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450|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李成忠 发表于: 2006-8-21 08:46:3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坦然与平凡

 [复制链接]
坦然与平凡   
──书法家柳惠均先生的人生轨迹──
1994326上午,在祖国南疆港城湛江市文化馆大厅内,粤西知名书画家汇聚一堂,同来湛江开书画展的四川省洪雅县“绿云书画社”的书法家柳惠均和文良玉等三位画家交流技艺。大厅里摆了四张铺好毛毡和宣纸的台案,按照程序先主人挥毫,后客人执笔,然后宾主座谈。上午9点,湛江市文联主席讲了几句欢迎客人的开场白后,与会者分别将四张台案团团围住,屏息观摩。在写书法的台前,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湛江市书协名誉主席,79岁高龄的苏宪章教授率先上场,漫不经心提笔在四尺宣纸上写下二字行楷“宁静”,并落款铃印。苏教授幼年师承前清翰林岑光樾太史门下学习古文和书法;壮年在广东文献馆任职时得馆长简又文及近代名家叶恭绰的指导;又常得容庚、商承祚、洗玉清等著名教授的教导,机会因缘,得天独厚,形成自己个性的、自然、古朴的书法风格,被奉为粤西书坛泰斗。
教授写毕,缓缓后退几步,面向客人,欠身点头,示意请客人挥毫。客人是个中等身材、形体单薄、服饰朴素、貌不惊人的半蔫子老头。他待工作人员铺好宣纸后,微笑抱拳向苏教授和围观者致意,说声“献丑了,请多指教!”然后饱蘸浓墨,凝神运气,以横扫千军之势一气呵成写就了飞鸿舞鹤、潇洒飘逸的行草“壮志凌云”。客人的技艺令观摩者齐声赞“好!”更使冷眼旁观的教授为之一震。待客人落款铃章后,有人建议∶“把苏老刚写的墨宝拿来,与老师的墨宝一起对比鉴赏。”教授忙摇手制止,抱歉地说∶“刚才试笔,信手涂鸦,难入方家慧眼,理当重写。”说毕转身到圈外,把刚才写就墨迹未干的作品揉住一团,丢进字篓。工作人员重新铺纸后,他全神贯注挥毫写就龙飞凤舞、铁画银钩的行楷“宁静”二字,比他“试笔”之作,添色不少。显然他上场时,低估了客人水平,只拿出三分功力应酬,没想到客人出手不凡,使他应酬之作相形逊色,不得不拿出十分功力重新挥毫。新写的作品与客人的一比,不相仲伯,各有千秋,大家赞不绝口。
开始表情高傲冷漠的教授态度大变,同柳惠均先生亲切握手交谈。围观者纷纷向他索取墨宝,他有求必应,直到座谈时间才停笔。湛江同行都以为客人是师承名家的书坛老手,谁也没料到他是个出身乡野,仅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的民间业余书法爱好者。
从湛江载誉而归,转瞬过去十年了。年逾花甲的柳惠均先生,书法技艺已达出神入化的境地,且一直活跃书苑,以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誉满海内外。追溯他坎坷的人生轨迹令人感叹,并从中感受到生活在中国最底层善良而执著的知识分子放射出的光和热。
川西山区的洪雅县柳江乡地处玉屏山麓、花溪河畔,那儿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翰墨飘香。过去这一带再穷的农家也要送男孩读两年私塾,以“睁眼瞎”(文盲)为耻;以“知书识礼”为荣。在这块小小的山间谷地上,散居着一些“耕读传家”的农户,他们尽力供养子弟上学,春种秋收忙于田间,冬闲时闭门读书、练字或作画,怡情养性、传教儿孙。在这片文风拂面的热土上,抚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如明代进士,坚持与奸佞斗争的御史张鹏;清代师生书法家张带江和咸丰年间照料恭亲王、醇亲王读书,曾任贵州巡抚的曾璧光;解放战争时期以笔名“傻瓜”,在《华西日报》上,以犀利的杂文抨击黑暗的社会,把国民党反动派骂得“狂眉狂眼”的杨茂修先生……。19314月,柳惠均先生就出生在这片中国传统文化滋润的沃土上。其祖父柳春山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秀才,民国初年曾作过县府职员和任教于洪雅县中学。父亲柳汁青毕业于省立嘉定联中,曾短期从政和教书,因性格耿直孤傲,不与世俗合流,退出政教界后,甘守清贫隐居田间,“耕读”终身。柳惠均先生的母亲共生育子女13个,夭折4人,成人的54女,先生在男丁中排行老五。他生于“9·18事件”前夕,长于苦难的抗日战争年代,苛捐杂税使其家道日衰,父母虽苦苦维持“耕读”传统,也只供他的三个哥哥初中毕业,就无力让其深造,其他子女读完小学即辍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李成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李成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南方茶之旅 [转帖]第一次岷江热得断流
2# 四姑娘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8-21 08:47:3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抗日时期,根据国民党“五丁抽二”的征兵政策,先生的大哥惠春抗战初期就应征上前线,1939年听说在山东泰安阵亡;三哥惠溱1942年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受训后去缅甸参战,从此杳无音信。他做梦都未料到,两位抗日参军兄长,仅在十年后与他的命运无端纠缠在一起,影响了他大半生。
1944年柳先生小学毕业,虽成绩优异,但家境困难,无力进城读初中。父母不忍心他失学,又让他读了两年私塾。1946年,为了生计,父亲违心地将年方15岁的他送到100公里外眉山县的一家商店学徒。解放前夕商店倒闭,他才回到老家。
年幼经国难与家贫之苦的他,衷心盼望社会的变革,热烈迎接家乡的解放,于1950年春参加征粮、剿匪和减租减息等农村工作,后调“成渝铁路洪雅采运枕木办事处”任财务组长。采运枕木结束,到柳江区公所搞民政,并被派去“西南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学习。1952年春毕业回县,正逢“三反”、“五反”运动,他被无端卷入运动中。在“凡管过钱的人都有贪污嫌疑”的有罪推理下,他被“打虎队”“有枣无枣打三竿”地抓起来关进牢房,逼迫交代任财务组长时的“贪污罪行”,和“贪污款的去向”。他既不懂贪污之道,又没贪过一分钱,确实无从交代,在牢里整整囚禁了半年,被糊里糊涂地释放回家。他丢了公职,失去工作,为了生存不得不打零工度日,好不容易在1956年才谋得民办小学教师的职位,在柳江一带农村任教糊口。
1962年他31岁才结婚成家。1965年初,在“四清”运动中不明不白地被通知停止教书。他百思不得其解,找公社党委书记问原由,得到的答复冠冕堂皇∶“你是三门人员──出学校门进机关门;从机关门又进学校门,没经过劳动锻炼,现在应当去农村接受劳动锻炼。”他哪里知道,在他的档案中已被塞入许多荒唐可笑的黑材料,诸如他是地主份子、贪污份子;大哥是土匪,三哥在台湾,哥哥是反动派,弟弟就是反革命两面派等等,他已被内定为“阶级敌人”,“清除出民办教师队伍”。老实巴交的他“听党的话”,带着多病的妻子和未满两岁的女儿,只好回乡务农。柳江一带地少人多,各生产队都不愿接收外来人员,经过近一年的折腾,全家才在唐坝落户成正式社员。
务农期间他政治上饱受歧视,虽然没被公开宣布为“阶级敌人”管制劳动,却享受着“阶级敌人”的待遇,常常被派干苦活、累活和难活,但在记工分、口粮分配、有病请假等方面,却常受刁难。为了一家生计,他除忙于耕作外,还在农闲时上山砍荒、修渠、修路、打碎石和拉架车,干遍了所有的苦差苦活,终年劳累也难维持一家温饱,每到青黄不接时就要四处借粮度日。在此期间,三个女儿降临人世,使柳家生活雪上加霜。
在农村呆了近十年,他越来越想不通,自己一生清白,说话办事处处小心谨慎,没做过任何错事、丑事;没说过什么错话、丑话,按乡亲们的说法,一个老实得“连豆腐都没整烂过人家一块”的教书匠,凭什么遭受如此不公正待遇?按公社党委书记的说法,自己是“三门人员”,缺乏“劳动锻炼”,现在已经锻炼了这样长时间,也该回教师队伍了。他鼓足勇气去公社,找当年宣布他是“三门人员”的党委书记讨说法。在他一再追问下,党委书记才给他讲了实情,他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挨了“黑整”。平时走路都怕踩死蚂蚁的他,此时怒火中烧,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要找整他的人讨回公道。他被“黑整”的事,在当地群众和教师中引起很大震动,纷纷用各种方式向他表示支援。
躲在黑暗角落里罗织别人罪名,整人黑材料偷偷塞进档案,将毫不知情的被整者打倒在地,作自己向上爬阶石的整人者是怕见阳光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一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就会原形毕露,激起公愤。迫于群众压力,做贼心虚的整人者怕扩大事态不可收拾,不得不在19759月恢复了柳惠均先生民办教师职务,派他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他被调到花溪镇中学任教,直到1991年退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6-8-21 08:48:26|只看该作者
1978年起,从县委有关部门来访者的谈话中,他才知道抗日时参军的两个哥哥的情况。大哥惠春并未在泰安阵亡,内战时入南京中央训练团,后回四川,在驻扎梁平的川军中任科长,解放后被判刑,在新疆劳改。三哥惠溱抗日战争胜利后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系战车兵科21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内战,锦州战败去台湾,先入参谋大学,后进三军联合大学深造,得到蒋帮重用,授衔陆军中将,任职“总统府国防部”人力司司长。此时他才明白了“四清”时整他的黑材料中,“大哥是土匪,三哥在台湾”并非空穴来风。不过他还是想不通,当时他并不知道兄长们的情况,与他们更无联系,整人者为啥生拉活扯将他们联到一起,并以此作为置之死地的钢鞭材料?
不管过去受了多少不公正待遇,为了祖国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千秋大业,他无怨无悔地投入与台湾联系的统战工作,并做出一定成绩。他的历史问题也逐步得到澄清∶1983年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定为中教八级;1985年县里行文为他1952年被捕入狱彻底平反,恢复政治荣誉,工龄由19503月起连续计算;1987年全家转为城镇户口。19841995年他连任两届县政协常委、一届县人大代表和两届市人大代表,享受到了参政、议政的政治待遇。
中国知识分子崇尚的品德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毫不夸张地说,柳惠均先生历尽坎坷,坦然而平凡的一生,处处折射出如此品德的光芒。无端遭受牢狱之灾,丢了公职,他没有自暴自弃;遭人暗算,回乡务农十载,历尽人世艰辛,他没低头,更没倒下;得知挨“黑整”真相后,他敢于抗争,迫使整人者恢复他的工作;他恢复政治荣誉,享受参政、议政的待遇后,不骄不显,甘心埋头教学。他曾讲过∶“我是平民,也很平凡,虽然做不了啥子大事、好事,但也要求不做任何坏事,能安身立命度人生,这就是我的人生品位。”
在“耕读”家风的熏陶下,柳惠均先生自幼好习字;两年私塾更打下坚实的书法功底;教书期间有空就临摹碑帖;就是十载务农时,也常为乡邻们春节时写春联,办红白喜事时写喜联或挽联,没有丢荒笔墨功夫。退休后他埋头耕耘书苑,临古今名家法帖,隶习《曹全碑》;楷临黄自元;行从黄山谷;草依于右任,深得众家之长,融注个人素养,自成一格。正如他在《归居赋》中所写∶“但得幽情读书又写字,借来清风自讴歌。”
俗话说“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先生书苑耕耘获得丰硕成果,书法作品在国际“和平杯”、“天马杯”、“东风碑林”、“佛教”和“中日破体国际书法展”和“韩中新第五回书画展”等展出,有作品获奖和被收藏。他的作品还入选《国际现代书法集》、《中日书法交流丛书》、《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年鉴》、《20世纪世界书画作品鉴赏》、《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观》和《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列》等经典丛书,个人资料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和《中外名人名作收藏电脑库》。方家评说其艺术风格功见传统,新而不俗,骨力内含,形质兼备,刚柔有韵,秀美可赏,章法灵便,动态感人。摘录几段名家评论,可见一斑∶
台湾陈立夫先生评赞∶“流畅遒劲精美,极为钦佩。”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誉为∶“心正则笔正。”
中日书法交流时,陶钧先生评析∶“古人用‘高峰坠石’、‘千里阵云’来形容点画的质量,此幅点画颇沉厚有力。”
马承祥先生评鉴∶“行笔灵活自如,线条流畅,结字多变。”
傅京生先生点评∶“此作刚劲有骨,端毅放达,用笔疾涩变换,魄力沉雄;写得豪爽淋漓,且以遒媚为宗,不坠轻靡,运腕能翻飞入纸,顾盼呼应,气运贯通,神完气足,风度翩翩,体姿奇稳,峻健遒媚,愈看愈佳。”……
柳惠均先生在国内外书法界小有名气后,接踵而来的是拥有“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文艺发展促进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眉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洪雅县书法家协会”顾问和“瓦屋山画院”副院长等头衔,但他从不以书法家自居,自认是个平凡的人,低调坦然度人生。他住的是花溪镇后的农家小院;穿的是布衣布鞋,一身农民打扮;吃的是粗茶淡饭,完全过着农民的生活,安于平淡,其乐融融。常有文人骚客远道而来找他切磋书法技艺,也有去瓦屋山旅游经过花溪镇慕名造访索取墨宝的各色人物,还有找他摆龙门阵的山村农民,无论来者身份如何,他一律热情接待,绝不厚此薄彼,在书法同道和家乡父老中赢得上好口碑。
今年柳惠均先生已届74岁高龄了,笔者遥祝老友健康长寿,书法技艺更上层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01:25,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