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23|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小彭 发表于: 2015-12-17 17:24:5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西羌文化》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民族地区支柱性产业的思考

 [复制链接]
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民族地区支柱性产业的思考  
          ──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
     1 庄春辉23李瑞琼
(1阿坝州文广新局;2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和藏学研究会;3藏羌文化产业四川 马尔康 624000
  
  
   摘要:本文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和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关键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方位
    “藏彝走廊作为人类学区域研究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1978年提出的,主要是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研究民族形态的发生和发展。其地理范围基本覆盖了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的核心地带。历史上,这里是中国各民族南北迁徙的主要通道和文化交汇之所,今天则是汉、藏、羌、彝等各民族互动交融的主要区域,当地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地区。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文化部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规划的区域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其范围主要是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以及国家命名的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陕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个省(区)、7个自治州、2个生态保护实验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覆盖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万,不但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 保留大量古老的历史遗留,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复杂,在我国民族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是集地缘政治、生态保护、民族宗教、国际影响等多重因素为一体的特殊区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重要综合能源接续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文化影响十分巨大。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四川、甘肃、青海、云南、陕西、西藏等省将在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产生明显的"通道经济"效益,对于形成"线性""带状"文化聚集区,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地各级政府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
    2011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震中文化产业带正式纳入四川省政府确定构建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部20132月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正式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列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之一,拟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动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一项增加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和睦、推动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程,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得以重视、规划和实施。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不仅对于推动国家重点文化产业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也具有重大意义。阿坝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实施的中心区域,只有更好推动项目在阿坝区域的实施,争取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得到国家层面支持,就能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扩大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手段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大团结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物质条件。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小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小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渔子溪的亲人──邹凌 一个村妇的陈述 “2015金融时报年会”将举行
2# 四姑娘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7 17:25:2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和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重大意义
   
发展以民族文化交流、民俗文化传播和宗教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形态,能够提升藏羌同胞对国家的认同,促进阿坝藏区的民族和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和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意义重大,并且已经具备基础条件。
1.可成为体现各民族对国家认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是历代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交叉结合地带,大量的人物、事件和文化遗存记录反映着这一历史事实。如松州古城,见证了松赞干布与唐王朝战争与和平的过程,而在吐蕃向东征服各部落的近200年时间里,大批吐蕃士兵和居民来到今四川的阿坝地区,与当地臣服各部杂处、交往,逐渐融合;茶马贸易是中原与藏区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相互依存局面下互惠互利的经济交流,宋朝将茶马互市作为维系同藏羌各分散部落友好关系和羁縻统治的重要经济手段,加强了同这一地区吐蕃等民族政治上的合作,并使之接受宋朝的松散统治,密切了藏区同中原的政治联系。
明朝在阿坝藏区设立行政区划与众封藏族僧俗头领的同时,继续维持并发展了与藏区的“茶马互市”关系,而茶马互市的兴盛与驿站交通的顺畅,不仅密切了汉藏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便利了内地与藏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明廷对藏区的统治;乾隆金川之役后,朝廷斥资把本教雍忠拉顶寺改名黄教广法寺,乾隆御书“正教恒宣”四字匾额,悬于殿堂中央,并将其列为皇庙直隶朝廷管理,授权为统领四川西北嘉绒十八土司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机关,成为全国四大皇庙之一;在抗击廓尔喀之役中,清朝中央政府征调瓦寺、松岗、大小金川等地土兵2000名随清军进讨,阿坝屯土兵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吃苦耐劳,勇悍善战,被誉为“雪豹军”,土守备因此取得世袭权,后又准郎尔吉、阿忠保、葛尔布、木塔尔为游击,赠“巴图鲁”称号;在鸦 片战争宁波抗英之战中,清朝中央政府急调各省兵丁赴援,汶川瓦寺土司土舍索文茂、瓦寺守备哈克里、大金川千总阿木穰奉命率屯土兵2000余人出征奉命赴浙江宁波抗击英军,大宝山之战哈克里捐躯,宁波之战阿木穰殉国,阿坝出征屯土兵大多阵亡牺牲,其毛辫割下,连同阵亡将士的名牌一同带回阿坝入葬,形成了无数座的辫子坟。红军长征在阿坝停留的时间最长,达16个月,占红军长征时间两年的五分之三强;参加长征的人数最多,一、二、四方面军达12万之众;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19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仅在阿坝召开的就达10次,还召开了3次高级干部会议;所处环境最恶劣,但创造了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奇迹,先后3次穿越草地,翻越8座大雪山,进行数十次大小战斗;经过的地域最广,全州13个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经过里程最长,16个月的行程没有间断过;赢得的支持最多,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阿坝有500人加入共产党、有5200人参加主力红军,有10000多人参加游击队或成为各级苏维埃干部,他们中涌现出来的藏族老红军天宝、杨东生、罗真荣、胡宗林和羌族老红军何雨龙、李凤友以及汉族老红军康立泽、王明伦发展成为了共和国的高级领导干部。阿坝各族人民奉献了20多万头牲畜、2500万多斤粮食,保证其走出了雪山草地,其欢迎、支持、保护红军的历史功绩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所特有的“牦牛革命”;党内的路线斗争最严峻,红军长征在阿坝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和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保存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付出的牺牲最大,仅红四方面军南下失利退守川康边后,就使红军8万人锐减至4万人;资源组合最好,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大九寨国际旅游景区。
通过发掘、梳理藏羌彝等民族与历代中央政权的历史渊源和互动关系,正面解读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物古迹等文化元素,将其转化成今天能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对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
“5·12”5·12大地震后,国家及社会各界对藏羌文化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旨在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蓝天雪域为景,碉楼青山为台”的中国羌族博物馆、凸显藏羌文化民俗的汶川县映秀镇和水磨镇等27个“三基地一窗口”,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地震过后藏羌文化重新焕发的勃勃生机,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以松潘上磨村、茂县坪头村、汶川萝卜寨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逐渐成为灾后旅游经济恢复的新支撑点。
2、是民族和睦、文化交融的见证与缩影。目前,有多个民族、90余万人口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和谐共居,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现象十分突出,是中华民族和谐共居、文化交融的缩影。旅游发展需要有卖点,而“生态文明”即是最好的卖点,可以借势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小金川是嘉绒藏族祖庭所在地,藏族、羌族、回族、汉族在这里世代相处、和和美美。有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扶持成长的壤塘觉囊派和若尔盖萨迦派、元明清三朝廷扶持的嘉绒十八土司,有明世宗朱厚熜册封觉囊派却尔基二世活佛杰瓦僧格为大善法王、明成祖朱棣敕封觉囊派仁钦贝为弘教禅师永乐敕书、明武宗朱厚照钦准觉囊派却尔基寺著儿坚千承袭善悟灌顶国师之职的正德诰书等历史名人。茶马古道是一条象征民族团结和互通有无的重要见证,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等曾深入阿坝采风做客藏乡羌寨。
    在九寨沟漳扎镇旅游景区,当地藏羌文化已成为旅游展示的重要内容。每当夜幕降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向藏谜大剧场,欣赏展现藏族原生态文化歌舞乐《藏谜》,感受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民间民俗和宗教文化,在欣喜、震撼、感动与回味中,与神秘的藏民族有了更多理解和包容。
如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呈现出“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态,走廊阿坝区域正在兴起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成了各民族增进了解、沟通心灵的重要渠道。
3、是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战略选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快速起步,形成了一系列亮点乃至成为了全国性品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有成为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当前,围绕以文化铸就旅游之魂、以生态筑牢旅游之根的理念,旅游开发模式已经从单一景区开发向全要素开发转变,旅游发展战略已经从“板块推进”向“全域旅游”转变。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长足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以藏羌文化产品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藏羌文化知名度的提高,藏羌文化产品不断进入香港、澳门等特区及尼泊尔、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瑞士等国家。藏羌织绣、觉囊唐卡、祥巴版画、时轮藏香、藏羌漆画、藏羌医药、藏羌服饰、藏毯编织、手工藏茶、根雕技艺、石刻技艺、浮雕唐卡、氆氇卡垫等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已经入住汶川映秀东村文化创意园,成为九环线上独具民族特色的热销工艺品。
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九寨沟县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随着演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质的提升。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九寨沟演艺产业群”,现有艺术团10家,从业人员1000人,主要由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的藏族、羌族演艺人员组成,2012年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产值1.38亿元,税收640万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率先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
4、是维护阿坝藏区社会稳定的千里防线。国家认同、民族和睦、经济发展是社会安定的前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在历史上就是中原文化与西蜀文化的交汇处,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融合处,是华夏文明与古羌文明的结合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开拓的南北通道和东西通道,一直就是内地与边疆在政治、文化与经济交往方面的血脉和载体。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将在“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产生明显的“通道经济”效益,对于形成“线性”、“带状”文化聚集区,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当前,全州各地政府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当前,保持阿坝和谐稳定是各族群众的一致心声,但也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需要各民族增强对国家的强烈认同,需要增强各民族间和谐团结,需要增强阿坝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化是人们情感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纽带,能够起到社会润滑剂减压阀稳定器作用。在阿坝,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通过将生活形态的文化内容拓展为生产方式和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吹糠见米地缓解阿坝藏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7 17:25:50|只看该作者
  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
  
1、独特性的藏羌文化。走廊范围内,藏羌文化特征悠久而浓郁。安多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各个支系之间在方言、服饰、习俗、民居、餐饮、技艺、乐舞、节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形成了一道道亮丽多彩的风景,可谓“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中国绝大部分羌族也居住在其中,这一古老的民族对于普通游客依然是比较陌生的,而陌生便代表着无穷的吸引力。藏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特质正是旅游者追求异质文化享受的宝贵资源,也正是“多彩阿坝”的象征,是阿坝永不枯竭的旅游资源。
1896年,英国女作家伊莎贝拉·伯德为了寻访中国西部的神秘净土,途经岷江和大渡河流域,沿途记录了大量的藏羌风物、风情和风俗,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撰写出版的《长江流域──中国旅行记》一书,宛如一幅幅传神的素描,在西方形成广泛影响。
2、代表性的红军文化。提起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恐怕无人不晓,说到雪山草地,人们也都知道是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红军在阿坝州境内留驻达16个月之久,创造出了无数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和宝贵的红军文化遗产。由于红军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最多,经过的地域最广,所处的环境最艰险,赢得的特别支持最多,物质条件最缺乏,进行的斗争最严竣,付出的牺牲也是最大的,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园建在了四川阿坝。藏羌文化走廊上的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县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县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若尔盖县巴西会议旧址和松潘县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等都记录着红军长征时代的那一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的奇迹,更是震撼人类心灵的史迹,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对“雪山草地”作了浓墨重彩的宣扬,在海外有广泛影响。
3.多样性的生态文化。走廊范围内,分布着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姑娘山、达古冰山等8个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品景区;草原湿地国家公园正成为自驾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中国是园林花卉的故乡,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走廊范围内的高山植物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世界著名的园艺和植物学家威尔逊于1908年—1910年间,两次深入四川阿坝岷江和大渡河流域采集植物标本,西方园艺界将他在两河流域采集到的“岷江百合”称为“帝王百合”、珙桐称为“鸽子树”、“全缘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称为“华丽美人”,“绣球藤”成为西方园艺界藤本花卉的源头,采集于两河流域的野花紫金莲成为誉满西方园林的“中国紫金莲”。威尔逊赞誉两河流域是一个生物基因库。从那时开始,这里一直就是全世界园艺学家、园艺爱好者以及植物学家一生向往和青睐的地方。随时间的推移,威尔逊关于“中国──园林之母”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威尔逊生前供职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已经多次组织会员到岷江和大渡河流域进行科学考察。因此,适时以“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世界园林故乡”为主题,挖掘推出“世界园林故乡游”品牌,将极大提升全州生态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4、国际性的熊猫文化。大熊猫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世界上野生大熊猫仅存1590多只,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盆地四周的崇山峻岭之中。其中,阿坝境内的卧龙、九寨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11个自然保护区就拥有野生大熊猫400多只,是目前世界上大熊猫最大的栖息地。阿坝不仅是大熊猫生长的故乡,而且由于中国赠送留洋大熊猫几乎全部都来自阿坝,因此,阿坝又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和保护中心。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同时也是世界珍贵动物的象征。熊猫文化的国际性,表现在它时刻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从深层次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价值观和生态观。
    5、丰厚性的历史文化。走廊沿线,自古就形成了联系西北、西南的川西北民族走廊,同时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大禹治水、哈休遗址、营盘山遗址、石棺葬、碉楼村寨、东女国遗都、茶马古道、土司官寨、守备衙署等文物景点和历史遗迹都从不同侧面、不同时代记载了阿坝州数千年来的沧桑变化及藏羌回汉各族人民荜路蓝缕、披荆斩棘、互相促进、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艰难历程,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阿坝的历史文化蕴涵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贯通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既有华夏文明的起承,又有多元文化的转合,揭示了阿坝六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破解了史籍中关于阿坝的千古历史文化之迷。
     6、神秘性的宗教文化。走廊范围内,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宁玛、噶举、萨迦、觉囊、格鲁)俱全,同时还散布着藏族古老的白本教和黑本教,其寺、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而与当地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释比文化又有几分神秘和诡异,这些都将成为旅游开发的文化线索。 在全州宗教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及塔林、曾克寺碉庙群及彩塔林、藏传佛教和本教金汁或银汁大藏经《甘珠尔》与《丹珠尔》及雕版、藏传佛教觉囊派《山法了义海论》、羌族释比唱经和图经、藏传佛教宁玛派和本教最殊胜的密乘大圆满、噶举派最出名的大手印密乘、萨迦派闻名于世的道果密乘和格鲁派广受赞叹的大威德密乘及坛城、觉囊派最完整传承的时轮金刚密乘及坛城、五大教派和本教风格各异的金刚神舞及金冠神舞等孤品和绝品。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契合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必将对文化旅游者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7、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全州上下围绕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目标,始终把交通网络建设作为全州推进跨越发展的龙头工程,积极打造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航空运输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以增强旅游环线的吸引力和集散力,提高功能配套产业的集聚度,让阿坝变神经末梢路网枢纽 内陆高原发展高地,变国内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随着映汶高速公路、鹧鸪山隧洞等的贯通,九黄机场的扩容提升,成兰地铁、红原机场、汶马高速公路、汶九高速公路的开工,全州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即将全程贯通走廊。相信不久的将来,环网相连、节点通畅、高效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将在阿坝形成。加之,走廊中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互动,这些为走廊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条件。
    8、差异化的产业布局。按照州委、州政府全州文化产业一线一廊六带区域布局发展要求,提出了依托若尔盖县巴西会议旧址、马尔康县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县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构建重走红军长征路一线。打造以汶川大禹祭坛为起点、以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为终点的藏羌文化走廊。以地震重建区为依托、三基地一窗口为支点构建震中文化产业带,以九寨沟、黄龙为主体的自然与人文精品文化产业带,以大草原为主体的安多藏族文化产业带,以茂县为核心的羌族文化产业带,以卧龙四姑娘山为核心的大熊猫文化产业带,以马尔康为核心的嘉绒藏族文化产业带,形成文态、形态、业态相融互动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大对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引导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创新发展,壮大实力,提升品牌,加速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4# 金佛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7 17:26:17|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彭 于 2015-12-17 17:27 编辑:

  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

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惠民工程、富民工程、育民工程,是民族融合的呈现和见证!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民族之间的和睦,让藏羌同胞得到经济的富足,更能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促进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为进一步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按照长远目标、分段实施、动态发展、综合评估的原则,应该结合全州“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最佳休闲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户外运动基地”、“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核心区域”、“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等荣誉,以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充分发挥区位和市场优势,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阿坝全域开放,在开放合作中抢抓“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机遇,在四川旅游版图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中重塑新的“阿坝极”,切实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列为国家重大项目,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由国务院出面,组织有关力量,建立常态各种机制,共同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通过论证后早日加以实施,为文化旅游保持追赶跨越态势腾出容量和空间,实现一系列节点重大项目、标志性项目在阿坝区域迅速落地和成长,形成“自然保护区和藏羌文化走廊为基础,观光区和体验区为龙头,度假区为延伸,休闲区为拉动,商务区为补充”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1、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贯彻落实《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阿坝州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全州文化产业“一线一廊六带”区域布局发展要求,规划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实施重要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培育市场主体、繁荣文化市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从阿坝区域实际出发,聚焦阿坝、对接走廊、联通世界,以藏、羌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为基础,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以特色民族乡镇(村)为载体,通过合理空间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品牌,依托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和西部交通枢纽,形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发展格局。当务之急是积极协助电子科大做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围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以藏羌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为基础,加大对九寨沟演艺群、南坪古镇、中查沟文化创业园、九寨千古情、松州古城、茂县羌城、映秀东村文化创意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我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项目优化整合,合理空间布局,打造项目带动、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品牌。依托国家确定的西部交通枢纽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形成以九寨沟旅游环线为中心,九寨沟演艺群、松潘特色文化体验区、茂县羌文化产业园区、汶川姜维古城文化产业园、映秀东村文化创意园、西部旅游牧场草原部落文化产业园、红原游牧部落文化产业园、理县藏羌民俗体验区、黑水民俗文化走廊、卓克基官寨文化产业园、东女国创意文化产业园、觉囊文化产业园、四姑娘山文化产业园、阿坝哇尔玛安多藏寨风情园等为支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整体布局和竞合风情节点。围绕文化产业多极多点发展的思路,要以项目带动为支撑,加大各类比较优势资源的整合和转化,实现文化产业规模、效益的增量提速。同时,要抓住全省2013-2017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力争更多阿坝重点项目进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进而推动全州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更好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内跨区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国家和省相关部委成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加强跨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功能定位、项目建设、经营策略、资源保护等问题的指导,并就如何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项目建设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采取针对措施;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研究机制,集聚国内优秀文化产业相关研究人员组成专家团队,就区域文化资源评估、项目区域布局、节点项目规划、产品市场开发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推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共同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为推进文化强州构建多点多极的文化支撑。
    2.围绕“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文化市场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部门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扶持机制,充分发挥藏羌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重点项目的示范导向作用,建设和储备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培育一批具有阿坝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合力实施“一州二节庆十三园区十三品牌、一县一节庆一风情、一乡一特色一节点、一寨一景观一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升工程,重点围绕扶持具有阿坝特色的藏羌织绣、服饰、饰品、漆画、石刻、医药、工艺品和觉囊唐卡、时轮藏香、祥巴版画、藏毯编织、手工藏茶、根雕技艺、石刻技艺、浮雕唐卡等项目,依托已建、在建和拟建的九寨千古情演艺产业园、中查沟文化体验园、川主寺镇安多藏文化风情园、夜游松州古城体验园、茂县羌绣生产性保护基地、映秀东村非遗主题创意园、5·12大地震遗址纪念地、映秀藏茶生产性保护基地、桃坪羌绣生产性保护基地、觉囊精品唐卡生产性保护基地、壤塘石刻生产性保护基地、映秀根雕生产性保护基地、映秀祥巴生产性保护基地、映秀藏羌织绣生产性保护基地、若尔盖南派藏医药生产性保护基地、壤塘时轮藏香生产性保护基地、马尔康浮雕唐卡生产性保护基地、阿坝藏族工艺品生产性保护基地、黑水卡斯达温体验园等重点项目,引导文化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选择或创新独特的方式塑造品牌、维护品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品牌形象战略,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阿坝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四川省文化产业品牌奖励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储备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培育和提升一批具有藏羌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化品牌。
    3、围绕“战略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树立文化产业发展新观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点面结合的创意方法,找出藏羌彝文化与藏羌文化的交叉之处,分析藏、羌、彝文化互动的细微之处;始终坚持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找出藏羌文化与周边文化实现文化区域联动的具体事例,从中分析出藏、羌、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数据并制定出文化区域联动的路径。集挖掘、研发、提升、传习、保护、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体验、衍生及观光为一体,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内容、技艺、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景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将文化资源差异特点变为旅游消费热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推进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创意设计、会展节庆、度假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核心技术,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壮大。运用“蜘蛛理论”的理念,不仅自己吐丝、自己织网,而且自然捕食、自由铺路,同时多腿支撑、纵横前行,重点围绕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大东女国阳光文化旅游度假区、大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热贡、羌族、迪庆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九寨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支撑的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示范项目由“潜力股”向“蓝筹股”转变,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和中国文化产业增长极。面对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的现实需要,唯有学习运用蜘蛛的生存发展方式,整合资源优势,打造良性互补的业态体系,才能形成以多点支撑体系为基础的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扩大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手段为藏羌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大团结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物质条件。
    4、围绕藏羌文化“走出去”目标,加强“一县一品”文化贸易品牌建设。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提高文化市场供给能力,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引导文化消费观念。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和提供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等其它产业的深度融合,指导办好“中国四川阿坝国际熊猫节、中国四川阿坝大九寨冰瀑旅游节”和“一县一节一品牌”等节庆活动,提升“文明母地、生态王国、遗产廊道、雪山草地、藏羌走廊”等文化品牌质量,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推动文化市场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建设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管理到位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藏谜》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为契机,积极扶持和申报重点文化项目入选《四川省“一市一州一品”对外文化品牌名录》,切实推动阿坝文化产品“走出去”,提升阿坝藏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统计机制。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作为国家统计标准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统计机构具有约束力,应严格执行。随着新分类标准的实施,应该努力提高全州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为促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1 13:56,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