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1897~1937)基本粒子概念形成。1897年发现电子开启了粒子物理学新时代,20世纪30年代逐渐地认识到物质结构的最小基本成分是电子、质子、中子和光子等基本粒子。量子力学成为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基本规律。面对高速微观粒子运动新现象,如原子中光的自发辐射和吸收以及电子和光子的各种物理过程相互转化,产生和湮灭现象,1927年狄拉克提出将电磁场作为一个具有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进行量子化的方案。同时开启了对高速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探讨,1929年海森堡和泡利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场论的普遍形式,每种微观粒子对应着一种经典场,量子场的激发代表粒子的产生,量子场激发的消失代表粒子的湮灭,这样建立的相互作用量子场论可描述原子中光的自发辐射和吸收以及电子和光子的各种电磁相互作用现象。 第二阶段 (1937~1964)基本粒子大发现时期。1937年在宇宙线中发现μ子开始了粒子物理学蓬勃发展时期,这就促使人们将量子场的概念推广应用到自然界所有粒子场以及它们所参与的相互作用物理过程,特别是1949年量子电动力学成为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自然界中除了电磁相互作用还存在两种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量子场论对于这两种相互作用的探讨尚处于唯象的有效理论阶段。 第三阶段 (1964至今) 1964年以夸克模型为标志,人类认识物质结构深入到夸克和轻子新层次,相应地20世纪60~70年代量子场论发展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它成为这一层次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夸克和轻子所遵从的标准模型理论由两部分组成: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理论以及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基本理论)。标准模型理论出色地描述了由夸克和轻子演变而产生的各种实验现象,经受了50年的实验检验。 【4、时空阶梯与付延明格物论】 付延明教授说的格物论,又称物质层级理论,不同于宋明理学。 方延明教授,1951年生,山东莱芜人。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留校工作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988年起任南京大学校报主编、副编审、编审、教授。2003年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系主任。2003年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现任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奖、长江奖、韬奋奖评委,全国记协特邀理事。方延明教授认为科学时代,科学和数学就是自然万物之理,格物就是理解科学精神,知晓科学的边界,有类似时空阶梯论的一面。 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模型等,描绘了一个不再合乎常理的时空:时间空间因光速而连为一体,因而有了一体的起点;空间不再空无而随机涨落,能量不再连续而量子化,原子不再基本而可分;为了调和计算和观测之间的差异,科学家们甚至引入了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人说,把时空阶梯理论交给理论物理学去研究,不应试图影响科学家们的工作,更不能因哲学理论所需而宣判科学的对错。 但这不完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钢教授和厦门大学哲学系乐爱国教授等,不是全是这种认识。建立中国学派,追溯时空阶梯格论源头史,离不开信息哲学格论和“格物致知”史。这里先说乐爱国教授。 乐爱国,1955年生,浙江宁波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 2007年6月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他的《宋代的儒学与科学》一书,通过对宋代儒学与宋代科学的关联性的研究,探讨“格物”时空阶梯格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具体阐述宋代各个时期著名儒家学者对于自然知识以及科学的重视和研究。宋明理学不仅代表儒学在先秦、汉唐儒学基础上的再次崛起,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 乐爱国教授说王阳明对朱熹格物论的误读,是王阳明不仅把陆九渊的学术,界定为“心学”,而且把朱熹的《大学章句》里“格物致知补传”,讲“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认为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即格论“理”和格论“心”在朱熹那里是对立的,忽略了朱熹的“天下之物包括“心之为物”以及他的“心具众理”、“心与理一”。冯友兰教授的《中国哲学史》一书,虽识别出王阳明的误读,但并没有予以纠正,而是进一步把朱熹学术,界定为与陆王“心学”相对立的“理学”,一直为学术界所接受──时空阶梯包括“理”和“心”吗? 【5、时空阶梯与刘钢信息哲学格论】 刘钢,1954年生,河北唐山人,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信息网络与科学基础研究会副会长、科普研究编委。2024年9月19日刘钢教授在科学网个人博客专栏,发表的《董光璧先生为我的书作序》一文,我看后才知道刘钢的信息哲学格论的。董光璧教授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董光璧教授为刘钢教授出版的专著《信息哲学的中国之路── 向邵雍致敬》作序的《序言》中说:刘钢认为他所提出的 “信息哲学的中国学派” 时代特征显著,富有中国特色。 他认为中国强调的是 “算法化”,而非西方的 “公理化”,这一观点一下子就将中西方的学术特质区分开来,着实重要。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中国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属于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信息哲学领域,提出中国学派,无疑将对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使信息哲学的中国学派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可见你的时空阶梯理论,与刘钢的格论接轨,也有发展空间。 1、时空阶梯与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有说始于1912年,由托雷斯·奎韦多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象棋自动机。有说1956年在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研讨会,通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开端。参与者包括约翰·麦卡锡和马文·明斯基。艾伦·图灵和康拉德·楚泽,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研究过AI问题,他们也被认为是AI的奠基人。 AI究竟始于1956年,还是1912年呢?艾伦·图灵能够被称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吗?刘刚教授2017年在《哲学动态》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论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的等价性──从格论的观点看》,他把类似时空阶梯理论与格论接轨,是将邵雍的先天图,和布尔代数衔接起来,把形式传统的根彻底回溯中国。 三天(先天、中天、后天)八卦时空阶梯格点图与布尔代数的联系,从物理时代向信息时代转换,“比特”,就是由0和1构成的数字组成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从数学上讲,就是离散的,而物理世界则是模拟的。因为它不是数字所构成,但模拟的可以转换成数字的,数字的也可以转换成模拟的。这一点,在音响设备的数模转换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因此,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字的,并不一定有一个很严格的界线。但是由于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刻划更为精确,人们逐渐将其看做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大的趋势。 易图时空阶梯不是二进制,因为阴爻和阳爻从未被当做数字来理解。无论是莱布尼茨还是白晋,把爻理解为数本身,似乎就是对易图的一种误读。尤其是莱布尼茨竟然从他的误读中创建了逢二进一的数学。这个不起的贡献,刘刚教授认为是对易图创造性颠覆的理解。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术与其说是数学,毋宁说说更倾向于他强调的是上帝从无中创造了有,与现时代的二进制数学没有关联。比特时代采用的是布尔代数,而非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术。 布尔代数是英国数学家布尔发明的一种逻辑代数,是一种纯数学。当时没有一点儿用途,布尔发明了这套数学体系,甚至遭到了嘲笑。到了1936年贝尔实验室的香农,才用布尔代数建立起了著名的逻辑电路,这才让布尔代数找到了实际的物理背景。
|