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評清朝
[原載
上海1946年《民主周刊》第四十四期]
在二百多年前,清朝政府爲了貫徹奴化政策,曾經嚴厲執行一個長時期的文化殺戮,舊
書新書凡是有涉及外族的地方,一律修改,有诋毀的地方,全書抽毀或禁行或全毀。現存的作
者一被舉發,充軍,殺頭,籍沒連接一大套。留下來的成績是一大部經過抽改,經過“消毒”
(民族思想)的四庫全書,一大套禁毀書目,和幾萬萬被壓迫人民的仇恨。
清朝政府爲什麽這樣做?因爲它是少數民族,單憑一點有限的武力,和由這武力所締構
的窮凶極惡的專制政權,來奴役廣大的人民。它害怕文化,害怕人民的民族思想,越想越怕,
恐慌得不得了,才來這一手文化殺戮。
清軍入關,一遇抵抗,必“焚其廬舍”,“殺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滿所欲”,轉戰
燒殺三十七載,方才初步平定中國;短短三十余年間,使中國人口從明天啓三年(1623年)的
五千一百六十五萬零四百五十九人減至順治十七年(1660年)的一千九百零八萬七千五百七十
二人,淨減三分之二。繁華的大都市盡毀于清軍之手,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都是在幾乎殺絕之后才下令“封刀”,僅揚州一城,死者即達八十余萬。整個中國“縣無完村
,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慘狀讓三百余年后的我讀來仍陣陣心痛。有思想、敢反
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順服的“奴才”,以致有人說中國國民素質的低下
就是緣自明清之際。
其實東方的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滅亡。那時中國亡了,東方沒有一個像樣的國家可
以代表東方文明;清朝又在中國的故土上壓制嚴論,禁止結社,導致中國的科學停滯不前。原
本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萌芽,在清軍南下的鐵蹄下無奈地枯萎了。對于無知的蠻族
來說,當然越愚蠢的人民越容易統治,于是中國故土上的人民就一天天愚蠢下去了,又怎麽能
和西方競爭?滿族人由于害怕漢族反抗,故意讓漢族軍隊(所謂綠營)訓練松弛,裝備原始;
而滿族的八旗兵又軍紀敗壞,只會胡作非爲,毫無戰鬥力。這正是在西方軍隊的打擊下,清軍
會如此不堪一擊的原因。中國重新開始發展,正是在光複之后。也就是那時候,中國才算複了
國。由此點看,清朝統治的近三百年時間,正是中國落后的原因。
吳晗(1909-1969年)中國著名明史專家。原名春晗,字伯辰,曾用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史學系,專攻明史,畢業后留校任教。1937年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后回清華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后曆任清華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青聯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1954年起主持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工作。1959年起,主編《中國曆史小叢書》和《外國曆史小叢書》。1959年應毛澤東主席建議,研究海瑞,創作曆史劇《海瑞罷官》。1961年9月與鄧拓、廖沫沙3人,以“吳南星”筆名,在《前線》雜志上開辟《三家村劄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而致死。一生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對明史研究尤著。主要著作有《朱元障傳》、《明史簡述》、《讀史劄記》、《胡應麟年譜》、《曆史的鏡子》、《江浙藏書家史略》、《十六世紀前期之中國與南洋》、《投槍集》、《燈下集》、《春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