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75|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文物·古迹揭秘眉山三苏祠考古三大新发现 古井青瓦荔枝树

 [复制链接]
源自:华西都市报
苏宅里存活了900多年的荔枝树

新发现的古井直径约50厘米

  经历了长达2年多的维修,备受关注的三苏祠将于明年初重新开馆。11月30日,记者从三苏祠博物馆获悉,工匠们在当年苏东坡的读书处,意外发现一口古井,“井口挨着苏东坡从小读书的地方,说不定里面能找到苏东坡当年使用过的物品。”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说,在井内发现明清瓷片等物品。
  此外,三苏祠在修缮过程中还有两大考古新发现:馆内一株900多岁的荔枝树,或是苏东坡诗句中的原型;两片保存完好的青瓦片上刻有清朝同治年间字样,其烧制工艺非常精湛。最终,三苏祠博物馆和施工方以此为样本,定制了小青瓦、筒瓦等40余万片,用于保护维修。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乡亲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乡亲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乡亲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乡亲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乡亲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乡亲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川籍夫妇云南遇难赔偿协议成空文 索赔遭遇踢皮球 资阳一客车司机甩客撞死拦车乘客 被判刑7年
2# 四姑娘山
 楼主|老乡亲 发表于: 2015-12-1 07:5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发现 1
东坡读书处 意外挖出古井

  今年1月21日下午,林小平和工人一起,准备清理来凤轩背后一片乱土,在这里栽一些树。来凤轩是当年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的地方。
  在清理到来凤轩正后方时,工人发现,土下面埋了一口井,用一块1米见方的木板盖住,上面铺了泥土。经过清理后,一口古井出现在大家面前。
  据史料记载,苏宅古井是三苏父子一家生活饮用的水井,是苏家留下的唯一遗迹,距今一千年。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当地人传说饮此神奇的井水,会使人耳聪目明,濡染文豪灵气。井旁有一株黄荆树,附近人传说是苏洵亲手所栽。经专家检测,该树约有三百年树龄,应该是清朝中期所植。
  林小平测量,发现井口直径50厘米,近似圆形。井缘宽约20厘米,部分井缘已残损。井深约7米,水深近4米。
  3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驻工地开始发掘,4月15日全部发掘结束。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具的《三苏祠来凤轩遗址完工简报》介绍:井台与井栏由红砂石构成,井壁由青砖与石块共同构成。井筒上部呈圆筒状,近底部略大,至底部呈椭圆形,袋状,底大于口。南北最大径约136厘米,东西最小径约为110厘米。暂时清理出的井壁由22层砖及5层石块叠砌而成。井底部由5层楔形石块错缝平砌成圈。根据井的开口层位,结合井内出土遗物及井砖的形制,推测其年代为清代晚期。
  “初步判断是清代,但我观察后发现,和苏宅古井对比,两个井口大小几乎一致,所用的材质都是红砂石,造型基本一致,所以年代可能会更久远。”林小平说,“目前井内浅层发掘出的碎片都属明清时期,但再往深处,不排除有年代更久远的物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老乡亲 发表于: 2015-12-1 07:53:00|只看该作者
发现 2
900岁荔枝树 曾是苏东坡诗中原型

  在三苏祠修缮中,一株已死亡的900多岁荔枝树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
  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时,在《寄蔡子华》中写到:“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追忆了当年离家时,在故宅与友人种植荔枝树的情景,抒发了对家乡的眷念与乡愁。
  林小平说,重修过程中经考证,这株荔枝树就是当年诗中所写,不过现在只剩下“丫”状树干。在三苏祠工作了30年的林小平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这棵荔枝树还是活的,偶尔还能结出一两个果子。到上世纪90年代初,荔枝树出现回水,最终枯死。工作人员将这株枯树在西厢房旁存放了20多年。古树周长约2米2,底部根系直径2米多,颜色接近枣红。
  这株荔枝树被重新发现,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三苏祠会在原址对其进行展览,它会成为三苏祠一大景点。
4# 金佛山
 楼主|老乡亲 发表于: 2015-12-1 07:53:00|只看该作者
发现 3
同治年间小青瓦 刻着烧窑工匠名字

  三苏祠重建,为何历时如此之久?两片青瓦给出了答案。
  2014年1月,维修三苏祠的工人,将前厅屋顶的小青瓦从屋顶一一卸下,堆放在草坪上。由于是民间小窑口烧制,全手工制作,因此小青瓦在尺寸上均不一致,质量也有一定差异。
  在整理过程中,工匠突然发现,有两片青瓦,刻有年款和工匠名字。其中一片瓦背上刻着“大清同治十三年”,另一片瓦背上刻着“十月二十五日,向山良”,从书写规范程度上判断,不是官府定烧专用瓦,而是烧窑工匠自己刻上去的。“尤其是‘清’字,居然把其中的‘月’写成了‘王’,这种情况在历代民窑烧制的陶瓷器上常常出现,就是为了与其他窑场相互区别。”负责三苏祠项目的张毅说。
  “这样的瓦,时间和工匠名字都有,非常真实可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外,瓦片长宽高尺寸较为合理,烧造质量也比较高。”有了这个依据,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后,三苏祠博物馆和施工方在川内找到了手工制作同类瓦片的一个厂家,定制了小青瓦、筒瓦等两类瓦片40余万片。“土窑烧出的瓦片既古色古香,又能保证承重力,增加其使用年限等。”张毅介绍,如今,三苏祠的大门、主殿之上,所用之瓦大多都来源于此。
⊙记者:梁波 李庆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2:11,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