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成都,尽管湿度比较大,让人感觉阴冷阴冷的,但是有些人的手背还是会因为受冻或者风吹而干裂。这些裂口都比较细,但是数量多。所以手背很难看,那些口子紫红紫红的,有痒又痛,做起事来有时也很不方便。如果是妹妹些遇到这个问题,有的就急得要哭了。前两个月,我的手背也裂了无数的口子,后来还是天天抹润肤霜,痊愈了。除了手会裂口而外,有的女娃娃脸上也会裂口,这对那些爱美的女娃子来说真是一大不幸。 我们小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大人们就会说“这个娃娃的手 /cēn/ 了”。那个时候没得现在这种润肤霜或护手霜,但是有一种便宜的“蚌壳油”(“蚌壳”成都人说成/bánker/),抹到手背上还是很管用的。 这个“/cēn/”字在《新华字典》(第10版)第76页上就有,写作“皴”,第1项字义就是“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举例为“手都皴了”。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为cūn。成都话里虽然有这个音节,但是只适于“春、椿、蝽、鰆、蠢”等字,而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读作chun。而普通话里读作 cun 的字,在成都话里均读作 /cen/,例如“村、存、忖、寸”等字。所以,“皴”字在成都话里就读作 cēn,与“称”同音。所以,上面的“手 /cēn/ 了”或者“脸 /cēn/ 了”就应当写作“手皴了”或者“脸皴了”。 成都人还喜欢把“裂”说成/bīn/,相应地把“裂口”说成“/bīn/口”。这里的/bīn/,方言字典都用的是“冰”字,也许是因为冰容易裂口吧。除了把手脚和脸皴后出现的细微裂口称为“冰口”而外,其他如木板、田地等等,只要是出现裂缝,都叫做“冰口”。例句:①天气好干哦,田头都干起冰口了。②地板都冰了,肯定木料没有处理好。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7-8-11 18:09: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