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961|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3-29 19:24:2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四川省石棉县尔苏藏族婚丧习俗调查

 [复制链接]
⊙作者:刘俊波

  二○○五年九月十九日应雅安市民族宗教局的邀请,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雅安市民族乡调查”调查组一行四人到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进行为期十天的民族经济历史文化综合调查。此次调查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著名研究员李星星老师带队,调查的对象是该乡的尔苏藏族和木雅藏族。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调查。由于时间短,人员不足,我们把重点放在了该乡的江坝村五组,即当地所称的“蟹螺堡子”。该堡子位于大渡河一级支流松林河东岸的一条溪沟中,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但是石棉县尔苏藏族传统文化相对保留较好的民族村落。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收集整理地方现有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参与观察、个别访谈等方法,访谈共计百余人次,访谈对象有乡、村干部、教师,也有堡子里享有威望的老者和普通男女村民,以及民间巫师等各色人物。此次调查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及被访村民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下面即是笔者此次调查的有关尔苏婚姻和丧葬的主要内容,主要由蟹螺堡子有威望的书阿王志全介绍。

一:“尔苏藏族”的概况
  “尔苏藏族”是小凉山地区土着居民,主要分布于四川的石棉、汉源、甘洛、越西、冕宁5个县,人数已经不足2万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中被划入藏族,“尔苏”系自称,有的地方则自称“鲁苏”,“多续”或“栗苏”。居住在甘洛、越西、汉源的自称“尔苏”,冕宁县东部地区的自称“多续”,分布在石棉的自称“鲁苏”,分布在九龙、木里以及冕宁西部地区的自称“栗苏”。石棉县的尔苏藏族据《石棉县志》载:“以松林河为界,……下八堡自称‘尔苏’或‘鲁苏’。”
  尔苏使用的语言称为“尔苏语”,又称“多续语”(因为尔苏人中部分自称“多续”的原因)。尔苏语分三个方言,方言之间差别很大,操东部方言的(即尔苏方言)分布在石棉、汉源、甘洛、越西一带,约有一万三千人。操中部方言(即多续方言)分布在冕宁的东部地区,约有三千人。操西部方言的(即栗苏方言)分布在木里、九龙等县,约四千人。语言学家孙宏开指出尔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羌语支语言最为接近,应属于羌语支。
  尔苏人通用汉文,有的还精通汉、藏、彝三种语言。尔苏人中有一种被称为“沙巴”的宗教活动者,他们世代相传一种以卜卦的手抄彩色图画文字,有调查者将其称为“沙巴文”。尔苏人称这种沙巴文为“扎拉玛”,传说还有一种比沙巴文更简明的文字叫“米朵曼”,但这种文字已失传。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共产国际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清明时节调查武夷岩茶萌发情况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3-29 19:24:4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尔苏藏族”的婚姻
  蟹螺堡子尔苏藏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办,同族内婚,盛行姑、舅表兄弟姐妹优先的通婚习俗。以前定娃娃亲极为普遍。当地尔苏藏族还有“哥哥死了,弟弟给嫂子填房”的习俗,如王志全的第一个妻子就是他的嫂子。但哥哥一般不能去给弟媳填房。当地尔苏藏族同汉族基本不通婚,例如我们借住的主人家唐全刚的媳妇是汉族,二人结婚时曾经遭到父母的强力反对。现已打破禁忌,与汉族通婚的渐渐增多,自由恋爱也逐渐增多。
  据王志全介绍,蟹螺堡子的尔苏藏族婚嫁的主要程序有:提亲、订亲、结婚。婚礼一般在农历九月至来年的二月才能举行,婚礼的日子要由沙巴拿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推算,而且一般选择在虚岁为单数年龄的时候结婚,如13岁、15岁、17岁、19岁。当地人计算年龄以当地传统节日“还山鸡节”(当地称“烧赙子”)为界线,该节过后就长一岁。以前19岁结婚就算是比较晚婚的了。王志全这一代多是17岁、19岁结婚,他们的上一代13岁、15岁结婚的较多。

  1. 提亲
  男方去提亲时要带13斤酒、1000元以上的礼金、7斤以上的肉、1-2套衣服(现在用现代服装,以前用传统服装)。提亲前要有人进行介绍,男方的介绍人由父母中的一个或某个本家族成员充当。

  2. 订亲
  提亲成功后就可以订亲。去订亲时,男方要带50斤酒、30斤肉、5斤以上的糖、5条以上的烟。男方去订亲的都是自己家族的人,一般在7人以上,其中必须有一个是汉族,必须都是男性,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男方的父亲是老实人,不善言辞,那么男方的母亲可以代替父亲前去。
  (1)泼水:
  订亲的队伍进女方家门之前,女方要派年轻女人去给男方的队伍泼水,泼水的人数不定。女方家预先准备几缸水,待订亲的队伍一到就开始泼。订亲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那个汉族,所以先泼汉族。泼水代表吉祥,无论订亲时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都要泼。订亲的队伍一般都会准备5-6个人在前面顶水。男方要给泼水的人3斤酒、3斤糖、3包烟,不给的话要被众人脱衣裳。而且泼水的时候,男方的队伍不能碰水缸,不能反抗,如果碰了或反抗要向女方赔礼。被泼的人一旦进了女方家的正门就不能再向他们泼了。女方家堂屋里有几个老年人接待订亲的队伍。进门后主人家要给订亲的队伍换淋湿的衣服并用火烘干。换衣服在耳房里换,衣服是订亲的人自己带来的。换好衣服后吃饭,玩耍。天黑了就开始唱歌。
  吃饭时先由女方的亲戚吃,之后订亲的人才能吃。订亲的人吃饭时女方的人会不停地给他们添饭菜,如果吃不完就要给主人说恭维话赔礼,要在饭菜上放钱,多少不限。这些钱都是给厨师的。
  (2)吃酒歌
  晚上12点以后开始对歌。男、女方双方各选几个唱酒歌的能手,一对一的对歌,主人家先唱。对歌的时候男女双方以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连提三个问题对方没有回答出来就算输。一直要唱到分出输赢,最长的要唱三天三夜才能分出胜负。赢家要向输家讨两把叶子烟(现在是2包纸烟)、2斤酒,拿来敬给两边的亲戚。
  对歌的歌词主要是祝福新人白头到老。大体内容如下:“男方根根好,女方根根好,笆笆门对笆笆门,板板门对板板门;砍竹子要看竹尖尖;讨亲要看对方根根好不好;取三根草草搭的一栋桥,三千人马都要从桥上过,三根草搭的桥都稳当,不会晃一晃。”
  之后主人家要说一些谦虚话:“客人来得好,我们路上没去接;客人来了是真的,我们主人家坛坛酒都没给你们喝,对不起。”客人也要反过来夸奖主人家说:“你们接待的很好,也喝了你们的坛坛酒……”
  订亲时新娘、新郎要拴红布襟襟。订亲还要用罐罐酒,吃了罐罐酒才算订亲。装罐罐酒有专门的罐子──老鹰罐,一般是5斤或7斤一罐。在旧社会12斤是最大数目。以前还有烤哑巴酒,是自己酿制的,用各种各样的草药配制而成,度数低。
  (3)待饭
  第二天吃了早饭后,主人家的家门每一家人要轮流请客人吃饭,有时客人一天要吃十几顿。

  3. 结婚
  蟹螺堡子对接亲人进堡子的路线有一定的规矩:上面堡子来接亲的人要走上面的路“na lu pa ga”(尔苏语),而且在叉路口时要通过由沙巴用树枝搭成拱形,才能进堡子,目的是祛邪;下面堡子来接亲的人要走下面的路。接亲队伍一般由5-7个男人组成,而且订亲时来的那个汉族一定要来。接亲的人要带烟酒、糖、肉等来。新娘由亲兄弟背出家门,离开堡子后交给接亲人中的汉族男子背或骑马。
  接亲队伍到达男方家时,由一个年辰与新娘相生的女人牵新娘进村,如新娘是属虎的,必须由属马、属狗、属虎的女人来牵。牵新娘的女人必须是结过婚、命好而且儿女很多的人,但二婚的女人不行。牵进屋后,开始三拜等仪式。在新郎、新娘三拜时,男方的家人拿一块红布襟襟,撕成巴掌宽的两张,每张约10厘米,不能撕断。接着在红布襟襟里装上米或荞麦并打结,男女各一根。磕完头后喝交杯酒,先给男方(当家的)喝。男方用左手接,喝一口,之后用左手递给女方,女方用右手接,喝一口再用右手递还男方。每人要轮流喝三口。喝完后将红布襟襟拴在男女双方的脖子上。之后找一个人带新娘去背水,背回来的水倒入水缸中。拴红布襟襟的人连舀三瓢水,再倒进水缸里,边舀边喊:“wo fei,wo fei”。然后沙巴开始念招财经:“武官进来就把财带来了,文官进来就把财带来了,发财的人进来也把财带来了,靠头脑吃饭的人也把财带来了,三个年龄最大的老人也把财带进来了,三个小伙子吹着笛子给人家送财来了,三个姑娘弹着口弦给人家送财来了,小娃娃舒服地晒着太阳也给人家把财气送进来了,山上好看的羊角花把财气给人家送来了,牛羊成群一样的财给人家送来了,官上加官,儿女发达。”
  婚宴要举办三天,第三天吃了早饭回门,男方家的客人要跟着去,晚上在新娘家里喝酒。新娘、新郎住在娘家。回门后的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饭,客人就各自回家。新娘、新郎可以住在娘家,住多久都行。新郎、新娘回门后才能同房、说话。结婚的那天不能同房、不能说话,结婚前双方不能谈笑。

  4. 离婚
  尔苏藏族结婚后一般不能离婚,由父母说了算。如果离婚的话要赔礼,即赔钱。特殊情况可以离婚,如对方是残疾人。从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老婆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娃儿,男人可以再娶妻房,但要经过妻子的娘家同意。一般最多可以讨三个老婆。嫡出和庶出的子嗣地位也不同,第一个老婆的儿女继承财产较多。解放后,离婚自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3-29 19:24:59|只看该作者
三:“尔苏藏族”的丧葬
  当地尔苏人的主要葬式有土葬、火葬两种,以火葬为主。火葬墓是在烧后的火堆四方各放一块石头镶成框。如果死者是一个头人或受尊敬的人,还要在上面垒起一个圆堆,并在堆的顶上立一块石头,当地人称此石头为“jo”。据唐全刚组长介绍,火葬一般要进行三天,烧之前由主人家选好方向,再由师傅推算烧的具体地点。现在许多尔苏老人仍要求死后进行火葬。
  火葬的主要程序如下:
  1. 死前仪式
  临死前,如果病人有外嫁的女儿,那么外嫁的女儿就要拿一只四只脚的牲畜来给病人吃。四只脚的牲畜一般是猪或羊。这只牲畜是必须要拿来的,再穷也要拿来。四只脚的牲畜拿来后要把所有的亲戚叫来,通过“尔尼”(尔苏语称为“su ri”)推算出一个与病人年辰相生的人负责把四只脚的牲畜的肚皮破开。破肚皮的同时,主人家在锅里烧一锅水。破肚皮的人把牲畜的心掏出来,另一个人拿碗把心血装起来,马上拿给病人吃。而心则马上放到锅里,锅里的水温要与心的温度差不多。心放到锅里后会不停的跳动,待其停止跳动后,以它的方位来推算病人的情况。如果心尖朝向家里,说明病人的病会好,如果心尖朝向屋外,病人要死。吃了心血后,病人要好的就好的快,要死的也死的快。

  2. 遗体的处理
  人死后,家里人用绳子把尸体捆起来。捆的方式是双腕交叉于胸前,双手搭在肩上,男性左手在里侧,女性右手在里侧,头埋于胸前,呈坐姿。捆好后垫一个垫子让死者坐在上方即堂屋大门正对着的一方,面向门外。上方即是尊贵客人、长辈坐的一方,而不是神位所在的一方。之后请沙巴来家里念经、做道场。道场的大小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做七天七夜;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做三天三夜,称为“咒肖道场”;经济条件较贫困的家庭只做一天一夜,称为“小咒肖道场”。如果主人家里所请的沙巴手艺很高的话,待沙巴到达主人家后,主人家要拉一头牛出来,用人牵着,沙巴一边念经一边向牛身上撒荞泡泡(炒成米花状的荞麦),一般撒了七把之后牛就开始颤抖,最多再撒三把,牛就会哭,前脚自然的跪下去,这时一个小伙子用斧头朝两只牛角的中间部位猛地打下去。把牛打死之后,破膛剥皮,把心掏出来,敬在死者的面前。

  3. 出殡
  “出殡”当地人称为“送上山”。送上山的日子要通过沙巴来推算。送上山之前,亲戚朋友要在家里为死者唱歌,歌名是“a mi ma zhi ma ye sa lin duo”,大意是让死者“要走的高高兴兴、安安心心”。死者由四个人用两根杠杠抬着送上山,而且不装棺材。现在装棺的已较多了。所有亲人都要去送死者上山,沙巴要敲锣打鼓地送死者上山。上山时有一定的秩序:最前面有两个人,一个人点着火把引路,点火把的人的后面有一个人端着所有杀了的牲畜的心,紧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走在最后的是亲戚朋友。

  4. 焚烧
  将死者送上山后,用柴架起柴堆焚烧,所用的柴必须是从同一棵树上砍下来的。柴堆架成高架,男的架九斗(层),女的架七斗(层)。焚烧时死者的头、脚的朝向也要通过推算来确定。死者蜷曲侧卧放置在柴堆上,放好后把捆死者的绳子割了扔在一边,绳子是不能烧的。之后沙巴用荞泡泡加上细土,围绕火堆转三圈,边转边念边撒荞泡泡,撒完后就回到主人家里坐着念经。死者的鞋也要脱下来放在旁边的一个石头上,单独烧。之后开始点火,火把夹在死者的两个膝盖之间,火头朝向死者的脸部,先烧脸,以示自己烧自己。点火时用的是上山时引路的火把。火烧到脸的时候就用一捆干的丫丫柴放到死者的头部。点火的人要用一丈二尺白布去聘请,请谁都可以。烧的时候点火的人要用木头叉叉翻尸体,翻的越快就燃的越快。烧的时候如果死者没有什么挂念,燃烧得就较快,如果死者有什么挂念,燃烧的速度就较慢。这时就派人到他家里拿一斤经沙巴念了经的酒来安慰死者,酒拿来后倒在火堆里,这时柴堆就燃烧得快了。点火前家人要先回家,避免不忍心看,而亲戚则要看着尸体烧完。烧完后,捡一块骨头放在一个小杯子里面,在火堆的前方,挖一个深坑埋了,上面放一块石板盖着。烧完后的骨灰留在原地,所有上山的人手牵手围绕烧完的火堆,以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绕三圈。唱歌由老人带头唱,歌的名字叫“a mi ma zhi ma ye sa lin duo”,“huo”就是“回来”的意思。整首歌的内容是关于送死者魂魄的,大意是:遭难吃苦的地方不要去,要到幸福的地方来;意思是挨寒受饿的地方不要住,要到吃得饱、穿得暖的地方来住;冷的地方不要住,到温暖的地方来住;阎王殿不要住,要到神山上来住;意思是要从鬼门里出来,到神山上来;意思是神山顶上的大门都要打开来等着你(指死者),要到神山上最高的顶点来坐你的座位;意思是一切的乌云都要散开,大太阳等你幸幸福福的回来。

  5. 烧后处理
  烧后的第二天,家里人要背一背水到烧尸体的地方。到达烧尸体的地方后,首先要观看火堆一圈,主要是看死者有没有享受到家里杀的牲畜,如牛、猪、羊。如果火堆里有这些牲畜的脚印就表示死者享受到了,如果没有脚印表明死者没有享受到。如果有很多牲畜的蹄印子,说明所请的沙巴的水平很高,主人家给沙巴的工钱就多,反之则只给一点。以前给沙巴的工钱一般是银子和鸦 片现在大多给钱。沙巴手艺高不高主人家都要把杀的第一个养牲的一条腿和祭死者的那只鸡给他。背上山的水由一个男的用瓜瓢舀起倒向火堆,谁都可以舀。死者是男性就舀九瓢,女性就舀七瓢,边舀边喊三声“ro ho ho”意思是“一个人的一生从此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之后在火堆的四个方向各放一块石板镶成框。如果死者是一个头人或受尊敬的人,还要在上面垒起一个圆堆,并在堆的顶上立一块石头,不一定是白石。进行到这里整个火葬过程就基本结束了。

  6. 丧葬费用的摊派
  已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家里比较贫困的不摊丧葬费用,能拿养牲的拿养牲来,不能拿养牲的可以买酒来酒都没钱买的话也不要紧,丧葬费用全部由兄弟平摊但安葬那天做道场时要拿三升米来煮给亲友吃。如果是逝世了很久后所做的道场,女儿家即使再穷也必须拿12斤酒、120斤肉来,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到规定的时辰没有送到娘家,就要被惩罚,最低要罚买3斤酒来赔礼逝世很久后所做的道场,花费很大,如果做七天七夜的话,要花费一万多元,最少五千元。做这种道场的时候全堡子的人都要参加,做几天道场就在主人家里吃几天当然,去参加做道场的人要带酒等礼品去,现在可以给钱。

⊙ 作者简介
  刘俊波,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10:18, Processed in 0.5148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