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5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成都公共艺术,政府驱动下的城市精神重塑

 [复制链接]
源自:雅昌艺术网
导言
  相较于其他城市公共艺术多与商业项目结合,成都公共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即政府力量的支持。以公共雕塑为例,从“2011成都双年展──蓝顶艺术家雕塑展”,到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中孙振华、焦兴涛策划的“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再到俞可策展的“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以及还在展出的由何桂彦策划的“入境”2016成都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项目有的是政府主导,有的是政府作为承办、协办方参与其中。作为东湖跨年艺术季的总策展人和锦江区当代艺术学会的会长,何桂彦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某种意义上,公共艺术是检验一座城市文化厚度的标杆。那么,成都市锦江区政府参与到这些文化艺术中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此又有着怎样的期许?众所周知,文化艺术需要长线经营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单靠政府扶持远远不够,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过年”的东湖跨年艺术季
  2015年2月12日,2015首届东湖跨年艺术季启动仪式暨青年艺术联展开幕仪式在东湖公园的红美术馆举行。届时,拉开了跨年艺术季的大幕,“文化过年”的口号也随之而生。
  2016年1月16日,作为2016跨年艺术季启幕的“创业天府菁蓉汇-锦江──2016双创跨年艺术季主题季”开启了“2016东湖跨年艺术季”的大幕,这也是成都市举办的第一场艺术类“菁蓉汇”活动。首次将“创新、创业”的双创主题融入跨年艺术季当中,在锦江区文广新局潘建华局长看来,展览当中政府也是有意识的在推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他们本身就是创客,作品就是创新成果的展示”。
  第二届跨年艺术季依旧由何桂彦担任艺术总监。伴随着去年5月同样位于东湖公园的域上和美艺术馆的启用,跨年艺术季由原来的红美术馆一家协办增至两家。与往年相比,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包含年前的“原乡”双廊白族农民画展、“水幕光影”、“新映像──2016中国光影艺术展映”、“DRAW TOGETHER新媒体数码艺术展”、“熊猫装置艺术展”、创意SPACE及艺术市集以及年后的“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不定式”2016成都东湖跨年艺术季青年展等在内的活动悉数登场。旨在以“艺术过年”的方式为成都市民带来一场融合创意、时尚、科技的艺术盛宴。“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由成都市锦江区东湖文化产业联盟、锦江区当代艺术学会主办,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承办,何桂彦担任艺术总监。参展艺术家共计15位,分别为陈克、陈文令、邓筱、韩子健、胡又笨、黄玉龙、焦兴涛、刘永刚、刘展、李勇政、徐雅惠、唐勇、谭勋、王中、郑路。
  其中,与市民互动性最为强烈的当属“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何桂彦结合东湖公园自身特点──位于成都市核心区域,环境优美,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和当地民众汇集于此。基于这些原因,艺术季设计了公共雕塑的项目。“整个艺术季的周期跨度较长,涉及的板块也比较多,项目多达十几个。核心内容一是要凸显‘双创精神’,此外在体现‘艺术过年’的同时,打破过去艺术与生活完全脱节的局面,希望艺术与公共空间,与市民生活发生关系,近距离的融入社会生活。公共雕塑展取名‘入境’,也是希望作品能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说材料的使用以及作品最后呈现的方式,它都尽可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理念,可能是一种景观化的雕塑,也可能是一种能够与自然环境、建筑材料融为一体的雕塑,也可能是与时间、特定空间发生关系的雕塑。”因此,我们能在东湖公园的各个角落看到与市民有着良好互动的公共雕塑作品。
  “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中焦兴涛作品《墨竹》1000×500×400cm 木、塑料、墨、鹅卵石 2016,用PVC管所制成的“墨竹”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
  “成都新春历来都有大庙会、塔子山灯会等活动,之所以策划跨年艺术季,也是希望能够打造出成都不一样的文化名片。东湖公园位于市区,有着便利的交通可达性,此外这里有像我们红美术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域上和美艺术馆这样的机构在其中,艺术氛围浓郁。”在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温雪倩看来,策划“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将其放置于东湖公园这一自然、开放的空间内,是基于开放与共享,自然与环境,民众与公共空间的交流与互动。“红美术馆位于东湖公园内,这也决定了美术馆的气质会更具开放性和参与性,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像此次的公共雕塑邀请展,很多的雕塑作品都是艺术家到现场来创作的,作品的这种共享和民众的参与性更强,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也高。不论是公共雕塑还是公共艺术,作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厚度的标杆,更多的是与社会、城市、民众发生直接关系的。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市民能与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多一些交流和融合,这也是公共艺术项目融入民众生活的表现。未来机构也会持续推广一系列的公共艺术项目,来推动东湖文化艺术公园的建设。”对于未来的期许,温雪倩谈到:“2016年以及未来我们会引进更多的国内、国际优秀的公共艺术,公共雕塑以及优秀的国际的艺术家到成都来,做更多的文化交流,为成都市民呈现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的展览。”
  政府推动下的成都公共艺术
  “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的展览地点位于成都中央广场春熙路太古里商圈,活动由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中国雕塑学会主办,成都市百年春熙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协办。俞可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含陈文令、傅中望、焦兴涛、李秀勤、缪晓春、向京、展望、曾成钢、张大力、张晓涛、张永见。
  在2012年的《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文件中,就锦江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已经指出: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8%,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0%,继续发挥好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作为东湖跨年艺术季的总策展人和锦江区当代艺术学会会长的何桂彦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都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镇。出现过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现象,也出现了很多艺术流派。像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新具象绘画,这些都形成了成都以当代艺术创作为中心的传统。此外,成都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非常浓郁,在雕塑、绘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形成了良好了氛围。”因此,之所以会出现公共雕塑活动,正是得益于过去良好的传统和艺术氛围,更得益于成都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锦江区政府的支持。在他看来,政府的支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政策的支持,即对艺术产业、艺术家工作室、创意园区、美术馆、画廊建设的大力支持;其次,是对于重要艺术项目经济上的支持;此外,政府秉持“文化、艺术创作能为成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注入一些活力”的理念。与此同时也希望艺术能够和公众生活发生关系,并融入成都本地都市文化及大众的消费文化的氛围当中。
  谈及成都公共雕塑的特性时,何桂彦表示这边公共雕塑领域的实践,不仅仅在作品本身。对于雕塑如何呈现,更有效的介入公共空间,与新的文脉与环境相结合上都有所探索。诸如此前蓝顶艺术节的“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这次的“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等,形成了一股合力和很好的雕塑生态。
  成都东湖公园
  成都东湖公园总占地面积420亩,其中的天然湖面积为185亩,堪称成都市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三环内唯一的原生态湖泊。其公园总面积也是继浣花溪公园后,成都第二大公园。本次跨年艺术季的公共雕塑展的展品分部于公园的各个角落,与民众的参与、融合性极高。谈及政府的支持,成都表示东湖公园作为公共空间,政府给予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政策和公共设施、公共资源配套上来体现,像电力供给、民众的安全、停车、交通等后勤保障方面。“提高文化艺术还得与民众产生互动,一方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民众的精神需求也有所补充。对于带动成都市的文创产业也能起到带动作用。”
  成都市锦江区文广新局潘建华局长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锦江区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的成都“文化之心”。因此,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文化惠民方面,尽可能的拉近民众与文化、艺术间的距离。让“高大上”的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此前也策划过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对于蓝顶艺术节的支持,在成都最繁华的红星路中央广场举办“我们在一起“成都公共艺术季户外公共雕塑展,以及东湖跨年艺术季。
  “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中向京作品《异境-不损兽》195×210×62cm 铸铜
  关于本次跨年艺术季政府的初衷与愿景,潘建华谈到“首先,区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以政府引导企业、机构的想法,让艺术家的作品与市民产生亲密的互动,让市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使得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其次,将艺术搬入公共空间,最大程度的呈现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与艺术产生交流和相遇,实现文化、艺术真正的融入生活;第三,不仅是对于公共艺术的扶持,跨年艺术季举办的青年艺术家展,同样给一些刚毕业甚至还在读研究生的年轻人崭露头角的机会,由此来推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对整个成都乃至四川当代艺术起到促进作用;第四,通过像跨年艺术季这样的活动,收藏一些永久存放于公共空间的作品,打消公众对于艺术的神秘感。为大众提供一个长时期接近艺术品的机会,同时也引导艺术家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当中。”
  “2011成都双年展──蓝顶艺术家雕塑展”由2011成都双年展组委会主办,锦江区委宣传部、成都蓝顶美术馆 家琨设计工作室承办。展览地点位于蓝顶二号坡地中心绿地,参展艺术家有陈秋林、大猫、方力钧、郭晋、郭伟、何多苓、何毓中、焦兴涛、刘家琨、罗发辉、师进滇、唐可、屠宏涛、吴建军、许宝忠、闫城、杨冕、杨千、余极、赵能智、赵晓东、郑黎黎、周春芽。
  艺术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这些具有社会效益,但不具有经济效益的公共艺术项目落地。谈及政府的支持方式时,潘局长表示“主要还是以企业为主,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方式。作为政府,我们给予一定的经费的扶持。”并表示“东湖跨年艺术季”作为锦江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也将持续开展下去。“政府也会将一些公共雕塑作品永久收藏,保存于东湖公园内,日积月累,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公园。”锦江区文体广新局产业科负责人徐钊在补充采访时谈到,此次的东湖跨年艺术季经费花销,锦江区政府会按照实际花销的一定比例进行差额补贴。
  “2011成都双年展──蓝顶艺术家雕塑展”中周春芽作品《背靠背》38×122×276cm 玻璃钢、烤漆 2011
  成都“十三五”发展目标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5年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问及文化艺术在锦江区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时,徐钊解答到:锦江区的产业定位为“1+4+N”。其中“1”代表的是总部经济,“4”为四个主要的支撑产业,包括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及休闲服务。“N”代表新兴产业,像养老健康、电子商务等。其中,文化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其中的一部分。早在2006年,锦江区就将“文化创意”作为主要产业来发展。像红星路35号、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及蓝顶艺术区可以说是成都首批做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并在2012年的《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并由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展办公室(文产办)发放。
  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由锦江区当代艺术学、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组委会主办,成都蓝顶美术馆、锦江区三圣花乡景区管理局承办,锦江区文广新局、先锋新媒体协办,得到了锦江区委宣传部文产办、锦江城乡建设有限公司的支持。
  “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中陈文令作品《城市公牛》1305×258×406cm 不锈钢
  此外,锦江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关于印发《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扶持申报管理办法》的通知”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附件“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扶持申报管理办法”中指出,“每年初,由各商务区管委会根据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对辖区内企业及机构在本年度拟主要开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名单、基本信息进行征集和初步审核后,汇总报送区文产办。区文产办根据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工作安排,按照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制度,从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集中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认定为当年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

可持续性的疑惑
  “支持公共雕塑展有一个前提就是资金的保障,所以‘入境’公共雕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希望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更应该有自己的生命力,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除开扶持本地艺术家,也希望更多国内、国际的艺术家能够到成都来生活、创作,为成都带来一些活力。规划和愿望是一方面,实施起来难免会碰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像项目的落地及推进情况等。其实艺术文化的推动其实不仅是对成都来说,很多地区都会遇到一些现实困难,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经费资助力度,相应艺术硬件的完善,相应艺术生态的建构,以及后勤和艺术家的生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制度上的保障对一个项目和一个片区的规划是很重要的。没有制度,政策,经费以及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当然总体而言,成都政府做的还是非常好的。包括对艺术的远景设计、规划,以及具体实施和推动过程,效果来说都很不错。公共雕塑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支持的,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有企业的支持,相应艺术机构的支持以及艺术家和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在多方合力,多方的关心和支持下,好的艺术项目才能真正落地,真正的反馈社会,融入身边文化和艺术的氛围当中。”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何桂彦如是谈到。
  由原来的“蓝顶艺术区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升级而来的蓝顶艺术节作为蓝顶美术馆自2013年以来打造的大型艺术项目,已经走过了三年。锦江生态雕塑公园毗邻成都蓝顶艺术区,正是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的展示地点。
  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接受采访时表示“白鹭湾湿地公园与荷塘月色、蓝顶艺术区连接一体后周边还是以农家乐居多,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作为全国首届的生态雕塑展,作为连接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呈现当代艺术现实可能性的公共空间,如何结合整个雕塑公园的气质,将文化与艺术植入其中,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你手中有当年展览的图录就会发现,很多作品实际上是保存至今的。像《空屋》的作者邓乐是成都本地的雕塑家,作品本身就是就地取材,将生态雕塑公园内的一处拆迁房改造。通过一种转换,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一个准备拆掉的房子变成了可以永久保存的艺术品和景点。像这样的一种在地性生态公共雕塑,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与互动,是很难看到这件作品的,因此政府对于公共雕塑的支持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
  “2015年,我们本来是要打算延续首届生态展,做一个关于‘国际生态雕塑创作营’的项目。实际上这个项目当时都已经启动了,也邀请了策展人孙振华参与,并向一些国际雕塑艺术家发出邀请。最终在艺术节资金链的问题上,项目夭折了。当时有的国际艺术家已预订好机票,我们馆最后还作出道歉和退票的补偿。为了避免陷入昙花一现的状态,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和共识依然是关键。”对于项目的未能落地实施,金延深表遗憾。不过在2015年蓝顶艺术节中,雕塑展的项目依旧有所展开,只是由于经费原因,规模有所减小,方式有所变化。
  在采访时,金延反复表示政府支持对于公共雕塑的重要性,以及想要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常态化机制的问题。“其实我们很希望将生态雕塑公园发展成像大地艺术季这样可长期发展的链。长期推动肯定是需要政府以及市场的力量,以及互动和长效机制。包括跟政府互动之间的长效机制,是我们下一步更规范地去发展锦江生态雕塑公园园的一个方向。”并指出,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互动的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向。这个探索需要两方面的努力:“首先从政府的角度,要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思路和想法;其次,长期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服务性的内容于其中,让这些区域充满雕塑和乐趣,结自身的长期建设,是可以慢慢生存发展下来的。蓝顶美术馆需要常年开馆,这个负担其实是很大的。我们之所以这样坚持,也是想展示成都文化的力量,让外地来的游客能够在美术馆看到诸如何多苓、周春芽的原作。这些也是对于城市文化的体现。因此,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建设,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效机制。”

■ 结束语
  无论是通过文化惠民提高成都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对于文化、艺术的品位,还是用文化、艺术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繁荣。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其中的努力,也看到了机构于其中的坚持。如何更有效的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公共艺术项目更顺畅的运转,需要政府、企业及机构的共同努力。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跟我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跟我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跟我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跟我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跟我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跟我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16,设计的风往哪儿吹 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四川巡展揭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10:55,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