·高感觉到高更想离开阿尔。凡·高想挽留他,但高更却执意要离开。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恶化,直到悲剧发生──在和高更激烈的争执中,凡·高将自己的左耳割了下来。
  虽然对凡·高割左耳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每一种说法都和凡·高与高更之间的矛盾有关。在割耳事件发生的两天后,高更就离开了,而凡·高被送去了精神病院。从此,这两位艺术家再也没有见过面。

真正的友谊
  凡·高患病之后,各方伸出了真挚的援手,有艺术家朋友、疗养院医生,还有他的房东、小镇的邮差……
  在画家保罗·西涅克探望了凡·高之后,后者写信给对方致以感谢之情:“对我来说,最好的慰藉,是深厚的友谊……再次感谢您的光临,带给我那么多欢愉。”
  1890年,凡·高离开了精神病院到距巴黎很近的奥维尔小镇。在那里,凡·高接受了保罗·加歇医生的监护。这期间,加歇医生和凡·高产生了真挚的友情,在凡·高人生的低谷期,加歇医生也一直陪伴着凡·高并且鼓励他继续创作。
  但是在精神极度抑郁之下,加之癫痫症也导致他痛苦不堪,凡·高在当年7月底选择了自杀。在凡·高的葬礼上,有20多位艺术家朋友和熟人前来参加。
  “我们最亲爱的朋友凡·高于4天前去世。他在星期一傍晚离开了我们,当时依然抽着烟斗,解释着自杀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你知道,我有多么爱他,你可以想象,我哭了很久。”贝尔纳在8月2日寄出的信件中写道。
  之前与凡·高分道扬镳的朋友安东·凡·拉帕德也参加了葬礼,他与凡·高的母亲坦露他后悔当初与凡·高的决裂,他相信他和凡·高是最真挚的友谊。
  高更没有参加凡·高的葬礼,但是九年后在塔希提岛,当他重病缠身时,他让朋友给他寄来了向日葵的种子。高更亲自栽种了它们,待花开后,作了一系列向日葵的画作,以此怀念故友。 ●
  (本文参考了凡·高博物馆官网资料)
  张晓菁 编译
源自: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38#
 大卫 发表于: 2015-4-22 15:31:01|只看该作者

梵高:为何生前一文不名 身后举世瞩目


  为何他在生前仅卖出一幅作品,而去世后市场价值水涨船高?这一切戏剧般的转变的缘由是什么?这125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凡·高去世时,他还一文不名,125年后,他成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明星。”凡·高博物馆馆长阿克塞尔·鲁格如是说。
  为何这个在生前似乎无人理解的艺术家,在去世之后却能够聚拢到全世界的热爱?为何他在生前仅卖出一幅作品,而去世后市场价值水涨船高?这一切戏剧般的转变的缘由是什么?这125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荷兰,孕育了文森特·凡·高的一场艺术大梦。聚拢在艺术家身边的,是同样充满情怀的超级梦想家,也是务实地将梦想化作现实的人。首先是提奥·凡·高,他为哥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毕生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然后,还有提奥的遗孀乔安娜和儿子文森特·威廉,他们始终坚信文森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孜孜不倦地进行推广和传播;而今,凡·高博物馆接过了这一重任。正是这些凡·高的支持者、继承者,以及更多感动于这个故事的传播者的持续努力,让凡·高的艺术故事保持了持久的生命力,让一个已经逝去的生命蜕变为一个永恒的传奇。
  “终有一天……”
  1890年7月29日,37岁的文森特·凡·高在法国北部小镇奥维尔去世。死因是两天前他往自己胸腹打了一枪,击溃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于生活的深切忧虑。半个月前得知长期给自己提供资金支持的弟弟要换工作的消息,让文森特陷入无法缓解的焦虑之中。在文森特去世的时候,他甚至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尽管凡·高已经全身心投入艺术10个年头,但他还没有能力以此维生。
  不过,文森特·凡·高历时10年的艺术生涯并不能说全无进展。就在去世的那一年,他已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当年,文森特有6幅作品在布鲁塞尔“20人”(The Twenty)群展中展出,他的一幅参展作品《红色葡萄园》当场售出──这也是文森特·凡·高在世时售出的唯一一件作品。这表明他的作品已经开始得到市场和学界的认可。同样是在1890年,文森特另有10幅绘画入选了巴黎“独立沙龙展”,得到的反馈也很积极。可惜的是,凡·高未能亲历现场见证这些赞誉,当时的他正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疗养。
  “如果你在独立展现场该有多好……”提奥在1890年3月19日致文森特的书信中写道,“你的绘画位置显眼,看起来很棒。很多人走过来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些作品。高更跟我说,你的绘画是整场展览的核心作品。”
  事业上的小有突破并未赋予文森特足够的力量战胜心魔,艺术家的去世也并未终止世人对于文森特作品的欣赏与热爱。
  文森特去世6周后,提奥为其筹办了纪念展览。相关的纪念展览在布鲁塞尔、巴黎、海牙、安特卫普等地相继举行。尽管提奥于1891年1月去世,但其遗孀乔安娜继续寻求各种方式推广文森特的作品,并且积极地将之出借给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出。
  1914年,乔安娜出版了第一本文森特与提奥的书信集。与此同时,文森特的另一个好友贝尔纳也出版了自己与文森特的书信集。文森特习惯于通过书信与家人、朋友交流对生活和艺术的体会,而他的通信对象也珍藏着这一片真心并将其与世人分享。这些文字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森特。越来越多收藏家开始对凡·高的作品感兴趣,下一代艺术家也受到了凡·高的影响。
  1925年,乔安娜去世,这份艺术遗产传承到她的儿子文森特·威廉手中。1930年,他将伯父的绘画租借给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随着文森特声名渐长(及至20世纪中叶,他已经成为艺术史上最知名的创作者之一),人们呼吁为其建造一个专门的博物馆。1962年,文森特·威廉将这份家族收藏交由文森特·凡·高基金会打理。11年后,凡·高博物馆正式开馆。
  “如果我的绘画卖不出去,我也没办法。”文森特在1888年10月25日从阿尔寄给提奥的书信中表示,“但终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这些画作比油彩原料更有价值,我已将自己微薄的生活融入了其中。”

又一个崭新的故事
  而今,世人对于凡·高的了解离不开凡·高博物馆的不懈努力。2009年,博物馆完成了“凡·高书信计划”,这一计划总共历时15年,使凡·高遗留下的书信首次得到了完整而系统的整理和出版。2013年,博物馆又推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工作中的凡·高”,这同样是针对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和技法所做的长期研究结出的硕果。
  而今,我们可以阅读到凡·高所有的书信,也可以欣赏到他大量的绘画作品,但是世人关于凡·高的热情却似乎永远不会退潮。而凡·高博物馆也始终在寻找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位去世125年的艺术家。今年年初,博物馆将自己的常设展览进行了重新安排。
  走入凡·高博物馆底楼的大厅,巨幅的图像让人有一种进入凡·高世界的感受。在这里,策展人通过一系列凡·高的自画像呈现了他的生平(这些自画像被放置在展柜中,而非悬挂在墙面上,这样,参观者就可以发现画框背面有另一幅图像──对于生活窘迫坚持作画的凡·高来说,他常常不得不把画布正反面都利用起来)。自画像后面的背景墙则是极致放大的画面细节,展现他1887年的作品《带着灰毡帽的自画像》中艺术家的眼睛。从远处观看起来非常熟悉的自画像,而今被分解为凌乱粗放的笔画,在如此的高分辨率的状态之下,即便连画面上的微尘也看得一清二楚。这样的呈现方式让本已熟悉的画面变得焕然一新,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在参观时不要被已经熟悉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整个展览始终注意将凡·高置于其当时的生活环境中,例如,呈现他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同时,也凸显他的独特之处。凡·高同时代的艺术家的作品和他本人的作品相互交织,为凡·高的故事提供了背景,也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凡·高的艺术创作。在凡·高的早期杰作、粗犷的《吃土豆的人》(1885)旁边,你可以看到当时卓有声望的荷兰艺术家、凡·高的导师安东·凡·拉帕德笔下的乡村景观。凡·高1886年至1888年期间曾在巴黎小住,这一时期的展厅里也呈现了同时期后印象派画家乔治·修拉、查尔斯·安格朗等人的作品,让人们了解到,凡·高如何快速地吸收了同时代巴黎画家的前卫风格,并以充满活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奠定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四楼展现的是凡·高生命最后两年的作品,包括他在圣雷米疗养院的丰沛创作──他此时才体会到德拉克洛瓦的箴言:“在我头秃齿豁,气息奄奄的时候,我才学会了作画。”──以及他在巴黎郊外小镇奥维尔的最后的作品,作为其传奇故事的结局。这个楼层上,有一幅《树根》,据信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作品。在其旁边,挂着更为著名的《麦田上的群鸦》,世人普遍相信那反映了艺术家在生命最后时刻于绝望中挣扎的心境。
  “人们仰慕他的盛名而来,”鲁格说,“希望他们离开时带着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怀。”
  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个人艺术家博物馆之一,凡·高博物馆的受众更加国际化,也更年轻(去年接待的160万参观者的平均年龄为32岁)。因此,其展陈方式也显得更加灵活而富有创造性。今年9月,在新的入口起用之际,一个关于凡·高和蒙克的大展将同时推出。博物馆相信,关于凡·高的话题永远不会停息,因为他的背后蕴含着诸多永恒的意象:对于乡村的眷恋,对于生命的热忱,对于色彩的探索,对于友谊的渴求,以及艺术与金钱的永恒纠葛……
⊙作者:朱洁树

源自: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04:1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