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4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6年印学岭南派 光辉何时再起

 [复制链接]
源自:金羊网-新快报
南越王“文帝行玺”金印
黄牧甫 花好月圆人寿
黎简篆刻 长毋相忘
黄士陵 古槐邻屋
  南越国自镌的数十方官印和封泥,如金质龙钮印“文帝行玺”、金质龟钮印“右夫人玺”等,印文虽属缪篆或小篆,仍以田字格为主流,承继秦汉风格。
  汉后至唐宋,玺印出土,并不多见。及至明末清初,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经济日渐发达,文化渐趋繁荣,文人雅士辈出,更吸引了众多印人纷纷入住 岭南。一方面文人介入篆刻,使得篆刻从实用印转到了艺术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经济发达,人们富足,对自己实用印章的要求也越发提高,使得这一时期的岭南 篆刻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再加上翁方纲、伊秉绶、阮元、吴大澂等学者型官员对金石学的推崇,使得岭南篆刻氛围一时无两,这时候出现了袁登道、张穆、黎简、陈沣等篆刻学者。
  而真正改变岭南篆刻局面的,是晚清的黄牧甫,他被誉为晚清印坛上的一位开宗立派的篆刻大师,影响后人众多,被誉为印学“岭南派”的灵魂人物。
  其后,民国岭南印人以蔡守为最,并紧跟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印人,包括易大厂、简经纶、谈月色、丁衍庸、黄文宽等。
  暨南大学教授谢光辉在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称:“印学‘岭南派’的光辉持续了将近一百年,可以说,文人篆刻的最后一道光辉,就在岭南。”
  然而,随着新时代的交流日益频繁,地域流派特征逐渐多元,目前的岭南印风将如何走向,将是岭南印人面临的共同课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全国首家孔子邮局在曲阜正式成立 吴声、黎万强、雕爷为何都在大谈I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7:0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