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福 近两年我在论坛上发了许多有关人口问题的贴子。对这些贴子,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我并不认为我的贴子没有任何错误,因此,如果反对者能实事求是地指出我贴子中的错误,我是很欢迎的。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还没看到有哪一位网友能合乎逻辑地指出我贴子中的错误。下面我归纳一下这些反对者所使用的方法: 其一,诡辩法。从我发的这么多人口贴子中可以看出,尽管我不认为人口增长是一件坏事,但我并不主张鼓励人口增长,而是提倡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我认为“一对夫妇一对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符合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有些人看到我反对“一胎化”,就回贴说我支持生五个孩子,甚至生“一个排的孩子”;然后,他们大谈特谈人口增长的坏处。且不说人口增长到底有没有坏处,他们至少应该论证一下: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人口怎么会增长?莫非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小于2.0的?但他们不去论证这些,就说我鼓励人口增长。又如,我有个贴子题目是《中国能养活30亿以色列人》,就有人说我希望中国人口达到30亿。其实我那个贴子已经讲得很清楚:能养活30亿人并不等于要鼓励达到30亿人(事实上中国人口在可预见的未来连16亿也达不到)。“反对一胎化=鼓励人口增长”,这个等式要成立,智商至少要低于50。 其二,偷换概念。例如,我在一个贴子中说:“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有人回贴说:“你能保证所有人的价值都是正数吗?有些人的价值就是负数,所以‘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这句话是错误的!”我说“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这句话中的“人”,并没有具体界定是哪些人或哪个人,而是普遍地、一般而言的“人”,只要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就必然要承认“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这个论点。以个别人的价值是负数而否定“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显然是偷换概念。打个比方,我说“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有钱”,指的是一种普遍情况,当然中国的陈天桥比一位普通的美国工人史密斯更有钱,但如果因此而得出结论说:“陈天桥是中国人,史密斯是美国人,陈天桥比史密斯更有钱,所以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有钱”,这显然是偷换概念。 其三,以偏概全。我在很多贴子中,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一个国家的贫富,与人口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必然联系。人口密度比我们还大的国家,有富的也有穷的;人口密度比我们还小的国家,有穷的也有富的。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的李小平(网名“半个诗人”)回贴说:“恩,不错!现决定将半个诗人派驻美国、加、澳任30年常驻代表,派何亚福到印度、孟加拉任30年常驻代表。”李小平的意思是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人口少;印度、孟加拉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人口太多。”李小平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加拿大、澳大利亚是明摆着的例子。孟加拉人口1.35亿,澳大利亚不到2千万,其国土和耕地面积分别是孟加拉的53倍和7.2倍。孟加拉人均收入只有几百美元,澳大利亚则上万美元;按平价购买力计算,也只及澳大利亚的五分之一,人多何益?” 在此,我向李小平发出回应:“很好!如果李小平愿意去老挝、柬埔寨,我就愿意去印度、孟加拉!”按照李小平的逻辑,老挝、柬埔寨人口很少,应该富得流油才对,为什么那两个国家还是那么贫穷呢?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是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但这两个国家最富裕的地方,恰恰是多伦多、蒙特利尔、悉尼、墨尔本等几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果李小平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他是愿意住在这些大城市还是愿意呆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他现在为什么愿意住在北京这个人口超密的大城市?他不是喜欢人少吗?为什么不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住? 其四,混水摸鱼。有一位“一胎化”支持者说:“即使放开二胎,将来也还是避免不了老龄化,所以不应该放开二胎。”这种说法就好比,有两个学生一起去参加考试,一个考了40分,另一个考了80分。考了40分的学生对考了80分的学生说:“这次考试,我没得满分,你也没得满分;我有的题做对了,有的题做错了,你也一样,所以我俩的成绩差不多!”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意把水搅混。同样道理,不论是继续实行“一胎化”还是放开二胎,将来中国都避免不了老龄化,但老龄化的程度并不相同。比方说,继续实行“一胎化”,将来的老龄化会超过30%,这么高的老龄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无法承受的;而放开二胎,将来的老龄化程度可能只有20%左右,这是可以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