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美媒: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 恐龙早已走上灭绝之路?
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报道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29日报道,一项新研究提出,恐龙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就面临危机,由于它们的灭绝速度超过新物种出现的速度,因此“尤其容易灭绝”。
研究人员研究了六大恐龙群体的进化趋势,发现在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物种大灭绝之前的大约1000万年里,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都在衰落。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蒙彼利埃进化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法比安·孔达米纳在电子邮件中告诉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我们发现恐龙的多样性从7600万年前开始下降。”
化石记录有限
报道称,新论文是一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研究探讨了太空岩石撞击地球并最终使恐龙灭绝之前恐龙就已经处境不佳。但是,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戴维·塞尔尼说,这项新研究虽然利用新的统计建模技术限制了化石记录的缺口问题,却仍然没能明确回答上面的问题。塞尔尼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但对灭绝动物群体的多样化速度做过类似研究。
塞尔尼在电子邮件中告诉趣味科学网站:“我对这些研究成果有多少可信度持保留意见,尤其是对于恐龙这样的物种,它们的化石记录相比其他物种──例如北美哺乳动物或海洋无脊椎动物──都相当有限。”
报道指出,孔达米纳及其同事为调查研究整理出1600多块恐龙化石的名单,其中包括属于六个科的247种白垩纪晚期恐龙,有食草甲龙、角龙(比如三角龙)和鸭嘴龙,以及食肉的暴龙、伤齿龙和奔龙。他说,他们记录了所有发现的化石,这样就能知道每个物种出现和消失的大致地质时代。
然而报道称,发现的化石不能说明全部情况。大多数恐龙并未变成化石,即使变成化石的恐龙,它们的许多样本也未被发现。孔达米纳说,因此研究人员在模拟物种多样化和灭绝速度时考虑了这些局限性。他说:“这些模型使我们能够估计每个物种出现和灭绝的‘真实’年代,对所有物种都采取这种办法,我们就可以推演出它们从起源到灭绝的多样性曲线。”
孔达米纳说,这些模型揭示了在恐龙时代最后4000万年中的不同时期各有多少种恐龙存在。结果显示,所有六个科恐龙的多样性都出现下降,尽管降幅不一。
孔达米纳说,例如,在恐龙时代的最后1000万年里,食草恐龙的多样性急剧下降,尤其是甲龙和角龙,而伤齿龙的多样性在这一时期的最后500万年只出现了“轻微下降”。
聚焦气候变冷
研究人员说,这一下降似乎与更古老的恐龙物种加速灭绝有关。他们说,也许这些物种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此外,当时可能还没有出现新的“适合”物种。
报道指出,鸭嘴龙可能是另一个元凶,至少在食草恐龙当中如此。研究人员发现,每当出现一种新的鸭嘴龙,甲龙的灭绝率就会上升0.6%,角龙的灭绝率则会上升9.1%。与其他科的恐龙相比,鸭嘴龙的多样性下降也比较慢。研究人员提出,换句话说,或许这些鸭嘴龙胜过了其他科的食草恐龙。
在恐龙时代的最后1000万年里,这六科恐龙的新物种形成速度下降,灭绝速度急剧上升。在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之前,这六科恐龙的多样化速度也呈下降趋势。
研究人员说,气候变冷可能是导致恐龙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白垩纪末期,北大西洋的温度惊人地下降了12.6华氏度(约合7摄氏度)。孔达米纳说,随着气候变冷,食草恐龙开始减少,它们数量的骤减可能导致以它们为食的食肉物种减少。
他说:“食草动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的消失引发了雪崩式的灭绝。”
此外,研究人员指出,恐龙的性别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温度影响,就像现代的鳄鱼和海龟一样。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如果是这样,“在白垩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冷的情况下,胚胎性别转换可能促成多样性丧失”。
“在小行星撞地球以前的1000万年,这种降温直接导致恐龙加速灭绝,”孔达米纳说,“事实上,恐龙是温血生物和冷血生物之间的中温生物,因此它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环境温度。”
结论尚待检验
不过,孔达米纳也指出,“出于几个原因,我们必须对这些结论保持谨慎”,举例来说,并非每种恐龙都包含在研究中,“因此,一些恐龙可能并未减少”。他还说,如果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白垩纪晚期的新恐龙,也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塞尔尼说,这项新研究是“有价值的贡献,但我不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得出定论”。他说,就方法而言,这项新研究的附加条件虽然比之前针对多样性的研究要少,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塞尔尼说:“多样化的下降是因为物种灭绝加速、形成减速,抑或两者兼有,这还很难说。”
此外,他指出,有时候突然发生的物种灭绝事件可能呈现出“时间模糊”和渐进式发展。
他说:“化石记录越完好,这个问题就越不严重,但不清楚恐龙化石记录(哪怕在最好的状态下)是否足以完全避免这个问题。由于这项新研究推断出的衰落时间如此接近于最终灭绝的时间,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
塞尔尼还说:“最后,我们还要面对一个很长的推论链条,如果前几个环节站不住脚──例如,如果多样化速度的估计不可靠──这在后面会引发进一步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不确定非鸟类恐龙是否经历了衰落期,那么探讨衰落的原因显然就失去意义。”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趣味科学网站,其他研究也说,主要在北美的大型食草恐龙在白垩纪晚期出现衰落。
“这意味着什么还有待讨论,”布鲁萨特说,“这种多样性的减少很可能使恐龙在小行星撞地球而造成恐怖局面时更容易受到影响。但我怀疑这种衰落是否意味恐龙在当时遇到了严重的麻烦,或者即使小行星没撞击地球它们也注定灭绝。”
最新研究认为,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六大恐龙群体的灭绝速度就已超过了新物种出现的速度,因此“尤其容易灭绝”。(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