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61|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这部红色影片火了!解说者陈小波:用情讲述红色气质

 [复制链接]
  《红色气质》拍摄现场。图为陈小波(右)与瞿秋白女儿瞿独伊。图据封面新闻
  片中的讲述者陈小波。图据封面新闻

  6月20日上午9时50分,一部时长9分5秒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悄然上线,迅速走红。其后几天,这部由新华社制作的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的作品在朋友圈大量刷屏,被各大网站热播。人们震撼于影片的高科技特效技术,精致厚重的画面以及饱含深情的讲述。
  片中的讲述者陈小波,是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典藏”执行主编、历史影像学者。她在片中引领观众穿越历史长廊,回到历史现场,重温中国共产党95年峥嵘岁月。

机缘:陈小波和1000万张照片
  春节过后的2月份,陈小波的办公室,有人推开门,《红色气质》总导演李柯勇带着三位年轻同事进来了。
  “小波老师,新华社要用七八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建党95周年的片子。”年轻人表明了来意。
  “七八分钟?95周年?”陈小波接连抛出两个疑问:“不可能吧。”
  95年,多么浩瀚的历史啊!几分钟的片子能说出什么呢?
  “我们想从中国照片档案馆里找些老照片,回顾这95年。”李柯勇继续解释。
  李柯勇提到的中国照片档案馆位于新华社主楼的地下,馆藏照片近1000万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闻摄影局到摄影部,无论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记者没有停止过一天拍摄,编辑部没有停止一天发稿;无论发生了什么,中国照片档案馆都保存了全部发稿照片和底片。
  四年多来,作为“新华典藏”执行主编,陈小波一直在做历史照片的梳理和研究工作,大部分时间,与不朽照片默然相对。
  “新华典藏”是把老摄影家用性命留下来的经典之作进行精心挑选,通过银盐手工限量放大,摄影者亲笔签名等国际收藏标准的几道工序,最后交由中国照片档案馆永久保存。
  陈小波的工作除了去老摄影家家里签字,就是趴在电脑前,一张张翻阅老照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广州新中国大厦黑帮案主犯巧取豪夺等获刑10年 成都任免一批干部 刘宏葆任成都市副市长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6-6-29 16:2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她内心情感极其复杂。“新华典藏”从开始就已经太迟了!多少次,当翻到一张刻着深刻历史痕迹的图片,打开摄影者的名字却已是故人,她不禁扼腕长叹,悲从中来!
  石少华、郑景康、张印泉、齐观山、陈正青、蒋齐生、叶华、郑小箴、刘东鳌、邹健东、李基禄、袁克忠、邹建东、李九龄、丁峻、孙忠靖、唐茂林……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无数次地出现,他们曾为历史和中国摄影史贡献了无数经典照片。陈小波为“新华典藏”失去了这些伟大的摄影记者而深感遗憾。好在他们的照片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而对摄影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研读他们的照片。她也相信他们留下来的照片,千年后还和会和后人对话。
  “新华典藏”挑选过程近乎苛刻,陈小波常不由自主地在某幅照片前停留下来,想:这浩瀚的照片啊!有哪些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被一遍遍反复使用?有哪些永远不会被人想起?又有哪些在一个时机复活时,会像一枚炸弹在人们心里炸响惊雷?有哪些摄影者会在人的视线中淡淡走远,又有哪些摄影者同他的图片一起载入史册,在历史的坐标中定格?
  陈小波从一个普通的图片编辑变成一个用图片研究历史的人。因为她的工作,她被选入《红色气质》主创团队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6-6-29 16:22:00|只看该作者
  创意:个人相册与国家相册
  2月份,新华社总编辑、《红色气质》总策划何平召集大家开了第一次建党95周年报道策划会,参加者是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白林、国内部副主任秦杰、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新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俊、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微电影总导演李柯勇,还有几位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业务骨干组,这些人成为主创团队,进行了第一次头脑风暴。
  之后两三个月,主创团队一直处在“找不着北”的状态,虽然频繁地碰头开会搭架子、建结构,但始终找不到对的路子。虽然毫无头绪,但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达成了默契:绝不做生硬的、程序化的宣教片。
  某日,总策划何平一句点醒众人:我们能不能把个人历史和国家历史,个人相册和国家相册结合起来?
  九十五岁的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就在新华社工作,今年刚好95岁!而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的1000万张照片,更是中国摄影和世界摄影的宝藏。两者全是新华社独有的资源。
  找到了可操作的切入点,主创团队终于摆脱了纸上谈兵的状态,进入实操。
  赋情:找到最动人的说话方式
  
4# 金佛山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6-6-29 16:22:00|只看该作者
  影片台词怎么处理?
  用字幕没有力量,用画外音也不行,专业的播音员虽然字正腔圆,但没有感染力。
  在一次策划会上,总编辑何平提出:“小波上吧。以新华社图片编辑的身份,用老照片讲述历史。”
  陈小波说:“何总,不可能啊!我从来没上过电视,在电视上说话是一件多难的事啊!”
  再难也得上啊,只好硬着头皮接受。跟着团队进入紧张的采访拍摄阶段。
  30年前,陈小波刚到新华社,瞿独伊60多岁。唱歌跳舞,场场舞会都能见到她。瞿独伊一生遭遇无数磨难: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夫……但她身上总洋溢着一种特殊气息:通达、乐观、一笑而过。陈小波几乎是仰望:“我一生都追赶不上她。”
  第一次采访,是在片场。瞿独伊说,父亲瞿秋白去世的时候,她都哭晕过去了。虽然不是亲生女儿,但她很爱这个父亲。但讲述的时候,瞿老特别平静。
  第二次采访是在瞿独伊家里。陈小波第一个问题就问:“瞿奶奶,还会唱国际歌吗?”
  瞿独伊一昂头就用俄语唱了起来,字正腔圆、底气十足,每句词都记得……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配音开始。
  经过总编辑何平、副总编辑白林和导演李柯勇几经打磨的文字,含蓄、深情,字不多,却有无限内涵。
  陈小波想:反正自己的声音、朗读都没有经过训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念吧。那些图片她是那么熟悉,图片的背后,是她采访过的袁苓、钱嗣杰、时盘棋、陈娟美、王子瑾、官天一、王建民……一想起那些图片那些人,陈小波脑子里全是画面,心里充满情感。
  录音棚中,总导演李柯勇和年轻的执行导演徐迪瀚坐在陈小波旁边。当陈小波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念出一行行画外音时,两个导演不住点头:“好!”“过!”。
  后来,徐迪瀚导演在跟何平总编辑汇报时,由衷地说:“这部影片,我们发现两个宝:一个是九十五岁的瞿奶奶,一个是小波老师的声音。都无可取代。”
  陈小波作为贯穿影片的主轴,不仅需要念旁白,还得贡献几个镜头。
  在片场,陈小波找到导演,能不能只给背影,能不能只拍侧面、能不能只留声音……在瞿独伊面前,陈小波觉得自己太不值一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6-6-29 16:22:00|只看该作者
  采/访/后/记
  功劳是大家的我只是露了个脸
  影片能造成这么大的反响,是陈小波没有想到的。“我近年来的工作状态就是默对老照片,它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没想到这个片子我开口说话,居然被很多人认识了。”
  陈小波说:“其实这个片子是新华社很多人的心血。新华社这一次拿出的是专家团队。新华社专家型的记者、编辑都是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人人有内功。一部九分钟的片子背后,是十几次会议、几十个小时的采访、几百个小时的制作、几万张照片的遴选,甚至是这些人几十年的担当、常识、积累。我其实是片子中最小的一个角色而已。只是我在说话的时候,放进一点情感与良知,还放进一点痛感,我完成的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共产党一路坎坷,筚路蓝缕走到今天。如果观众看完这个片子,觉得有些人不应该被忘记,觉得今天的生活还值得珍惜,就足够了。”
  幕后
  《红色气质》主创团队揭秘
  看年轻人 如何写史诗
  《红色气质》最近太火了。这部由新华社制作的向中国共 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的影片,6月20日上线至今依旧火热,很多人被它打动,看一遍,哭了,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网友说,要给制作团队100个赞。
  50后到90后的五代同堂
  影片播完,最后出来的是团队 成员名单,13个人。人数不多,却覆盖了“50 后”到“90 后”多个年 龄层,总导演李柯勇笑称,这是五 代同堂。“对于一个人,95年很长。对 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正值青春年 华。”这是影片的台词。团队里的很多年轻人,也正值青春年华。80后姑娘陈子夏是新华社地 方分社的摄影记者,也是团队成 员之一。参加完第一次策划会,她心情沉重。基本的史实都了 解,但要把握这么有厚度的选题,需要了解共产党95年间的点点滴 滴,得补不少课。过了几天,几个年轻人结伴去中央党校图书馆抱 回来十几本党史书,天天看,吸收,输出。新的知识在他们脑袋 里打个转,变成一个个不错的创意,放在影片里。
  “我宁可听年轻人的”
  影片执行导演姚竣译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1991年的小伙子,刚来新华社一年半的时间。李柯勇认为要在一开始就点题,姚竣译则坚持放在最后,“一开 始啪啪啪啪四个大字打出来,就没 人想继续看了。”几番唇枪舌剑,姚 竣译赢了。在这个团队里,年轻人 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每次讨论遇 到分歧,何平都说,我宁可听年轻人 的。想到这些年轻人,李柯勇略带 感激,“如果没有年轻人的视角,没 有他们熟悉的知识和情感,片子很 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形态。”(记者:许雯 王豫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15:34,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