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06|回复: 8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18:4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宁波历代藏书楼

 [复制链接]
 宁波历来为浙东名城,素有文献之邦的美称,文脉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藏书享誉海内外。有文献记载的藏书之事,始自北宋楼郁,历朝繁衍不衰,至明清已蔚然成风,前后计百余家。虽经沧桑变幻,兵水火,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天一阁、五桂楼、伏跗室等藏书楼,珍藏古文献和地方文献逾40万卷,在我国藏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宁波历代藏书楼按藏书量和社会影响来看,北宋以楼郁和陈谧为最;南宋以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为最,开创了浙东私人藏书风气之先河;元以袁桷的“清容居”甲浙东;明初以丰坊的“万卷楼”居魁首,后数范钦的“天一阁”为第一,范大澈的“卧云山房”、陈朝辅的“四香居”、陆宝的“南轩”次之,而朱勋的“五岳轩”则以图书法物甲天下;清黄宗泰的“续抄堂”、万斯同的“寒松斋”、郑性的“二老阁”,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姚燮的“大梅山馆”、黄澄量的“五桂楼”、徐时栋的“烟屿楼”、蔡鸿鉴的“墨海楼”、董沛的“六一山房”等一批藏书楼,其藏书量均在五万卷至十万卷左右;后起于民国年间而较有影响的有张寿镛的“约园”、秦润卿的“抹云楼”、李庆城的“宣荫楼”、张之铭的“古欢室”、曹炳章的“集古阁”、孙家淮的“蜗寄庐”、朱鼎煦的“别宥斋”、冯贞群的“伏跗室”、林集虚的“藜照卢”、张季言的“樵斋”、马廉的“不登大雅之堂”、童保喧的“止园”、徐履廉的“夕可轩”等十多家,其藏书除传统古籍外,有的贮存许多说部,戏文,有的收藏不少现代图书,有的已发展为专门学科藏书,有的已打破旧的封闭状态而乐于对外开放。

  宁波众多的藏书楼虽已烟消云散,而他们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光辉业迹却永照千秋。历代经藏书楼保存流传下来的大量珍贵典籍,多成为现代许多图书馆的镇库宝藏。尤其宁波天一阁朝经四代历四百余年,为全国现存最古之藏书楼著称于世。浙江全省现存藏书楼的有七家,其中在宁波即有三家。此外,有的藏书楼其楼虽已不在,而其藏书实辗转递藏至今。如清初姚燮的“大梅山馆”藏书,到光绪年间多流入蔡鸿鉴的“墨海楼”,最后至民国年间转而流人李庆城的“萱荫楼”,解放后萱荫楼藏书无偿捐献给国家,分别藏于北京图书馆古籍部和浙江图书馆,其书目在伏跗室有传抄本;民国时期孙家淮的“蜗寄庐”、朱鼎煦的“别宥斋”、张季言的“樵斋”、杨谷林的“清防阁”等家藏书亦先后捐献给天一阁入藏。宁波历代藏书家不辞辛劳,有的人为收藏传代典籍而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他们留下来的诸如薛福成的“存古开新,兴贤育才”等遗训,对当今继往开来的图书馆事业工作者来说乃是至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耿纪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耿纪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安静地走吧 梁思成与李庄 巴蜀文化古镇历史的华美册页再现历史
2# 四姑娘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19:2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郁藏书 楼郁,字子文,北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人称西湖先生,鄞县人,居城南。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光绪《鄞县志》)

  陈谧藏书 陈谧,字康公,北宋嘉祐八年(1063)进士,鄞县人。素好藏书,博学教授乡里。殁后有名词家舒亶挽称:“尘埃满匣空鸣剑,风雨归舟只载书”。其子陈禾、其孙陈曦相继三世藏书,甚富。陈曦著《藏书记》,诚告后人勿坠素业。(光绪《鄞县志》)

  王瑾藏书 王瑾,鄞县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以行文见称于时。三代相继藏书,时称三大儒,藏书称富。(《鄞县通志》)

  王正功藏书 王正功,鄞县人。性嗜学,多录未见之书,有唐代诸皇实录、略录写本及版行者各万余卷。(《鄞县通志》)

  陈恢藏书 陈恢,宁海人,宋崇宁年间(1102-1106)三舍士。工古文,藏书万余卷。(《宁海县私人藏书楼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19:46|只看该作者
 曹盅“牧庵” 曹盅生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卒于嘉泰元年(1201)。字囦明,号牧庵居士。镇海人。十二岁能作应试科举诗文,未到二十岁即己博览经史百家著作以及天文地理乃至天下形势兵家之学,无不贯通。常聚书万卷,多是亲手雠校,积学老而不衰。(《剡源乡志》)

  楼钥“东楼”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主人,南宋鄞县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楼钥出身书香门第,资禀高明,风采峻仪,琐碎事务不常挂于心,潜心经学,旁贯史传以及诸子百家,识古奇文,精小学,善大字。对人和乐平易,善引导扶持后进。干道五年(1169),以随员身份使金,任书状官。绍熙元年(1190)任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庆元元年(1195),宁宗即位,外戚大臣韩侂胄专横,指理学为伪学,墨逐理学派,楼钥屡奏议论治国之道,反对韩侂胄,推崇朱熹,终被罢逐回里,于月湖南岸(今宁波市桂芳桥巷与梅园巷之间)建“东楼”。开禧三年(l207),韩侂胄被杀,楼钥被重新启用,累官至参知政事。楼钥素好藏书,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亲手校雠。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鄞县通志》)

  史守之“碧” 史守之,字子仁,南宋鄞县人。祖父史浩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l162)任翰林学士兼参知政事时,将明州月湖菊花洲上之宝奎里旧居增建世禄坊,尽收四明之胜于一园。宋孝宗当时赐“旧学”御书,太上皇赵构又御书“真隐”二字,其世禄坊遂名“真隐馆”。后太子宋光宗又赐书“四明洞天”。其后守之与叔父弥远世掌其业。守之为人耿介清正,不满其二叔弥远所为【史弥远在宋宁宗时任师右丞相、枢密使,开禧三年(1207)他在杨皇后支持下,使人杀大臣韩侂胄以向金求和】,中年隐居湖上,朝廷屡诏书出仕,皆不应命。宁宗特御书“碧沚”二字赐之,遂为“碧沚亭”。史守之“碧沚”与“东楼”并土寺于月湖南北两岸,史称“南楼北史”。他们对后世浙东地区藏书之影响深远,其藏书后来多流入江苏。(《鄞县通志》)

  赵彦逾“重楼” 赵彦逾系宋宗室,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建三层楼房,中层藏书三万卷,世称赵大资“重楼”(《鄞县通志》)

  郑若冲家藏书 郑若冲,字季真,号萝溪,南宋鄞县人,与楼钥相善,家聚书数千卷,延师训子,虽卧病亦不离书,认为一天不看书,照着镜子也觉得自己面目可憎。(《鄞县通志》)

  袁似道“南园” 袁似道,南宋鄞县人。其父袁韶设贮书堂。时其父因家贫不能买书,参加考选进士时,多手抄入藏并强记之。为官后,仍不断访求收藏直至七十岁。其父校勘的《九经》最为精善。袁似道继其父素业,筑“南园”,藏书数万卷。(《鄞县通志》)

  王应麟“汲古堂”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学者,鄞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自幼受父教育甚严,其父王木为以不中词科为耻,广借典籍供应麟、应凤两兄弟抄读。后来兄弟两都中博学词科。宋理宗御书“汲古传忠”赐其父,遂名汲古堂。王应麟一生对经史百家乃至天文地理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著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凡689卷之多。所著淹博精深,为宋代之冠。(《鄞县通志》)

  刘“阆风吟堂” 刘倓,又名次臬,号阆风,南宋嘉定元年(1208)郎官,宁海人。世乱隐归,于香岩山北构“阆风吟堂”,藏书万卷。故址即今宁海城关阆风巷。(《宁海县私人藏书楼稿》)
4# 金佛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20:09|只看该作者
应伯震“花崖书院”  应伯震(1217-1291),字长卿,鄞县人。自幼从师学《诗经》,深得本旨。但目空一切,看不起同辈。乡会试不中,并无灰心丧气,更致力以学,筑花崖书院,藏书五千卷,请良师教育子弟。(光绪《鄞县志》)

  胡三省“南湖石窖” 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宋元之际史学家,宋理宗宝祐年间进士。宁海(时属台州府)人。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宋亡后隐居不仕,藏书于南湖石窖。他早年撰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和论文十篇,原稿于临安陷落后流亡新昌时丧失,继而又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对《通鉴》作了校勘、解释、考证。对旧《释文》作了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宁海县私人藏书楼稿》)

  袁桷“清容居” 袁桷(1266-1327),字伯长,元庆元鄞县人。师事王应麟,精史学,习掌故,长考据,通诗文,工书法。初任丽泽书院山长,后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终为侍讲学士。袁桷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素业,广藏书卷。藏书之富,元朝以来甲于浙东。编有《袁氏新旧书目》,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延祜四明志》共四部,前二部因世久无传,后二部尚存。“清容居”故址在南湖学士桥旁。殁后子孙不肖,藏书为仆从窃去转卖他人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又因朝廷议修宋辽金三史,其孙袁曮将遗存数千卷全部上呈(《鄞县通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20:59|只看该作者
童氏“石镜精舍” 宁海人,童伯礼兄弟为纪念已故父亲而建造。石镜精舍藏书千余卷,使子弟讲习其中。明建文年间(1399-1402)侍讲学士方孝孺曾在此讲学。永乐元年(1403),方孝孺因不肯为明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而被诛灭十族(方之九族及方之学生),凡八百七十人,童伯礼兄弟也在其中。为此,“石镜精舍”从此冷落。至童伯礼十七代孙从新修复。(《宁海私人藏书楼稿》)

  胡万阳“南国书院” 胡万阳,字功复,明宁海人。诸生。鼎革后,筑“南国书院”于台屏山,藏书甚富,诵读不出户,自号龙南居士。(《宁海私人藏书楼稿》)

  金华家藏书 金华,字宗实,明初鄞县人。日座狭小的屋子里,寄情于诗经,一生校订藏书万余卷。(《浙江通志》)

  袁忠彻“瞻衮堂” 袁忠彻(1377-1459),字公达,又字静思,明鄞县人。家住今宁波市西门外,父子相术起家。其父袁琪曾因预言坚定燕朱棣夺取帝位决心之故,朱棣登极后,袁琪遂被拜为太常寺丞。故袁家乃故家旧族。袁忠彻好学,博涉多闻,明成祖时被封为“尚宝司少卿”,日与官宦文士磨砺讽咏,其瞻衮堂藏书甚富。(《鄞县通志》)

  丰坊“万卷楼” 丰坊,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又字人翁,别号南禺外史,鄞县人,官至礼部主事。出身藏书世家,其家藏书起自北宋。宋南渡后,历元迄明,代有闻人,收藏愈富。丰道生继承祖业,曾出卖田地千余亩,全用于购买法书名帖。其家“万卷楼”处于马园巷。累藏图籍数万卷,有唐贺秘监《千字文》、《孝经》、《龙瑞宫记》和许多宋元珍贵刻本、抄本、碑帖,乃海内墨宝。惜性怪僻,只知买书读书,不理家业,加之治学欠严谨,景况日衰。晚年心疾多病,穷困潦倒,藏书管理松弛,所藏宋版书与珍贵抄本为其门生之辈及邻里窃去者几乎十之有六,余存无几。其后又遭火灾,剩余部分卖给范钦。其著作有《〈易〉辩》、《古书世学》、《〈鲁诗〉世学》、《〈春秋〉世学》、《〈诗〉说》等。

  张瑞“甬州书庄” 张瑞为元张文英之裔孙,鄞县人。甬洲书庄藏书万卷,张瑞隐居其中为子侄讲学。(《鄞县通志》)

  范钦“天一阁”(见现存藏书楼)

  范大澈“西园” 大澈系范钦侄子。字子宜,又字子静。26岁跟范钦到京师,后留为塾师,补国子监生三年。37岁起七奉玺书,出使外国,进秩二品。生平酷嗜抄书,每见人有写本未传者,必苦求借之。居长安时,雇抄书人多至二三十人。尤嗜书法名画,凡唐宋以来各家名画,还有印章和外国作品,诸方搜集,足迹几遍及全国,一生网罗书法名画、印章独多。仅印章即收有四五千种。藏书之富几与天一阁相埒。晚年归乡安居鄞城西,建西园于前莫家卷,内设“卧云山房”、“宝墨斋”藏书,翻经阅史,品画评书,历二十年。当初,他常去天一阁借抄,然天一阁章法甚严,不顺其意,拂袖而回,决意遍搜海内异书秘本,不惜重金购之,充其家藏。每逢得异书而知天一阁未备者,特备酒菜恭请叔父范钦到西园,并特地把所得异书置于案上,范钦见书诧异,知其用意,默然而去。西园藏书在清初尚有残存,至干隆年间已不可问。(《鄞县通志》)

  范汝梓家藏书 汝梓为范大澈侄子,从小由范大澈抚养。好藏书与大澈相同,家藏四部典籍之富,与天一阁、西园鼎足,然早湮灭。(《鄞县通志》)

  陈朝辅“四香居” 陈朝辅,鄞县人,居鄞城竹湖(今带河巷)。嗜藏书,筑“四香居”、“云在楼”、“桂松轩”、极林泉之胜,晚年隐退其中。藏书之富,仅次于天一阁。其子自舜精于小学,凡《字汇》、《古今韵略》诸书,有一字未经搜入者,一一为之补辑,亦喜购书,故收藏益富。(《鄞县通志》)

  陆宝“南轩” 陆宝,字敬身,一字青霞,号中条。明末清初鄞县人。建“辟尘居”于鄞城月湖畔(今桂井巷1~10号),内设南轩书屋,藏书甚富,多善本,仅亚于范氏天一阁与陈氏四香居。后为抗击清军入关,陆宝将全部家产捐输军饷,披发遁入山林,藏书四散。全祖望在其飘零之后收拾,得其宋刻版开庆、宝庆四明二《志》及《草庐春秋纂言》,皆属海内孤本。著有《霜镜辟尘》、《悟香》等集。(《鄞县通志》、全祖望《埼亭集》)

  周人龙家藏书 周人龙,明鄞县人,北宋理学中“濂溪学派"周敦颐之五世孙。生平钻心研习字学,凡秦汉碑刻至唐书法,必探其精。为人博学能书,曾参与修《永乐大典》。性喜蓄异书。对珍藏版本,向其子交代说“宁薄吾木以易之"。(《鄞县通志》)

  余有丁“五柳庄” 余有丁,明鄞县人,官至宰相。告病辞官回乡后于东湖一古洞外构筑亭榭,门外种五棵柳树,故名五柳庄。明神宗御书“名山洞府”赐之。其藏书处为“觉是斋”。觉是斋有房屋七楹,一楹藏书。余有丁生平校书严谨,南监本二十一史尚有其校刊之题识。(《鄞县通志》)

  董世登家藏书 董世登家居丽江之畔,富有藏书,园庐花竹,也极一时之胜。子守谕晚年困守书园,苦心《易》学,聚古今言《易》数十家,考其异同,抄积成帙。至孙道权家遭火灾,三代藏书尽毁。(《鄞县通志》)

  朱勋“五岳轩” 朱氏是鄞县世家旧族,朱勋与明文学家王世贞友好,素性嗜古。“五岳轩"收藏先代彝顺名物甚多。苏州府《好事家簿目记》述:“是物藏甬上朱氏不可屈指"。全祖望《甬上耆旧传》述:“五岳轩图书法物甲于天下”。其子陛,孙釴,曾孙都能继承其业,尤其孙釴鉴别古玩,半面了然,特具神眼。惜所藏法物图书迄清朝年间遭大火尽丧。(《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朱献臣“小五岳轩” 朱献臣为朱勋孙子釴之族人,原名廷钅龙,字馀古。明末清初值世乱而诸家法物多失散之际,朱献臣一一收拾善藏,故所藏法物图书一时有“小五岳轩"之称。(《鄞县通志》)

  诸来聘“昌古斋” 诸来聘,字九徽,初名学圣,明末余姚人。好学嗜古,建“昌古斋”藏书万卷。著有《精思楼诗集》。(《余姚六仓志》)

  谢三宾“博雅堂” 谢三宾,鄞县人,官至太仆寺卿。辞官归来后在月湖滨(今宁波谢家巷)筑“天赐园”,其书室称“博雅堂”,收藏之富几与其师钱谦益“绛云楼”相等。清兵入关后,把书迁于密林山寨,将大册图书蘸上油,短小图书用棉花包上,一炬了之。其所藏海内珍本如宋版前后两《汉书》,虽传其后代子孙,但终于辗转流入清朝延藏书阁。(《鄞县通志》)
6# 青城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21:29|只看该作者
王应玘“独居室” 王应玘,字剡公,明末清初鄞县人,诸生。曾参加张煌言抗清军队,后任巢县知县七天。张煌言战败被俘遇杀害后,王应玘恸哭入山为僧。后师天童皙公,法名元月,亦叫等月,字印千。至皙公殁,撒下其衣钵还俗,筑室独居,于其中事奉先人,旁列图史,日访求异书,边收藏边著述,无空闲之时。(光绪《鄞县志》)

  黄宗羲“续抄堂”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余姚人。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凡111种,1300余卷。他愤科举之业,思所以变之。劝学者“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全祖望《神道碑》)。为明清之际杰出的史学家、启蒙思想家、藏书家,浙东学派之鼻祖。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于天文、算学、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所不读。祖上遗藏不少图书,他全部读完仍嫌不足,复四处访求借读、借妙图书,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康熙四年(1665),建“续抄堂”于南雷(今余姚市明伟乡黄家竹桥附近)。明末战乱之际,海内著名的山阴(今绍兴)祁承业“澹生堂”藏书楼迁于云门山化鹿寺。二十多年后,黄宗羲入山,在化鹿寺翻检图书三天三夜,挑选得珍本、善本载十捆而归。其中经书近百种,稗官史百多册,此批图书乃黄宗羲藏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得自钮石溪的“世学楼”,钱谦益的“绛云楼”,黄居中的“千顷堂”,郑氏的“丛桂堂”以及焦氏藏书楼和胡孝辕、孙月峰等名家藏书。晚年仍到范氏“天一阁”、曹氏“静惕堂”、徐氏“传是楼”读书、抄书。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六、七万卷之富。未及编目,垂老遭大水,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其再传弟子郑性经整理得三万卷,入藏“二老阁”。(《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江浙藏书家史略》)

  胡德迈“宝墨斋” 胡德迈,清鄞县人。其藏书室称“适可轩”,后称“宝墨斋”,故址在今宁波西青石桥,俗名狮子墙门内。收藏颇精,所藏宋刻本《杨子法言》,清康熙帝极为赏鉴,翻阅良久,赐御书唐诗二绝句赐之。胡德迈荣获御书后,遂筑“宝墨斋”。(《鄞县通志》)

  万氏“寒松斋”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门人私溢贞文,鄞县人。黄宗羲学生。清著名史学家,藏书家。其父万泰,生八子,世称万氏八龙。斯同系第八子,为八龙之尾。万氏藏书楼寒松斋,由宗子世守,故址在今宁波市尚书街58号。斯同博极群书而善著述,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尤精明代史事,对史学、文学、校雠学卓有建树,为浙东学派主要人物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以布衣参史局,参与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在京二十余年,携书十数万卷。至死旁无亲属,留书全为其子弟钱名世巧取豪夺以尽。生平著有《明史稿》五百卷、《补〈历代史表〉》六十卷、《纪元汇考》四卷、《宋季忠义录》十六卷、《南宋六陵遗事》一卷、《庚申群遗事》一卷、《河源考》二卷、《河渠考》十二卷、《儒林宗派》八卷,《石经考》二卷、《石鼓文考》二卷、《群书疑辨》十二卷、《书学汇编》二十二卷、《周正汇考》八卷、《历代宰辅考》八卷、《石园诗文集》二十卷等。(《鄞县通志》、《浙江藏书家史略》、全祖望《甬上耆旧传》)

  郑性“二老阁” 郑性(1665-1743),字义门,号南溪,清慈溪人。黄宗羲再传弟子。终身布衣,立志走游五岳,自署“五岳游人”。黄宗载垂老藏书遭大水,卷轴尽坏,身后又遭大火,失去大半,郑性理而出之,其散乱者复整,其破损者复完,得三万卷。遵其父郑梁遗嘱于郑家旁建二老阁,以纪念先师梨洲和先祖郑素以及其父郑梁二老。故址在慈溪半浦(今宁波市江北区畔浦乡)。阁为三层开间,楼上中间为供三老之位,梨洲居中,郑素居右,郑梁居其侧;左右两间为黎洲遗葳图籍三万卷;楼下三间为郑氏家藏二万余卷。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竣工于雍正元年(1723)。郑性一生不仅建阁藏书,还以二老阁藏书为底本,刻印有黄宗羲《明懦学案》六十二卷,《南溪偶刊》四卷和《寒村集》三十六卷。殁后,其曾孙郑勋刻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卷和郑氏著作十多种。其长子郑大节继承管理二老阁藏书时,因惧善本遗失,将宋元珍本和稀见抄本随意取出置于其私室,从此使最珍贵图书散失。干隆三十八年(1773)修《四库全书》,从二老阁调拨走《警时新录》、《岭海舆图》、《西洋国志》等九十四种罕见珍籍。此后又历经盗劫、火厄,至民国时藏书仅剩下一万卷左右,全部被郑胜七世孙卖给上海书商,后上海书商转卖给慈溪沈德寿“抱经楼”。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老阁楼房被郑氏后裔拆毁变卖。(《中国著名藏家传略》、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

  全祖望“双韭山房”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干隆元年(1736)进士。著名史学家、藏书家。双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别墅之名,在鄞县大雷群山中大皎和小皎双溪间。因山溪多野韭,故名双韭山房。早毁。祖望之祖父全大程沿用此名为其书斋,原址在宁波月湖西岸(今桂井街8-9号)。干隆五年(1740)迁青石街(今青石街8号),因年久易主,已非旧貌。全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世代藏书。先世“阿育山房”藏书甚富,大半抄自城西丰坊“万卷楼”,然过后皆为其子孙尽以遗书为故纸,权斤而卖之,无一存传。继而有“平淡斋”,藏书亦多,然亦为诸孙各分而有之,遂难复聚。再继而有“春云轩”,经两代收藏相传后,藏书几复“阿育山房”之旧,惜终因战乱,宅第为一营将所据,初见巨库,疑内藏金,及开库视之皆书,大怒,令付之一炬。全祖望之祖父在鄞江教书,稍节约能购书,无钱购则手抄之。其父借叔父均以抄书作字课,祖望少时亦从其父抄书。后祖望遍访宁波著名藏书家,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博雅堂、陈氏云在楼、陆氏南轩书屋,又到杭州赵氏小山堂借抄,历累藏书五万卷,多抄本,冠于同年代之藏书楼。藏有南宋宝庆至明嘉靖间七种四明方志,极为珍贵。生平著述甚多,有《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答问》、《埼亭集》等三十余种,凡四百余卷。其著述为后人研考四明历史和文献提供丰富资料。三十岁时曾在京师以优异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终因大学士张廷玉与内阁学士李绂不和,祖望不介其间而左右为难,值次年翰林院散馆,竟被列为下等,分配候选知县。“长安米贵”,全祖望穷困潦倒,遂将随带藏书二万卷典当给仁和黄氏。辞官回乡后,晚年倍加穷困,至死无钱安葬,将余藏万余卷典籍以二百两白银尽归卢址“抱经楼”。(《鄞县通志》、全祖望《鲒亭诗文集》)

  卢址“抱经楼” 卢址,字青崖,鄞县人。因连试不中,绝意进取,仿天一阁建楼聚书。抱经楼建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以其先祖遗藏数千卷为基础,不惜悬重价求善本,闻朋旧得异书,宛转借抄,早夕收藏雠校。其藏书得自全氏双韭山房外,还有得自叶氏竹堂、黄氏千项堂、丰氏万卷楼、毛氏汲古阁、祈氏澹生堂、曹氏倦圃、汪氏古香楼、金氏文端楼等故家藏书。起初曾因未得内府《图书集成》而为憾,乃破产遣群从入都购求,书到即衣冠迎门。历三十余年积聚,藏书达十万卷之富,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所藏书按四部分类,自编书目共四卷。干隆年间,县令钱维乔纂修《鄞县志》,多采用卢址抱经楼文献。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军在宁波与英法美侵略军激战之际,抱经楼藏书遭惯于海贩之土匪趁机尽掠,幸经同邑豪富杨棠不吝糜费二千六百两白银购得十之七八。后经陈鱼门太守规劝,无偿归还卢址。至清末,藏书尚存二千一百种。民国五年,尽为其后人卖给上海古书流通处而遍散各地。楼旧址位于宁波石板巷(今君子街18号),其构造仿天一阁,故光绪年间虽邻居失火房屋大都烧毁而抱经楼则安然无恙。卢址晚年病目,令人诵读于侧而听之。其抱经楼取韩愈赠卢全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遇经救始终”而得名。(《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陈撰“玉几山房” 陈撰,字楞山,号玉几,清鄞县人,国子监生。干隆元年(1736)征举渊博之学者,通政使赵之恒闻其名荐于朝,辞不赴。性孤洁。家有玉几山房,藏书甚富,书画尤丰,精鉴赏。(《江浙藏书家史略》)

  卢镐藏书楼 卢镐,字配京,号月船,清鄞县人。干隆十八年(1753)举人。任平阳县学教谕。遭劫后仍存书万册,藏有地方志约六百种。后代子孙不能守,尽散佚。(《江浙葳书家传略》)

  黄澄量“五桂楼”(见现存藏书楼)

  姚燮“大梅山馆” 姚燮,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卒于清同治三年(1864),著名文学家。字梅伯,号复生,又号大梅山氏,镇海人。出身书卷门第,道光十四年举人。中举后五次上京考进士均落第,便绝意仕途,坐馆教学,发奋著述。一生著述甚丰,藏书甚富,学生甚多,名垂一方,世称浙东名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入镇海,姚燮一家逃入鄞县四明山,生活穷困,处境悲惨,藏书多流失。起初流入蔡鸿鉴墨海楼甚多,后转流入李庆城“萱荫楼”者有明椠本88种;钞本36种;清椠本336种。于此期间,其所作诗词不少反映鸦 片战争,歌颂反侵略斗争,揭露敌人罪行,谴责投降派,情词悲愤激昂。其著作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蔬影楼词》、《今乐考证》、《今乐府选》、《读〈红楼梦〉纲领》等。建国后,部分遗作和藏书为古物陈列所收藏。后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镇海县志》、《李氏萱荫楼书目》)

黄定文“息圃” 黄氏系唐代至清的鄞县故家世族。黄定文任扬州司马返里后,其子式祐在宅后学士桥构筑林亭为其退休之所,取名息圃,颇富藏书。次子式同亦能继其藏书事业。(《鄞县通志》)

  陈自舜“云在楼” 陈自舜(1634-1711),字小同,一字同亮,别号尧山,清鄞县人,诸生。为人强毅严肃,治教诚笃,至老对经典校雠不遗余力,尤以字学为精,凡《字汇》、《正字通》、《古今韵略》诸书,有一字未经搜入者,悉为补辑。卒年七十八。其“云在楼”藏书为“天一阁”之亚。(光绪《鄞县志》)

  邱学敏“三树堂” 邱学敏,清鄞县人。干隆修《四库全书》时,在新江亦设局纂修,邱学敏参与。他从事书法,晚年收藏金石书画图籍,浙江称著。仅古钱一类即收藏千余种,多是周汉期古币,为《泉志》所未载。殁后散亡。(《鄞县通志》)

  葛朝家藏书 葛朝(1780-1828),字易初,一字束土,号惕夫,又号醉仙,清慈溪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户部郎中。藏书数万卷,多善本。(《烟屿楼文集》

  曹辛“雨书屋” 曹辛,字姜侯,清余姚人。自幼不好科举诗文,嗜数理,朝夕研究多年,学益进,先后为学使所识,岁科试俱第一,受任乡学教师。好收古书,自群经诸子至西方国家之天文数学图书,不下数千种。(《余姚六仓志》)


  范永祺家藏书  范永祺,号莪亭,范氏天一阁后人,从事以藏图籍为生,尤喜收藏明清二代名人之尺牍真迹,自硕辅名儒、忠臣、孝子、文人逸士以至闺阁秀媛世外僧道,无不收录。并考其时代、礼冠、品行、道义,一一作序。此外亦精于篆刻。殁后,书流转于估贩之间。(《鄞县通志》)

  张鲲“习静楼” 张锟清干隆年间岁贡,鄞县人。习静楼藏书始于张鲲祖父。鲲父名霖,康熙举人。鲲子烜,历任州县;烜子恕,道光举人。恕长子鼎辅庭学,咸丰二年(l852)同科翰林;季子徵,同治举人。徽子阜成,光绪举人。一门五世科第,皆能世守其业。至民国年间藏书全散失。(《鄞县通志》)

  柯氏“近圣居” 柯氏,福建人。寓居鄞城县学旁,故名近圣居。藏书七千册,爱护周至,每书皆有坚緻之夹题签,至清末散失。(《鄞县通志》)

  冯云濠“醉经阁” 冯云濠,字五桥,清慈溪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好行善事,凡乡里开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捐献。曾资助建造德润、慈湖两书院。官至观察使,专务账济,足迹遍及川广云贵。同时博采群书,搜藏珍版孤本,于观察第内筑醉经阁(在今慈城玉马桥畔)入藏。所藏有得鄞全祖望《宋元儒学考》和后著《补遗》一百卷,尤多明版舆地图籍。其醉经阁四周砌有高耸之风火墙,与第宅相隔,后有月池。因此,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慈城军火库大爆炸时,波及冯氏第宅焚为废墟,然醉经阁独无恙,至今尚存。醉经阁藏书沿至其孙冯可镛。冯可镛原名可釴,号舸月,咸丰元年(1851)举人。八次上春官应考落第在家,晚年于德润书院讲学,编《句章征文》四卷,校刻《慈湖遗书》兼辑《补编》一卷、《慈湖先生年谱》二卷。著有《画匏斋诗稿》、《浮碧山房骈文》各若干卷。其笺注《国朝骈体正宗》十二卷尤为毕生心力所萃。由拣选知县加国子监正衔。为光绪《慈溪县志》总修。殁于光绪十二年(1886)。尔后,冯氏后裔败落,藏书肆意出售,多落入秦润卿抹云楼(光绪《慈溪县志》、口碑访录)

  冯汝霖“寄月楼” 冯汝霖为慈溪冯云濠之长子,字听。所居寄月楼藏书数万卷,校雠精细翔实。(光绪《慈溪县志》)

  冯本怀“抱珠山房” 冯本怀,字西卿,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回乡后致力于学。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仿。年47岁殁。(光绪《慈溪县志》)

  景辉“东白楼” 景辉字伊促,清余姚(今慈溪市周巷镇景家)人。东白楼又称“景秋崖书楼”,藏书数万卷。著有《惩羹录》、《兰心编》、《海村风俗记》、《东白楼文集》等。殁后藏书毁于火。(《余姚六仓志》)

  吴以照“晚香楼” 吴以照,清余姚(今慈溪市周巷镇辉桥)人。与吴以煦两兄弟,藏书晚香楼,任人阅览。(《慈溪县图书馆志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21:59|只看该作者
沈德寿“抱经楼” 沈德寿字药庵,慈溪人。晚清浙江著名藏书家,自幼爱好古人书画及历朝诸家尺牍,遇有所获,必详其姓氏,识其真伪。采拾二十年,属目者数千件之多。其《抱经楼藏书志》自述道:“我那敢自吹珍藏,是为了存前人之真迹,贻后人借鉴而已"。到光绪十年(1884),他开始兼收故家藏书,相继十六年不遑他事,惟书是求。遇有不成卷帙及亡其版者,出资精钞。生活上虽仅温饱,但每见异书,倾囊必购。不解者遇而笑之,他却认为自己平素志愿于此,愿薄富贵而厚于书。至民国年间,他又从上海书商购回约一万卷前郑性“二老阁”散失之藏书,至此藏书达三万五千余卷。著有《抱经楼藏书志》六十四卷,仿湖州陆氏心源“宋楼”藏书志例。(《江浙藏书家史略》、《慈溪县图书馆志稿》)

  孙锵“七千卷藏书楼” 孙锵(1856-1933),谱名礼锵,字仲鸣,号王仙,奉化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官至同知,后为金华县教授。殁于民国二十一年(l932)。孙锵一生好书,积书数十箱,庋葳故居进士第(今萧王镇孙氏老大房附近),人称东初墙门,内设“七千卷藏书楼”。日寇入侵后,藏书散失殆尽。(《奉化县图书馆志稿》)

  卢椿“敬遗轩” 卢椿,鄞县人,藏书不多,但颇有旧本。(《鄞县通志》)

  陈仅“文则楼” 陈仅,鄞县人。博学能文,著述颇多。藏书万余册,有唐石经玉版、历朝别史,汉魏六朝各丛书等珍本,至民国六年,尽为其后嗣出卖。(《鄞县通志》)

  徐时栋“烟屿楼” 徐时栋,字定宇,又字同叔,号柳泉,清鄞县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殁于同治十二年(1873)。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赐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主持《鄞县志》编纂总纲至同治十二年殁止。素酷嗜藏书,手抄校勘,通宵达旦,著述三十余种,刻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误,堪称善本。造诣之深,超越前人。寓居董鄞城月湖西畔烟屿州(今宁波市共青路48号),故名藏书处为烟屿楼。藏书十万卷,多得自慈溪郑性二老阁,其次得自范峨亭、邱学敏、胡鹿亭等故家藏书散出者。咸丰末年(1861)因战祸,烟屿楼藏书被坏人趁机盗窃、和被无知者当作引火燃料随意烧毁,事后所剩无几。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徐时栋迁居宁波西门外“西城草堂”(今宁波西城亭6巷2号)重新整理旧编,访求散失,得书四万卷,不料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二十九日遭火灾,藏书付之一炬。同治三年(1864)六月,他在西城草堂故址重建新宅,书楼设于北面洞旁,取名“水北阁”。再三收集藏书,经几年苦心收聚,藏书凡三十大厨,计798种,9815册,44000多卷,编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渐渐恢复旧观。同治八年,鄞县志局迁到水北阁,徐出示所藏图书供需要。殁后不到四十年,即宣统三年(1911),遗书尽售予上海书贾,少量流入近代宁波藏家和天一阁。(《鄞县通志》、《烟屿楼文集》)

  陈鉴“诒砚室” 陈鉴,字镜三,清鄞县人。为人敦厚,崇尚名节,见朋友过失,苦口规劝。其家庭系鄞城迎风桥(今宁波市迎凤街)陈氏大族,设“诒砚室”,藏书数万卷。生平以古学为家教。其弟陈政钟,在同治年间提供藏书为《鄞县志》编篡参考。年四十六卒。(《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陈康祺“洀园” 陈康祺,清鄞县人,陈鉴之长子。筑有别墅“洀园”,藏书亦富。(《鄞县通志》)

  陈清瑞“旧雨草堂” 陈清瑞,清鄞县人,陈鉴次子。浩爱古碑及前贤之书画真迹,藏古碑书画数百种,(《鄞县通志》 


  陈励“运斋” 陈励,字子相,鄞县人,精通语言文字学,熟悉乡邦掌故,同治年间篡鄞县志时,总其大纲,搜采编辑,出力不少。徐时栋校宋元四志时,请他注释的文字条签约有一寸之厚。运甓斋故址在今宁波市咏归路58号。藏书数万卷,民国年间散失。(《鄞县通志》)

  王奎“负郭园” 王奎,字运壁,清鄞县人。租居鄞城南黄氏负郭园三十年,自幼勤学,无书不读,专于经史,尤其熟悉乡邦文献。闻有异书无力购者,则借之不分寒暑抄录,手自校勘。由于常年伏案,背为之驼。藏书两库半,均属于抄及旧家善本,民国年间散归各家。(《鄞县通志》)

  张寿荣“花雨楼” 张寿荣,字菊龄,清镇海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承其先人之业,有遗书二万余卷庋藏于花雨楼。寿荣不时复有所购置增藏,常隐居楼中,口诵批注、点勘,丹黄不缀。对先人所剔出而无注白者,循例推广,一再察详,慎之又慎,并有以别白夹其间;对经兵而被毁之残存版本,肆寻流传旧本照样重抄;对沿讹袭谬未提正者予以提正,一律缮写鱼虎精雠,汇编为《雨花楼丛抄》。(《镇海区图书馆志稿》、《花雨楼丛书自序》)

  邓蔚斋“晚翠轩” 邓蔚斋,象山人。藏书万卷,编有《晚翠轩书目》。后所藏群书毁于战乱。(《陈汉章缀学堂初稿》)

  诸成亮家藏书 诸成亮,字叔寅,清余姚人。光绪三年贡士,体弱,独致力于学。节衣缩食,购善本数千卷,手自校勘。著《校经堂遗集》。(《两浙轩续录五》)

  郑雍谷家藏书 郑雍谷,字新泉,清余姚人。识隶书精刻,搜罗金石悉心参究,付之铁笔,经十年成《印谱》四卷,亦嗜藏砚,喜购书。家藏累累印砚外,丛书满架。(《余姚六仓志》)

  蔡鸿鉴“墨海楼” 蔡鸿鉴,字绿卿,清鄞县人。世居俯侧街附近蔡家弄(原名渡母桥)。清同治、光绪年间,蔡名其住宅为“二百八十峰草堂”(四明山凡二百八十峰,寓意四明草堂),广征收藏四部及杂家书近十万卷。平日轻财重义,凡故家弟子携书求售,总以最优惠价钱收购,甚至售者讨多少即给多少,往往使售者满意而去,故其收藏益富。其子和霁(字月笙)、孙同常(字明存,号琴孙)续有收集。蔡家古砚名“墨海”,遂名其藏书楼为墨海楼,兼喻其藏书富裕珍湛。墨海楼藏书多得自镇海姚氏之“大煤山馆”而范氏“天一阁”和卢址“抱经楼”藏书也有所流入其间。故墨海楼之名一时见称于郡中,为郡中继天一阁和抱经楼之后而起之著名藏书楼。冯君木章太炎同誉之谓“两世文章传墨海……"乃对蔡鸿鉴和蔡和霁而言(父子皆以诗文名世)。蔡鸿鉴大约殁于光绪八年间,其子和斋能继其业,惜过早亡故,到民国十年藏书归李氏“萱荫楼”。(《鄞县通志》、李庆坤《跋〈李氏萱荫楼书目〉》)

  董沛“六一山房” 董沛(1828-1895),字孟如,号觉轩,清鄞县人。光绪三年进士,官至知县。天赋聪敏,七岁能诗,十一岁学古文,泛览四部,读遍家藏书不以为足,求借阅于“烟屿楼”、“抱经楼”、“天一阁”乃至杭州“文澜阁”藏书,知识广博,著作甚富,前后有二十二部共四百二十一卷。他与徐时栋本为忘龄之交。时徐时栋主修《鄞县志》,于同治十二年(1873)事未就而身先卒,临终含泪相托于董沛。董沛终其事,于光绪二年(1876)完成《鄞县志》编纂。光绪十一年(1885)以疾辞官,筑屋三楹为“六一山房”(故址在今鄞县邱隘),藏书五万卷,坐卧其中。尔后相继受聘主崇实书院,课史学,为公认之一时名宿。殁后家贫,长子早亡,次子亦亡故,清末,藏书及手稿散失殆尽。(《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史略》)

  赵佑宸“诒谷堂” 赵佑宸,字粹甫,清鄞县人。诒谷堂藏书颇富,惜民国年间多已散失。(《鄞县通志》)

  黄维煊“怡善堂” 黄维煊,清鄞县人。官至太常卿。怡善堂藏书颇富。其子家鼎(字俊生)亦喜藏书,时逢战乱之后,故家遗书散出,其子收藏不少。后其子赴闽,藏书若干分赠故人。(《鄞县通志》)

  刘凤章“青藜阁” 刘凤章,清鄞县人。笃学嗜古,最喜宋人说经之书,尤精通乡邦文献。曾参与篡修鄞县、慈溪、镇海三县县志,编《四明艺文志》及《甬上方言考证》。青藜阁藏书后毁于火。(《鄞县通志》)

郭传璞“金峨山馆” 郭传璞,为镇海姚燮弟子,清鄞县人。专骈体文学,富藏书。编有《便查书目》、《四明金石志》,刻丛书十二种。民国年间藏书散失。(《鄞县通志》)

  张岱年“二铭书屋” 张岱年,字棣笙,清鄞县人。性喜收藏碑帖,能鉴别真伪。收藏秦迄元碑贴千余种之多,其中有得自范氏天一阁和青浦王氏春融堂所藏。编为《二铭书屋碑目》。至民国时,尽归杨氏“清防阁”。(《鄞县通志》)

  汤淮家藏书 汤淮,清鄞县人,藏书颇富,且勤于校雠,藏书多善本。(《鄞县通志》)

  应延皋“桂隐楼” 应延皋,字正友,清鄞县下应人,也是甬上有声望之世家大族。其原书室名“菱池”,课子孙读书于此。后在其东边筑桂隐楼,藏书颇富。其同族应朝光,专金石,著有《五弗措士丛书》六十余种,藏书尤富。民国年间已散失殆尽。(《鄞县通志》)

  陆廷黼 “镇亭山房” 陆廷黼,清鄞县人。镇亭山房藏书亦富,后毁于火灾。民国年间有时还见其书流传。(《鄞县通志》)
8#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22:27|只看该作者
张寿镛“约国” 张寿镛(1876-1945),鄞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民国十九年(1903)办光华大学,久居上海。自幼好书,初收多为文集,尔后于上海收得陶氏“涉园”、歙县宋氏“一览楼”等故家藏书及抄本,积五十年之功,得珍本,善于本4860部,普通本11000多部,总藏书达成16万卷之巨,庋藏于约国。建国后,其家人将遗藏40000多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受文化部褒奖。现一部分存于北京图书馆,一部分归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此外,其家人还将张寿镛自编刊的遗作《四明丛书》共七集,凡事156种,1082卷,以及其子星联、芝联续编成的第八集,计18种,102卷,连同全部雕板捐赠浙江图书馆。(《鄞县通志》)

  秦润卿“抹云楼” 秦润卿,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殁于1966年。慈溪县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北城镇)人,旅沪金融界知名人士。1930年,冯氏子孙败落,出售醉经阁藏书,秦润卿闻讯派专人收集庋藏,恰逢其为奉养老母而建造的抹云楼落成时,其老母去世,遂将所收集的冯氏醉经楼图书藏于抹云楼,并继续征集珍本,抄集名贵版本。所藏有浙江省各县方志、《普陀山志》、《赵大愍公全集》(即《赵文华全集》手抄本)等。抗战期间,藏书全部转移乡间隐藏。抗战胜利后归楼。总藏书42226册(件),其中线装古籍32996册。民国三十六年(1947)元旦起公开阅览,楼下为近代图书和报刊阅览室,楼上为古籍书库。1952年,秦润卿把全部藏书和抹云楼财产捐献给浙江省人民政府。同年年底,全部藏书和财产由慈溪县文化假定接收。1954年,慈溪、余姚两县划界,抹云楼藏书和财产由慈溪县文化馆移交给余姚县文化馆,余姚县文化馆于同日全部移交由城关文化站点收保管。尔后的变迁,抹云楼房子为供销社使用,部分图书为省图书馆收藏,余存图书移藏于慈城中学,至1959年,又归宁波市图书馆收藏。(《慈溪县图书馆志稿》)、余姚市图书馆《关于秦涧卿抹云楼藏书始末调查报告》、口碑访录)

  李庆城“萱荫楼” 李庆城,字连璇,李庆坤之胞弟。幼年丧母,出继为从叔母方氏夫人后,家居宁波市毛衙巷。李氏与蔡氏(鸿鉴)为姻亲。两家联营钱业。民国十八(1929)受一次世界大战后之影响,国际金融风潮激起波及,钱业倒闭,蔡氏濒于破产,不得已把墨海楼藏书全部作价银元四万抵与李氏。方夫人素娴文学,出资收购后,辟毛衙巷住屋东首明轩楼房三栋为书楼,颜其额为“萱荫楼”。意盖望以母氏所置起作用籍传之于继子庆城及其后世,永不衰替。萱荫楼藏书交由塾师蔡和坚(芝卿)兼理。蔡芝卿乃蔡鸿鉴之从弟,老成博学,经年余辛劳,全部藏书分类编目完成。其分编特点以板为卷,不记撰人。共凡十二卷,2879种,30431册。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李庆城母子姊弟全家迁炉。藏书函托李庆坤随效实中学避地鄞西凤岙市。李庆坤将全部藏书装箱水运至凤岙市,庋藏于一所钱庄的楼房。历时三年,虽经沦陷,全赖钱庄主妥善保管。民国31年(1942)李庆城托人迁回宁波萱荫楼,几经风险,幸无损失。1950年,李庆城愿无偿地将萱荫楼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经浙江图书馆按书目分类检点整理,将其中宋元椠本及大部分抄本和明、清椠珍本运入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尚有明代历朝帝皇实录明椠本,包括世所仅见的《建文实录》的明抄本及明嘉靖钞本《苏氏〈易传〉》、明刻本《明史概》以及姚燮大梅山馆旧藏的《粢花斋四种曲》等数百种善本,则留藏于浙江图书馆。而李庆城本人亦经政府安排在浙江图书馆工作,后调到上海图书馆继续工作迄今。其书目为伏跗室冯贞群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亲手传抄,并就原书目所有舛误以及部分珍本的由来作了很多修正和补充注录,且又附以跋文。(《鄞县通志》、《宁波文史资料》第四辑李庆坤撰文)

  张之铭“古欢室”  张之铭,号伯岸,晚号豚翁,鄞县人。从小经商,然嗜书如命。少时在上海与学校诸友建立实学通艺馆,专储藏仪器以待求者。而当时许多人认为故书雅记,但无益于用,且旧家藏书者其子弟多不成材。不久,张之铭遂游历日本,在日本东京横滨侨居多年。他看见日本的藏书情况后慨叹道:“不及百年,中国图籍尽矣!”,他不余其力求购搜集图籍,从四部、释典道书以至碑版书画,无不收藏。听到有孤本珍板,非收购不可,即使资金欠够,也不惜奔走乞借收购,得中外图书数以万计,在日本东京桥区建书室三楹以庋藏,命名“古欢室”。民国十二年(1923),因日本东京地震,藏书皆毁。次年返回上海,继续广收群书,以原通艺馆为藏书室,仍以“古欢室”名之。藏书千余种,古今中外兼有。(炳麟《古欢室记》)

  曹炳章“集古阁” 曹炳章,字赤电,鄞县曹妙乡曹隘人。自幼随父在绍兴经商,二十岁从慈溪方晓安游授医学,七年入门。后继续自学,钻研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及明清百家医学,自设诊所四十余年,诊资收入除家用外,尽购医书。先后在鄞县、绍兴、北平、南京苏州上海、日本等地选购得医书凡五千种之数。编有《集古阁藏书简目》十卷,分为23类,列入新旧医书4185种,博物类(如动植矿物、物理、化学、农学、各省县物产志等)以及关于药物考证用书655种。其他出借、新购未列入者,尚有百余种。曹炳章汇集自汉唐迄明清一百几十家医学名著以至日本汉医家的著述,堪称一代著名医书收藏家。民国二十四年(1935),他应上海大东书局之聘,将其历年搜集批校及自撰诸书,编成《中国医学大成》丛书,计365种,2100多卷。分为十三类,辑为1000册,次年付印分期出版。拟陆续辑三辑。1952年,遗藏3400余种医书,全部献给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1956年3月5日病逝于绍兴。(《鄞县通志》、访录)

  孙家淮“蜗寄庐” 孙家,字翔熊,鄞县人。居于城南(今宁波南门)塔影巷,楼屋三楹,楼中室藏书,地甚小,故名“蜗寄庐”。初收艺术小品,渐及四部。遇有精本,则将前藏新刻本相送并力日以银币购下。常出高价兑换初印本,书友以其能出高价,凡有故家散出之书,莫不先往其家。故其所藏版本精美。1979年,其子孙定观将遗藏954部、字画86件献与天-阁;1987年,长孙孙诗乐又将剩下书籍全部赠与宁波大学,完成其祖父二辈遗愿。(《鄞县通志》、访录)

  朱鼎煦“别宥斋” 朱鼎煦,字赞卿,肖山人。民国初任鄞县法院推事,后任龙山法政教员暨律师。嗜藏书,遇故家藏书散出,不惜重金收购。时常熟毛氏“汲古阁”、歙鲍氏“知不足斋"、余姚卢氏“抱经堂”、肖山王氏“十万卷楼”、陈氏“湖海楼”、山阴沈氏“鸣野山房”、鄞县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慈溪叶氏“退一居”等诸家流散藏书,如水赴壑集于朱氏。朱氏还来往于杭州、上海间购所未备图书。藏书庋藏两处,一在鄞城,一在肖山。其鄞城寓所在宁波府侧衔,有房屋六楹,内别宥斋插架森森,皆为典籍。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寇入侵,肖山藏书尽毁;鄞城之藏书转移于白象桥郭氏,后因水灾迁于后隆阳堂庵,不幸遭盗贼劫掠,手及臂受伤,不得已由西郊入城租居云石街,又遭白蚁蚕食。历经火水盗虫四劫,其精华之本多已散失。然仍继续搜藏,后得宋本《五代史记》、顾千里手校《仪礼》等珍本,另有宋监本《〈春秋·公羊〉注疏》、明嘉靖刻本《孔孟圣迹图》、明万历刻本《金莲记》等皆为善本,其他若说部平话、科场用书、百家杂说图书乃至其残稿余牍也无不收集庋藏,总藏十万余卷又书画文物千余件。谢世前嘱:此书捐赠天一阁并存不朽,吾足矣。其家属代表姚重之于1979年8月17日立文悉数捐献天一阁。(《鄞县通志》、访录)

  冯贞群“伏跗室”(见现存藏书楼) 

  林集虚“藜照卢” 林集虚本名昌清,字乔良,号心斋,鄞县人。性爱好古籍。其父在外为宫,跟随其父生活,另行经营书商,同时搜藏其所好图书。时故家藏书沦坠不振,求售藏书者常交于林集虚商店,林且买且卖,久之即能辩别版本之真假。历三十余年收集,藏书渐富,鄞县通志记述其所藏善本1173卷。(《鄞县通志》)

  蒋氏“文昌阁” 文昌阁为蒋介石的早年藏书楼,位于奉化溪口武岭头。藏书多为线装古籍。民国二十八年日冠飞机轰炸全毁。(《奉化县图书馆志稿》、访录)

  孙鹤臬“天生阁” 孙鹤臬,民国时期奉化人,其家洋房三楼为天生阁,藏书37箱。一部分现为奉化市文物室收藏,其余散失。(《奉化县图书馆志稿》)

  张正夫家藏书 张正夫,民国时期奉化方桥西张村人,卖田地购书,藏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资本论》(初译本)等图书,供友人借阅,后因生活所迫贵重图书已被亲手卖掉,一部分毁于“文化大革命”。(《奉化图书馆志稿》)

  王书竹“清芬书馆” 王书竹,镇海藏书家,民国初年于县城后大街王家词堂内设清芬书馆,收藏古籍及各地志书。“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藏书多被付之一炬,仅遗少量今藏于镇海区“文管会”书库。(《镇海区图馆志稿》)

  张季言“樵斋” 张季言,镇海霞浦人。1937年,张季言为纪念已故族亲张樵斋而设“樵斋”书室,藏书14162册;内史部4478册;子集丛书9700余册;张煌言立轴书画一幅。1957年,全部捐赠天一阁收藏。(《镇海区图书馆志稿》)

  马廉“不登大雅之堂” 马廉,字隅卿,民国鄞县邱隘盛垫桥马家人,幼丧父,家境清贫,习商谋生无成,二十四岁始发奋读书,专事搜罗研读各种说部、戏文、俚曲、弹词、宝卷等,名扬海内。其藏书室名“不登大雅之堂”,所藏除《三遂平妖传》外,另有明万历刻本洪梗《清平山堂话本》(残卷)、明刻本立金瓶梅汉明天启刻本《七曜平妖传》(残存一至六十回)等,均系国内不可多得的名贵珍本。他一生为国家收藏、保存了九百余种、五千多册通俗文学图书,外间不经见之小说及名剧之珍本,尤为国内外学者所珍视。马廉堪称一代著名的古典说部收藏家。著有《中国小说史》、《不登大雅方库书目》、《〈录鬼簿〉新校注》。《〈曲录〉补正》、《千晋斋专录》、《劳久笔记》、《隅卿杂抄》等八种。民国二十二年(1933),将新得晋砖千余方赠予天一阁。民国二十四年(1935),因脑溢血厥于北平大学讲坛不起。遗留图书归于北平图书馆。(《鄞县图书馆志稿》)

  童保暄“止园” 童保暄(1886-1919),字伯吹,民国宁海前童人。曾参加光复会,军人出身,官至师长、授闽浙军副司令。以八千银元得杭州某藏书楼图书,藏宁海老家,题名“止园”。1950年由县府征集藏于县文化馆,计线装书48箱。1956年,经省文化部门挑选图书6麻袋归省收藏,(《宁海县藏书楼志稿》)

  徐履谦“夕可轩” 徐履谦(  -1924),字抚九,晚清诸生,宁海人。好学工诗,多所建树。历任宁海习艺所所长、杭州育英书院(之江大学)院长,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之早年师长。晚年(民国初期)回乡筑“二亩园”,自号二亩园主。“夕可轩”藏书五千卷。有古籍,有英、日版外文图书,有字画轴。所藏字画卷轴甚富,内有潘天寿早年习画百余幅。曾于1955年选送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获有奖状。“文化大革命”期间,“夕可轩”二间藏满书画,全部被堆放天井,一火尽毁。(《宁海县藏书楼志稿》)

  叶颂清藏书楼 叶颂清(1879-1936),字子布,晚清诸生,宁海沥洋人。江南陆师学堂毕业。1906年,为同盟会会员,1911年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9年任南京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秘书兼铨叙厅中将高级参谋。服宫时于南京杭州购书不下三千部,于沥洋故居设藏书楼,挂“智群图书馆”门额。凡叶姓子弟可出入借阅图书。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失火尽毁。(《宁海县藏书楼志稿》)

  杨容林“清防阁” 杨容林,民国鄞县人,早年久习经济,志于振兴民族工业,任通利原油厂董事和经理有年。业余之时日披览古籍,尤好碑帖,精于鉴别,其清防阁藏书万卷。1979年其子女将藏书悉数捐献与天一阁。(访录)

  徐余藻家藏书 徐余藻,鄞县人,藏医书颇丰,建国后赠与宁波市古物陈列所收藏,1957年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访录)

  张琴家藏书 张琴,鄞县人,藏书颇多。解放后赠与宁波市古物陈列所收藏,1957年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访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2 00:23:26|只看该作者
 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是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藏书楼,创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距今四百三十载,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

  天一阁藏书楼是一排六开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楼上贯通为一大间,与“天一”相吻,正中有明隆庆五年郡守王原相立的“宝书楼”匾额,楼下分为六间,与“地六”结合,正中三间品连在一起,作为中厅,两旁悬挂着文人学士们题写的楹联。楼前凿池,急时汲水灭火以保庋藏无恙。

  五桂楼



  五桂楼位于余姚梁弄镇洞门里,为民间藏书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因楼主黄澄量的宋代远祖中有同样中举的5兄弟,遂以“五桂”命名此楼。藏书最多时达五万多卷,仅次于宁波“天一阁”,因而被称为“浙东第二藏书楼”。

  此楼是一幢三开间木结构二层建筑,东西两侧为高耸的风火墙,墙上各有5个高高的“马头”层顶成众字形,有暗阁,起防漏作用。院子里种有桂花树和柿子树,绿荫娑娑,花香袭人。目前尚有藏书八千余册。

  黄澄量与五桂楼: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生于清干隆年间,余姚梁弄人。诸生。一生嗜求藏书,“截缣以购,鬻产而求”。师事孙磐,笃志力学,于书无所不窥。博学多艺,擅长丹青。历十多年之功,藏书五万余卷。嘉庆十二年(1807),于故居四明梁弄(今余姚市梁弄镇)构藏书楼,二年落成,署名“五桂楼”。缘黄氏在宋代有一远祖,兄弟五人皆学识渊博,同科中举,殊著清望,世称“五桂"。澄量极为远慕,因而得名。时五桂楼楼下为黄澄量与友人会文讲学场所,远道前来阅览藏书之客人亦在此接待;楼上为藏书,有高二米半、宽二米之书橱二十个,陈列古籍;另有四个同样大书橱专藏手抄本和书画碑帖。黄澄量允许子孙“登楼读楹书”,亦准文人学士登楼阅读。对待远来之友人,不仅司其阅览,且供膳食。子黄肇震能继父志,增加入藏图书万余卷,时五桂楼藏书曾有“富甲越中”之称。亦有“浙第二藏书楼”之称。内藏有黄澄量手辑《明代文类》一百四十册和著作《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五桂楼书目》。清咸丰年间遭兵,藏书有所散失,至同治年间,黄安澜等玄孙经五年搜集恢复原有规模。

  1949年5月,梁弄解放,五桂楼无人管理,由地方政权接管,为地方武装民兵临时住宿,继而为冬学扫盲学校。1954年春,余姚县委根据宁波地委保护文物指示,恢复五桂楼,设专人保管,专职管理员史良(退休老师,己故),隶属余姚县文管会。1957年秋至1958年9月,梁弄镇利明村在五桂楼设农业高级合作社办公室。1958年冬至1960年春“大跃进”时期,五桂楼为利明大队公共食堂。在此期间,藏书散失千余册。1962年,由梁弄经官致老先生整理散书,装订修复,历时两年,装箱库存,总计13000册。1964年,省厅调拨五桂楼藏书珍贵版本二千四百多册。1974年经国家拨款维修后,为余姚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据1990年调查统计,五桂楼藏书9993册。负责人葛茂清。现存书本式藏书目录一册。楼舍占地面积279.91平方米,使用面积138平方米。1949年后五桂楼从未对外开放参观阅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经余姚市文管会介绍,前来参观和查阅古籍文献的知名人士、学者、大专院校师生等日益增多。

  伏跗室



  伏跗室为浙东现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的藏书楼,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

  楼内有《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冯孟颛先生的生平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和将藏书献给国家的有关事迹,对冯孟颛先生的一生作了生动翔实的介绍。冯孟颛先生访求典籍数十年如一日,藏书多达10余万卷,其中善本300多种。

 

  冯孟颛与伏跗室:

  冯贞群,字孟颛,号曼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卒于1962年。原籍慈溪县,后随其祖父迁居宁波(今孝闻街91号)。清末参加同盟会宁波分会;辛亥革命时,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民国三十年(1941),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担任《鄞县通志·文献卷》人物篇和《艺文篇》编篡工作。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宁波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在任县文献委员长期间,曾参与重修天一阁、重修“三忠墓”、鄞江高泽钓台和万季野先生祠墓;协助张寿镛编辑《四明丛书》。主要著作有《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十卷、《钱忠介公肃乐年谱》一卷(附《续编》二卷)、《鄞城古录》一卷、《鸣野山房贴目丛贴续帖目》四本、《秦泰山刻石考稿》和《薛子熙自跋〈千字文〉考》等。

  冯贞群自少潜心于学,铭记南宋诗人尤袤名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袭,孤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以自勉。十七岁成秀才,后继其父“求恒斋,遗下藏书,专心研读考索。苦于藏书之不足,乃屏弃嗜欲,节衣缩食,四处访求。时辛亥革命前后,废科举,兴学校,继而军阀混战,世人多视故书雅记以为无用,故家藏书多流散,而冯贞群则视古籍若宝,竭力搜藏。得自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谷堂”、陈氏“文则楼”等故家藏书辗转流散之大量典籍,罗列室中,手披目览。每得残缺之善本,即在书目上题以“是书足本难得,姑记目后,倘或遇之,以期璧合”。一旦配齐,便不胜为之狂喜。凡缺卷残页,亲手修补缀辑,而后或作批注或写题跋。经年累月,以此为乐。

  冯贞群藏书楼“伏跗室”,出自东汉辞赋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跧于侧” 之句。系其族叔冯君木(回风)命名。鉴当时之局势,冯贞群继而自号“伏跗居士”。寓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之意。其藏书多正统书,一般说部、戏文、词曲等书皆弃而不收。所藏珍本,有宋刻本《名臣碑传》、元刻本《〈春秋〉属辞》、明正德刻本《孔圣宗师出身全传》(后辗转归北京图书馆收藏)、明万历刻本《洪武正韵》等。

  伏跗室设“借书登记薄,飞慷慨提供士入学者借阅。民国二十年(1931),张寿镛编辑《四明丛书》,冯贞群即提供藏本数十种。《四明丛书》共刊八集,收乡贤著作187种,其中十分之二为冯贞群供稿。

  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视历史文物,尤重文史人才,冯贞群欣喜地曰:“吾今而后知所息肩矣。”又曰:“珍椠善本,国之宝也,借吾而聚,及吾身而归之政府,固吾素志愿……。”1962年4月,冯贞群病故。弥留之际,嘱其家属将伏跗室藏书财产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总计藏书3367种,3734部,31045册,109746卷,其中善本426种。另有碑贴533种。当时宁波市人民委员会为表彰冯孟颛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地方文献之功绩,特发给其家属奖金和奖状,并在其故居专设“陈列室”与伏跗室一起,定期对外开放。尔后,冯氏家属继续发扬爱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献之精神,将全部奖金转赠与伏跗室作为保护古籍费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由天一阁保管。1986年11月,市政府决定把伏跗室从天一阁划出,设立伏跗室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三人,负责人徐良雄。经一年恢复筹建,于1987年12月重新开放(1988年4月,徐良雄调任,洪可尧任所长),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藏书楼现由天一阁博物馆全面负责管理日常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1 06:4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