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42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白河 发表于: 2023-12-30 18:41:55|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2023年『破壁2023』年终策划⑥丨“教育三问”,投射对下一代发展权的焦虑

 [复制链接]
源自: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苏月遮
  有学生凭几张什么也看不出的ppt举报老师;有老师因晚几个小时回复信息,甚至作业布置得“太少”而被家长举报……老师怎么了?学生怎么了?家长怎么了?这是萦绕在不少人心头的“教育三问”。
  这些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好像不能用“哪里都有坏老师”或者“哪里都有坏学生”一言以蔽之。老师已经不是老一代的老师,学生也是从未出现的新世代,很难说谁要为关系的损坏负主要责任,但可以确认的是,如果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最终会让各方都成为输家。
  当学生与老师、家庭与校园,不可避免地进入视线焦点,就会构成我们观察这个复杂社会的一个切面。
  忽视的“师之道”与放大的“师之过”
  传统的“师道”,将教师自身的终极发展目标设置为精神性的,而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职业分工,让教师的知识技能属性更加凸显。
  这些年,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让教师入职的学历门槛水涨船高,在“职业回报率”的天平上,教师也成为“性价比”之选,承载了一些年轻人对“上岸”的美好想象。这种从业动机之下的一些教师,理想的成色被稀释,“管”学生的动力不足,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可如愿“上岸”的老师们,面临的压力也不小。今年10月,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留遗书后去世。在遗书和家人回忆中,女孩认为教学工作外,应对上级检查等课外工作压力大。现实中,许多老师往往既是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还是迎检工作材料编写者,还是各种工作留痕记录者,还要承担调研、安全巡视等角色……中办、国办此前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就是对此的直接回应与纠偏。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行政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办学者,往往还是评价者,所以在一些地方,老师面对非教学任务,并没有说不的权力,这种负担极大占据了老师精力,也挤压了本应该用于学生管理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受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一个基本事实是,在互联网视线之外,苦心孤诣、风光霁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肯定占多数,他们在风波之外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践行“师之道”。可是,社会评价和典型案例反映的“师之过”,同样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2023年10月20日,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英语课。图据视觉中国
  师生关系应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建设”
  互联网,剧烈地改变一切。
  信息时代的冲击、教育评价体系的转向、个性主义的盛行等等,都在挑战老师的权威。一方面,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生认知提升的渠道,ChatGPT对教育行业的挑战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作为新一代网络原住民,学生们对庸常的课堂和老师,不再有天然的敬畏。
  另一方面,互联网舆论生态让老师深陷于被“网暴”恐惧。师生矛盾一旦被学生或家长“挂”上网,对错姑且不论,老师的教师生涯大概率会受到很大影响。
  过去的2023年,人们能感受到教育领域的一些举报事件,有些举报还涉及恶意、诽谤。有老师穿了一条裙子,被学生家长投诉“穿得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一位年轻教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除了炒作师德问题,更有甚者以造谣诬告的方式抹黑老师,比如早前还有因未获得奖学金怀恨在心伪造聊天记录诬告辅导员,还有对课堂内容断章取义,让网友对老师发起“网络审判”。一些自媒体在流量冲动下知谣传谣,放大了对教师群体的伤害。可以说,不管是恶意蹭流量,还是因家校矛盾而起的故意诋毁,这种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衍生品”,直接伤害了师生关系,也破坏了教育土壤的健康。
  今年8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继续曝光教师师德违规典型案例,压实地方和学校主体责任。同时,对于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如果说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应当是其中的“基础建设”。
  过去数十年发展中,生育政策、城市化进程、离婚率上升等因素造成了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观念和模式也随之改变。从家庭看,一些家庭中溺爱和关爱的边界变得模糊,另一些家庭关系的缺位则造成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从整体看,孩子的人格尊严、个人自由、隐私等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爱的教育等理念的流行,让学生变得“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不得”。因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仅面对学生,还要顾及学生背后整个家庭的接受度。虽有正式的文件明确要求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但实际操作中,老师很难有具体的细则和底气来行使惩戒权。
  当师生关系被职场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裹挟,我们必须站在更高远的视角观照俯瞰,为师生关系的重塑找到出口。
  理想的师生关系如何如约而至
  今年,短视频平台上有一则点赞数百万的热门视频,文案写着“我只是下学早一些,走错了一些路,可我不是坏孩子”。视频后面的留言中,一些年轻人纷纷晒出工作照:“我只是读不好书,但我会做好喝的奶茶啊”“如果都去考研考公,那你们的快递谁送上门呢”……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那社会一定不只需要学习好、成绩好的人。
  回到教育的原点,或许才能让责任和界限更加分明。“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授业之前。选择当一个“庸师”的理由千千万,但选择当一个好老师的理由只有一个:对稚嫩心灵的责任。回归教育的初心,回归教育的本质,才是找回师道尊严的一个重要入口。
  今天,我们的孩子视野更宽广、选择更丰富,或许我们应该提倡相较以往更多的学生责任和家长责任。让孩子更早懂得彼此尊重的真正内涵,家长遵守教育的边界感,让自己学习的步伐跟得上孩子成长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勇于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责任──现代教育目标体系的丰富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必然加重。无论情愿与否,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恐怕无法在今天当好合格的父母。
  与此同时,舆论环境决定了师生关系的底线。社会舆论环境,不应该为脆弱的师生关系再压上“一根稻草”。互联网的无远弗届,让“坏事传千里”的效应呈指数级扩大。一则“坏老师”的新闻,可以让极大的教师群体“背锅”。同样的,一个“坏孩子”出现,社交网络上便到处辨认“超雄基因”。老师不敢“管”学生,怕的是现实中的孩子与背后的家庭,但同时也怕一些网友的口诛笔伐。或者说,“惹不起的孩子”也是由舆论构建出来的。
  亟待重塑的师生关系无法割裂来看,它是许多社会问题交汇的,裹挟着人们对下一代发展权的焦虑,映射着不同群体思维碰撞的一个场域。对社会来说,这种碰撞未必是坏事,当各方诉求和困惑在碰撞中呈现,问题症结被暴露,目标在校准,秩序在重构,人性善恶得到分明,理想的师生关系或许就如约而至。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白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白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白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白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白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白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观众,在小米汽车定价公布前还不太相信雷军 万科首席运营官刘肖去年薪酬430万 曾被公司通报批评降2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0 06:16, Processed in 2.823605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