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战国四公子 陈学林 称战国时期“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之信陵”为“战国四公子”,始作俑者是东汉的班固。 《汉书·汉·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有记,“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 其实,在先秦时期,“公子”是一个特定的称谓。 《仪礼·丧服第十一》:“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若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别于卑者也。是故。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封君之孙。尽臣诸父昆弟。故君之所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 《礼·玉藻》云:“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敌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曰寡君之适.公子曰臣孽.士曰传遽之臣.于大夫曰外私.大夫私事使.私人摈则称名.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清孙希旦集解:“公子谓诸侯庶子也” 《白虎通·姓名》篇有,“王者之子称王子,王者之孙称王孙,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 《论衡·卷第十八·感类篇第五十五》,“礼,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皆食采地,殊之众庶。何则?公子公孙,亲而又尊,得体公称,又食采地,名实相副,犹文质相称也。天彰周公之功,令成王以天子礼葬,何不令成王号周公以周王,副天子之礼乎?” 《辞海》“公子”:古称诸侯之子。《辞源》“公子”:诸侯王嫡子叫世子,其余的儿子叫公子。 司马迁的《史记》详细地记载有战国四君的出身。 《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对此,徐广《集解》进一步说明:“魏公子传曰赵惠文王弟。”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从上述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春申君黄歇并不是什么诸侯之子,“楚人”而已,怎么能够称其为“公子”呢? 看来,班固与司马迁相比,无论在学识与史德方面,差的太远啦,不在一个档次啊。 最好,以后见到这四位,我们不要人云亦云再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如何?不妨,称其为“战国四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