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146|回复: 1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往事四川6处唐宋摩崖造像或为荔枝道走向提供佐证

 [复制链接]
荔枝名道承载千年风情
⊙作者:杨建华 赵洪贤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将荔枝千古传颂。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从四川涪州置专驿传送,建起了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所谓“置骑传送”,就是开辟驿道,接力传递,该道被称作“荔枝道”,它是古蜀道中名气最大的驿道之一。
  1000多年前的秦巴山区,当时快马走哪条道,才能使新鲜荔枝送到长安而不变味?明·《蜀中广记》对古“荔枝道”线路有记载,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通川──宣汉县(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红峰──万源(鹰背乡、庙垭乡、秦河乡、石窝乡、玉带乡、魏家乡)──通江(龙风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竹峪镇、虹桥乡、永宁乡、长石乡)──进入陕西(镇巴县盐场、县城)──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古时连通川陕的古栈道)通达西安
  历史遗迹渐渐模糊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后经岁月变幻,现在线路已缩短为380公里。至建国初期,它仍然是“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主要通衢。至今,这里乡间还有“一条黄龙(指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指棉花)入川来”的说法,证明荔枝道在古代就已是一条重要通商大道了。
  如今,一条高速穿越整个秦巴山区,荔枝道就是引领这条路的路标。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了沿子午道过荔枝道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即汉渝公路。1961年,西万路改线,即此道为子午道、荔枝道的分支。随后又沿“傥骆古道”(秦岭中的古道)修建了至汉中的108国道及318国道。
  2004年初,改道的达成(渝)高速路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荔枝古道不但被覆盖,而且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时下,连接达渝高速路直达陕西(汉中)的高速路段正在加紧建设中。千年古荔枝道,已经在滚滚历史风尘中慢慢模糊起来……

千年风情如一块“璞玉”
  千百年来,荔枝道修了毁,毁了修,崎岖山道蕴藏厚重风物。
  笔者从陕西盐场关沿此道翻汉王山,进入四川,经达州万源境内荔枝道,见到了望星关、鸡喉坝、永宁关等众多历史遗迹。在万源市长石乡梁家坝村,至今还保留着一棵千年古松,高11米,粗3米左右。传说此地是个大驿站,此树曾被当作路程标志,当时这里栽有5里长的松树林,还建有约5米宽的道路,专供养马练马之用,迎送过往朝廷官员。
  沿着古荔枝道北上,看不尽巴山深处沃田芳池,滴翠山水。
  荔枝道在四川境内这一段,尤其在万源大山中,最为瞩目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红军长征时,红25军曾沿此道进入四川,北上抗日……荔枝道上,红军与反动军阀战斗的遗迹遍布了200公里,数以千计的红军石刻密布道路两边。
  在残存的荔枝道上,坚硬的石板被千年的风雨渐蚀为孔状,赤脚走在上面,唐代的马蹄声,历史的苍凉风,都透过脚心渗入心脾。
  荔枝道为当地文化造势对沿线城市来说,沧桑的荔枝道既是人文地理变迁最好的历史见证,同时也为当地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达州因荔枝道而荣耀,如何利用千年荔枝道这个文化资源,打造城市人文新亮点?当地人提出将荔枝道列入旅游发展规划;将古道经过的乡镇道路,优先作为公路建设的重点,形成旅游环线;加强沿途文物古迹保护等。让荔枝道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达州人跃跃欲试。
  荔枝道在抵达西安的路途中,有一个地处两省三县的咽喉要道,即现在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四川通江县、万源市),遗迹较多,该县一直以来对古道风物十分重视,目前正依托荔枝名道,精心打造“巴山竹海”旅游区。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龙潭龙孔 奇水妙石藏山沟 庚辰秋与八闲论时下
11#
 奥燕 发表于: 2016-3-18 07:31: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川6处唐宋摩崖造像或为荔枝道走向提供佐证

源自:中国新闻网

  千佛岩摩崖造像。 钟欣 摄

  大风高拱桥。 钟欣 摄

  渠县梭罗碥摩崖造像群—六臂观音。 钟欣 摄
  中新网成都3月17日电(记者:徐杨祎)记者17日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根据该院此前展开的考古调查显示,分布于四川省达州市内的6处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为“荔枝道”、“米仓道”两条古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此次考古调查,旨在为蜀道申遗及文物保护提供更多资料。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于3月9日至16日间,探访了四川达州市境内的30余处文物点。
  “荔枝道”,系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途经四川达州、巴中等地,全程1000多公里;“米仓道”则为古时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同样途经达州等地。
  考古人员表示,此次调查发现,6处分布在宣汉、大竹、达川、渠县等区县的唐宋摩崖造像,为“荔枝道”走向提供了佐证。考古人员还透露,这些造像的风格和组合特征受到巴中地区石窟艺术的影响,说明在唐宋时期,“米仓道”和“荔枝道”这两条南北走向的路线已经存在着横向联系。
  在这6处摩崖造像中,有1处摩崖造像为新发现。这龛造像建在一面陡壁最高处,保存完好。石刻一旁刻有“天宝元年”的题记,这是与“荔枝道”通行时间最为接近的一处造像,为“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重要证据。
  参与此次调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古代寺庙以及摩崖造像,往往都会修在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一般来说,只要发现唐代的寺庙遗址及造像,就可证明附近曾存在交通要道。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此次考古调查为厘清“荔枝道”走向提供了新资料,其走向也有望进一步明确细化。
  此外,此次考古调查还发现了不少“精品”。位于渠县新流溪的石板桥,7米长的桥面仅靠每块4吨多重的石板铺就。通川区中山寺的甬道石壁上刻有各种瑞兽,技法高妙、保存完好;达川区的大风高拱桥,拱高近30米,被认为是四川境内已知的拱身最高的拱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八神 发表于: 2016-3-2 10:57:00|只看该作者

蜀道之荔枝道的历史沿革

源自:寻根2016/01
  在诸多的蜀道中,荔枝道是唯一以植物命名的道路。因唐代天宝年间北运杨贵妃所嗜荔枝而极具盛名,并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历史上由关中翻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三条道路: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三道目的地各有不同:金牛道通往成都;米仓道通往巴中,沿巴江可至川东南诸地;荔枝道则是通往万源、涪陵,进而联系重庆诸地。在关中越大巴山到四川盆地的三条蜀道中,荔枝道仅一千公里左右,里程最短,称得上是捷径,而且其所联系通达的对象,指向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峡江地区,这在蜀道系统中是颇为独特的。
  荔枝道虽因荔枝北运而得名,但由荔枝所折射出的南北文化交流并不是从唐代才开始。新石器时代晚期,荔枝道就开始了其早期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当时关中通往巴蜀的重要通道,也是秦、巴、楚文化交融之所,还是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汉唐时期以荔枝为代表的南方果品不断北运,拓宽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范围。荔枝道在开元盛世这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乐章中奏响了其发展史上的最强音,又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全面走向下坡路中倏忽之间而衰落。
  荔枝道因杨贵妃的关系,被掺杂了许多政治因素和人为因素,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诗歌,是唐代文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杨贵妃与荔枝是唐代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自杜甫开创以来,其后经过杜牧等人的踵事增华,在唐人诗作中似乎已成为一种咏荔模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的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个中佳作。杨贵妃与荔枝的话题虽是唐代荔枝北运进贡的副产品,却给荔枝道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也成为荔枝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荔枝道由南北两段构成,北段袭用子午道,从长安到西乡县的子午镇,南段则由子午镇至今重庆涪陵区,故南段亦称“洋巴道”,又因穿越巴山,也叫“小巴间道”。
  唐以前的荔枝道文献中较早提及此道的是《晋书》,据该书卷一《宣帝纪》载:魏太和四年(230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司马懿的陆军从安康溯汉水到西乡,走的是子午道南段,由西乡南下,则是取洋巴道入开县、万县、朐月忍。由此可见,三国初年这条道路就已存在了,而司马懿能循此道进军,则此道开通必在三国以前无疑。
  巴文化相关的遗迹、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荔枝道早期历史的某些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荔枝道的发轫、拓展和巴文化的兴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90年,考古学者对陕西城固县宝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晚期或稍晚至殷墟文化三期的商代文化遗存,其中陶器中釜的数量最多,发掘者将其命名为“宝山文化”,它与出土于陕西城固、洋县境内被称为“城洋铜器群”的商代青铜器遗存的主要存续年代基本同步,文化面貌相似,应属同一文化系统。路家河遗址位于湖北宜昌,是长江三峡地区第一个经过系统发掘的以商代遗存为主体的古文化,同样属于早期巴文化类型。在宝山文化与路家河文化出土的陶器中,釜在陶器中占最大比例,且都为小口、圜底的形制。二者皆以釜作为主要炊器,说明二者的关系非一般意义的交流关系,而是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考古学者判断,宝山文化当来自以釜作炊器这一古老传统的鄂西、三峡地区,很可能是从路家河文化较早时期分化、迁徙而来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这说明至少在殷商时期汉水上游与川东乃至鄂西地区文化交流就已发生了,联系两地的文化通道由来已久。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宣汉县北的普光镇,在渠江的支流后河与中河汇合处的一级台地上,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巴文化遗址,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完整的巴文化堆积。从出土陶器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看,罗家坝陶器既与位于其北而同处于渠江水系的通江擂鼓寨、巴中月亮岩等遗址所出同类器相似,也与川东长江流域重庆忠县哨棚嘴一期、中坝遗址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与毗连川东北大巴山以北的汉水流域的陕西西乡李家村、何家湾、水东等遗址,也有相同的文化因素和传承关系,内涵上较为接近。其与时代稍晚的陕西城固宝山遗址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巴国即殷墟卜辞所载“巴方”和《左传》所载“巴子国”,最初立国于汉水、大巴山之间。春秋战国之际,慑于楚国的锋芒,被迫放弃汉水上游故土,南下长江流域,转入渝东长江干流和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重建统治。“按照巴国历史的发展,其疆域变化大体是:商周时代,据有汉中东部。春秋时代,向大巴山东缘发展。春秋末叶,举国南迁长江川、鄂之间。战国时代,进入川东,兼及与鄂、湘、黔相邻之地。”(段渝:《渝东长江干流青铜文化的几个问题──兼论渝东与川东渠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关系》,《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5期)不过,在巴人离开汉水上游南迁后,仍有部分巴人居住在汉水流域一带。除城固宝山遗址外,考古学者在汉水流域及其支流 水河两岸的城固单家嘴,西乡李家村、西乡何家湾、西乡水东及勉县杨寨等遗址发现和发掘的巴文化遗存,应当就是这部分巴人的遗物。总之,商周以来,巴族长时间、远距离、大规模的流动迁徙,使得荔枝道的多途径产生发展有了相当充分的条件。
  通过对陕南宝山遗存、西乡李家村遗存、川东宣汉罗家坝、忠县哨棚嘴一期遗存及路家河文化遗存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处于不同的自然区域,但文化内涵上却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它们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直至商周、战国之时都有一定联系,揭示了后世所谓“荔枝道”对于这一时期交通活动的作用。但随着战国以降长江水路交通的畅通和川陕之间其他蜀道路线的开通,这条道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渐为人们所忽视,而其上古时期即已开通而且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史实,也往往史载阙略,年久湮没。
  唐时的荔枝道
  唐天宝年间,荔枝道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一度被定为国家驿路。按唐代驿路建设制度,唐王朝当对这条道路进行过修复开凿,以改善和提高道路的通行条件。据蓝勇先生考证,当时荔枝道是在所谓“洋(州)万(州)涪(州)道”和“洋(州)渠(州)道”之间取直而行,路程因此大大缩短,仅一千公里左右,成为由四川盆地前往长安的捷径。如此一来自然加快了荔枝传送速度,可以保证荔枝更加鲜美。(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随着荔枝道驿路的修复开凿,沿途驿站、栈道等交通设施也建设起来。唐代荔枝道上置有多少个驿站,其具体名称和位置已难一一索考了,但唐代一度设有驿站,则是无疑的。《舆地纪胜》卷一七九《梁山军》载梁山军有梁山驿和唐玄宗御制碑。蓝勇先生实地考察,达县、万源、镇巴一线山势,古代行路必应多有设栈。(蓝勇:《四川古代栈道分布和特点研究》,见《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代荔枝道驿路和交通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通行效率。《方舆胜览》卷六八引《洋川志》载:“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涪州志》则称自涪陵到长安的荔枝道需行七日。严耕望先生分析说,涪州至长安,陆路不过二千二百数十里,少或不逾二千里,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为杨贵妃特嗜,可能更增加速度,故“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若需要七日夜,则一日夜只行三百里,何致人马倒毙耶?或云七日者,正为由岭南贡荔之日数欤?然七日驿到,荔枝已败坏矣。(严耕望:《天宝荔枝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篇贰柒,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6年)可知三日说法较为合理。其运送方法则是利用当时严密的驿站系统,紧急动员大量驿卒,换人换马接力传递,昼夜飞驰以进。苏轼《荔枝叹》道出了当年荔枝道上的情景:“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由此可知,涪陵贡荔任务所以能在三日内完成,也是发动沿途驿道上许多差役协同运送的结果。唐时置驿密,驿站多,畜力储备充足,组织严密,办事效率高,所以速度快。
  荔枝道在唐代是为满足杨贵妃的特殊嗜好而开辟的驿路,但在唐代也是从陕南到川东的最重要的交通线。蓝勇先生据《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的记载,认为隋末义宁元年(617年)左光禄大夫李孝恭从金川(今安康)入巴蜀招抚山南,即是取此道而行。安史之乱后,荔枝道虽失去驿道地位而渐趋衰落,但私人行旅仍多。
  唐以后的荔枝道
  《旧五代史》卷四二《明宗纪》载:天成三年(928年)四月,“洋州上言,重开入蜀旧路三百余里,比今官路较二十五程而近”。《五代会要》卷二五《道路》亦载,“洋州重开入蜀旧路,比今官道近二十五驿”。所谓“旧路”,显然是指唐代已有的道路,当是在唐洋州兴道县(今洋县)之南,开通了通往西乡、通州,以连接荔枝道通向川东的道路。这是此一时期对荔枝道少有的整修史例。
  入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东迁、北移,使整个蜀道系统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包括荔枝道在内的蜀道系统在宋代却继续呈现发展之势,荔枝道仍是一条连接长安的重要的常行交通线路。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涪州”条载至上都(长安)道路里程:“从万州北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涪州”条记至长安道路里程:“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三百四十里。”《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中期,记载的是唐中期的行政区情况。《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北宋初,记载的是北宋初行政区的情况。两书所记唐宋时期涪州至长安道路情况完全相同,而两书在记载涪州以南诸州至长安道路时,除取水路外,往往亦记万州、开州、通州、洋州一线陆路道里情况。严耕望先生认为两书于各州并书水陆两程,颇为例外,而详记去长安路程所经之州县尤为少见之例外,知此诸条所见之由万州北经开、通、洋抵长安之陆路,必为一重要常行之道路无疑(严耕望:《天宝荔枝道》)。但由于荔枝道所连接的地区,地处边远山区,政治、经济地位都不太重要,加之通过的分水岭又相当高峻,道路艰险,所以入宋以来,荔枝道常年失修,呈“废坏”之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金之间著名的饶风关之战,主要发生在子午道旧线上,但战前王彦从西乡前去饶风关,战争过程中金兵由蝉溪岭绕攻饶风关背后,当分别取道子午道新线和荔枝道的一部分,说明荔枝道仍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但终因隘寨颓坏,久不修整,结果“绍兴以来,南北兵出入并不由此路”(魏了翁撰,方回续:《续古今考》卷九《汉王从杜南入蚀中》,邢凯撰:《坦斋通编(外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但这并不是说此道废弃,而是成为区域内商贸活动的重要通道,商贾负贩之路。
  明清以来,这条古道再度重要起来。严如《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称:“陕省入川之路,其由宁羌、广元栈道而前者,正道也;而奇兵往往由西乡而进。”明崇祯五年(1632年),革里眼、蝎子块起义,越大巴山到东乡太平(今四川万源)活动。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将左良玉自西乡、汉阴入蜀追歼张献忠起义军,曾经在这条路线及其附近的任河谷道发生过一次战争,史称“玛瑙山之战”。此战左良玉从西乡取渔渡坝,迫使张献忠退守太平县北七十里的玛瑙山,左良玉两军夹击,大败张献忠。明清以来荔枝道的再度重要,更突出体现在其区域商贸交通作用的进一步加强。
  大巴山南北的川东北、陕南,历史上盛产茶叶,号称秦巴茶区,其中巴州、南江、通江等县和达州、开县、东乡(万源、城口等)称为“万源茶区”或“川东北茶区”。四川还是重要的盐产地。明、清两代禁止私贩盐茶,大路均设关置卡,严行查禁。正德年间,米仓道设巡检司,凡贩私茶和盐者同罪。于是商贩就利用荔枝道私贩盐茶。明万历年间又在渔渡坝设立府佐,率领州、县官兵防止“私茶”出境。但商贩还是越老林,绕过关卡,无论如何险峻,都挡不住逐利动机驱使下人们的商贸行为。
  蓝勇先生考证,清代陕西商人用船将盐运到绥定(今南充),再换小舟运到罗文坝(今万源罗文镇)。罗文坝与达县、宣汉交界,历来为川陕交通孔道。因滩多难于行船,盐运多由此弃舟沿陆路而行,北上陕西。故当时罗文坝盐店林立,号为一商埠。渔渡坝位于陕南的镇巴县南、大巴山脉与米仓山脉之间的缺口处,南通万源、通江二县,位于川陕间山区交通要道上。故石泉先生曾说:“从这一带的地理条件看,也应是陕东南地区(大巴山北)古代巴人为秦所迫而南迁入四川盆地的较为便捷之途。”(石泉:《楚郢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故址新探》,《石泉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清代发展成川陕交界处的一个重要商业城镇,有称:“当秦蜀之交,实负贩往来要道。承平时,人烟凑集,居然巨镇。”(光绪《定远厅志》卷二五《艺文志》)渔渡坝南的滚龙坡,是川陕古道交界的一处重要关卡,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卡后,每年十月初一川陕总镇都要在此会哨,商谈军务和商务。
  清代西乡至川东的道路经常都有维修。咸丰三年(1853年)唐祖友修治今镇巴北打更坝、羊鼻梁、陈家滩、学堂坝四十余里古道。咸丰十一年唐祖友又整治今镇巴北温水峡石路。同年同知沈际清筑滚龙坡关卡。光绪三年(1877年)同知余修凤整修镇巴南小豆坝至杨家河道路,次年又整治镇巴南鱼洞坝、高脚硐石路十里。
  
9#
 思娴 发表于: 2014-8-1 11:24:00|只看该作者

剑门蜀道拟申报世界双遗产 米仓道、荔枝道将加入

源自:四川日报
  米仓道荔枝道展开全面考古调查●米仓道:从汉中通过南江到巴中、渠县、合川至重庆,全长250公里

▲ 荔枝道:从洋县、西乡、万源、宣汉到达州直到邻水,全程1000多公里
  两年前,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让蜀道申遗备受关注。记者近日获悉,四川境内古蜀道的“米仓道”、“荔枝道”也将加入,并准备以“剑门蜀道”的名义共同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蜀道申遗始于2007年,直到2012年10月,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终于成功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不过,金牛道的广元段显然不能代表整个蜀道。今年6月,“米仓道”和“荔枝道”双双被纳入蜀道申遗范围,并开始了相关的考古调查。据介绍,“米仓道”从汉中通过南江到巴中、渠县、合川至重庆,全长250公里。而“荔枝道”则从洋县、西乡、万源、宣汉到达州直到邻水,相传是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食新鲜荔枝,专门修建的一条道路,全程1000多公里。
  “米仓道”和“荔枝道”如今还有哪些遗迹古迹?记者从巴中市文物局了解到,根据米仓道考古调查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古桥柱洞、清道光年间的碑刻等富有价值的遗存,以及古驿站、关隘等遗存。而在荔枝道的考察中,当地民间学者苟在江把从2001年以来三次徒步荔枝道全程所整理撰写的120余万字文字和图片资料提供给了四川省蜀道申遗工作小组。
  “米仓道”和“荔枝道”的考古调查,除了遗迹遗物信息的发现,还通过GPS卫星定位精确了道路走向,这些都将成为蜀道申遗的珍贵资料。(记者:吴晓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4-7-31 11:47:01|只看该作者

四川欲联合剑门蜀道为唐代荔枝古道申遗

源自: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有关史料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爱妃杨玉环每天能吃上新鲜荔枝,颁旨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兴建荔枝园,并从涪州修建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直达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一千多年前,杨贵妃香消玉殒,那条给贵妃运送荔枝的“奢侈古道”没有化作烟尘。本月中旬,四川省住建厅申遗办公室专家一行深入“荔枝古道”的万源段,实地考察千年荔枝古道沿途遗址古迹,准备联合“剑门蜀道”,打造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下发了“剑门蜀道”调研文件后,7月中旬,四川省住建厅申遗办公室专家一行深入万源,实地考察千年荔枝古道沿途遗址古迹,有关部门正积极准备申遗前期工作。在考察期间,沿途浓郁的川陕民俗风情、手工业及农具打造、土法酿酒、火纸制作工艺,以及渔鼓唢呐、孝歌、婚丧嫁娶礼仪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见证了荔枝古道不仅是一条重要的通商大道,同时是一条传播文明的文化走廊。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从万源市文广局了解到,究竟“荔枝古道”是南道还是北道目前还存疑,较多的学者比较肯定南道。南道就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村、秦河乡三官场村、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凘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北道就是:石塘—八台山—白芷山—花萼山—大竹河—汉水—汉中—秦岭—宝鸡—西安。
  今年60岁的民间学者苟在江,从2001年开始他三次徒步走完荔枝古道全程,并收集有关“荔枝古道”资料120余万字,拍摄照片1000多张,他把自己的资料提供给了考察组。
  “杨玉环是四川人,幼时在老家即爱食荔枝,当了贵妃仍念念不忘乡情。李肇《国史补》云:‘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他说,根据《大唐久典》记载,从唐朝初年到唐玄宗时期,全国一共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兼备的驿站有86个。
  最繁华的当数这条荔枝道,负责运送新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至京’”这就防止了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三四日色香味尽去矣”。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宦小淮张骥
7#
 思娴 发表于: 2014-7-28 20:24:00|只看该作者
  荔枝古道共经过10多个县市,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村、秦河乡三官场村、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西乡县子午镇,最后到达西安。
  作为由川入陕的通商大道,荔枝古道在万源境内的路程最长,古道保存最好,沿途遗迹最多。申遗专家一行在万源市文广局、住建局、文联、旅游局等相关人员陪同下,穿越崇山峻岭,沿着长长的荔枝古道石板路,先后考察调研了最具荔枝古道文化代表的曾家乡覃家坝村古桥、覃步元夫妇墓、潘家坝上营墓葬群和覃大仙住宅,河口镇永安桥,秦河乡五村九社的花坟、蒲延芳五世同堂的老宅和“一品当朝”衙门遗迹。从这些气势恢宏、久经沧桑的历史文化遗迹中不难看出,荔枝古道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申遗专家一行还邀请对荔枝古道文化颇有研究的文化界代表和民间学者进行座谈,并查阅文字、图片等大批珍贵历史资料,系统考察了沿途的文物古迹和风土人情,对荔枝古道进行了全面了解。浓郁的川陕民俗风情、手工业及农具打造、土法酿酒、火纸制作工艺,以及渔鼓唢呐、孝歌、婚丧嫁娶礼仪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见证了荔枝古道不仅是一条重要的通商大道,同时是一条传播文明的文化走廊。
  万源市文广局副局长钟刚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通过对荔枝古道沿途历史文化以及遗址古迹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下一步将加大对荔枝古道文化的线路保护、升级打造和对外宣传力度等,积极为荔枝古道的申遗工作做好准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思娴 发表于: 2014-7-28 20:24:00|只看该作者

剑门蜀道拟申报世界双遗产 米仓道、荔枝道将加入

达州万源千年荔枝古道有望申遗 传唐玄宗为杨贵妃建
源自: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达州7月28日消息(陈本强 记者:陈连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古道,修建于1300多年前,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绵延在达州市大竹、达川、宣汉到万源的崇山峻岭中,却鲜有人知。近日,四川省住建厅申遗办公室专家深入万源,实地考察荔枝古道沿途遗址古迹,积极准备申遗前期工作。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有关史料记载,1300多年前,唐玄宗为满足爱妃杨玉环每天能吃上新鲜荔枝,颁旨在涪州(今重庆涪林)兴建荔枝园,并从涪林修建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直达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此的真实写照。

荔枝古道上的进士墓遗址
荔枝古道上的进士墓遗址  U11018P841DT20140728201902.jpg  保存到相册

荔枝古道路线图

荔枝古道石梯

荔枝古道遗址

万源市鹰背乡荔枝古道天下第一墓联
万源市鹰背乡荔枝古道天下第一墓联  U11018P841DT20140728201915.jpg  保存到相册

荔枝古道拦马墙遗址
荔枝古道拦马墙遗址  U11018P841DT20140728201851.jpg  保存到相册
5# 华蓥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5-7 20:17:01|只看该作者
这条道早就有了,只是在唐代时,它的功能增加了送荔枝的一个作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9-5-7 20:10:31|只看该作者
三普小组工作人员在石塘乡推断出了一条荔枝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0 18:3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