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40|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32: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高阳名实考

 [复制链接]
. 阿波 

  
  顾颉刚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说:“高阳氏是有的,见《左传》文十八年,但没有称他为帝。”战国时屈原在《离骚》里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子说他的祖先是高阳。《史记·五帝本纪》却说帝颛顼名曰“高阳”。我国的上古史,高阳是个很重要的名称。弄清其来历和所指之实,对于回复我国上古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阳”指岷山之南的地域
 
  岷山古称“高山”,山之南为“阳”,岷山之南被古人称为“高阳”。岷山古称“高山”,可从《山海经》里得到内证。
 
  《海内东经》云:“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经文所言岷三江, 指今松潘、若尔盖、九 寨沟三县交界处的岷江源、白龙
  江南源和白水江源。在甘南地域,白龙在北称“北江”,白水在南谓之“南江”,至今还有此称。“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此“城都”是古羌语“广都”的翻译,指蜀国在今文县境建的城,史称为“都广之野”。南江是白水江,白水发源于九寨沟西南,其处属岷山无疑。由此可说明高山是岷山的一种称谓。岷山称高山由来已久, 这要追溯到古羌人把岷山呼为“癸山”。
 
  三星堆神殿屋盖有一画符,当是原始的“癸”字。此符甲文变形较多,如郭沫若《释支干·癸》里所载。在岷山地域本教寺院里,如“尕咪寺”, 尚能见到“三 ”。“ ”被唐武则天钦定为“万”字,疑其当源于癸。古蜀国曾有高阳氏“三天子”(《海内南经》),即“三癸王”。《说文》云癸字“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个解释虽不错,但水流方向说反了。按三星堆的“癸”形符,乃以中心圆点示意高地;圆点外四方的四朵浪花,示意四水源于高地向四方流去。它应是“高山流水”之义,指“昆仑四水”之地(按:《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赤水出焉……洋水出焉……黑水出焉……”)。由此“癸”孳乳出“高山”义。
 
  《史记·天官书》里的“癸”,演变成“奎”和“胃”(音愧)。“奎为沟渎”,指岷山地域水源丰富;“胃为天仓”,指岷山地域是容量很大的“天府”。奎和胃是“癸”的声假字,同时亦加以转注,“奎”示高大义,“胃”则示包容义;前者如言“高山流水”,后者似云“水从四方流入地中”。有趣的是《说文》把“癸”转注为“葵”,云:“蜀,葵中蚕。”很可能古有“蜀在癸地”之说。由于许慎认定蜀为蚕,于是就给它加上草头成为“葵”。蚕是吃桑叶的,葵遂成了桑的别名。这是极大的误会。我们现在已知道,“蜀”不是蚕,在古羌语中指的是“鱼”。因而“癸”当指“高山”(嵩),即岷山,蜀是岷山地域之鱼国。岷山在古似应称“癸山”。
 
  古羌语支族,他们把岷山的确叫“癸山”,然而却被《山海经》写成了别字。《大荒西经》一作“桂山”,一作“盖山”。桂与癸同音,盖与癸近音,它们的意思就是“高山”。今羌语言高也呼“盖”,又呼“尕”。若尔盖、毛儿盖之“盖”,就有“高”义。平武县白马同胞言跳“朝盖”,实言“朝高”,也是高义。《天官书》云:“危为盖屋”,此“危”代指“昆仓”,说昆仑是“高屋”。可见汉文献中还残存有古羌语。本教寺庙呼“尕咪”者,羌藏语皆言“高兴”义; 甘南的高海, 迄今仍呼“尕海”。岷山在早被古羌语呼“癸山”,言“高山”。《大荒西经》的“桂山”和“盖山”,盖是高山,指今之岷山。
 
  岷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日照大体照射在山之南,所以形成了山北为阴、山南为阳的说法。岷山古称高山,于是古人就把高山之南的地方称为“高阳”。《海内东经》所言之“桂阳”,原指“癸阳”,也就 是“高阳”。高阳指岷山之南,是个地名概念。高阳所指的地域,大体是今岷江和涪江上游地带,其地在岷山之南,也在岷山之下。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绕·绕包·绕张子 也谈诸葛亮忠于蜀汉说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32:4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高阳氏族是从岷山下来的人
 
  生活在“高阳”地域的氏族,被史称为高阳氏。高阳氏是从岷山下来的,文献有记载。
 
  《大荒南经》: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 名曰俊坛。
 
  《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上引记载讲的是高阳氏三大族的来历。“倍伐降处缗渊”,指虎族“降”到岷江上游;“昌意降处若水”,指羊族一支“降”到今涪江上游。“缗渊”即“岷渊”,“渊”指渊源处,又指深沟峡谷。“若水”指“黑桑水”,“若”古字作“ ”(即桑,见《说文》 古羌语言 ),黑呼“若”,故“若”言“黑桑”。“若水”是黑水的特指,只言与蚕桑有关的黑水。“若水”今名“涪江”。“涪”音“伏”, 古羌语言“白蚕”;黑桑在蜀王时改图腾色相为白色,而言“涪”。《大荒西经》将“涪”作“互”,言“互人国”。在古蜀国,“涪江”读重唇音“朴江”,古羌语义为“蛇江”。蜀王是蚕变的蛇,故传说叫他为“白石(蛇)”。今涪江上游,《山海经》写作“沈(蛇渊)”,是蜀王诞生的地方。《大荒北经》云:“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颛顼”,古羌语言“鱼(王)”,古羌语把“鱼王”叫做“蜀王”,即呼为“颛顼”(参见拙文《释蜀》,载本刊2005年第6期)。“颛顼所浴”的“浴”,不是洗澡, 而是指“出生”。古羌语“浴”当读“育子”,“羊水”的意思。今羌汉都言“羊水”而育。《山海经》多言“浴”,皆指出生,是为内证。倍伐与昌意“降”到缗渊和若水, 其地大致在今松潘县地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已成商人起源的古证。但商人是从哪里来的,至今没有定说。苏秉琦先生在《中国古文明新探》里说,商人可能来自东北。我们暂且搁下这个问题不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很可能指的是高阳氏的“知鸟”(蝉)族。论证这个问题很复杂,只因“商”是高阳氏三大族之一,同是从岷山“降”下来的古族,不能回避它,在这里只能简要地谈谈。其一,“玄鸟”是“燕”,是知鸟族早期演化出来的图腾相,但其本相是蝉,古羌语谓之“章尾”或“鸱吻”, 即“知鸟”。所以知鸟族又演化出“益”之名,所谓伯益、柏夷就是“伯燕”。其二, 知鸟族又被叫做少昊, 又作左言“蓐收”,即“鹄叟”。少昊名“鸷”,鸷为“执鸟”合文,说明“鹄”是“知(执)鸟”所变。知鸟族与真正的鸟族通婚后,《山海经》称其为“鸟危”,它的图腾相为“翟”(由象形演化出来的汉字)。“翟”,古羌语读复辅音“哲狄”,后来分化为“哲”(如翟姓)、“狄”(如墨子名翟)两音。《史记·殷本记》说商人的祖先是“简狄”,也就是古羌语呼“哲狄”为“翟”,说明商人的祖先是知鸟族。其三,史称“舜荐禹于天,为嗣”时,禹辟“商均”于阳城(见《史记·夏本纪》)。又有传说禹很谦虚,欲让位给“伯益”。“商均”与“伯益”,系知鸟族层累地重名,其实他就是鸟危族的“鼓”,《尧典》名之“欢兜”,史称之“帝喾”和“柏灌”。这都是古史的悬案,皆系“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顾颉刚先生语)。
 
  高阳氏的三大族,一为虎族,变为目族;一为羊族,变为蚕族;一为蝉族,变为鸟族。他们因何“降”到岷山之南,我们只能在综合史料分析中得到一些线索。虎族和羊族很可能是因作乱,失败后被放逐到岷山之南的。其中的虎族还受过“民刑”,故其族改图腾崇拜为“民”,以眼形为图腾,又称为“目”。至于蝉族的放逐, 尚还找不到明确的依据。前引经文云:“少昊生倍伐, 倍伐降处缗渊。”“少昊”是“执鸟”,“倍伐”是“白虎”,难道蝉族因牵连与虎族一起遭到流放?从传说中看,目族与蝉族似乎前后都有渊缘,如蝉族的昆仑有虎(开明兽)守之,知鸟族的鼓称王,得到目族三苗的帮助,足见两族关系深厚。由此判断,蝉族与虎族早就有联盟,犯事后同罪被降岷山之南。但诗曰“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似乎蝉族的被“降”,还有特殊的任务。被降的三族,只有虎族受了“民刑”;羊族的“昌意”,传说是黄帝的儿子,只是遭到流放。由此推测,蝉族也可能是“监护”流放的御林军。说到这里,要多讲两句:在古岷山地域,只有蝉族才建有“昆仑”。“昆仑”一词是双关义,出自古羌语。“昆”言高,“仑”言山,直译为“高山”,即“盖山”;从字形看,“昆”为知鸟,“仑”为房屋, 也可译为“蝉屋”。文献中的“昆吾(屋)”,“危为盖屋”皆指昆仑。由于羌汉语的融合与分化,昆仑有时被译为“鸟山”; 在《山海经》里,还能见到“有阿山者”与“有鸟山者”两种译法。因此, 我们认为“昆仑”的本义, 指像山似的知鸟屋。这就可以追溯到,是蝉族首先把他们的图腾,装饰到房屋上面,以标明此是蝉族的居处。岷山之南蝉族的居处,是高阳氏活动的中心,并在此形成早期的城市。昆仑于是成为高阳氏的“图腾庙”,也就成了古国都城的标志性建筑。在高阳氏族,昆仑后来演变为“朝廷”,其形如三星堆之两座“神殿屋盖”,这是后话。
 
  高阳氏三大族,是从岷山上“降”下来的人。来到岷山之南后,他们以知鸟族的昆仑为中心,并以天命之制只在其三族中通婚合族,经过艰难曲折,建立了鸟、目、蚕三族合为九族的古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1 21:33:02|只看该作者
 三、高阳氏的考古见证
 
  广汉三星堆两坑文物考古,给世人带来了惊奇。两坑文物是岷山之南鸟、目、蚕三大族的氏族遗物,亦是高阳氏的历史见证。
 
  其一,两坑出土的“神殿屋盖”,其一座上的三个“癸”形图饰,孳乳为“高”义。三癸指“三高”,即三位高阳氏的“高王”。三高流变为“三魁”,成了星象“三星高照”,也就是“魁星高照”了。其实,它本指高阳氏鸟、目、蚕三大族合族为国的“三天子”。《山海经》里多次提到三天子,并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它,然而历代注家们都没有将它们联系起来。如“帝俊生三身”,帝俊是帝舜,言舜建立了“三天子”鄣都(都鄣)。又如“三身之国”,指其国有三位王者之身。再如“三首”,言其国有三个首脑。在《大荒西经》里,说三天子叫“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鱼指禹,《吴越春秋》又叫他“高密”;偏指般,也就是“巴”,《山海经》又叫他“ ”,经文中的“高氏”,亦当其名;枯指鼓,即史称为帝喾,《史记》说他名曰“高辛”。《海内经》又云:“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也讲出了三天子的族名。鼓即是鸟族的喾,《尚书·尧典》称他“欢兜”;延即是“夷”,目族的“眸夷”,又作“孟翼”,《尚书·尧典》作“共工”;殳指“蜀”,古羌语言蜀呼“颛顼”,意思是“鱼”,即指禹。高阳氏三大族层累之名甚多,故造成了古史的混乱。三天子实际上是高阳氏联盟的三位族王,古羌语言王呼“后”,所以屈原称其为“三后”。
 
  “神殿屋盖”当系三天子建国时所铸。另一座屋楣上饰三个“七角星”表示北斗七星。高阳氏建国立王,必须在斗柄所指下进行仪式,这种方式当称斗建祭天。《天官书》里说,分阴阳,建四时,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建国立王是“定诸纪”,所以三个天子对应三个斗星,以象征其是经过天命王权之斗建。斗建之三位王者,还要铸三尊头像来类祭于天,以得到天的确认。三星堆里一定有三天子的青铜人头像,然而我们目前还认不出他们来。
 
  其二,三星堆两坑出土了许多图腾形态,其中不但有鸟、目、蚕三大族的图腾相,而且还有他们在岷山之北时的祖图腾相。
 
  1.鸟族,有鸟形器、鸟羽饰等图腾相。鸟族的祖图腾是知鸟(蝉),在二号坑里有“蝉形铃”。神树上的“☉”符号,是鸟族的图文,以鸟眼(源于知鸟)表示鸟图腾。☉形在汉字体系识为“日”,故扶桑上的九☉, 被神化为九日。神话也告诉我们,日中是有鸟的,称为“乌”,古今羌语言鸟皆呼“乌”和“阿”(音娥)。屈原《天问》里云:“羿焉日,乌焉解羽?”后羿射日,射的是“乌”。在前说到“缗”字,这个字表示的是知鸟(日)、目(民或氏)、蚕(糹)三族之合族。
 
  2.目族,有眼形器、眼泡、瞳柱等图腾相。三星堆陶片上有“D”形字符; 笔者根据郭沫若《释臣宰》,以为当释为氏或民等,是“民刑”的表现,即“刺目为民”。在汉字中,民与氏可混用。因此,三星堆的“纵目”,当系目族图腾的一种表现方式。由于目族的“D”形在汉字体系识为“月”,鸟族的“阿女”(娥女)嫁到目族,就被神话为“嫦娥奔月”。由于目族的“纵目”图腾作“D”,似一弓一箭, 遂被人们呼为“弓箭”,《三海经》将其写作“穷奇”(音弓基),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则将其写作“戈基”。目族的变名很多。如共工、刑天、三苗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目族的祖图腾是虎,三星堆里有“虎形器”,是为明证。虞舜是目族人,《尸子》说“舜两眸子”,指其为双目图腾;“虞”是披着虎皮的人,是表现目族的祖图腾。古羌语言虎呼“ 于”,左言“舜虞”也是言虎。
 
  3.蚕族,青铜大立人像基座上有“一目一蚕”图腾相, 一目一蚕构成一个“ ”(巴)字,指目族与蚕族通婚合族,形成了“ ”族。神树的主体“扶桑”,也是蚕族的意向图腾,所以《山海经》把蚕族居地叫“三桑”; 神树上的绳形龙身,即“糹”(蚕丝),也是蚕族的意向图腾。有一未定名器,形如绵羊而大尾,尾为羽饰形,有两排羽脉形似蚕,姑称其为“九蚕羊形器”。此图腾相,《山海经》神化为“九尾狐”,《吴越春秋》则叫它“九尾白狐”,并言“造于禹”。“造”释“造
  访”,也与禹相关。古羌语言蚕呼“虫”(本字,音蝮),故“蚕人”言“互人”,“蚕豆”言“胡(佛)豆”。《说文》云:“禹,虫也。”禹也是“虫”(蝮),“九蚕”讹变为“九狐”。蚕族的祖图腾是“羊”,“九蚕羊形器”是绵羊,三星堆里还有一尊“山羊”。有一“龙柱形器”, 其龙头系山羊角,还有山羊胡须, 可见古羌族使用的是山羊图腾。蚕族的禹,其“禹”的读音,在古今羌语里都有“羊”的意思。
 
  其三,三星堆两坑文物,疑其是高阳氏族“昆仑殿”里的器物,故遗存比较完整。其中幸存有鸟、目、蚕三族的图腾变相。以蚕族为例,它从羊图腾,变为龙羊图腾,又从黑桑变为白蚕,再变为“蛇”。蛇图腾在三星堆里很精美,是一具包金的蛇形器。蚕族发展到蛇族,标志着氏族社会里形成了家族,“蛇”也就成为这个家族的姓。《夏本纪》云“禹为姒姓”,传说“禹母修己”,姒、己,皆指蛇。这就是“禹”的汉姓。然而在古羌语,呼“蛇”则言“鱼”。东晋郭璞注《海外南经》“蛇号为鱼”云:“以蛇为鱼”,即道出了古语有呼蛇为鱼者。《大荒西经》称“蛇乃化为鱼”,就是说蛇在羌则是鱼。
 
  高阳氏的鲧禹家族,在汉姓蛇,在羌姓鱼,这件事几乎已被历史遗忘。我们在三星堆一号坑的金皮(杖)上所见的“鸟箭鱼”图饰上,看见的鸟和鱼图腾就是个“鱼鸟”(见《康熙字典》)字。而在《山海经》里,它却是个“ 鸟蜀”字。显然,古羌语呼“蜀”为“鱼”。在高阳氏时代,“蜀”字是个复辅音,呼为“颛顼”。后来复辅音分化,大体变为“独”、“端”、“触”、“蛇”、“许”等 音。据民族学资料,颛顼一词已演变为高阳氏后裔的巫师名。景颇族巫师称“董萨”(见徐南洲先生《颛顼·景颇·古蜀国》),董萨之音近似“颛顼”(读独蛇)。今北川县羌族巫师之颛顼名已分化,分别呼为“着”与“许”(据王清贵《北川羌族》), 连起来作“着许”亦与“颛顼”对音。在四川的汉族, 则把巫师叫“端公”。颛顼一名,是古羌语呼“蜀”,意思是鱼,因而蜀王殆指鱼王。所以,《大荒西经》把三天子“有鱼、偏、枯,名曰“鱼妇”,称为“颛顼死即复苏”。三天子的大王是“伯禹”,经文谓之“鱼妇”(鱼伯),又把他称为“颛顼”。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说颛顼“名曰高阳”。就史实的内涵而言,颛顼是高阳氏没有错,但颛顼只是高阳氏三大族之一。史迁在此是“以偏概全”,从而层累出一段编造的“颛顼史”。《五帝本纪》又说,帝颛顼之后是“帝喾”。帝喾是谁?他就是鸟族的鼓,即蜀王柏灌。高阳氏的禹死之后,夏王名由禹子启所继,而禹的蜀王名却由柏灌所接,因而古蜀国的柏灌王,还是高阳氏。
 
 
  阿波,自贡市政协
 
  源自:《文史杂志》2006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06:5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